澄觀(738~839)是什麼意思,中國百科全書中澄觀(738~839)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澄觀(738~839)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澄觀(738~839)

【澄觀(738~839) 】

  Chengguan

  唐代僧人。華嚴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1風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至德二載(757)從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中,依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江)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復回本州依開元寺曇一習南山律,又往金陵依玄壁法師傳關河「三論」。大歷中復於瓦宮寺習《大般涅槃經》及《大乘起信論》。又就淮南法藏法師學新羅元曉的《大乘起信論疏》。後到錢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依華嚴學者法銑法師溫習華嚴大經。大歷七年(772)往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複習「三論」。大歷十年往蘇州從荊溪大師的慧忠禪師、徑山道欽禪師以及荷澤神會門下的洛陽無名禪師,咨愉南宗禪法。復謁慧雲禪師,瞭解北宗玄理。因此,他在佛學方面,律通南山、相部,禪通南北二宗,教則「三論」、法華、維摩、起信、涅槃,無不通曉在外學方面則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四圍、五明、秘咒儀軌,一皆博綜。大歷十一年人朝五台、峨眉諸山後,居五台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時寺主賢林請講華嚴在經,並演諸論。他認為華嚴舊疏文繁義約,不便初學,遂發願撰華嚴新疏。歷時4年,撰成《大方廣佛華嚴經疏》20卷。以後又為弟子僧睿等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後世把疏、鈔合刻稱《華嚴經疏鈔》)。貞元十二年(796)奉詔入京,協助罽賓三藏般若翻譯鳥荼國王所進華嚴後分。貞元十四年,譯成《大方廣佛華嚴經》40卷,世稱《四十華嚴》。旋奉詔於終南山草堂寺作疏解釋,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10卷。德宗生日,召入內殿講經,賜號清涼國師。歷順宗、憲宗、穆宗、敬宗諸朝,備受尊敬。

  澄觀的思想及其在佛學方面的貢獻首先是祖述師說,中興華嚴。他繼承法藏的五教判釋與十玄緣起說,並加以發揮。於是華嚴一宗,得以復盛。其次汲取天台一念三千的性具說,以發展華嚴性起的教義。認為性起不但有淨,而且也有染。他早年廣泛參學,因此禪宗、天台、起信的思想,對他的影響甚大。他以南禪荷澤一系所主張的靈知之心,來解釋起信的本覺思想,並將法藏五教判釋中之頓教,看作是禪宗的思想,使華嚴思想與禪宗融通。他的思想,經其弟子宗密進一步弘揚,對中唐以後的中國佛教思想,影響極為深遠。

  相傳所著疏記有400餘卷,除上述各書外,尚有《大華嚴經略策》、《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三聖圓融觀門》、《華嚴法界玄鏡》、《華嚴經綱要》、《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華嚴心要》、《華嚴玄談》等。著名弟子有宗密、僧睿、寶印、寂光等。(田光烈)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國百科全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