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敦煌學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敦煌學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敦煌學

【敦煌學 】

敦煌學之內容包括敦煌石窟藏書、壁畫、雕塑藝術等,門類甚廣,其研究範疇就廣義而言,包括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歷史、宗教、文學、美術等之綜合研究;狹義而言,乃指對敦煌文獻如藏書卷子之整理、解釋、研究,亦即通稱之敦煌學。敦煌石室遺書發現於甘肅省敦煌縣東南二十公里之千佛洞(古稱莫高窟),其第十七窟之窟洞中有復室,大小約三公尺立方,其內貯滿文物。宋仁宗景祐(1034~1037)初年,寺僧因避西夏入侵,密藏文物於石室中,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為道士王圓菉所發現。石室遺書之所以能聚集保藏歷久而不毀者,實因敦煌氣候嚴寒,雨量絕少之故。文物發現之消息傳出後,奧布傑夫(Vladimiy Afana/sevich Obruchev)、史坦因(A.Stein)、伯希和(Paul Pelliot)等各國學者相繼前來,從王道士處秤斤計兩,購去大批卷子珍品。寶藏散失後,羅振玉等聞訊,建議政府將剩餘卷子運歸首都。

 自敦煌寶物發現以來數十年間,東起日本,西迄英、法,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範圍紛紛研究,『敦煌學』遂成為世界學術中之一環。教育部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正式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將壁畫、塑像與石窟加以編號,石窟總數為四三八,包括兩魏二十、隋八十八、唐一七七、宋一○二、元七、清二,尚有殘缺或無法考證者四十二。近人據史坦因、伯希和等所搜得彙集成書者,有敦煌石室遺書、鳴沙石室古佚書、敦煌寶藏等,皆前所未見之秘笈。載錄群籍而成目錄者,有由史坦因搜集之『漢文寫本目錄』(1957)、『西藏文寫本目錄』(1962),由伯希和搜集之『西藏文寫本目錄』(1950~1961)、『漢文寫本目錄』(1970),王重民所編之『敦煌遺書總目索引』(1962),由蘇俄搜集之『漢文寫本目錄』(1963~1967),日本龍谷大學之『龍大所藏敦煌古寫經現存目錄』(1958),大谷大學之『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寫經』(1964~1972)等。

 近年蘇俄公佈所藏卷子目錄,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亦印行所藏全部卷子。據諸家之記述,包括碎片,粗略估計,共約四萬餘號。其中,漢文文獻約三萬七千號,今分藏於北平(北京圖書館,約一萬號)、倫敦(大英博物館,約一萬一千號)、巴黎(國家圖書館,約六千六百號,另有藏文二千七百號)、列寧格勒(東方研究所

,約一萬一千號)、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一百五十一卷),此外日本之龍谷大學、大谷大學亦收藏若干,中國與日本少數收藏家亦有私人珍藏之情形。

 此類寫本,內容分為佛教類與非佛教類(道教、摩尼教、景教、儒家經典、文學、語言、社會、經濟、法律

、政治、公私文書、天文歷算、兵法、醫藥、術數、繪畫、音樂等);自形式而言,可大別為漢文文獻與非漢文文獻,而漢文文獻中以佛教文獻居多。非漢文文獻之寫本有梵文、藏文、回鶻(紇)、于闐、粟特、龜玆、康居、佉盧等文。若自裝釘之形式而言,敦煌文獻與其餘中亞出土之佛典

寫本皆可略別為貝葉本、卷子本、折本、冊子本等四類(參見附圖),而敦煌所發現之抄本中,多為漢文之卷子本。此外亦有印刷本,如漢文佛典『金剛般若經』乃刊刻於唐鹹通九年(868)之文物,為我國有明確刊記年代之最古印刷品。凡此種種文獻之發現,無不具珍貴之學術價值,乃治中古學術史及佛教史學之重要資料。(

參閱『千佛洞』737︾^

4969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