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只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跋只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跋只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跋只

【跋只 】

梵名Vr!ji ,巴利名Vajji 。為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又作跋耆、拔耆、跋闍、毗梨只、越只、毗離子、弗栗恃。意譯增勝、避、聚。亦為中印度北部之種族名。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載,此國周圍有四千餘里,東西較長,南北較狹,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氣候微寒,人性急躁。人民多敬事外道,少信佛法,僧徒兼學大小二乘。其首都為占戍拏,然多已頹毀。故城之西有阿育王塔及佛發爪塔,城西河濱有佛陀濟度大魚、漁夫之遺跡。

 據長阿含卷二遊行經載,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梵Aja^tas/atru )欲伐跋只時,王嘗派遣大臣禹捨(梵Vars!aka^ra )前往請示佛陀,佛陀謂,跋只國人具足七種不退法,故其國久安,不可侵損。七種不退法即:(一)人民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二)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三)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四)孝事父母,順敬師長。(五)恭於宗廟,致敬鬼神。(六)閨門真正,潔淨無穢。(七)宗事沙門,瞻視護養不懈。禹捨以佛陀之告誡轉致阿闍世王,王乃止息攻伐跋只之計劃,遂築巴陵弗城(梵Pa^t!aliputra )備之。

 又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等載,於佛陀入滅後一百年,跋只族之跋闍子比丘(巴Vesa^lika^ Vajjiputtaka bhikkhu^ )提倡『十事』合法,引起教團之論爭。此外,據巴利文長部經之記載,佛世時,敬事佛陀、護持佛法的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妃韋提希夫人乃跋只族之毗提訶國人。

 據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A. Cunningham)考證,此國之位置,約在恆河支流乾達克河(Gandak)與馬哈那底河(Mahanadi)之間,長約四八○公里,寬約一六○公里之地。又據歐洲學者大衛斯(Rhys Davids)考證,跋只族系由八個小國聯合,而以梨車毗、毗提訶二族為主。至六世紀頃,梨車毗族征服尼波羅國(即今之尼泊爾)。玄奘入天竺之時,當時君臨印度之鴦輸伐摩(梵Am!suvarman )亦屬其王統。〔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長阿含卷五闍尼沙經、賢愚經卷二降六師品、法句譬喻經卷四泥洹品、有部毗奈耶藥事卷六、玄應音義卷二十三、翻梵語卷八、A. Cunningham: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Ⅱ;T.W.Rhys Davids: Buddhist India〕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