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古跡(Angkor Vat)是什麼意思,中國百科全書中吳哥古跡(Angkor Vat)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吳哥古跡(Angkor Vat)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吳哥古跡(Angkor Vat)

【吳哥古跡(Angkor Vat) 】

  柬博寨宗教藝術遺跡的總稱。共400餘處,尤以大吳哥王城、吳哥寺、巴壤寺和班迭斯雷寺最為著名。始建於真臘帝國全盛時期的9世紀末葉。這個帝國興於6世紀,經歷了600年的繁華。初奠都洞裡薩湖畔,9世紀末遷都吳哥。吳哥古跡便是這時期的藝術創造。

  大吳哥王城亦稱「吳哥通」,是當時的都城。位於今暹粒省東部。王城呈正方形,周長達12公里。石砌城牆高7米,寬亦7米。牆外有濠溝和護城河。城門之上建石塔,塔飾大佛。門外左右排列天神兩列,各高2米,共54尊。城內有寺塔、皇宮等一系列建築群。巴壤寺即為其中之一。

  巴壤寺是建在城中心的佛寺。寺門東向。始建於12世紀末。三層方形台基上,各層有加廓,廓內飾淺浮雕和小石塔。第三層台基上所立中心大塔,高45米。周圍繞以16座中型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完整的塔群。大塔上部雕有「濕婆四面神像」,居高臨下,環顧四野,具有神秘玄思的意味,也反映出佛教與印度都的融合。

  吳哥寺,又稱「小吳哥」。位於大吳哥王城南郊。始建於國王蘇裡亞跋摩二世時。平面設計猶如大小四個「口」字相迭套,形成裡外三層。第一層台基東西長215米,南北寬180米。有六處入口通向第二層台基,這層台基長115米,寬100米,比第一層高出7米。第三層台基為正方形,邊長75米。圓心為大塔,離地面65米。四隅各有相同形制的一座小塔。第二層台基四隅亦然。所以吳哥寺共有九塔,今惟存第三層之五塔。整體設計體現了佛教須彌山世界的思想,成為宇宙中心之象徵。

  班迭斯雷寺裡外繞以三道圍牆,主體建築為三座並列的石塔。三塔南北向吳一字形,建於同一座台基上,相間1米。石塔拱門之上的楣石飾有精緻的淺浮雕。

  吳哥古跡的雕刻藝術成就極高。吳哥寺各層回廓內側皆飾淺浮雕,覆蓋面長達800多米,內容多關於佛教、印度教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描繪,也穿插許多世俗生活場景。畫面層次分明,裝飾效果極強。其圓雕作品以「吳哥式微笑」的風格著稱。

  13世紀末,真臘帝國又遷新都。吳哥王城的繁華逐漸被埋在熱帶叢林之中。直到19世紀葉葉才能發現。(羅照輝)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國百科全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