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

想,梵語 sam!jn~a^,指感受、觀念、概念、意識等心及心所之作用。有想,梵語sam!jn~in,巴利語san~n~in。無想,梵語a-sam!jn~in,巴利語a-san~n~in。非有想非無想,梵語naiva- sam!jn~in-na^sam!jn~in,巴利語neva-san~n~ina^san~n~in。又作想無想非想非無想。系依情之有無,而將眾生之所居分為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三類。

 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捲上載,有想,即於空無邊處起空想,於識無邊處起識想之意;無想,即於無所有處離少想之意;非有想非無想,則為有頂所攝。此系將三種有情眾生,配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等無色界之四處。

 此外,金剛般若經贊述捲上(大三三·一三一上):『有想者謂七有想,無想者謂五無想,非想非無想者除前二,此依有宗釋。大乘解者謂,識處名有想,無所有處名無想,無少所有,第三非想者非前識處,故非非想者即非前無少所有處。』此系舉出有部宗與大乘之解釋,其中有部宗之解釋,或繫於九有情居之中,分別以七識住為有想,無想天為無想,非想非非想處為非有想非無想之方式加以配置;而大乘之解釋,則繫於無色界四處之中,將識無邊處配於有想、無所有處配於無想、非想非非想處配於非有想非無想。〔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大般若經卷五七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經疏、金剛般若疏卷二〕(參閱『九地』132、『九有情居』133)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