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法身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五分法身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五分法身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 】

又作無漏五蘊、無等等五蘊(梵asamasama -pan~ca-skandha )。乃大小乘之無學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羅漢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按小乘佛教之解釋,俱捨論光記卷一末所舉,即:(一)戒身(梵s/i^la -skandha ),又作戒蘊、戒眾、戒品。即無漏之身語業。(二)定身(梵sama^dhi -skandha ),又作定蘊、定眾、定品。即無學之空、無願、無相等三三昧。(三)慧身(梵prajn~a^ -skandha ),又作慧蘊、慧眾、慧品。即無學之正見、正知。(四)解脫身(梵vimukti -skandha ),又作解脫蘊、解脫眾、解脫品。即與正見相應之勝解。(五)解脫知見身(梵vimukti -jn~a^na-dars/ana-skandha ),又作解脫所見身、解脫知見蘊、解脫知見眾、解脫知見品。即無學之盡智、無生智。其中,解脫身與解脫知見身,合稱為解知見。蓋小乘之無學位所證得之盡智、無生智為解脫知見,此於佛教教團中,本被視為抑制肉體與精神之慾望,以便能夠靜心、磨煉智慧,而從一切束縛中解脫之法門;並且自己能意識到解脫後之清淨無染,而顯示出進入所謂之悟境。

 次按大乘佛教之解釋,見於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二十本,佛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即:(一)戒身,指如來之身、口、意三業遠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二)定身,謂如來之真心寂靜,自性不動,遠離一切妄念,稱為定法身。(三)慧身,謂如來之真心體明,自性無闇,觀達法性,稱為慧法身,即指根本智。(四)解脫身,謂如來之自體無累,解脫一切繫縛,稱為解脫法身。(五)解脫知見身,謂證知自體本來無染,已實解脫,稱為解脫知見法身。同書又舉出關於五分法身名義之解說:『分』為因,而上記之五種為成身之因,故稱為『分』;『法』為自體,而上記之五種為無學之自體,故稱為『法』;又『法』是軌則之義,上記之五種為成身之軌,故稱為『法』;『身』者是體,而上記之五種為諸佛之體,故稱為『身』;又以眾德聚積之義,故亦稱為『身』。

 五分法身之次第歷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脫、解脫知見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則稱為五分法身。此外,俱捨論卷一載,戒蘊為色蘊所攝,其餘四蘊為行蘊所攝。又智顗之請觀音經疏舉出,轉色、受、想、行、識之五陰,則順次可得戒身、定身等之五分法身。

 又密教之五分法身中,戒指生佛不二、六大無礙之三昧耶戒;定指安住於生佛不二之大決定心;慧指自覺明瞭六大無礙之理之智慧;解脫指自悟已明六大無礙之理,而隔執之縛忽然解脫之位;解脫知見,指自明已無隔執之縛之知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四、卷四十七、長阿含經卷九、增一阿含經卷二、卷十八、卷二十九、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捲上、佛地經論卷四〕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