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312~385)是什麼意思,中國百科全書中道安(312~385)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道安(312~385)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道安(312~385)

【道安(312~385) 】

  Daoan

  東晉僧人。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18歲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視,令作農務。但因他的博聞強記,數年後,其師改變態度,令其受具足戒,並准許出外參學。約24歲時,在後趙的鄴都(今河北臨潼),得到佛圖澄嫡傳,因而經常代澄講說,並解答了許多理論上的疑難問題,故有「漆道人,驚四鄰」之譽。

  佛圖澄死後,後趙內亂,道安赴山西 譯(今山西臨汾),不久又去飛龍山(今河北汲鹿境)宣揚佛圖澄的學說。東晉永和五年(349)應後趙主石遵之請返鄴都。不久石遵被殺,道安又去山西和河南。後應東晉名士習鑿齒之請,率弟子慧過錯等400餘人南下襄陽。前後15年間,窮覽經典,鉤深致遠,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又為四方從學之士制定「僧尼軌範」,即行香定座止經上講之法,六時行道飲食喝時之法以及布薩差使悔過之法。

  東晉太元四年(379),前秦苻堅遣苻丕攻佔襄陽,道安和習鑿齒皆被脅撻入長安,道安住五重寺。在長安期間,他除主持幾千人的大道場,經常講說之外,最重要的是組織和參與譯經。他在《摩訶缽羅蜜經抄序》中指出,翻譯有「五失本」、「三不易」。五失本,即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胡經委悉,至於歎詠,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有義記,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後說而悉除,五失本也。三不易,即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截,三不易也。這為後來的譯經工作指出了正確的道路。

  道安在戒、定、慧三個方在造詣頗深。在戒律方面,當時雖然戒本未備,但他認為戒律是可以「開緣」的。這與後來所傳菩薩戒的精神相符,也與《般若經》的義理一致。在禪定方面,他認為修禪所達的境界,可以使修禪者忘我而造成世界的安樂,不是追求個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謂超自然力。他主張研究般若經典不能半日用「考文」、「察句」之法,而應透過繁複的文句,體會其精神實質,才不至於把虛豁的真如當作能生萬有的第一因,也才能把第一義諦和世俗諦不一不異不即不離的義理表現在行動上。

  據《高僧傳》載:道安俗姓衛,因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道安認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才改姓釋氏,並為後世僧徒所遵行。(巨贊)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國百科全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