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雖然長期處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文化

簡明中國古代史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文化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雖然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也比較多,但就全國範圍來說,社會經濟還是在緩慢發展的;尤其是南方,更是這樣。

這一時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也有新的發展。

一、哲學 宗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主要有兩大派,一為以「玄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一為以「神滅論」為代表的唯物主義。

1. 哲學

玄學 玄學主要盛行於魏晉時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義理論解釋儒家經典《易》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

「玄」是幽遠之意。

《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王弼註:「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

「無」是玄學的核心。

這就是所謂的「貴無」思想。

清談玄學之風,始於曹魏正始時期(240—249年)。

當時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

他們認為:道就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的別稱。

「無」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質屬一性一。

而「有」卻是從「無」產生出來的。

稍晚於何晏、王弼的清談玄學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所謂竹林七賢1。

他們反對司馬氏專權,經常遭受迫害。

於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採取了崇尚自然,反對名教,放一蕩不羈,使酒任一性一的態度。

在政治上崇尚無為,主張國君要無為而治。

甚至主張「無君」、「無臣」。

無君論 兩晉之際,鮑敬言繼承了阮籍、嵇康的「無君」思想加以發展,著《無君論》,系統地提出了「無君」的主張。

他認為:「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不競不營,無榮無辱。」

可是到了後來,有了君臣和國家制度,「役彼黎烝(zhēng爭),養此在官,貴者祿厚,而民亦困矣。」

他認為造成一人民痛苦的剝削、壓迫、戰爭等,都是由於產生了君主和統治階級造成的。

他的中心思想是「古者無君,勝於今世。」

鮑敬言的《無君論》反映了他對現實不滿的思想,揭露譴責了魏晉以來的政治黑暗、戰爭殘酷、統治階級奢侈腐朽、恣情享樂的情況。

范縝與《神滅論》 范縝,字子真,原籍南一陽一舞一陰一(今河南泌一陽一西北)。

少時孤貧,學習刻苦。

先後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官。

他發展了魏晉以來的無神論思想,對佛教和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進行了尖銳的鬥爭。

南齊時,司徒、竟陵王蕭子良篤信佛教,曾與范縝發生過激烈爭論。

《梁書·儒林列傳·范縝傳》曰:「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何得有賤貧?」

縝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

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h&ugra一ve;n混)之側。

墜茵席者,殿下(子良)是也;落糞溷者,下官(范縝)是也。

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

子良不能屈。」

范縝很明確地說明了人生富貴、貧賤的偶然一性一,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學說。

范縝又著《神滅論》,進一步闡明了他的觀點。

其中論證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形與神」的關係問題。

他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他認為神與形是兩個概念,但卻是結合在一起的,形是第一一性一的,神則是由形派生的,是第二一性一的。

他又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神之於質,猶利之於刀;形之於用,猶刀之於利。

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無刀,捨刀無利。

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存?」

1范縝用刀與利的關係比喻形與神的關係,指明了一精一神對物質之依賴一性一,這在當時的唯物主義理論上是一大進步,有力地批判了一精一神不滅的思想。

2.宗教

佛教 西晉「八王之亂」以後,又發生了永嘉時期及以後的民族仇殺,南北各族統治者亦都為他們的興亡無常的命運而擔憂,在設法鞏固他們的統治;各族廣大勞動人民長期為殘酷的剝削、壓迫和戰爭所苦,亦想將自己的希望有所寄托。

於是佛教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得迅速的發展。

當時,西域的許多僧人東來傳教,中國人西去求法的也不少。

後趙時,龜茲(qiū cí丘詞,今新疆沙雅縣北)僧人佛圖澄很為石勒、石虎所敬重,尊為「大和尚」,利用他傳播佛教,以加強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思想統治。

佛圖澄先後有門徒將近萬人,所到州郡,興立佛寺共有八百九十三所。

佛圖澄的弟子釋道安2博學多識,對佛教經典很有研究。

他為佛教僧徒制定了「戒律」三條;又致力於佛教經典的整理工作。

這兩件事對於當時和後代的佛教都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道安的弟子慧遠為東晉著名僧人,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宣揚死後可「往生」西方「淨土」的說法,後世淨土宗人尊之為初祖。

龜茲僧人鳩摩羅什於後秦時到長安傳教,譯佛經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他的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等。

自中國西去求法的有東晉著名僧人法顯。

法顯本姓龔,平一陽一武一陽一(今山西襄垣)人。

從長安西行,自海上歸來,前後共十四年,歷訪三十餘國,攜回很多梵本佛經。

歸國後在建康譯經。

又撰《佛國記》,亦名《法顯傳》,記錄他的旅行見聞。

是研究五世紀初期亞洲佛教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南亞各國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道教 黃巾大起義失敗以後,道教開始分為兩派,一為祈禱派,在農民群眾中傳佈,以符水治病,叩頭思過,屬於秘密結社一性一質。

一為煉丹派,主要為士人信奉,講求煉丹、辟榖、導引之術1,以求延年益壽。

這一派多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生活需要服務,以兩晉之際的葛洪和北魏前期的寇謙之為代表。

二、文學 藝術

魏普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文學和藝術的一個大發展時期。

所以這樣,是和當時的時代特點分不開的。

建安文學 建安(196—220年)是東漢獻帝的年號。

這一時期的文學很盛,史稱建安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

詩人們繼承了漢代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以當時社會的戰亂、人民的顛沛流聲為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詩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要求。

建安詩人的代表有曹一操一父子、建安七子1和蔡琰等。

曹一操一是三國時期的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又是第一流的詩人。

從現在保留下來的他的少數詩篇可以看出,他的詩蒼涼雄健,才氣橫逸。

五言詩中著名的有《蒿里行》,是描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連年兵甲不解、生靈塗炭的情況。

有名句曰:「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2四言詩中著名的有《步出夏門行》,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擊烏桓時之作。

有名句曰:「驥老伏櫪(l&igra一ve;立),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氣勢雄偉,慷慨悲涼,為傳世名作。

曹丕是曹一操一的次子,後代漢為皇帝,是為魏文帝。

他的名作之一《燕歌行》,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

有名句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

反映了徭役征發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曹植是曹一操一的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

他的詩歌以五言為主,詞采華茂。

曹一操一在世時,他以才學受到曹一操一的一寵一愛一。

他這時的詩歌以表現其政治抱負和描寫貴族遊樂生活為主,也有反映當時割據混戰、社會殘破、人民苦難的詩篇。

其兄曹丕即帝位後,對曹植一直猜忌,並嚴加監視。

使曹植長期處於被軟禁的狀態。

他這一時期的詩歌則充滿了苦悶、消極思想。

如他的《野田黃雀行》曰:「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詩歌表達了幻想逃出困境,獲得自一由的渴望心情。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一操一的幕僚。

他的成名作《七哀詩·西京亂無象》描寫了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催(jué決)、郭汜(s&igra一ve;寺)在長安互相攻殺焚掠造成的悲慘景象。

詩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見。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博學多才,通曉音律。

初嫁衛仲道,夫死,又歸母家。

董卓之亂時,被虜入匈奴,嫁左賢王。

居匈奴十二年,生二子。

曹一操一與蔡邕有舊交,以金壁將文姬贖歸,再嫁董祀。

她有五言和一騷一體《悲憤詩》各一章,五言體尤著名。

全長一百零八句,傾述了自己的悲慘遭遇,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在戰亂中所遭受的痛苦。

如「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等句,揭露了董卓誘使匈奴和羌貴族殘殺漢族人民的罪惡行徑。

《悲憤詩》還描述了她熱一愛一故國但卻要與兩個孩子永別的愁苦心情。

如說:「邂逅(xi&egra一ve; h&ogra一ve;u謝厚)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田園、山水詩 東晉時期,田園詩產生並有發展。

陶淵明的作品是田園詩的代表。

陶淵明名潛,東晉大司馬陶侃的曾孫。

少年時代,家道衰微。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任彭澤(今江西湖口東南)令,因不肯「折腰」迎接郡裡來的督郵,自動解職回家,從此過著田園生活,直至病死。

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代表作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等。

《歸田園居》的五首之一曰:

少無適俗韻,一性一本一愛一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詩歌表達了他不隨俗浮沉,不追逐名利;而是從內心喜一愛一他那幽閒恬靜的田園生活。

山水詩派的開創者是謝靈運。

他是謝玄之孫,曾任宋永嘉太守、侍中、臨川內史等職。

他與陶淵明不同,是世家大族之冠,又身居高位。

他描寫山水,著意於欣賞、刻劃,注重詞藻。

如《山居賦》,就是描寫他的山莊景物之美的。

民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歌相當發展,出了許多傳世之作。

建安時期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全詩三百五十餘句,一千七百餘字。

是描述廬江(今安徽潛山)小吏焦仲卿與妻劉蘭芝的悲劇。

他們夫妻的感情本來很好,可是焦母對蘭芝百般虐一待,並把蘭芝趕回一娘一家,蘭芝被迫投水自一殺,焦仲卿也自縊而死。

詩歌揭露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蘭芝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一精一神。

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之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故用此名。

魏晉以後,中國長期處於南北對立的狀態。

民歌的發展也就帶有地區特點。

南方的民歌有吳歌和西曲之分。

吳歌為建康一帶的民歌,西曲為荊、郢、樊、鄧一帶的民歌。

吳歌和西曲多以表述情一愛一為主要內容,以婉轉纏一綿為其特色。

北曲包括了北方少數民族如鮮卑、吐谷渾(tǔ y&ugra一ve; hún土浴魂)、步落稽1等族的民歌,漢族也有不少優秀之作。

多以反映社會情況、北國風光為主要內容,以慷慨爽朗為特色。

著名的《敕勒歌》原為一首鮮卑語詩歌。

在高歡為西魏軍擊敗時,他曾命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高歡合唱,以激勵士氣。

詞曰:「敕勒川,一陰一山下,天似穹(qi6ng窮)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1描寫了北方草原蒼茫無際的景色,氣勢豪放。

《木蘭詩》大約寫成於北朝後期,是漢族民歌。

長三百餘字,內容是描述一位少女木蘭代父從軍、勝利歸來的故事,表達了勞動人民熱一愛一祖國,不畏強一暴,不慕名利,淳樸貞潔的思想感情。

詞句通俗,敘事清晰,膾炙人口。

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成長起來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是在文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形成的。

其內容包括了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

代表作有劉勰的《文心雕龍》。

劉勰,南朝齊、梁時人,所撰《文心雕龍》,是一部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十卷五十篇。

他在研究了歷代各家作品的基礎上,全面論述了文學中的若干重要問題,其中有各類作品的特徵和歷史演變,有關創作、批評的原則和方法,文與質的關係等。

他主張文學應當反映現實,不應當片面地追求形式。

他還認為文學的發展受社會情況及其發展的制約。

他在《時序篇》中曰:「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

他對於許多作家和作品的優劣工拙進行了評論。

《文心雕龍》總結了齊、梁以前的文學發展狀況,把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它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光輝著作。

南朝梁人鍾嶸撰《詩品》三卷,選擇自漢至梁時部分詩人及其作品,進行評論。

他批評了片面追求聲律及以用典為貴的風氣,亦反對玄學對詩歌的影響,主張作品要古樸自然,不要「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

石窟寺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很發展,其中的石窟寺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我國的石窟寺的開鑿是隨著佛教傳佈的方向亦由西而東、由北而南的。

最早的石窟寺開鑿於新疆,以拜城縣克孜爾石窟為代表,現存洞窟二百三十六個,始鑿時間約在西晉後期(三世紀末)。

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稍晚,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東晉太和元年,366年)。

後歷經隋唐至元代,均有修建。

現存有雕塑和 壁畫作品的共四百九十二窟,其中屬於前秦到北朝的有二十多窟。

此外,甘肅還有不少屬於這一時期的石窟。

例如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為西秦建弘年間(五世紀初)開鑿的;天水的麥積山石窟, 是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開鑿的。

東方最早的石窟是山西大同武周山的雲岡石窟,始鑿於北魏文成帝即位(興安元年,452年)之時,主要的洞窟大都開鑿於和平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0—494年)之間。

大同時稱平城,為北魏的國都。

太和十八年,北魏遷都洛一陽一,又開始在洛一陽一城南的龍門鑿窟造像。

龍門石窟現存一千三百五十二個,造像九萬七千餘尊,約有三分之一的洞窟為北魏時所開。

石窟寺是一種佛教寺廟的建築形式,起初是以洞窟為主,後來出現了露天摩崖造像。

石像有佛、菩薩、天王、力士等。

大型佛像神態肅穆安祥,雖靜欲動。

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高達十七米。

窟壁多飾以浮雕,有小型佛像,佛教故事,還有禮佛圖像等。

圖像個個姿態一逼一真,場面生動。

繪畫、書法 東晉南朝時期有三大畫家,即東晉的顧愷之、劉宋的陸探微、蕭梁的張僧繇。

顧愷之善畫人物,注意點睛傳神。

他的名作有《女史箴》,經唐一人臨摹,為傳世珍品。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將這張畫搶走,現藏在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陸探微擅畫人物,造型有「秀骨清像」之評。

與顧愷之並稱「顧陸」。

張僧繇亦善畫人物,尤善繪佛像,兼工畫龍。

相傳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神話。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很多,其中以東晉的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最著名。

羲之曾從師多人,後博采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成為妍美流便的新體。

後人稱他為「書聖」。

其書法真跡已無存,唐一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喪亂》等帖,猶可傳真。

其子王獻之兼一精一諸體,尤工行、草和隸書,與其父齊名,被稱為「小聖」。

三、史學 地理學

史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很發展,官家很重視修史,私家修史之風也很盛。

最著名的史學著作有劉宋時范曄的《後漢書》和西晉陳壽的《三國誌》。

《後漢書》是在前人所修的幾家「後漢書」的基礎上撰寫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所記為東漢二百年間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等。

原書為九十卷,只有紀、傳,無表、志。

蕭梁時,劉昭把西晉司馬彪的《續漢書》中的八志收入,並為作注,分成三十卷。

至北宋時,又將范曄原書與劉昭的八志合刊為一書,成為今本《後漢書》,共一百二十卷,為研究東漢史的重要資料。

《三國誌》是一部記述三國時期一百餘年間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紀傳體斷代史。

全書分為魏、蜀、吳三部,共六十五卷,取材較一精一,文字簡煉;但無表、志。

南朝劉宋時,裴松之作注,博引群書一百四十餘種,注文多出本文數倍,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此書是研究三國史的重要資料。

《宋書》為南朝梁時沈約撰,是一部記述劉宋一代的紀傳體斷代史。

書中載錄詔令奏章甚多,保存了若干資料。

「八志」概述先秦兩漢以來的某些典章制度及其變化,補充了《三國誌》無志的缺陷。

可是無「食貨」、「藝文」等志。

原書傳至北宋時,已有散失,後人取李延壽的《南史》等補入。

《齊書》亦名《南齊書》,為南朝梁時蕭子顯撰,亦為紀傳體斷代史,共六十卷,今本佚序錄一卷。

有志無表,志亦缺「食貨」、「刑法」、「藝文」等。

《魏書》為北齊魏收撰,為紀傳體北魏史,共一百三十卷。

本書十志中有《釋老志》,為考證宗教源流的重要資料。

《官氏志》敘述門閥豪族勢力,《食貨志》敘述北魏的經濟制度,都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地理學 魏晉南北朝的地理學有很大的發展。

除正史中的地誌之外,專門記述州郡地理、名山大川、地區風物的著作也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為酈道元撰的《水經注》。

酈道元字善長,范一陽一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

歷任北魏的太守、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職。

《水經》為東漢桑欽撰,記載全國水道一百三十七條,每條水撰為一篇,記其源流和所經地方。

酈道元為之作注。

全書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補以枝流小水共一千二百五十二條,逐一探求源流,述其變遷,又詳記所經地區、山陵、原隰(x&igra一ve;席)、城邑、關津的地理、歷史情況,以及名勝古跡等,對有關史事多所考證。

其字數多於原書二十倍,是原書內容的重大補充和發展,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一性一的地理名著。

文筆生動流暢,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四、科學技術

數學 魏晉時期,最有成就的數學家是劉徽。

他於魏景元四年(263年)撰成《九章算術注》九卷和《重差》(《海島算經》)一卷提出了很多創見。

《九章算術》中的圓面積的量法仍為「週三徑一」,即π=3,是很不一精一確的。

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增加到內接正192邊形,推算出=3.1416,把圓周率求到小數點後第四位。

南朝宋時的大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求出圓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兩個數值之間,把圓周率求到小數點後第七位。

他並提出了π的

明歷》,規定一年為365.2428天,這個數據比當時其它一些曆法更為準確。

醫學 西晉時期最著名的醫學家是王叔和。

他曾任太醫令,一精一於醫學,重視診脈。

他收集整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使這部重要的醫學文獻得以保存,並成為後代從醫者的經典。

當時有許多僧、道研究醫理、方劑。

兩晉之際的葛洪撰《金匱藥方》一百卷,另有簡約本《肘後救卒方》(亦稱《肘後備急方》)三卷。

南朝齊、梁時的道士陶弘景修補《肘後備急方》,稱《補闕肘後百一方》。

他又撰《本草經集注》,分為七卷,著錄藥物七百三十種,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農學 賈思勰是北魏時期的農學家,曾任高一陽一郡(治今山東高一陽一)太守。

他平時關心農業生產,具有豐富的農業知識,他從文獻中搜集了許多古代和當時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知識,又訪問老農,撰成《齊民要術》一書。

全書分為十卷,共九十二篇,分別論述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的栽培和育種,家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加工及副業等。

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很有價值的農業科學著作。

複習題:

* 1.《神滅論》是誰撰寫的?這篇論文的出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2.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些什麼重要歷史著作?各是誰撰寫的?

* 3.《水經注》是誰撰寫的?是一部什麼一性一質的著作?

* 4.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些重要文學家?他們各有些什麼代表作?

5.祖沖之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6.《齊民要術》是何時何人撰寫的?是一部什麼一性一質的著作?

重要名詞:

何晏王弼 *《神滅論》* 《後漢書》《三國誌》* 《水經注》

* 蔡文姬* 王羲之* 陶淵明* 祖沖之《齊民要術》《魏書》

*《孔雀東南飛》* 《敕勒歌》* 《木蘭侍》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參考書:

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第二冊第五章第四節。

2.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三冊〔肆〕五。

(選讀)

3.《南史》卷五七《范雲傳》附《范縝傳》。

--------------------------------------------------------------------------------

1 竹林七賢為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嘗為竹林之遊,世稱之為「竹林七賢」。

1 以上所引均見《抱朴子·外篇·詰鮑》。

1 《梁書》卷四八《儒林列傳·范縝傳》。

刀謂刃。

2 道安: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

以僧徒崇奉「釋迦」,當以「釋」為姓。

從此,佛教徒都姓「釋」氏。

1 辟榖、導引,道家修煉之術。

辟榖,即不食五穀,導引,原為健身術,道家採用之。

1 建安七子:孔融、阮禹、陳琳、王粲、徐干、應■(ch&agra一ve;ng暢)和劉楨。

2 「斷人腸」亦作「絕人腸」。

3 「驥老伏櫪」亦作「老驥伏櫪」。

1 《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董祀妻(蔡琰)傳》。

1 即稽胡,分佈於今山西、陝西北部地區,亦名山胡。

1 《樂府詩集》卷八六《敕勒歌》。

原為鮮卑語,譯為漢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簡明中國古代史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