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宰: 歷史來源 1、以官名作為姓氏,是周朝宰父的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姓》宰

百家姓

歷史來源

1、以官名作為姓氏,是周朝宰父的後代。宰父是周朝的一個官名,職責是管理王朝的內外事務。宰父官的後代,大多數用祖上的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宰父氏或宰氏。後來宰父氏也改成了宰氏。成為宰氏的一支主要源流。

2、源於姬姓,也是一個以官職名作為姓氏的姓。春秋時期有周公旦的後裔周公孔在周朝擔任太宰,被稱為宰周公。他的後代以祖上的官職作為姓氏,成為宰氏的一支。宰(Zai)出自姬姓,以官名為氏,周代有太宰,其後人以宰為氏。郡望:西河郡(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沿岸一帶)。禮成宋國譽起聖門上聯說周代宋國人宰讓,曾參與制定宋國禮儀制度。下聯說春秋時魯國人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以擅長言語著稱。曾在齊國任臨淄大夫。對孔子"三年之喪"的主張表示懷疑,說:"父母死後,守孝三年,時間太長了……服喪一年就行了。"二遷徙分佈宰氏的望族居住在西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離石縣一帶。

家族名人

宰應文:明朝時期江寧人。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家境很貧窮。長大以後為了表達對父母的孝敬,他把父母的形象刻成木頭人,而且像對待活人一樣來侍奉,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成為當時有名的孝子。

宰我:字子我。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學生。他口齒伶俐,和子貢一樣因為辯才而有名。有一次他問他的老師孔子說:「一個人死了父母以後要求守孝三年,這時間是不是過於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遭到破壞的;的、三年不奏樂,音樂也肯定會潰散。依我之見,守孝的時間一年也就夠了。」

孔子反問:「父母去世一年以後就一切恢復正常,你能心安理得嗎?」宰我說:「能。」

孔子說:「你要是能安心就那樣做。君子在為父母守孝的時候,即使吃美食也不會覺得甘美,聽音樂也不會覺得好聽,所以才不忍心那樣做呀。」

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我實在是太不仁義了。小孩子生下來三年後才開始能稍微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子女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

看到宰我在白天睡覺,孔子又說:「朽木不可雕也。」

後來宰我出任齊國的大夫,參與反對齊簡公的叛亂,他的全家因此被殺害,孔子認為這很不值得。

宰亙:周朝名人。

遷徙分佈

西河郡:戰國時期魏國開始設置河西郡。地點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兩省之間的黃河沿岸地區。

分類:古籍精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