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更法第一: 題記:此篇記載了秦國實行變法之前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商君書》更法第一

商君書

更法第一

題記:此篇記載了秦國實行變法之前革新派與守舊派圍繞該不該變法,為什麼要變法的問題展開的爭論。

原文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

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

語曰:「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

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一習一 而民安。

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於故一習一 ,學者溺於所聞。

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

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

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湯、武之王也,不脩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辯。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

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

於是遂出墾草令。

譯文

秦孝公同大臣研討強國大計,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們分析社會形勢的變化,探討整頓法制的根本原則,尋求統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說:"接替先君位置做國君後不能忘記國家,這是國君應當奉行的原則。

實施變法務必顯示出國君的權威,這是做臣子的行動原則。

現在我想要通過變更法度來治理國家,改變禮制用來教化百姓,卻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議我。

"

公孫鞅說:"我聽過這樣一句話:行動遲疑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有功效。

國君應當盡快下定變法的決心,不要顧用天下人怎麼議論您。

何況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來就會被世俗社會所非議,獨一無二見識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

俗語說:'愚笨的人在辦成事情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那些還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預測到。

'百姓,不可以同他們討論開始創新,卻能夠同他們一起歡慶事業的成功。

郭偃的法書上說:'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見。

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去同民眾商量。

'法度,是用來愛護百姓的。

禮制,是為了方便辦事的。

所以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必去沿用舊有的法度。

如果能夠是百姓得到益處,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禮制。

"

孝公說:"好!"

甘龍說:"不對,臣也聽說這樣一句話:'聖明的人不去改變百姓的舊一習一 俗來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變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

'順應百姓舊有的一習一 俗來實施教化的,不用費什麼辛苦就能成就功業;根據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的人,官吏熟悉禮法,百姓也安樂。

現在如果改變法度,不遵循秦國舊有的法制,要更改禮制教化百姓,臣擔心天下人要非議國君了。

希望國君認真考慮這樣的事。

"

公孫鞅說:"您所說的這些話,正是社會上俗人說的話。

平庸的人守舊的一習一 俗,讀死書的人局限在他們聽說過的事情上。

這兩種人,只能用來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卻不能同他們在舊有法度之外討論變革法制的事。

夏、商、周這三個朝代禮制不相同卻都能稱王於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卻能先後稱霸諸侯。

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創製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約束。

賢能的人變革禮制,而沒有才能的只能受禮制的束縛。

受舊的禮制制約的人,不能夠同他商討國家大事。

被舊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討論變法。

國君不要遲疑不定了。

"

杜摯說:"臣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變法度,如果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換使用工具。

臣聽說傚法古代法制沒有什麼過錯,遵循舊的禮制不會有偏差。

國君應該對這件事仔細思考。

"

公孫鞅說:"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應該去傚法哪個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襲,又有什麼禮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農教化不施行誅殺,黃帝、堯、舜雖然實行誅殺但卻不過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時代,他們各自順應時勢而建立法度,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禮制,禮制和法度都要根據時勢來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順應當時的社會事宜,兵器、鎧甲、器具、裝備的製造都要方便使用。

所以臣說:治理國家不一定用一種方式,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傚法古代。

商湯、周武王稱王於天下,並不是因為他們遵循古代法度才興旺,殷朝和夏朝的滅亡,也不是因為他們更改舊的禮制才覆亡的。

既然如此,違反舊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應當遭責難;遵循舊的禮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

國君對變法的事就不要遲疑了。

"

孝公說:"好。

我聽說從偏僻小巷走出來的人愛少見多怪,學識淺陋的人多喜歡詭辯,愚昧的人所譏笑的事,正是聰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

狂妄的人高興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擔憂的。

那些拘泥於世俗偏見的議論言詞,我不再因它們而疑惑了。

"

於是,孝公頒布了關於開墾荒地的命令。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商君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