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卷之中: 【十、《內經》主治備要·(一)〔五運主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醫學啟源》卷之中

醫學啟源

卷之中

【十、《內經》主治備要·(一)〔五運主病〕】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諸氣 郁、病痿,皆屬肺金。

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十、《內經》主治備要·(二)〔六氣為病〕】

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一便混濁,腹脹一大而鼓之有聲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洩,淋〔 〕身熱,惡寒〔戰〕栗,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污,皆屬於熱。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

諸熱瞀〔 〕,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痺,耳鳴或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卒〕死,是〔皆〕屬於火。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諸病上下所出一水液,澄澈清冷, 瘕 疝,痞堅,腹滿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十、《內經》主治備要·(三)〔五運病解〕】

五運主病,木、火、土、金、水,順則皆靜,逆則變亂,四時失常,一陰一陽一偏勝,病之源也。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注雲︰掉,搖也。

眩,昏亂眩運也。

風主動故也。

所謂風氣甚則頭目眩者,由風木旺,則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生火,木火者皆一陽一也,故風火多兼化也。

風熱相摶,則頭目眩運而轉也。

火一性一本動,火得風〔則〕成焰而旋轉也。

風勢甚,則曲直動搖,更加嘔吐也。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注雲︰痛癢而為瘡,火之用也。

五常之道,過極則勝己〔者〕反來制之,故火熱過極,而反兼於水化也.所謂鹽能固物,而令不腐者,鹹寒水化,制其火熱,使無熱之過極,乃水化制之,而久固也。

熱極即是木來生火也,甚則皮肉肌膚之間,不得宣通,故生瘡瘍而痛癢也。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注雲︰濕,地之體也。

濕極甚則痞塞腫滿,物濕亦然。

故長夏暑濕之甚,〔則〕庶物隆盛也。

諸氣 郁、病痿,皆屬肺金。

注雲︰肺主氣,〔氣〕為一陽一,一陽一主輕清而升,故肺居上部,而為病則氣鬱。

〔至於〕痿弱,手足無力,不能收持,乃血液衰少,故病然也。

秋金〔旺〕,則霧氣蒙郁,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

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注雲︰收斂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則物拘縮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四)〔六氣病解〕】

六氣為病,風、熱、濕、火、燥、寒,乃天之六氣也。

風木厥一陰一,肝膽之氣也。

諸暴強直,〔支〕痛 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

【十、《內經》主治備要·〔暴強直〕】

注雲︰暴,卒也,虐害也。

強勁有力而不柔和也。

直,筋勁強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支痛戾,裡急筋縮〕】

〔注雲〕︰支痛,支,持也,堅固支持,筋攣不柔而痛也。

, 縮也,戾,乖戾也,謂筋縮裡急,乖戾失常而病也。

然燥金主為緊斂、短縮、勁切,而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者,由亢則害,承乃制也。

況風能濕而為燥也,筋縮者,燥之甚也,故謂風甚皆兼於燥也。

熱者,少一陰一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一便混濁,腹脹一大而鼓之有聲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洩,淋 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污,皆屬於熱。

【十、《內經》主治備要·〔喘〕】

注雲︰喘,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故熱則脈實而甚數,喘之象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嘔】

注雲︰火氣炎上之象也,故胃〔膈〕熱甚,則為嘔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吐酸】

注雲︰〔酸者〕,肝木之味也。

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

法宜濕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也。

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散而和之。

若久喜酸而不已,不宜一溫一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暴注】

注雲︰卒暴〔注〕洩,腸胃熱甚,則傳化失常,火一性一疾速,故〔如〕是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下迫】

注雲︰後重裡急,窘迫急痛也。

火一性一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轉筋】

注雲︰轉,反戾也,熱氣燥爍於筋,〔則〕攣 而痛也。

所謂轉者,動也,一陽一動一陰一靜,熱證明矣。

多因熱甚,霍亂吐瀉,以致脾胃土衰,則肝木自甚,而熱燥於筋,故轉筋也。

大法曰︰渴則為熱,凡霍亂轉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

或不因吐瀉,而但外冒於風,腠理閉密,一陽一氣鬱結,怫〔熱〕內作,熱燥於筋,則轉筋也。

故諸轉筋,以湯漬之,而使腠理開洩,一陽一氣散而愈也。

因湯漬之而愈,故反〔疑〕為寒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小一便混濁】

注雲︰天氣熱則水混濁,寒則水清潔,水體清,火體濁故也。

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

注雲︰氣為一陽一,一陽一為熱,氣甚則然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癰】

注雲︰淺而大也。

經曰︰熱勝血則為癰膿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疽】

注雲︰深而惡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瘍】

注雲︰有頭小瘡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疹】

注雲︰浮而小癮疹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瘤氣】

注雲︰赤瘤〔丹〕 ,熱勝〔氣〕也,火之色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結核】

注雲︰火氣熱甚,則鬱結堅一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潰發,但以熱氣散,則自消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吐下霍亂】

注雲︰三焦為水谷傳化之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下霍亂,火一性一燥一動故也。

大法曰︰吐利煩渴為熱,不渴〔為〕寒。

或〔熱〕吐〔瀉〕,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則亡液而後必渴也。

或〔寒〕本不渴,若不止,〔亡〕津一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

若寒者,脈當沉細而遲;熱者,脈當實大〔而〕數。

或損氣亡液過極,則脈亦不能實數,而反緩弱也,雖爾,亦不為熱矣。

【十、《內經》主治備要·瞀】

注雲︰昏也,熱氣甚,則濁亂昏昧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郁】

注雲︰怫熱結滯,而氣不通暢也。

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鬱結也。

〔則〕如火煉物,反相合而不離也。

故熱郁則閉塞不通暢也。

然寒水〔主〕於閉藏,而今反屬熱者,謂〔火〕熱亢甚,則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腫脹】

注雲︰熱勝於內,則氣鬱而為腫也。

一陽一熱氣甚則腹脹。

火主長而高茂,形貌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鼻窒】

注雲︰窒,塞也。

火主 腫脹,故一陽一明熱,而鼻中〔 脹〕,則窒塞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鼽】

注雲︰〔鼽者〕,鼻出清涕也。

夫五常之道,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

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

此乃寒〔傷〕皮一毛一,則腠理閉密,一陽一熱怫郁,〔而病癒甚〕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衄】

注雲︰一陽一熱怫鬱於足一陽一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為鼻衄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血溢】

注雲︰〔血溢者〕,上出也。

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血洩】

注雲︰熱在下焦,而大小一便血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淋】

注雲︰小一便澀痛,熱客膀一胱,鬱結而不能滲洩故也。

可用開結利小一便之寒藥,以使結散熱退,血氣宣通,榮衛和平,一精一神清利而已。

【十、《內經》主治備要】

注雲︰大便澀滯也。

熱耗其液,則糞堅結,大〔腸〕燥澀緊斂故也。

俗謂風熱結〔者〕,謂火甚則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也。

或大便溏而〔 〕者,燥一熱在乎腸胃之外,而濕一熱在內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身熱惡寒】

注雲︰此熱在表也。

邪熱在表而淺,邪畏其正,故病熱而反惡寒也。

仲景雲︰無一陽一不可發汗。

又雲︰身熱〔惡〕寒,麻黃湯汗之。

汗洩熱去,身涼即愈。

【十、《內經》主治備要·戰慄】

注雲︰〔戰慄〕動搖,火之象也。

一陽一動一陰一靜,而水火相反。

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

栗者,寒冷〔也〕。

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慄也。

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

故以大承氣湯下之,多有燥糞,下後熱退,戰慄愈矣。

【十、《內經》主治備要·驚】

注雲︰心卒動而不寧也。

火主〔於〕動,心火熱甚〔故〕也。

雖爾,止為熱極於裡,乃火極而似水,則喜驚也。

反兼腎之恐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惑】

注雲︰疑惑、猶豫、濁亂,而志不一也。

象火參差而惑亂,故火實則水衰,失志而惑〔亂〕也。

〔志〕者,腎〔水〕之神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悲】

注雲︰金肺之志也。

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

所謂悲泣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笑】

注雲︰蕃茂鮮淑,舒榮彰顯,火之化也,故喜為心火之志也。

喜極而笑者,猶燔爍火喜而鳴,笑之象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譫】

注雲︰多言也。

言為心聲,猶火燔而鳴,故心火熱則多言,猶心醉而熱,故多言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妄】

注雲︰虛妄也。

火為一陽一,故外清明而內濁昧,其主動亂。

故心火熱甚,則腎水衰而志不專一,虛妄見聞,而〔自為〕問答,則神志失常,而如見鬼神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衄蔑血污】

注雲︰血出也。

污,濁也。

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

熱勢亢極,則燥而污濁;亢則害,承乃制,則色兼黑而為紫也。

濕者,太一陰一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

【十、《內經》主治備要·諸痙強直】

注雲︰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

一陰一痙曰柔痙,一陽一痙曰剛痙,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

然,兼化者,虛象也,實非風也,治風則誤。

【十、《內經》主治備要·積飲】

注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

〔水〕得燥則消散,濕則不消,以為積飲,土濕主痞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痞】

注雲︰與否同,不通泰也,謂紋理閉密,而為痞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隔】

注雲︰阻滯也,謂腸胃隔絕,而傳化失常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中滿】

注雲︰濕為積聚痞隔,而土主形體,位在中央,故中滿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霍亂吐下】

注雲︰濕為留飲,為痞隔,而傳化失常,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大法曰︰若利色青者,肝木之色,由火甚制金,使金不能平木,則肝自甚,故色青也。

或言利色青為寒〔者〕,誤也。

(則)如仲景曰︰少一陰一病,下利清水,色純青者,熱在裡也,大承氣湯下之。

及小兒熱甚急驚,利色多青,為熱明矣。

利色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

利色紅者為熱,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熱深也。

利色黑而反為熱者,由火盛過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

(則)如傷寒一陽一明熱病,則日晡潮熱,甚則不識人,循衣摸一床一,如見鬼狀,獨語,法當大承〔氣〕湯下之。

大便不黑者易治,黑則難治也。

諸痢同法。

然辨痢色以明〔寒〕熱者,更當審其〔飲食〕藥物之色也。

(則)〔如〕小兒病熱,吐利霍亂,其一乳一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是寒,當以脈證別之。

又法曰︰凡洩利,小一便清白,不澀為寒,赤澀者為熱也。

又法曰︰完谷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一便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證也。

谷雖不化,其色變〔非〕白,煩渴,小一便赤黃而或澀者,熱證也。

凡谷消化者,無問他證,便為熱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體重】

注雲︰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土濕為病,則體重痞〔宜〕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腫、肉如泥、按之不起】

注雲︰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過濕則為泥。

濕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體重,霍亂吐下,故甚則〔 〕腫也。

火者,少一陽一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

〔諸熱瞀 ,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痺,耳鳴或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卒死,是皆屬於火。

【十、《內經》主治備要·瞀】

注雲︰昏也。

(則)如酒醉而心火熱甚,則神濁昧而瞀昏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

注雲︰動也。

惕跳動 ,火之體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暴喑】

注雲︰卒〔啞〕也。

金肺主聲,火旺水衰,熱乘金肺,而神濁氣鬱,則暴喑而無聲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冒昧】

注雲︰冒,昏冒也;昧,昏暗也。

氣熱則神濁冒昧,火之體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躁擾】

注雲︰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火之體也。

熱甚於外,則肢一體躁擾;熱甚於內,則神志躁動,反覆顛倒,懊 煩心,不得眠也。

由水衰而〔火〕之動也。

故心胸躁動,謂之怔忪,俗雲心忪,皆為熱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狂越】

注雲︰狂者,無正定也;越者,乖越理法而失常也。

〔夫〕外清內濁,動亂參差,火之體也;〔靜順清朗,準則信平,水之體也〕。

由是腎水主智,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則腎水衰,乃失志而狂越也。

凡發一熱於中,則多干一陽一明胃經也,故經雲︰一陽一明之厥,面赤而熱,妄言。

【十、《內經》主治備要·罵詈】

注雲︰言為〔心〕之一聲也。

罵詈,言之惡也。

今病一陽一實一陰一虛,則水弱火強,制金而不能平木,而善言惡發,罵詈不避親疏,〔本〕火熱之所生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驚駭】

注雲︰驚〔駭〕者,〔驚〕愕也,火之用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腫】

注雲︰熱勝〔肉〕而一陽一氣鬱滯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疼酸】

注雲︰酸疼也。

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則木旺而為兼化,故酸疼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氣逆衝上】

注雲︰火氣炎上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禁栗如喪神守】

注雲︰戰慄禁冷也。

如喪神守者,神能御形,而反禁栗,則如喪失保守形體之神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嚏〕】

注雲︰鼻中因癢,氣〔噴作〕聲〔也〕。

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於一陽一明,發於鼻〔而〕癢,則〔嚏〕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瘡瘍】

注雲︰君火〔化〕同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喉痺】

注雲︰痺,不仁也,俗作閉,猶塞也。

火主腫脹,故〔熱客〕於上焦,而咽噎腫脹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耳鳴】

注雲︰有聲非妄聞也。

耳為腎竅,一交一會〔手〕太一陽一、少一陰一、足厥一陰一、少一陰一、少一陽一之經,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沖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音聲也。

故經曰︰一陽一氣為物,上甚而躍,故耳鳴也。

然音在耳中,故微亦聞之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聾】

注雲︰聾為腎虛冷,俗已誤之矣。

夫《正理》曰︰心火本熱,衰則寒矣;腎水本寒,衰則熱矣。

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邪?故經言︰足少一陰一腎水虛,則〔腹〕滿身重,濡〔瀉〕,瘡瘍,大便難,口苦,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下血,皆熱證也。

凡治聾者,適其所宜,若熱證已退,其聾不已者,當以辛熱發之;二三服不愈者,不可久服,〔恐熱極而成他病耳〕。

若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散風退熱涼藥調之,熱退結散而愈也。

然聾甚閉絕,亦為難矣。

慎不可攻之,過極,則傷正氣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嘔湧溢食不下】

注雲︰火氣炎上故也。

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目〔昧〕不明】

注雲︰目赤腫痛,翳膜 傷,皆為熱也。

經雲︰熱甚目瞑,眼黑也。

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目不識人,乃目盲也。

《正理》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暴注】

注雲︰卒〔瀉〕,與君火義同。

【十、《內經》主治備要】

注雲︰惕跳動也,火主動,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 之象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暴病卒死】

注雲︰火一性一速疾故也。

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制之,熱〔氣〕怫郁,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知,是為僵仆也。

甚則水化制〔火〕,熱甚而生涎,至極即死也。

俗雲暗風,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

肥人腠理緻密,而多郁滯,氣血難以通利,若一陽一熱又甚而鬱結,甚則故卒中也。

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一陽一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燥者,一陽一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十、《內經》主治備要·澀】

注雲︰凡物濕潤則滑澤,乾燥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

〔如〕遍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澀。

澀,澀也。

或麻者,亦由澀也。

由水液衰少而燥澀,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沖,而為麻也。

俗方〔多〕用烏附輩者,令氣因之〔沖〕開道路,以得通利,氣行,故麻愈也。

無熱證,即當此法,治之甚佳。

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麻,(則)〔宜以〕退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則麻自愈也。

治〔諸〕燥澀,只如此〔法〕是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枯涸幹勁】

注雲︰枯,不榮〔旺〕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

(然)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

大法曰︰身表熱為熱在表;渴飲水為熱在裡;身熱飲水,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表裡俱無熱。

經所不取火化渴者,謂渴非特為〔熱〕,如〔病〕寒吐利,亡液過極,則亦燥而渴也;雖病風熱,而液尚未衰,則亦不渴也。

豈可止言渴為熱,而痞為寒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皴揭】

注雲︰皮膚啟裂也。

干為天,為燥金;坤為地,為濕土。

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故秋脈緊細而微;(而)濕土主於縱緩,故六月其脈緩大而長也。

如地濕則縱緩滑澤,干則緊斂燥〔澀〕,皴揭之理明矣。

俗言皴揭為風者,由風能勝濕,而為燥故也。

經雲︰厥一陰一所至,為風府,為璺啟,由風勝濕而為燥也。

寒者,太一陽一寒水,乃腎與膀一胱之氣也。

〔諸病上下所出一水液,澄澈清冷, 瘕 疝,痞堅,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十、《內經》主治備要·諸病上下所出一水液,澄澈清冷】

注雲︰澄湛而不混濁也。

水體清淨,而其氣寒冷,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為病寒也。

如天氣寒,則濁水自然澄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猶征也)】

注雲︰腹中堅一硬,按之應手,謂之 也。

水體柔順,而今反堅一硬如地體者,亢則害,承乃制也。

〔故病濕〕過極而為 ,反兼風化制之也。

風病過極而反燥,筋脈勁急,反兼金化制之也。

燥病過極而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

熱病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慄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

其為治者,俾以〔瀉〕其過極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

夫五常之道,甚〔而〕無以制之,則造化息矣。

如春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

大涼之下,天氣反一溫一,乃火化承其金也。

夏火熱極,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

因而濕〔蒸〕雲雨,乃土化承於水也。

雨濕過極,而兼〔烈〕風,乃木化制其土也。

飄〔驟〕之下,秋氣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

涼極而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

因而〔以為冬寒〕,乃水化承於火也。

寒極則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

凝凍極而起東風,乃〔木〕化承土而成歲也。

凡不明病之標本者,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瘕】

注雲︰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准。

經曰︰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內凝(不流)而成瘕也。

一雲︰腹內積病也。

又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伏瘕,為沉。

〔注〕曰︰小腸熱以傳入大腸,兩熱相搏,則血溢而為〔 〕瘕也。

血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行,故雲為〔 假〕、為沉〔 〕。

乃或一陽一氣鬱結,〔怫熱壅滯〕而堅一硬不消者,非寒瘕也,宜以脈〔證〕別之。

瘕〔一為〕疝,傳寫之誤。

【十、《內經》主治備要·疝】

注雲︰小腹連一卵一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

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

經雲丈夫 疝,謂一陰一器連小腹急痛也。

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

脈急者,寒之象也。

然,寒則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由緊脈主痛,急為病甚也。

病寒縮急,亦短小也。

所以有痛而脈緊急者,脈為心所養也。

凡氣為痛,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之而見也。

欲知何氣為其痛〔者〕,診其緊急相兼之脈可知矣。

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堅痞腹滿急痛】

注雲︰寒主拘縮,故急痛也。

寒極則血脈凝冱,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堅痞而腹痛也。

或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痛〔者〕,不可言為寒也,當以脈別之。

【十、《內經》主治備要·下利清白】

注雲︰寒則清淨明白故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食已不饑】

注雲︰胃熱則消谷善饑,故病寒〔則〕食雖已而不饑也。

胃〔膈〕潤澤,而無燥一熱故也。

或邪熱不殺谷,而腹熱一脹滿,雖數日而不食,亦不饑者,不可言為寒也。

由一陽一熱太甚而鬱結,傳化失常,故雖不食。

亦不饑也。

二證以脈別之自見。

【十、《內經》主治備要·吐利腥穢】

注雲︰腸胃寒而傳化失常,我子〔能〕制鬼賊,〔則己當自實〕,故寒勝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穢也。

腥者,金之臭也,由是熱則吐利酸臭,而寒則吐利腥穢也。

〔亦猶〕飯漿,熱則喜酸,寒則水腥也。

【十、《內經》主治備要·屈伸不便,厥逆禁固】

注雲︰一陰一水〔主〕於清淨,故病寒則四肢逆冷,而禁止堅固,舒捲不便〔利〕也。

故冬脈沉(而)短以敦,病之象也,或病〔寒〕尚微,而未至於厥逆〔者〕,不可反以為熱;或熱〔甚〕而成一陽一厥者,不可反以為病寒也。

然一陰一厥者〔之〕病脈候,皆為一陰一證,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未〔嘗〕見於一陽一證也。

其一陽一厥者〔之〕病脈證,皆為一陽一證,熱極而反厥,〔時〕復反一溫一,雖厥而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也。

若一陽一厥〔極〕深,而至身冷,反見一陰一脈,而欲絕者,止為熱極而欲死也。

經曰︰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道,偏一陰一偏一陽一之謂疾,一陰一陽一以平為和,以偏為病,萬物皆負一陰一抱一陽一而生,故孤一陰一不〔長〕,獨一陽一不成;是以一陽一氣極甚,而一陰一氣極衰,則一陽一氣怫郁,一陰一陽一偏傾,而不能宣行,則一陽一氣蓄聚於內,而不能營運於四肢,則手足厥冷為一陽一厥。

仲景曰︰熱深則厥亦深,熱微則厥亦微。

又曰︰厥當下之,下後厥愈。

當以涼藥養一陰一退一陽一,涼膈散、調胃承氣湯下之是也。

大凡治病者,必先明其標本,標者末,本者根源也。

故經曰︰先病為本,後病為標。

又曰︰標本相傳,先以治其急者。

〔又〕言︰六氣為本,三一陰一三一陽一為標,故病氣為本,受病經絡臟腑〔謂〕之標。

夫標本微甚,治以逆從,不可不通〔也〕。

故經曰︰知逆與從,正行無問;明知標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正此謂也。

【十一、六氣方治·(一)風】

〔〔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熱鬱結,氣血蘊滯,筋脈拘攣,手足麻痺,肢一體焦痿,頭痛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

或腸胃蘊熱鬱結,水液不能浸一潤於週身,而為小一便多出者;或濕一熱內甚,而〔時〕有〔汗洩〕者;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裡,一陽一極似一陰一,而寒戰煩渴者;或熱甚變為瘧疾,久不已者;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痺者;或腎水一陰一虛,心火一陽一熱暴甚〔而〕中風;或暴喑不語,及暗風癇〔者〕;或破傷中風,時發潮熱搐〔搦〕,並小兒熱甚驚風,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熱極黑陷,將欲死者;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並〔解〕耽酒熱〔毒〕,及調理傷寒,發汗不解,頭項肢一體疼痛,並宜服之。

防風(二錢半) 川芎(五錢) 石膏(一錢) 滑石(二錢) 當歸(一兩) 赤芍(五錢)

甘草(二錢半炙) 大黃(五錢) 荊芥穗(二錢半) 薄荷〔葉〕(二兩) 麻黃(五錢去根苗節)

白朮(五錢) 山梔〔子〕(二錢) 連翹(五錢) 黃芩(五錢) 桔梗(五錢) 牛蒡(酒浸五錢)

人參(五錢) 半夏(姜制,五錢)

以上共五錢,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一溫一服。

不計時候,日三服。

病甚者五、七錢至一兩;極甚者,可下之,多服,〔二兩〕、三兩,得利後,卻當服三、五錢,以意加減。

病癒,更宜常服,則無所損,不能再作。

〔靈砂丹︰〕治風熱鬱結,血氣蘊滯,頭目昏眩,鼻塞清涕,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嗽痰實,腸胃燥澀,小一便赤;或腎水一陰一虛,心火熾甚,及偏正頭風痛,發落齒痛,遍身麻木,疥癬瘡瘍,一切風熱,並皆治之。

獨活 羌活 細辛 石膏 防風 連翹 薄荷(各三兩)

川芎 山梔 荊芥 芍葯 當歸 黃芩 大黃(生) 桔梗(以上各一兩) 全蠍(微炒半兩) 滑石(四兩) 菊花 人參 白朮(各半兩)

寒水石(一兩生用) 砂仁(一錢) 甘草(三兩生) 硃砂(一兩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硃砂為衣。

每〔服〕茶清嚼一丸,食後服。

〔神仙換骨丹︰〕治氣血凝滯,榮衛鬱結,風熱濕氣相搏筋骨之間,內捨偏虛,發為不遂之病,氣感八風,血凝五痺,筋攣骨痛,癱瘓偏枯,一切風證,並宜治之。

服之神妙,難以言宣。

槐角(炒黃熟) 桑白皮(去皮) 川芎 蒼朮(泔浸去皮) 白芷 蔓荊子(去萼)

人參 威靈仙 何首烏 防風(各二兩) 苦參 五味子 香附(各一兩)

麝(半兩別研) 麻黃(十斤) 硃砂(水飛一兩)

上將麻黃去根、苗、節,用河水三石三斗三升,小斗七升是也,熬至六升,濾去麻黃,澄清再熬至二升半,入其餘藥末,每一兩三錢作十丸,硃砂為衣。

每一丸,酒一盞,浸至晚,溶化,臨臥服。

〔不換金丹︰〕退風散熱。

治風有二法,〔行〕經和血及開〔發〕腠理。

經脈凝滯,非行經則血不順,是治於內也。

皮膚鬱結,非開發則榮衛不和,是調理於外也。

此亦發散之藥也。

荊芥穗 白殭蠶(炒) 天麻 甘草(各一兩) 羌活(去蘆) 川芎 白附子(生) 川烏頭(生) 蠍梢(去毒炒) 藿香葉(各半兩) 薄荷(三兩) 防風(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細〔嚼〕茶清下。

如口 向左,即右〔腮〕上塗之,即止。

〔花蛇續命湯︰〕治卒中風,牙關緊急,一精一神昏憒,口眼 斜,不知人事,痰涎不利,喉中作聲。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乾) 全蠍(炒) 獨活(去土) 天麻 附子 人參 防風 肉桂 白朮 本 白附子(炮) 赤箭 川芎 細辛(去葉) 甘草(炙) 白殭蠶(去絲灰炒) 半夏(湯浸切) 白茯苓(去皮) 麻黃(去節,水煮三沸去沫,細切,以上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

〔加減沖和湯︰〕治中府之病,宣外一陽一,補脾胃,瀉風木,實表裡,養榮衛。

柴一胡一(五分) 升麻(三分) 黃 (五分) 半夏(二分) 黃芩 陳皮 人參 芍葯甘草(各二分半) 當歸 黃柏(酒浸,各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如有自汗多者,加黃〔 〕半〔錢〕;嗽者加五〔味〕子二十〔粒〕。

〔防風天麻〔散〕︰〕治風痺走注,肢節疼痛,中風偏枯,或暴喑不語,內外風熱壅滯,解昏眩。

防風 川芎 天麻 羌活 白芷 當歸 草烏頭 白附子 荊芥穗 甘草(炙,各半兩) 滑石(二兩)

上為末,熱酒化蜜少許,調半錢,加至一錢,覺藥力營運微麻為度。

或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熱酒化下。

或半丸,細嚼,白湯下亦得。

散鬱結,宣氣血。

如甚者,服防風通聖散。

〔祛風丸︰〕治風偏,手足〔顫〕掉,語言謇澀,筋骨痛。

烏頭(炮) 天南星 草烏頭(炮) 半夏 綠豆粉(各一兩) 甘草 川芎 白殭蠶 藿香 零零香地龍 蠍梢(各三兩) 川姜(半兩炮)

上末一兩,用綠豆粉一兩,白面二兩,滴水丸梧桐子大。

每三、五丸,細嚼,茶清下,或五、七丸亦得,食後服,初服三丸,漸加多。

〔大通聖白花蛇散︰〕中府之藥也。

(大)治諸風,無問新久,手足 曳,腰腳緩弱,行步不正,一精一神昏昧,口眼 斜,語言謇澀,痰涎壅盛,筋脈攣急,肌肉頑痺,皮膚燥癢,骨節疼,目眩,下注腰腳,疼痛腿重,腫瘍生瘡;或痛無常〔處〕,游〔走〕不定,及風氣上攻,面浮〔腫〕耳鳴,並宜服之。

天麻(去苗) 赤箭 防風(去苗) 本 木香 海桐皮 肉桂 杜仲(炒) 干山藥 當歸 威靈仙白附子(炮) 菊花 蔓荊子 羌活(去蘆) 虎骨(酥炙) 白芷 干蠍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肉用) 蓽甘草(炙) 牛膝(去苗) 郁李仁(去皮研) 濃樸(姜制,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一溫一酒調下,荊芥湯調下亦得,空心服之。

常服祛風逐氣,通行榮衛,久病風人,尤宜常服。

輕〔者〕中風,不過二十服,平安如故。

〔活命金丹︰〕治風中髒不語,半身不遂,肢節頑痺,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飲食不下,牙關緊禁,及解一切藥毒,發一熱腹脹,大小一便不利,胸膈痞滿,上實下虛,氣閉面赤,汗後餘熱不退,勞病諸〔證〕,無問老幼婦人,俱得服之。

川芎 甘草 板藍根 葛根(各一兩) 龍腦(二錢研) 麝香(二錢研) 牛黃(研五分) 生犀 桂(各三錢) 珠子粉(半兩) 川大黃(二兩半) 甜硝(一兩) 辰砂(四錢,一半為衣) 青黛(三錢) 薄荷(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同水浸蒸餅,糊為劑,每一兩作十丸,別入硃砂為衣,就濕,以真金箔四十葉為衣。

〔葛〕月修合,瓷器內收貯,多年不壞。

如風毒,茶清送下;解毒藥,新冷水化下;餘熱勞病,及小兒驚熱,薄荷湯化下。

以上煎,量大小加減用之。

〔至寶丹︰〕治卒中風急不語,中惡氣〔絕〕,中諸物毒,暗風,〔中〕熱疫毒,一陰一陽一〔二〕毒,〔山〕嵐瘴〔氣〕毒,中暑毒,產後血暈,口鼻血出,惡血上攻心,煩躁,心肺積熱,〔霍〕亂吐利,風注筋惕,大腸風〔秘〕,神魂恍惚,頭目〔昏〕眩,眠臥不安,唇口乾焦,傷寒狂語,小兒急驚,風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驚風搐搦,以上無不治者。

辰砂(五兩水飛) 生犀(五兩) 麝香(二兩半) 玳瑁(五兩) 牛黃(二兩) 龍腦(五兩水飛) 人參(五兩) 銀箔(一百二十片,一半為衣,余入藥) 琥珀(五兩)

安息香(五兩,用酒半升熬膏) 金箔(二百二十片,一半為衣,余入藥)

雄黃(一兩半) 南星(三兩,水煮軟,切片。

一法︰酒二升半,浸蒸七次,焙乾用。

上為細末,(半)用安息香膏,次煉蜜,一處搜和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煎人參湯下之。

小兒〔一丸〕至二丸,湯下之同上。

〔牛黃通膈湯︰〕治初病風證,覺一二日實,則急下之。

牛黃(二錢別研) 大黃(一兩) 甘草(一兩炙) 朴硝(三錢別研)

上件為末,每服一兩,水二鐘,除牛黃、朴硝外,煎至一盞,去滓,入牛黃、朴硝一半調服,以利三、二行為度。

未利,再量虛實加減服之。

【十一、六氣方治·(二)暑熱】

〔白虎湯︰〕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

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

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知母(去皮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粳米(一合) 石膏(亂文者,別研,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一溫一服。

小兒量力與之。

或加人參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

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秋後並亡血虛人不宜服。

〔桂苓甘露飲︰〕治飲水不消,嘔吐瀉利,流濕潤燥,宣通氣液,水腫〔腹〕脹,洩瀉不能〔止〕者。

兼治霍亂吐瀉,下利赤白,煩渴,解暑毒大有神效,兼利小水。

白茯苓(去皮) 白朮 豬苓 甘草(炙) 澤瀉(以上各一兩) 寒水石(一兩別研) 桂(去粗皮半兩) 滑石(二兩別研)

上為末,或煎,或水調,二三錢任意,或入蜜少許亦得。

〔桂苓白朮散:〕治冒暑、飲食,所傷轉甚,濕一熱內甚,霍亂吐瀉,轉筋急痛,腹滿〔痞〕悶,小兒吐瀉驚風,宜服之。

木香 桂枝 藿香 人參 茯苓(去皮各半兩) 甘草(炙) 白朮 葛根 澤瀉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 石膏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新水或生薑湯亦得。

〔益元散︰〕桂府滑石(二兩燒紅) 甘草(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蜜少許,一溫一水調下,無蜜亦得。

或飲冷者,新水亦得。

或發汗,煎蔥白豆豉湯調,無時服。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

淡竹葉(六錢半銼) 石膏(四兩別研)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一兩半)

半夏(二錢半湯洗)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粳米百餘粒,煮取八分,米熟,去滓一溫一服。

〔化痰玉壺丸︰〕南星 半夏(生) 天麻(各一兩) 白面(三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水一大〔盞〕,先煎令沸,下藥煮,候浮,漉出,方熟。

放一溫一,別用生薑湯下,不拘時候。

〔四君子湯︰〕治煩熱燥渴。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一溫一服。

〔白朮散︰〕治諸煩(熱)渴,津一液內耗,不問一陰一陽一,服之止渴生津一液。

白朮 人參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藿香 木香(各一兩) 干葛(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一溫一服,不拘時。

〔小柴一胡一湯︰〕治傷寒一溫一病,惡風,頸項強急,胸膈肋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一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未解,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復,發一熱頭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一血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及產後傷風,頭痛煩熱,並宜服之。

柴一胡一(四兩去苗) 黃芩 人參 半夏(湯洗七次) 甘草(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

小兒分作二服,更量加減。

〔升麻葛根湯︰〕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一熱,肢一體煩熱,瘡疹未發,並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甘草(炙) 芍葯(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不拘時。

日進二、三服,病去身涼為度。

小兒量力與服。

【十一、六氣方治·(三)濕土】

〔葶藶木香散︰〕治濕一熱內外〔甚〕,水腫〔腹〕脹,小一便赤澀,大便滑瀉。

葶藶 茯苓(去皮) 白朮 豬苓(去皮,各一兩) 木香(半錢) 澤瀉 木通 甘草(各半兩) 桂(一錢) 滑石(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食前服。

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利小一便。

若小一便不得通利,而反轉洩者,此乃濕一熱癃 極深,而攻之不開,故反為注瀉,此正氣已衰,多難救也。

慎不可攻之,而無益耳。

〔白朮木香散︰〕治喘嗽腫滿,欲變成水病(者),不能臥,不欲飲食,小一便閉者。

白朮 豬苓(去皮) 澤瀉 赤茯苓(以上各半兩) 木香 陳皮(各二兩去白) 檳榔 官桂(各二錢) 滑石(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前一溫一服。

〔大橘皮湯︰〕治濕一熱內甚,心腹脹滿,水腫,小一便不利,大便滑洩。

橘皮(一錢半) 木香(一錢) 滑石(六錢) 檳榔(三錢) 茯苓(一兩去皮) 豬苓(去皮) 澤瀉 白朮官桂(各五錢) 甘草(三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一溫一服。

〔桂〔苓〕白朮丸︰〕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滿〕壅塞,開堅結痛悶,〔推〕進飲食,調和臟腑,無問寒濕〔濕〕熱,嘔吐瀉利,皆能開發,以令遍身流濕潤燥,氣液宣平而愈。

並解酒毒,兼療肺痿癆嗽,水腫〔腹〕脹,瀉利不能止者,服之,利止為度,後隨證治之。

楝桂 干生薑(各一分) 茯苓(去皮) 半夏(各一兩) 白朮 紅皮(去穰) 澤瀉(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日進三服。

病〔在〕膈上,食後服;膈下,食前服;〔在〕中者,不拘時。

或一法︰加黃連半兩,黃柏二兩,〔水丸〕,取效甚妙。

〔六一散︰〕治身熱嘔吐洩瀉,腸癖下利赤白。

治癃一閉淋痛,利小一便。

偏蕩胃中積聚寒熱,〔宣積氣〕,通九竅六腑,〔生〕津一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寬〕中,除煩熱心躁。

治腹脹痛,補益五臟,大養脾胃腎之氣,理內傷一陰一痿,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

主癇 驚悸,健忘,心煩滿短氣,髒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

治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水谷,保真元,解百藥酒食邪毒,〔耐〕勞〔役〕饑一渴,〔宣〕熱,〔辟〕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駐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癘、饑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傳染。

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病,並解兩感傷寒,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和〕而愈。

及婦人下一乳一催生,並產後損液血衰,一陰一虛熱甚,一切熱病,並宜服之。

兼〔防〕發吹一奶一乳一〔癰〕,或已覺吹一乳一乳一結,頓服即愈,乃神驗之仙藥也,惟孕婦不可服。

滑石(六兩燒紅) 甘草(一兩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少許,一溫一水調下,無蜜亦得,日三、四服,〔或水調下亦得,解利發汗,煎蔥白豆豉湯下四錢,並三四服,〕以效為度。

此藥寒涼,解散〔鬱熱〕,〔若〕病甚不(可)解,多服無害,但有益耳。

〔五苓散︰〕治傷寒一溫一熱,病在表裡未解,頭痛發一熱,口燥咽干,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小一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

及治霍亂吐利,煩渴飲水。

澤瀉(二兩半) 豬苓 赤茯苓(去皮) 白朮 官桂(去皮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熱湯下。

惡熱,欲飲冷者,新水調下,或生薑湯下愈〔妙〕。

或加滑石二兩甚佳。

或喘嗽(咳)煩心不得〔眠〕者,加阿膠半兩。

及治瘀熱在裡,身發黃膽,濃煎茵陳蒿湯調下,食前服。

疸病發渴,及中水引飲,亦可服,新汲水調下。

小兒加白朮末少許,如虛熱,加黃 、人參末少許。

〔赤茯苓丸︰〕治脾胃〔水〕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一便赤澀。

葶藶(四兩炒) 防己(二兩) 赤茯苓(一兩)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棗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白皮湯食前下。

〔人參葶藶丸︰〕治一切水腫。

喘滿不可當者。

人參(一兩去蘆) 苦葶藶(炒四兩)

上為細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煎桑白皮湯下。

〔海藻散︰〕治男子遍身虛腫,喘滿悶不快者。

海藻(銼碎) 川大黃 大戟(並銼) 續隨子(去殼,以上各二兩)

上件,好酒二鐘,淨碗內浸〔一〕宿,取去曬乾候用。

甘遂(面炒黃色一兩) 白牽牛(生一兩) 滑石(半兩) 肉一豆寇 青皮(去穰)

橘皮(去白,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如氣實者,三錢半,平明冷茶清調下,至辰時取下水二、三行,腫減五、七分。

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腫消。

魚肉鹽皆忌。

一曰︰小兒腫一錢,五歲以下者半錢,孕婦勿服。

【十一、六氣方治·(四)火】

〔涼膈散︰〕治傷〔寒〕表不(能)解,〔半入於〕裡,下證未全,下後燥一熱怫〔結〕於內,心煩懊 不得眠,臟腑積熱,煩渴頭昏,唇乾咽燥,喉痺目赤,頰硬,口舌生瘡,咳唾稠粘,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風熱壅滯,瘡癬發〔斑〕,驚風熱極,豆黑陷欲死者。

連翹(一兩) 山梔 大黃 薄荷 黃芩(以上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朴硝(一錢)

加減法︰咽喉〔痛〕涎嗽,〔加〕荊芥半兩,桔梗一兩。

咳而嘔者,加半夏半兩,每〔服〕生薑三片同煎。

血衄嘔血,〔加〕當歸〔芍葯各半兩,生地黃一兩。

淋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

風眩目痛,加川芎半兩,石膏三兩,防風半兩。

〔斑〕疹加葛根一兩,荊芥半兩,赤芍、川芎、防風、桔梗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至五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一溫一服。

虛實加減如前。

或小兒可服七分八分,或無熱,甚黑陷,腹脹喘急,小一便赤澀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下之,得〔和〕者即瘥。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雜〕病燥一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一吟喘滿,一陽一厥極深,蓄熱內〔甚〕,俗妄傳〔為〕一陰一毒者。

及〔汗吐下〕後,〔寒涼諸藥,不能退熱勢〕,並兩感證同〔法〕。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梔子(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四分,去渣一溫一服。

或腹滿嘔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個,濃樸二錢,茯苓四錢去皮,水一盞半,姜三片,煎半盞,去滓一溫一服,名曰黃連半夏解毒湯。

〔三一承氣〔湯〕︰〕治傷寒雜證,內外所傷,日數遠近,腹滿咽干,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一便赤澀,大便結滯,或濕一熱內〔甚而〕為滑洩,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顛,目病口瘡,舌腫喉痺癰瘍,一陽一明胃熱發〔斑〕,脈沉而可下者。

小兒熱極風驚,潮搐昏塞,並〔斑〕疹黑陷不〔起〕,小一便不通,腹滿欲死。

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癰瘡癬,久不已者,怫熱內盛, 癖堅積,黃瘦瘧疾,久新暴卒心痛,風痰酒〔隔〕,腸垢積滯,久〔壅〕風熱,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

或腎水一陰一虛,一陽一熱暴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喑不語,蓄熱內傷,一陽一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

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氣並〔之〕於裡,則裡熱亢極〔似〕一陰一,反為寒戰,脈微而絕。

或風〔熱〕燥甚,客於下焦,而大小一便澀滯不通者。

或產〔婦〕死胎不下,或兩感表裡熱甚,須可下〔者〕。

大黃 芒硝 枳殼 濃樸(各半兩) 甘草(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六分,下硝一二沸,去渣熱服,以利為度。

熱甚者,作一服,得利為效,臨時消息。

〔八正散︰〕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一便赤澀,或癃一閉不通,及熱一淋血淋,並宜服之。

大黃(面裹煨乾用) 瞿麥 木通 〔蓄〕 車前子 山梔 甘草(炙) 滑石(以上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些子),煎至七分,去滓一溫一服,食後臨臥。

小兒量力與之。

〔洗心散︰〕治風壅壯熱,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節煩疼,熱氣上衝,口苦唇焦,咽喉腫痛,痰涎壅滯,涕唾稠粘,心神煩躁,眼澀睛疼,及寒〔熱〕不調,鼻塞聲重,咽干多渴,五心煩熱,小一便赤澀,大便閉硬宜服。

大黃(面裹煨淨用) 甘草(炙) 當歸(去苗洗) 芍葯 麻黃(去根)

荊芥穗(各半兩) 白朮(三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薄荷各少許,同煎至七分,(內硝更上火煎一二沸)〔去滓,一溫一服。

如小兒麩豆瘡疹,欲發先狂語,多渴,及驚風積熱,可服一錢,並臨臥服。

如大人五臟壅實,欲要溏轉,加至四五錢,乘熱服之。

〔〔調胃承氣湯〕︰〕治胃中熱實而下滿,一切胃經實熱者,皆可服之。

大黃(炙半兩) 芒硝(半兩) 大黃(半兩)

《內經》曰︰熱一婬一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

芒硝鹹寒以除熱,大黃苦寒以蕩實,甘草甘平以助二物,推陳致新法也。

上件銼如麻豆大,水一盞,煮二味至七分,去滓,納硝更上火煎一二沸,服之。

〔大承氣湯︰〕治痞滿燥實,地道不通。

大黃(苦寒,一兩) 濃樸(苦寒姜制二兩) 芒硝(鹹寒一合) 枳殼(五個去穰麩炒)

〔《內經》曰︰燥一婬一於內,所勝以苦下之,大黃枳實之苦,以除燥一熱。

又曰︰燥一婬一於內,治以苦一溫一,濃樸之苦下燥結。

又曰︰熱一婬一所勝,治以鹹寒,芒硝之鹹,以攻鬱熱蘊結。

〕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納大黃,取二升,去滓,入芒硝,更上火微煎一二沸,分二服,得下勿服餘者。

方內去硝,即小承氣湯也,治證同。

〔柴一胡一飲子︰〕解一切肌熱、蒸熱、積熱,及寒熱往來,蓄熱或寒戰,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不經發汗傳受,表裡俱熱,口乾煩渴,或表熱入裡,下證未全,下後熱未〔除〕,及汗後餘熱、勞復,或婦人經病不快,產後但有如此之證,並宜服之,乃氣分熱也。

柴一胡一 人參 黃芩 甘草(炙) 大黃 當歸 芍葯(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一溫一服。

小兒分三服,不拘時日,三服除病為度,熱〔甚者〕加服。

〔白虎湯︰〕方〔見〕前〔暑熱〕內,此方加甘草半兩。

〔桃仁承氣湯︰〕治熱結膀一胱,其人如狂,熱在下焦,與血相搏,血下則熱〔隨〕出而愈。

芒硝 甘草 桂枝(各六錢)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一兩三錢)

甘以緩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熱甚搏血,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中〔也〕。

上五味,〔 咀〕,以水二升三合,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芒硝,煎一、二沸,分五服。

〔(神芎丸)︰〕治一切熱證,常服保養,除痰,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利而愈。

神強體〔健〕,耐傷〔省〕病。

並婦人經病,產後血滯,腰腳重痛,小兒積熱,驚風潮搐,〔藏〕用丸,亦曰顯仁丸。

加黃連、薄荷、川芎各半兩,名曰神芎丸。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或煉蜜丸亦妙。

每十五丸加至五、七十丸,一溫一水下,冷水亦得。

【十一、六氣方治·(五)燥】

〔脾約丸︰〕約者,〔結〕約之象,又曰約束之約也。

《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一精一氣,上輸於脾,脾氣散一精一,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一胱,水一精一四布,五經並行,〔為〕其津一液者。

脾氣結,約束一精一液,不得四布五經,但輸膀〔胱〕,致小一便數,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

麻仁味甘平,杏仁甘一溫一,《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麻仁、杏仁潤物也,《本草》曰︰潤可以去枯,腸燥必以甘潤之物為主,是以麻仁為君,杏仁為臣。

枳殼味苦寒,濃樸味苦一溫一,潤燥者必以甘,甘以潤之;破結者必以苦,苦以洩之。

枳殼、濃樸為佐,以散脾之約;芍葯味酸微寒,大〔黃〕味苦湧洩為一陰一,芍葯、大黃為使,以下脾之結。

燥潤結化,津一液還入胃中,則大便利,小一便數愈。

麻仁(一兩) 白芍葯 枳殼 濃樸(各半兩) 大黃(二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研三錢)

上為極細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日進三服,漸加,以利為度。

〔潤腸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澀〕,或乾燥不通,全不思食,〔此乃〕風結秘、血結秘,皆令 塞也。

〔風以潤之,血以和之〕,和血疏風,自通利矣。

麻仁 桃仁(去皮尖) 羌活 當歸 大黃(各半兩)

上除麻仁、桃仁別研如泥,余藥細研,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下。

〔如血澀而大便燥者,加桃仁酒洗大黃〕。

如大便不通而澀,滋其榮〔甚〕者,急加酒洗大黃;如風結燥,大便不行,加〔麻〕仁、大黃;如風濕大便不行者,加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澀。

〔當歸潤燥湯︰〕升麻(一兩) 當歸(一兩) 生地黃(二兩) 甘草(一錢炙) 干地黃(一錢)

桃仁(一錢研) 麻仁(一錢) 紅花(半錢) 大黃(一錢煨)

上桃仁、麻仁別研如泥,余銼〔麻豆大〕作一服,水二鐘,入桃、麻仁煎至一盞,去渣,空心宿食消盡,稍熱服。

〔橘杏丸︰〕治氣閉,老人虛弱〔人〕皆可服。

橘皮 杏仁(湯浸去皮尖)

上二味等分,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七〔宣〕丸︰〕療風氣,治結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一毛一在腹中,及積年腰腳疼痛,冷如〔冰〕石,香港腳沖心,煩〔憒〕,頭〔眩〕暗倒,肩背重,心腹脹滿,胸膈〔痞〕塞,風毒腫氣,連及頭面,大便或秘,小一便時澀,脾胃〔虛〕痞,不能飲食,腳轉筋,攣急〔掣〕痛,心神恍惚,眠臥不安等疾。

柴一胡一(去苗五兩) 桃仁(去皮六兩) 枳實(麩炒五兩) 〔訶〕子皮(五兩) 木香(五兩)

大黃(面煨十五兩) 甘草(炙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臨臥服,米飲下一服,加至四、五十丸,宣利為度。

覺病勢退,服五補丸,不問男一女老幼,並可服之,量與加減。

〔麻仁丸︰〕調三焦,和五臟,潤腸胃,除風氣,及治風熱壅結,津一液耗少,令大便閉澀不通,高年及有風人一大便秘,宜服之。

枳實(面炒) 白檳榔(各一兩半) 羌活(一兩洗) 菟絲子(一兩半酒浸別末) 〔山茱萸〕(一兩半) 郁李仁(四兩去皮) 車前子(一兩半) 肉桂(一兩) 木香(一兩) 大黃(四兩半) 麻仁(四兩別研)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臨臥一溫一水下。

〔神功丸︰〕治三焦氣壅,心腹痞悶,六腑風熱,大便不通,腰腳疼痛,肩背重〔疼〕,頭昏〔面〕熱,口苦咽干,心胸煩躁,眠臥不安,及治香港腳,並素有風〔人〕大便結燥。

大黃(四兩面煨) 麻仁(二兩別研) 人參(二兩) 訶子皮(四兩)

上一處研,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一溫一水下,酒亦得,食後服。

如大便不通,倍服,利為度。

〔濃樸湯︰〕凡治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療,有虛秘,有實秘。

有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一便赤,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

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一便清利,濃樸湯宜之。

濃樸(三兩銼) 白朮(五兩) 半夏(二兩泡) 枳殼(二兩炒) 陳皮(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三個,煎至一盞,去滓一溫一服,空心食前。

胃實秘,物也;胃虛秘,氣也。

〔七聖〔丸〕︰〕治風氣壅盛,痰熱結搏,頭目昏重,涕唾稠粘,心煩面熱,咽干口燥,一精一神不爽,夜臥不安,肩背拘急,胸膈痞悶,腹脹脅滿,腰腿重痛,大便秘澀,小一便赤澀,宜服之。

川芎 肉桂 木香 大黃(各半兩酒浸) 羌活(一兩) 郁李仁(一兩去皮) 檳榔(半兩)

上〔七味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一溫一水下,食後臨臥〔服〕。

〔山〕嵐瘴地,最宜服之。

〔更量臟腑虛實加減〕

〔犀角丸︰〕治三焦邪熱,一切風氣,〔又〕治風盛痰實,頭目昏重,肢一體拘急,痰涎壅塞,腸胃燥結,大小一便難。

黃連 犀角(各一兩) 人參(二兩) 大黃(八兩) 黑牽牛(二十兩)

上與黑牽牛和合〔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臥時一溫一水下,更量虛實加減。

【十一、六氣方治·(六)寒水】

〔大己寒丸︰〕治大寒積冷,臟腑虛〔寒〕,心腹疼痛,胸脅脹滿,洩瀉腸鳴,下利自汗,米谷不化,一陽一氣暴衰,一陰一氣獨盛,手足厥冷,傷寒一陰一勝,神昏脈短,四肢怠惰,並宜服之。

乾薑 良姜(各六兩) 桂 蓽茇(各四兩)

上〔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

〔四逆湯︰〕治一陰一證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作,小一便澀;或利,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厥冷;或〔病〕內寒外熱,下利清谷,四肢沉重;或汗出不止,並宜服之。

〔此藥助一陽一救衰〕甘草(炙六錢) 乾薑(半兩) 熟附子(一枚去皮)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一溫一服,不拘時。

〔附子理中丸︰〕治脾胃冷弱,心腹絞痛,嘔吐瀉利,轉筋霍亂,體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吐不止,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宜服之。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 附子(各二兩炮去皮臍)

上〔五味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盞,拍破,煎至七分,稍熱,空心食前服之。

〔一胡一椒理中丸︰〕治脾胃虛寒,氣不通宣,咳嗽喘急,逆氣虛痞,胸膈噎悶,腹脹滿痛,迫塞短氣,不能飲食,嘔吐痰水不止。

一胡一椒 蓽茇 乾薑(炮) 款冬花 甘草 陳皮 良姜 細辛(去苗各四兩) 白朮(五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一溫一酒下,不拘時,日進三服。

〔理中丸︰〕治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虛痞,腹疼痛,胸脅逆冷,飲食不下,噫氣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臥,不思飲食,及腸鳴自利,米谷不化。

白朮 乾薑(炮) 人參(去蘆)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沸湯下。

為粗末,理中湯也,味數相同。

〔鐵刷湯︰〕治積寒痰飲,嘔吐不止,胸膈不快,飲食不下,並宜服之。

半夏 草豆蔻 丁香 乾薑(炮) 〔訶〕子皮(各三錢) 生薑(一兩)

上 咀,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渣,分三服,相繼不拘時。

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桂附丸︰〕治風邪冷氣,入乘心絡,或臟腑暴感風寒,上乘於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甚則經久不瘥。

川烏頭(三兩炮去皮臍) 附子(三兩) 乾薑(二兩炮) 赤石脂(二兩) 桂(二兩)

蜀椒(去目微炒)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一溫一水下,覺至痛處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為度。

若早服無所覺,至午後,再〔服〕二十丸。

若久心痛,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盡一劑,終身不發。

〔姜附湯︰〕治五臟中寒,或卒然暈悶,手足厥冷。

乾薑 附子(炮去皮臍) 甘草(炙各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挾風不仁,加防風半兩;兼濕腫滿,加白朮半兩;筋脈攣急,加木瓜半兩;肢節疼,加桂心半兩。

〔加減白通湯︰〕治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腹臍冷痛,足脛寒逆。

〔《內經》〕雲︰寒一婬一於內,治以辛熱;濕一婬一於內,治以苦熱,以苦發之。

以附子大辛熱,助一陽一退一陰一,一溫一經散寒,故以為君。

乾薑、官桂,辛甘大熱,亦除寒濕;白朮、半夏苦辛,一溫一胃燥脾濕,故為臣。

草豆蔻、炙甘草、人參,甘辛大一溫一,一溫一中益氣;生薑辛大一溫一,能除濕之邪;蔥白辛一溫一,以通上焦一陽一氣,故以為佐。

又雲︰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故大作湯劑投之,不數服而(止)痛減,足脛漸一溫一,調飲食數〔次〕平〔復〕。

附子(一兩去皮臍) 乾薑(一兩炮) 官桂(五錢) 白朮(五錢) 草豆蔻(煨) 甘草 人參 半夏(炮各五錢)

上 咀,每兩,水二盞半,生薑五片,蔥五一莖一,煎至一盞二分,去滓,空心服。

〔二姜丸︰〕治痼冷。

良姜 乾薑(炮各三兩)

上〔二味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下。

〔術附湯︰〕治沉寒痼冷。

黑附子(炮一兩) 白朮(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拍破,煎至一盞,去滓,食後一溫一服。

【出處】:

中醫藥文獻博覽-綜合醫書-醫學啟源-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醫學啟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