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人經》流傳了幾千年屢試不爽的識人五法: 戰國時期的李悝提出了「識人五法」。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馭人經》流傳了幾千年屢試不爽的識人五法

馭人經

流傳了幾千年屢試不爽的識人五法

戰國時期的李悝提出了「識人五法」。

即:

第一,居視其所親。

看一個人平常都與誰在一起:如與賢人親,則可重用,若與小人為伍,就要當心;

第二,富視其所與。

看一個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如只滿足自己的私慾,貪圖享樂,則不能重用,如接濟窮人,或培植有為之士,則可重用;

第三,達視其所舉。

一個人處於顯赫之時,就要看他如何選拔部屬:若任人為賢,則是良士真一人,反之,則不可重用;

第四,窘其所不為。

當一個人處於困境時,就要看其一操一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賣良心,則可重用,反之,則不可用;

第五,貧視其所不取。

人在貧困潦倒之際也不取不義之財,則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魏文候請老臣李悝為他挑選的兩位宰相候選人提出裁決意見,李悝說:宰相是君主的主要助手,應由魏文候自已而不是別人酌定。

李悝提出了五種意見供魏文候參考)

李悝(前455-前395)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法學家,也作李克。

李悝為魏文侯到武侯時人,曾受業於子夏弟子曾申門下,作過中山相和上地守。

司馬遷說:「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

班固稱李悝「富國強兵」。

這些記載都表明,文侯時魏能走上富強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貢獻。

李悝是魏國丞相。

—–謀斷廣角—–

李克識人:多方明察而斷

領導者明斷,起源於明察,而且一定要多方明察。

只有這樣,才能在瞭解全面信息的基礎上,分析與綜合,判斷而決斷。

戰國時期,晉國被韓、趙、魏一分為三,同時被軟弱的周王朝正式確認為諸侯。

三國之中,只有魏文侯最有名聲,廣納賢才,勵一精一圖治,一時成為強國,連西面強大的秦國都懼怕魏國三分。

《史記》中記載一段故事,是說魏文侯想找一個賢能的人來當宰相。

當時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魏成子,一個是翟璜。

這兩個人都很有才幹。

魏文侯不知道應該如何取捨,就去請教他的一位大將李克。

李克列舉了五條評判領一導一人(特別是作為一國宰相這樣的主要領一導一人)的標準,供魏文侯作參考。

結果魏文侯根據李克所提一供的識人標準,錄用了魏成子作宰相。

李克的評判領一導一人的5條標準是:

(1)「居視其所親」。

是說當他不做官在家時,都與哪些人物相交往。

(2)「富視其所與」。

是說當他有錢的時候,他如何花錢,他都把財富施捨給什麼樣的人。

(3)「達視其所舉」。

就是說當他居於高官顯貴之時,他都舉薦、重用些什麼樣的人才。

(4)「窮視其所不為」。

是說當他陷入窮困厄運之時,他是不是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謹慎言行,有所不為。

(5)「貧視其所不取」。

是說他陷入貧寒窮苦之時,他是不是能夠嚴其一操一守,一介不取。

我們再進一步理解李克的這五條標準。

可以推想,如果一個人在日常交往之中,都是酒色之徒,或者都是綠林好漢,或者都是阿諛逢迎之輩,或者都是腰纏萬貫的「土財主」、「暴發戶」(頂多加一點「附庸風雅」)之類,那麼可以從「近墨者黑」推斷出這個人的品格和作風。

這種人與結交高雅之士的人的品味顯然相去甚遠,不可同日而語。

這就是「居視其所親」。

當一個人有了錢而富有之後,是花天酒地呢,還是干社會公益事業。

或為幹成大事業而準備基礎,二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就是「富視其所與」。

一個人當了高層領導,所舉薦、重用什麼樣的人,至少反映出他的胸懷和領導水平。

這就是「達視其所舉」。

例如魏成子和翟璜相比較,在舉薦人才上就有很大不同。

魏成子推薦給魏文侯的三個人,都是第一流的人才,魏文侯對這三個人都以老師的禮節相待。

翟璜推薦過五個人給魏文侯,那五個人都很有業績,但他們只能算是一般的人才,魏文侯只是以臣子之禮相待。

就從「達視其所舉」這條標準來看,魏成子確實比翟璜高出不少。

這一點,就連翟璜自己也是心悅誠服。

孟子說,大丈夫「富貴不能一婬一,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李克除了推衍出「富視其所與」,還得出「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的識人標準。

其核心都是「堅持一操一守」的原則。

一個人在順境中,要堅持一操一守並不很難,但在困厄中仍然能夠堅持一操一守,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一個高層領導者,一個偉大的領導者,需要有這種超乎常人的堅韌品一性一,在無論多麼惡劣的環境中仍然要堅持原則。

蘇武被軟禁在匈奴19年,整日牧羊,鬚髮皆白,而對漢朝的忠誠之心、大國使臣的高風亮節,一如既往,體現了我中華民族的高尚品格。

李克的五條標準,雖是從靜態角度看人,但卻把作為一個領一導一人的必須具備的品行都總結到了。

我們是從領一導一人明斷的立場上引出上述故事的,那麼,這則故事給領一導一人明斷以什麼啟示呢?

第一,領一導一人事前要把所決斷事情需要的信息,明確地分為幾個基本的、又相互不同的方面。

這就是說,有了這幾個方面的信息,就可以作出判斷了。

第二,搜集信息,調查研究。

在做這一工作的時候,不要浮皮潦草,要深入、細微,而後才能分析。

第三,判斷的基礎在於對各基本方面的信息進行綜合。

要知道,善於綜合,乃是領導水平高的重要基礎。

第四,如果在綜合判斷後,還要對若干個不同方案進行比較的話(例如魏文侯要比較魏成子和翟璜二人優劣),須再明確將要做出決斷的一性一質(例如魏文侯決斷的一性一質是選用宰相,而不是進行飲食起居的服務事項),根據對各方案的「綜合判斷」再明確地作出最終決斷。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馭人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