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山水訓: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林泉高致》山水訓

林泉高致

山水訓

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

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

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親之心兩隆,苟潔一身出處,節義斯系,豈仁人高蹈遠引,為離世絕俗之行,而必與箕穎埒素黃綺同芳哉!白駒之詩,紫芝之詠,皆不得已而長往者也。

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晃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輕心臨之,豈不蕪雜神觀,溷濁清風也哉!畫山水有體,鋪舒為宏圖而無餘,消縮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

山水,大物也。

人之看者,須遠而觀之,方見得一障山川之形勢氣象。

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筆,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見,一覽便盡,此皆畫之法也。

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畫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何者?觀今山川,地占數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

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

畫亦有相法,李成子孫昌盛,其山腳地面皆渾厚闊大,上秀而下豐,合有後之相也,非特謂相兼,理當如此故也。

人之學畫,無異學書,今取鍾、王、虞、柳,久必入其彷彿。

至於大人達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並覽,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後為得。

今齊魯之士惟摹營丘,關陝之士惟摹范寬,一己之學,猶為蹈襲,況齊魯關陝,輻員數千里,州州縣縣,人人作之哉!專門之學,自古為病,正謂出於一律,而不肯聽者,不可罪不聽之人,迨由陳跡,人之耳目喜新厭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為大人達士不局於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論為文,余以為不止於文。

萬事有訣,盡當如是,況於畫乎!何以言之?凡一景之畫,不以大小多少,必須注一精一以一之。

不一精一則神不專,必神與俱成之。

神不與俱成則一精一不明;必嚴重以肅之,不嚴則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則景不完。

故積惰氣而強之者,其跡軟懦而不決,此不注一精一之病也;積昏氣而汨之者,其狀黯猥而不爽,此神不與俱成之弊也。

以輕心挑之者,其形略而不圓,此不嚴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體疏率而不齊,此不恪勤之弊也。

故不決則失分解法,不爽則失瀟灑法,不圓則失體裁法,不齊則失緊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出,然可與明者道:

思平昔見先子作一二圖,有一時委下不顧,動經一二十日不向,再三體之,是意不欲。

意不欲者,豈非所謂惰氣者乎!又每乘興得意而作,則萬事俱忘,及事汨志撓,外物有一則亦委而不顧。

委而不顧者,豈非所謂昏氣者乎!凡落筆之日,必明窗淨幾,焚香左右,一精一筆妙墨,盥手滌硯,如見大賓,必神閒意定,然後為之,豈非所謂不敢以輕心挑之者乎!已營之又徹之,已增之又潤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復之,每一圖必重複終始,如戒嚴敵然後畢,此豈非所謂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所謂天下之事,不論大小,例須如此,而後有成。

先子向思每丁寧委曲,論及於此,豈非教思終身奉之以為進修之道耶!

學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則花之四面得矣。

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於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形出矣。

學畫山水者何以異此?蓋身即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矣。

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

真山水之雲氣四時不同:春融,夏蓊鬱,秋疏薄,冬黯淡。

畫見其大象而不為斬刻之形,則雲氣之態度活矣。

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景象正矣。

真山水之風雨遠望可得,而近者玩一習一 不能究錯縱起止之勢,真山水之一陰一晴遠望可盡,而近者拘狹不能得明晦隱見之跡。

山之人物以標道路,山之樓觀以標勝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遠近,山之溪谷斷續以分淺深。

水之津渡橋樑以足人事,水之漁艇釣竿以足人意,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佈以次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也。

其象若大君赫然當一陽一而百辟奔走朝會,無偃蹇背卻之勢也。

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所以分佈以次籐蘿草木為振契依附之師帥也,其勢若君子軒然得時,而眾小人為之役使。

無憑陵愁挫之態也。

山近看如此,遠數里看又如此,遠十數里看又如此,每遠每異,所謂"山形步步移"也。

山正面如此,側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

如此是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形狀,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謂"四時之景不同"也。

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一陰一睛看又如此,所謂"朝暮之變一態 不同"也。

如此是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可得不究乎!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一陰一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意也。

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游。

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妙也。

東南之山多奇秀,天地非為東南私也。

東南之地極下,水潦之所歸,以漱濯開露之所出,故其地薄,其水淺,其山多奇峰峭壁,而鬥出霄漢之外,瀑布千丈飛落於霞雲之表。

如華山垂溜,非不千丈也,如華山者鮮爾,縱有渾厚者,亦多出地上,而非出地中也。

西北之山多渾厚,天地非為西北偏也。

西北之地極高,水源之所出,以岡隴擁腫之所埋,故其地厚,其水深,其山多堆阜盤礡而連延不斷於千里之外。

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於四逵之野。

如嵩山少室,非不拔也,如嵩少類者鮮爾,縱有峭拔者,亦多出地中而非地上也。

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別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廬、霍、雁蕩、岷峨、巫峽、天壇、王屋、林廬、武當,皆天下名山巨鎮,天地寶藏所出,仙聖窟宅所隱,奇崛神秀莫可窮,其要妙欲奪其造化,則莫神於好,莫一精一於勤,莫大於飽游飫看,歷歷羅列於胸中,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畫,此懷素夜聞嘉陵一江一 水聲而草聖益佳,張顛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筆勢益俊者也。

今執筆者所養之不擴充,所覽之不淳熟,所經之不眾多,所取之不一精一粹,而得紙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於煙霞之表,發興於溪山之顛哉!後主妄語,其病可數。

何謂所養欲擴充?近者畫手有《仁者樂山圖》,作一叟支頤於峰畔,《智者樂水圖》作一叟側耳於巖前,此不擴充之病也。

蓋仁者樂山宜如白樂天《草堂圖》,山居之意裕足也。

智者樂水宜如王摩詰《輞川圖》,水中之樂饒給也。

仁智所樂豈只一夫之形狀可見之哉!何謂所覽欲淳熟?近世畫工,畫山則峰不過三五峰,畫水則波不過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

蓋畫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顛頂朝揖,其體渾然相應,則山之美意足矣。

畫水,齊者、淚者、卷而飛激者、引而舒長者,其狀宛然自足,則水態富贍也。

何謂所經之不眾多?近世畫手生於吳越者,寫東南之聳瘦;居鹹秦者,貌關隴之壯;浪學范寬者,乏營丘之秀;媚師王維者,缺關仝之風骨。

凡此之類,咎在於所經之不眾多也。

何謂所取之不一精一粹?千里之山不能盡奇,萬里之水豈能盡秀。

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泰山占齊魯而勝絕者,龍巖一概畫之,版圖何異?凡此之類,咎在於所取之不一精一粹也。

故專於坡陀失之粗,專於幽閒失之薄,專於人物失之俗,專於樓觀失之冗,專於石則骨露,專於土則肉多。

筆跡不混成謂之疏,疏則無真意;墨色不滋潤謂之枯,枯則無生意。

水潺爰則謂之死水,雲不自在則謂之凍雲,山無明晦則謂之無日影,山無隱見則謂之無煙靄。

今山日到處明,日不到處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

明晦不分焉,故曰無日影。

今山煙靄到意隱,煙靄不到處見,山因煙靄之常態也。

隱見不分焉,故日無煙靄。

山,大物也,其形欲聳撥,欲偃蹇,欲軒豁,欲箕踞,欲盤礡,欲渾厚,欲雄豪,欲精神,欲嚴重,欲顧盼,欲朝揖,欲上有蓋,欲下有乘,欲前有據,欲後有倚,欲下瞰而若臨觀,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體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迴環,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雲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雲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

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佈置也。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脈在下,其肩股開張,基腳壯厚,巒岫岡勢培擁相勾連,映帶不絕,此高山也。

故如是高山謂之不孤,謂之不什。

下者血脈在上,其顛半落,項領相攀,根基龐大,堆阜臃腫,直下深插,莫測其淺深,此淺山也。

故如是淺山謂之不薄,謂之不洩。

高山而孤,體干有什之理,淺山而薄,神氣有洩之理,此山水之體裁也。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

山無煙雲如春無花草。

山無雲則不秀,無水則不媚,無道路則不活,無林木則不生,無深遠則淺,無平遠則近,無高遠則下。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

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瞭,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淡。

明瞭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淡者不大,此三遠也。

山有三大,山大於木,木大於人。

山不數十里如木之大,則山不大;木不數十百如人之大,則木不大。

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葉,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自其頭。

木葉若干可以敵人之頭,人之頭自若干葉而成之,則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

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

蓋山盡出不唯無秀撥之高,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唯無盤折之遠,兼何異畫蚯蚓!

正面溪山林木盤折,委曲鋪設,其景而來不厭其詳,所以足人目之近尋也。

傍邊平遠,嶠嶺重疊,鉤連縹緲而去,不厭其遠,所以極人目之曠望也。

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

非無也,如無耳。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林泉高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