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姽嫿詞三首(原文+賞析):其一(賈蘭)姽嫿將軍林四娘,玉為肌骨鐵為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紅樓夢詩詞》姽嫿詞三首(原文+賞析)

紅樓夢詩詞

姽嫿詞三首(原文+賞析)

姽嫿詞三首

其一(賈蘭)

姽嫿將軍林四娘,玉為肌骨鐵為腸,

捐軀自報恆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其二(賈環)

紅粉不知愁,將軍意未休。

掩啼離繡幕,抱恨出青州。

自謂酬王德,詎能復寇仇。

誰題忠義墓,千古獨風一流 。

其三(賈寶玉)

恆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一女 一習一 騎射。

穠歌艷舞不成歡,列陣挽戈為自得。

眼前不見塵沙起,將軍俏影紅燈裡。

叱吒時聞口舌香,霜矛雪劍嬌難舉。

丁香結子芙蓉絛,不系明珠系寶刀。

戰罷夜闌心力怯,脂痕粉漬污鮫綃。

明年流寇走山東,強吞虎豹勢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滅,一戰再戰不成功。

腥風吹折隴頭麥,日照旌旗虎帳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恆王戰死時。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黃沙鬼守一屍一。

紛紛將士只保身,青州眼見皆灰塵。

不期忠義明閨閣,憤起恆王得意人。

恆王得意數誰行,姽嫿將軍林四娘。

號令秦姬驅趙女,艷李穠桃臨戰場。

繡鞍有淚春愁重,鐵甲無聲夜氣涼。

勝負自然難預定,誓盟生死報前王。

賊勢猖獗不可敵,柳折花殘實可傷。

魂依城郭家鄉近,馬踐胭脂骨髓香。

星馳時報入京師,誰家兒女不傷悲!

天子驚慌恨失守,此時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綱,不及閨中林四娘!

我為四娘長太息,歌成餘意尚傍徨。

【鑒賞】

《姽嫿詞》突出地表現了曹雪芹政治觀點上的矛盾:他一方面不滿封建制度,一方面又想"補天";一方面憎惡政治腐敗、現實黑暗,一方面又為清帝國的命運擔憂,為本階級的沒落哀傷;一方面同情一奴一隸們的痛苦和屈辱,為受冤遭迫害者提出強烈的控訴,一方面又主張"清清白白"地做人,"守著多大碗兒吃多大碗的飯",反對一奴一隸們用暴力來推翻現存的制度,爭取自身的解放。

在《姽嫿詞》中,他以當今皇帝褒獎前代所遣落的可嘉人事為名,指桑罵槐,揭露和嘲笑當朝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和外強中乾的虛弱本質:"天子驚慌恨失守,此時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綱,不及閨中林四娘?"這無疑是大膽的。

但是,把封建王朝在農民起義風暴的猛烈掃蕩下的土崩瓦解看成是一場災難,這又說明曹雪芹並沒有完全背叛自己的階級。

清代康熙之後,政治上轉向黑暗,隨著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鬥爭是益激化,農村中的奪糧、抗租和"搶田奪地"的鬥爭也此起彼伏;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條件,雖則尚未成熟,但已在醞釀之中。

封建地主階級中一些對現實比較有清醒認識的人,開始擔心象前代青州唐賽兒,以至李自成那樣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不久就會重新出現,哀歎沒有人能"挽狂瀾於既倒"。

《姽嫿詞》正反映了這種深懷隱憂的沒落階級的思想情緒。

脂硯齋在小說寫到"黃巾、赤眉一干流賊余一黨一 "時,曾加批語,以為不能實看這些話,否則,"便呆矣",還說,"此書全是如此,為混人也。

"因而,有些研究"紅學"和史學的同志認為,從史事看,林四娘應死於抗清,"非與義軍為敵者"(周汝昌同志《紅樓夢新證》第二三零頁),此詩實"與義軍無關","對立面為侵擾青州之清軍",這樣寫是為"避清帝爪牙之耳目",或者更肯定的認為"是指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清軍在未入關前,一次入浸明境山東青州之事"(引自徐恭時同志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一日來信)。

此說,不僅關係到作者對農民起義的政治立場問題,也關係到這位滿族子弟會不會存在某些反滿意識的問題。

這是令人懷疑的,但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撇開隱寫史實的深意探索不談,還想再說幾句有關小說人物形象的話。

《姽嫿詞》這段情節,在小說描述晴雯之死的過程中是強行插入的,給人以一種彷彿是游離的、節外生枝的感覺。

寶玉吊晴雯撲了空回來,就被叫做吊林四娘的詩,做成《姽嫿詞》,作者連過渡的文字也不要,緊接著就讓他撰寫《芙蓉女兒誄》,這一切都顯然是有用意的,那就是通過詩來暗示誄文中所包含的政治寄托;或者行文上稱之為前者為後者"作引"。

然而把一個以生命去酬答平日恩一寵一 的貴族姬妾與一個遭封建勢力迫害而死的女一奴一放在一起寫,以便作某種類比的意圖,實在也不妥當。

它同樣清楚地表明了曹雪芹思想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

本站部分賞析內容來自網絡或網友提供,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於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Q-Q:2816-4-1-1-4-9-5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紅樓夢詩詞
石上偈(原文+賞析)題《金陵十二釵》一絕(原文+賞析)癩頭僧嘲甄士隱(原文+賞析)賈雨村口占聯語(原文+賞析)賈雨村對月口佔五言律(原文+賞析)好了歌(原文+賞析)太虛幻境石牌坊聯語(原文+賞析)甄士隱註釋《好了歌》(原文+賞析)賈雨村對月寓懷一絕(原文+賞析)贊嬌杏(原文+賞析)智通寺聯語(原文+賞析)榮禧堂聯語(原文+賞析)西江月·批寶玉二首(原文+賞析)贊林黛玉(原文+賞析)護官符(原文+賞析)寧國府上房內聯語(原文+賞析)秦可卿臥室聯語(原文+賞析)警幻仙姑歌辭(原文+賞析)警幻仙子賦(原文+賞析)孽海情天聯語(原文+賞析)薄命司聯語(原文+賞析)判詞〞霽月難逢〞(原文+賞析)判詞〞枉自溫柔和順〞(原文+賞析)判詞〞根並荷花一徑香〞(原文+賞析)判詞〞可歎停機德〞(原文+賞析)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原文+賞析)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原文+賞析)判詞〞富貴又何為〞(原文+賞析)判詞〞欲潔何曾潔〞(原文+賞析)判詞〞子系中山狼〞(原文+賞析)判詞〞堪破三春景不長〞(原文+賞析)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原文+賞析)判詞「事敗休雲貴」(原文+賞析)判詞「桃李春風結子完」(原文+賞析)判詞「情天情海幻情身」(原文+賞析)仙宮房內聯語(原文+賞析)紅樓夢曲·引子(原文+賞析)終身誤(原文+賞析)枉凝眉(原文+賞析)恨無常(原文+賞析)分骨肉(原文+賞析)樂中悲(原文+賞析)世難容(原文+賞析)喜冤家(原文+賞析)虛花悟(原文+賞析)聰明累(原文+賞析)留餘慶(原文+賞析)晚韶華(原文+賞析)好事終(原文+賞析)收尾·飛鳥各投林(原文+賞析)嘲頑石詩(原文+賞析)通靈寶玉與金鎖銘文(原文+賞析)贊會方園(原文+賞析)夢秦氏贈言(原文+賞析)題大觀園諸景對額(原文+賞析)贊省親別墅(原文+賞析)上賈妃啟(原文+賞析)顧恩思義匾額(原文+賞析)大觀園題詠(十一首)(原文+賞析)續《莊子·胠篋》(原文+賞析)題寶玉續子文後(原文+賞析)參禪偈 寄生草·解偈(原文+賞析)賈環謎語(原文+賞析)賈母謎語(原文+賞析)賈政謎語(原文+賞析)元春謎語(原文+賞析)迎春謎語(原文+賞析)探春謎語(原文+賞析)惜春謎語(原文+賞析)黛玉謎語(原文+賞析)寶玉謎語(原文+賞析)寶釵謎語(原文+賞析)四時即事四首(原文+賞析)癩和尚贊(原文+賞析)跛道人讚(原文+賞析)歎通靈玉二首(原文+賞析)黛玉哭花陰(原文+賞析)哭花陰詩(原文+賞析)葬花辭(原文+賞析)小曲(原文+賞析)〞女兒〞酒令五首(原文+賞析)題帕三絕句(原文+賞析)招寶玉結詩社帖(原文+賞析)送白海棠帖(原文+賞析)詠白海棠-探春(原文+賞析)詠白海棠-寶釵(原文+賞析)詠白海棠·寶玉(原文+賞析)詠白海棠-林黛玉(原文+賞析)詠白海棠-史湘雲(兩首)(原文+賞析)藕香榭聯語(原文+賞析)寶釵:憶菊(原文+賞析)寶玉:訪菊(原文+賞析)寶玉:種菊(原文+賞析)湘云:對菊(原文+賞析)湘云:供菊(原文+賞析)黛玉:詠菊(原文+賞析)寶釵:畫菊(原文+賞析)黛玉:問菊(原文+賞析)探春:簪菊(原文+賞析)黛玉:菊夢(原文+賞析)湘云:菊影(原文+賞析)探春:殘菊(原文+賞析)螃蟹詠(三首)(原文+賞析)探春房內聯語(原文+賞析)牙牌令(七首)(原文+賞析)秋窗風雨夕(原文+賞析)香菱詠月詩三首(原文+賞析)蘆雪庵爭聯即景詩(原文+賞析)訪妙玉乞紅梅(原文+賞析)點絳唇(原文+賞析)燈謎詩(三首)(原文+賞析赤壁懷古 (原文+賞析)交趾懷古(原文+賞析)鍾山懷古(原文+賞析)淮陰懷古(原文+賞析)廣陵懷古(原文+賞析)桃葉渡懷古(原文+賞析)青塚懷古(原文+賞析)馬嵬懷古(原文+賞析)蒲東寺懷古(原文+賞析)梅花觀懷古(原文+賞析)真真國女兒詩(原文+賞析)酒令三首(原文+賞析)花名簽令·寶釵簽(原文+賞析)花名簽令-探春簽(原文+賞析)花名簽令-李紈簽(原文+賞析)花名簽令-湘雲簽(原文+賞析)花名簽令·麝月簽(原文+賞析)花名簽令·香菱簽(原文+賞析)花名簽令·黛玉簽(原文+賞析)花名簽令·襲人簽(原文+賞析)五美吟(原文+賞析)尤三姐自刎(原文+賞析)林黛玉:桃花行(原文+賞析)史湘云:如夢令(原文+賞析)探春寶玉:南柯子(原文+賞析)林黛玉:唐多令(原文+賞析)薛寶琴:西江月(原文+賞析)薛寶釵:臨江仙(原文+賞析)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句(原文+賞析)姽嫿詞三首(原文+賞析)芙蓉女兒誄 (原文+賞析)紫菱洲歌(原文+賞析)歌謠(原文+賞析)親友慶賀賈政陞官(原文+賞析)黛玉見帕傷感(原文+賞析)琴曲四章 (原文+賞析)悟禪偈(原文+賞析)望江南·祝祭晴雯二首(原文+賞析)贊黛玉(原文+賞析)黛玉照鏡(原文+賞析)歎黛玉病(原文+賞析)感懷(原文+賞析)答黛玉禪話 (原文+賞析)薦包勇與賈政書(原文+賞析)匿名揭帖兒(原文+賞析)賞海棠花妖詩三首(原文+賞析)尋玉乩書(原文+賞析)歎黛玉死(原文+賞析)與賈政議探春婚事書(原文+賞析)散花寺簽(原文+賞析)骰子酒令四首(原文+賞析)重遊幻境所見聯額三副(原文+賞析)酒令(原文+賞析)吟句(原文+賞析)離家赴考贊(原文+賞析)離塵歌(原文+賞析)詠桃花廟句(原文+賞析)頑石重歸青埂峰(原文+賞析)結紅樓夢偈(原文+賞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