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照新志》卷二:鎮日相看未足時,便忍使、鴛鴦只。薄暮投村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玉照新志》卷二

玉照新志

卷二

「蹙破眉峰碧,纖手還重執。

鎮日相看未足時,便忍使、鴛鴦只。

薄暮投村驛,風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人,分明葉上、心頭滴〔原本無「明」字,據明本、尚白本補〕。」

祐陵親書其後云:「此詞甚佳,不知何人作?奏來。」

蓋以詢曹組者,今宸翰尚藏其家。

宣和末,禁中訛言祟出,深邃之所有水殿一,游幸之所不到。

一日,忽報池面蓮花盛開,非常年比。

祐陵攜嬪御Yan宦凡數十人往觀之。

既至彼,則有婦人俯首憑欄者,若熟寢狀。

上云:「必是先在此只候太早,不得眠所以然。」

喻左右勿恐之。

見其縝發如雲,素頸粲玉,呼之,凝然不顧。

上訝之,自以所執玉十麈微觸之,愕然而起。

回首乃一男,鬚髯如棘,面長尺餘,兩目如電,極為可畏。

從駕之人悉皆辟易驚僕,上亦為之失措。

逡巡不見,上亟回輦。

未幾,京城失守,狩於朔方。

明清《揮麈余話》記周美成《瑞鶴仙》事,近於故篋中得先人所敘特為詳備,今具載之。

美成以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自杭徙居睦州,夢中作長短句《瑞鶴仙》一闋,既覺猶能全記,了不詳其所謂也。

未幾,青溪賊方臘起,逮其鴟張,方還杭州舊居,而道路兵戈已滿,僅得脫死。

始入錢塘門,但見杭人倉皇奔避,如蜂屯蟻沸。

視落日半在鼓角樓簷間,即詞中所謂「斜十陽十映山落。

斂餘暉猶戀,孤城欄角」者應矣。

當是時,天下承平日久,吳越享安閒之樂,而狂寇嘯聚,逕自睦州直搗蘇杭,聲言遂踞二浙。

浙人傳聞,內外響應,求死不暇。

美成舊居既不可往,是日無處得食,饑甚。

忽於稠人中有呼「待制何往」者,視之,鄉人之侍兒,素所識者也。

且曰:「日昃,未必食,能捨車過酒家乎?」

美成從之。

驚遽間,連引數杯散去,腹枵頓解。

乃詞中所謂「凌波步弱。

過短亭、何用素約。

有流鶯勸我,重解繡鞍,緩引春酌」之句驗矣。

飲罷,覺微醉,便耳目惶惑,不敢少留,逕出城北,十江十漲橋諸寺士女已盈十滿,不能駐足。

獨一小寺經閣,偶無人,遂宿其上。

即詞中所謂「上馬誰扶,醉眠朱閣」又應矣。

既見兩浙處處奔避,遂絕十江十居揚州。

未及息肩,而傳聞方賊已盡據二浙,將涉十江十之淮泗。

因自計方領南京鴻慶宮,有齋廳可居,乃挈家往焉。

則詞中所謂「念西園已是,花深無路,東風又惡」之語應矣。

至鴻慶未幾,以疾卒。

則「任流光過了,歸來洞天自樂」,又應於身後矣。

美成平生好作樂府,將死之際,夢中得句,而字字俱應,卒章又驗於身後,豈偶然哉!美成之守穎上,與僕相知,其至南京,又以此詞見寄,尚不知此詞之言,待其死乃盡驗如此。

明清《揮麈錄》載雍孝聞事頗詳。

近見狄浦朱去奢云:「孝聞自海外量移池州以卒,嘗有詩云:『官田種秫陶元亮,私釜生塵范史雲。

至今郡人猶傳誦之。」

孝聞沒後,有和州道士,亡其姓名,冒為孝聞,走十江十淮間,其才亦不下孝聞。

有《吊項羽廟文》云:「無守陵之蕙帳,有照夜之寒釭。」

過東坡墓題詩云:「文星落處天地泣,此老已亡吾道窮。

才力漫超生仲達,功名猶忌死姚崇。

人間便覺無清氣,海外何人識古風?平日萬篇誰十愛十惜,六丁收拾在瑤宮。」

宣和初,至京師,遂得倖祐陵,謂其人可及林靈素之半,賜姓名朱廣漢〔《夷堅甲志》十木先生條作「木廣漢」,「林」之半為「木」,是也〕。

至紹興中猶在,寓會稽之天長觀,明清尚及識之。

而洪景盧《夷堅志》記其一事雲。

鄭紳者,京師人,少日以賓贊事政十府,坐累被逐,貧窶之甚。

妻棄去適他人,一女流落宦寺家,不暇訪其生死,日益以困。

偶往相監問命於日者,日者驚曰:「後當官隆極品,未論其他,而今已為觀察,且喜在今日,君其識焉。」

同行儕輩笑且排之。

甫出寺門,有快行家者數輩宣召甚急,始知其女已入禁中,得倖九重矣。

即除閣門宣贊舍人。

未及歲,以女正長秋,得拜廉車。

不數年位登師垣,爵封郡王,極其富貴榮十寵十。

妻再適張公縕,夤緣肺腑,亦至正任承宣使。

韓髦斯士,鄭氏婿也,見語如此。

東坡先生知杭州,馬中玉成為浙漕,東坡被召赴闕,中玉席間作詞曰:「來時吳會猶殘暑,去日武林春已暮。

欲知遺十愛十感人深,灑淚多於十江十上雨。

歡情未舉眉先聚,別酒多斟君莫訴。

從今寧忍看西湖,抬眼盡成腸斷處。」

東坡和之,所謂「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是也。

中玉,忠肅亮之子仲甫猶子也。

裕陵初復西邊境土,夷人初不知姓氏,詢之邊人,云:「皇帝何姓?」

云:「姓趙。」

「皇后何姓?」

云:「姓向。」

「大朝直臣為誰人?」

云:「包樞密拯是也。」

於是推其族類,各從其姓。

至今有仕於中朝者,然多右列。

明清《揮麈前錄》載中書令舍人紅鞓,自葉少蘊始。

出於姚令威《叢話》。

近觀孫仲益所作霍端友仁仲行狀云:「以大觀元年十一月除通直郎、試中書舍人,賜三品服。

故事:三品服角帶佩金魚為飾。

一日,徽宗顧見公,謂左右曰:『給、捨等耳,而服色相絕如此。

詔令太中大夫以上,犀帶垂魚,自公始也。」

與姚所記少異。

湯舉者,處州縉雲人,與先人太學同捨生,有才名於宣、政間,登第之後,累任州縣,積官至承議郎。

居鄉邑,以疾不起。

舉適上課,當遷員外郎〔原脫「外」字,據明抄本補〕,而綸軸未頒。

有王令洙者,南都人,文安堯臣之後,為縉雲令。

告其家云:未鬚發喪,少俟命下。

舉妻懼不敢,令洙力勉之,且為亟遣價疾馳入都,趣取告身,越旬日始到,然後舉哀,令洙為保任申郡,遺澤遂沾其子,即進之思退也。

後中詞科,賜出身,盡歷華要,位登元台,震耀一時,亦異事也,故書之。

秦妙觀,宣和名倡也,色冠都邑,畫工多圖其貌,售於外方。

陸升之仲高,山十陰十勝流,詞翰俱妙,晚坐秦十十黨十十,遂廢於家。

嘗語明清曰:「頃客臨安,雨中見一老婦人,蓬頭垢而丐於市,藉簷溜以濯足,泣訴於升之曰:『官人曾聞秦妙觀名否?妾即是也。

雖掩抑困悴,而聲音舉措固自若也。

多與之金而遣之去。」

仲高言已淚落盈襟,蓋自愴其晚年流落不偶,特相似爾。

言猶在耳,興懷太息。

明清《揮麈余話》載李元叔上《廣汴都賦》於祐陵,由此進用。

近得全篇於其從孫申父直柔,今盡列於後:

臣竊惟皇宋藝祖受命,奠都於大梁,於今垂二百載。

列聖相承,增飾崇麗,煌煌乎天子之宅,棟宇以來未之有也。

昔在元豐中,太學生周邦彥,嘗草《汴都斌》奉御神考,遂托國勢之重,傳播士林。

然其所紀述大率略而未備,若乃比歲以來,宮室輪奐之美,禮樂聲容之華,則又有所未及。

臣愚不才,出入都城十年於茲矣。

耳目所聞見,亦粗得其梗概,輒鼓舞十陰十陽十,以鳴國家之盛,因改前賦而推廣焉。

始則本製作之盛者,分方維而第之,中以帝室皇居之奧,任賢使能之效,而終之以持守,冀備乙覽之末。

為賦曰:

有博古先生自下國而游上京,遇大梁公子於路,相與問答,傾蓋如故,因縱言至於都邑。

先生乃援古而證之曰:「我聞在昔受命帝王,繼天而作,首定厥都,用植諸夏之根本,肇隆億載之規模。

若乃賁飾恢宏之美,概見於書;經營先後之次,備載於禮。

宅中圖大,則有姬公之明訓;權宜拓制,則自蕭公而經始。

余不敢高談羲皇,遠舉夏商,試即周而陳之。

二華對峙,八川十十交十十注。

褒斜隴首之攸屆,函谷二崤之並據。

此宗固所都,或假山河之險固,漢高因之而啟帝祚焉。

孟津後達,大谷前通。

導以伊洛瀍澗之澤,控以成皋廣武之沖。

此成周所都,適當天地之正中,光武因之而成帝功焉。

畢昴之次,河冀之津。

風俗漸乎虞夏,疆域逮乎齊秦。

魏都之爽塏,信無倫也。

衡岳鎮野,龍川帶坰。

列戈船於三十江十,儲戎車於石城。

吳都之雄壯,信足稱也。

接壤邛笮,通商滇僰。

地蕃竹木之產,民厭稻魚之食。

蜀都之富饒,信無敵也。

凡茲都邑之盛,實儷美而爭雄。

旁睨而論,雖辨若炙輠,繼日而莫能窮。」

公子聞之,始若愕眙,已而哂曰:「先生於古誠博矣,孰若我目睹汴都之偉觀乎?顧其所以設險,則道德之藩,仁義之垣,豈獨依於山川?所以建中,則皇極在上,九疇鹹若,豈必宅於河雒?其爽塏也,有如上帝清都,神人五城,軼人寰之埃壒,極天下之高明。

其雄壯也,有如鉤陳羽林,天兵四拱,威震則萬物伏,怒刑則四夷竦。

其富饒也,有如海涵地負,深厚莫測,追魚麗之盛多,邁騶虞之蕃殖。

彼兩漢之雜霸,雖仍於周家之舊墟;三國之鼎峙,雖臨乎一方之都會。

較而論之於今日,正猶拳石涓水,欲與五嶽四瀆為比擬,所謂談何容易!」先生曰:「餘生長太平和氣中亦既有日,而處於蓬茨之下,無有遊觀廣覽之益,驟來神州,恍然似失。

目雖駭乎闕庭樓觀之麗,而未悉其製作之意;耳雖熟乎聲明文物之英,而未究其禮樂之情。

子年在英妙,博聞強記,幸為我累言之。」

公子曰:「僕實不敏,竊聞先進有言。

昔自唐室不競,王綱浸圮,陵夷五季,紛綸四紀。

上帝憫斯民之塗炭,眷求一德作之君師。

肆我藝祖,應天順人,出御昌期。

若時眾大之居,實古大梁之域。

在漢則郡,以陳留而命名;在唐則軍,以宣武而分額。

考其地望,雖卓牽乎諸夏,而川流休氣,猶盤礡而鬱積。

時乎有待,世莫能測。

洎梁祖之有作,始建都而畫圻。

匪梁人之能謀,天實啟之;匪天私彼有梁,實兆宋基。

觀天文分野之次捨,則房心騰其輝,實沈寄其耀,仰星躔之有赫,直皇居而久照。

察夫土脈之豐衍,則高者磊砢,下者墳盧,廓陂陀之愷澤,極灌溉之膏腴。

語地形之高兮,則自泗而西,涉川上,歷濉十陽十,遂東至於通津,岡阜隱鱗,煙雲飛屯,其上鬱律,勢與天連。

語汴渠之駛兮,則自鞏而東,達時門,抵宣澤,障洪河之濁流,導十溫十洛之和液,中貫都城,偃若雲霓,泝湍悍而不窮,上接雲漢之無倪。

語雉堞之固,則偉拔金墉,繚以湯池,仰憲太微之象,屹臨赤縣之畿。

語郊闉之壯,則密拱中宸,高映四野。

揭華牓以乾霄,謹嚴更而警夜。

維是都之建也,雖自於梁,逮藝祖而始興,至太宗而浸昌,列聖相承,洎於今日。

當國家之閒暇,肆乘時而增葺,遂跨三都,越兩京,儗二周而抗衡。

數其南,則神霄之府,上膺南極。

偉殊祥之創見,恍微妙之難測。

歲在丁酉,大闡真機,用端命於上帝,而彰信於群黎。

爰設定命之符,妙以蟲魚之篆。

繼乾元之用九,參八寶而垂范。

乃嚴像設,只奉茲宮。

儼一殿以居上,總諸天而位中。

靈妃上嬪列於西,仙伯天輔列於東。

諤諤群卿,峨冠景從。

往往名在丹台,而身為世輔。

像圖孔肖,後先攸序。

辟金堂,啟玉室,駭寶輪之飛動,森鸞仗之紛飾。

其側乃有元命之殿,實總會乎眾福。

本始載葉,蕆禮惟穆。

罄華封請祝之誠,效《天保》無疆之卜。

若夫十陽十德之建,鹹秩火神,於赫熒惑,厥位惟尊,次曰大火,時謂大辰。

配曰閼伯,以序而陳。

原夫帝業之創,自於宋地,蓋乘是德而王天下,飾之靈鈹,赤文婀娜,舉以示眾,遂定區夏。

豈必赤伏合信於鄗南之亭,神母告符於豐西之夜。

主上承紀,奉祀致嚴,審辰出戌入之度,有視慈禮明之占。

遂維五帝之象夏,體重離而面南。

諧祉聲於樂府,驗朱草於靈篇。

火得其十性十,景貺昭然,瞻彼煌煌,位在南端。

歷太微以受制,避心星而載旋,相我昌運,於千萬年。

出南薰,望泰壇,隱若天高,渾若天圓,欽柴於茲,僉曰稱焉。

先是有司,仍國舊貫,明宮齋廬,悉取繒縵。

後洎紹聖,端誠攸建,十精十意孔昭,禮文彌粲。

主上改元之初載,辛巳長至,始親郊見。

逮至癸巳之歲,蓋四舉茲禮矣。

申敕春官,益嚴祀事。

於是規法三代,祭器肇新。

躬秉玄圭,天道是循。

百官顯相,齋戒惟寅。

帝登玉輅,皇衢再遵。

已而日景晏十溫十,天真降臨。

衣冠幢節之輝映,彩仗輦輅之參差,豈徒若見於渭十陽十,而接拜於十十交十十門〔「十十交十十」原作「天」,據明本、明抄本改。

《漢書武帝紀》:祠神人於十十交十十門。

〕。

仰重瞳之四矚,聳群目而動心。

乃辟琳館,揭號『迎真。

用伸昭報,以福斯民。

渡玉津,抵天田,王者之藉,厥畝維千。

上春展事,務崇吉蠲,於時農祥晨正,東作是先。

載黛耜於玉輅,敞雲幄於紺壇,蔥犗馴服於廣阼之側,青旗晻靄於黃麾之間。

帝御思文,飭躬禱專。

屈帝尊以秉耒,勤天步而降軒。

三推告畢,貴賤以班,遂播青箱之嘉種,以成高廩之豐年。

然後獲之秷秷,瑞禾是導。

郊廟明堂之大享,親奉粢盛以致告。

豈惟率天下之農而敦本,蓋將勸天下之養而教孝。

層台岧嶢,上觀昭回,厥基孔固,下鎮地維。

儀像一新,於焉具設,上下互映,俯仰並察。

天體斯著,辰曜斯列,雲鰲上承,金虯四匝。

備璿磯玉衡之制,兼馮相保章之法。

陋靈台銅渾之規,斥《周髀》宣夜之說。

於以觀星,則進退伏見,不失其正;於以觀雲,則分至啟閉,各得其應。

以候鍾律,則清濁之均協;以候晷影,則長短之度稱。

遂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休征既效,叢祥並膺。

至若秘書之建,典籍是藏。

法西昆之玉府,萃東壁之靈光。

凡微言大義之淵源。

秘錄幽經之浩博,貫九流,包七略,四部星分,萬卷綺錯,犀軸牙籤,輝耀有爍,金匱石室,載嚴封鑰。

或資討論,則分隸於三館;或備奏御,則會萃於秘閣。

以至字畫所傳,則妙極六書,巧窮八體,有龜文鳥跡之象,有鳳翥龍騰之勢。

真偽既辨,眾美斯備。

圖畫所載,則三祖余范,七聖妙跡。

睹名馬於曹韓,覽古松於韋畢。

繁絕藝之入神,駭眾觀而動色。

肇建古文,宏璉豐敞,擇一時之英髦,命於焉而涵養。

天下歆艷,不啻登瀛洲而隱藏室。

名卿鉅公,由此塗出。

若夫龍津所在,大辟賢關,作庇寒士,今踰百年。

勒豐碑以正文字之訛,建華構以藏載籍之傳。

其中則鼎新大成之庭,寅奉宣聖之祀,像肖尼山,制侔闕里。

其配享也,則惟顏孟之亞聖;其從祀也,則多鄒魯之儒士。

儼威儀之若存,肅冠裳之有偉。

至於庠序學校之教也,首善於京,自熙豐始,乃詳備講說,謹嚴課誦,規繩以勵其行,捨選以作其氣。

發揮詩書之奧,頓革聲律之弊。

爾乃彩芑新田,育莪中沚,人才於此乎輩出,聖道因之而不墜。

其外則用建原廟,近倣元豐,伻圖程度,罔或不同。

朱甍相望而特起,縹垣對峙而比崇。

界以馳道之廣,臨乎魏闕之雄。

祥煙瑞靄,煥爛蒙籠。

大明以奉神考,重光以奉哲宗,父子之親彌篤,兄弟之義彌隆。

屆四孟之改律,感節物於春冬。

愴衣冠之出遊,軫羹牆於帝衷。

既進祠於東宮之七殿,御潔誠以致恭。

想睟容之如在,備享獻而肅雍。

參以時王之禮,肆浸盛乎威容。

飭茲惟謹,稽首拜顒。

牙盤或薦,玉饌惟充。

有飶其香,齋誠默通。

願靈心之響答,宜福祚之延洪。

乃若中台所寄,眾務淵藪,像應乎文昌,運侔乎北斗。

四方利害,於是乎上達;三省政令,於是乎下究。

爰即西南亢爽之所〔「亢」原作「伉」,據明本改〕,度宏基而易舊。

太社為之向,西掖直其後。

形勝潭潭,不侈不陋。

列屋前分,是為六部,自吏洎工位於左,自戶洎刑位於右。

公庭肅若,百吏輻輳。

於是糾以虞舜黜陟之公,輔以周公訓迪之悉。

黠胥不能措其十奸十,慢吏不能逃其責。

秩秩乎天地四時之聯,各率屬而分職,有倫有要,有典有則,用能效臂指之相應,總紀綱而並飭。

至如天府之雄,統以京尹。

民物浩穰於三輔之虛,聚邑列佈於千里之軫。

風俗樞機,教化原本。

當府庭之既徙,肇分曹而務謹。

職業斯勵,名實斯允。

爰擇撥煩之才,俾長治於爾寮。

南司之俗,坐革循沿之積弊;原廟之近,人無棰楚之喧囂。

遭承平之日久,匪彈壓之是務。

皇仁如天,萬物覆露。

矧茲輦轂之下,日薰陶而饜飫。

不得已而用刑,每哀矜於拲梏。

日無滯訟,歲無留獄。

貫索之象既虛,圜扉之草斯鞠。

巍巍乎帝王之極功,頌聲作而民和睦。

爾乃背宜秋,出城阿,神池靈沼,相直匪賒。

伊苑囿之非一,聚眾芳而駢羅。

神木千歲而不凋,仙卉四時而常花。

宗生族茂,厥類實多。

當青鳥之司開,正條風之暄暖。

命嗇夫而啟禁籞,縱都人而遊覽。

我皇踐祚之五載,六飛始御於苑門。

蓋將順民心之所樂,達余十陽十於暮春。

指金明而駐蹕,觀曼衍之星陳。

蘭撓飛動,彩仗繽紛。

帝曰:『斯樂,予何敢專!遂踐瓊林,宴寶津,零湛露於九重,均禊飲於群臣。

修先朝之故事,張太侯以示民。

於以戒不虞於平世,勵武志而彌勤。

其北則營壇再成,亶為方丘。

佇柔只之歆饗,故神輿之是侔。

考一代合祭之失,實千載循襲之尤。

敦牂比至,曠典聿修。

帝躬臨於澤中,即十陰十位而類求。

配以烈祖之尊,侑以岳瀆之儔。

乃奠黃琮,震於神休。

乃奏函鐘,格彼至幽。

澄宿氛而不雨,暢協氣以橫流。

顧瞻空際,密邇靈斿,有持戈者,有執戟者,有質若獸者,有喙若鳥者。

地之百靈秘怪,感帝德而來游。

景光為之燭曜,祥雲為之飛浮。

侍衛駭愕,莫測其由。

裒時之對,上軌成周,豈若漢祠後皇,徒歌乎物發冀州。

至其棣萼之庭建,蓋示優於同氣。

主上欽承永泰之基,益隆則友之義。

兢兢業業,欲盡繼述之志。

永紹裕陵,垂法萬世。

載因心以撫存,肆匹休於棠棣。

爵以真王之封,陟以上公之位,褒以兩鎮之節,厚以三接之賜。

俾遂安其居宇,鹹克保乎富貴,何愧建初歲入之豐也。

每當歲時之衎樂,儼雁齒而密侍,和樂且湛,十靡十拘堂陛無間勸侑之勤。

有繼飲酒之飫,既翕既醉,何愧花萼之盛也。

乙未之春,龍翔效瑞,鶺鴒來集,數以萬計。

嘉首尾之胥應,感弟昆之是類。

灑宸翰以體物,用闡明乎至意。

若乃帝假有家,明內齊外。

自天申命,支本〔一作「本支」〕昌熾。

考祥羆之應夢,演慶源而毓粹。

藹螽斯蟄蟄之眾,假樂皇皇之懿。

受祉而施於子,既侔乎周王,多男而授之職,又合乎堯帝。

肇正元嗣於春官,申眷後王而加惠。

冠禮薦行,三加攸次。

詔以成十人之道,載隆出閣之制。

卜吉壤以圖居,惟宮隅之是邇。

標蕃衍之美名,彰皇家之盛事。

顧啟處之獲寧,信皇慈之曲被。

於是賓師友,簡僚吏,十習十禮節,講儒藝,日奉朝著,克勤無怠。

拳拳乎上承忠孝之訓,而臣子之義備至。

若宗正著錄,枝派實繁,上及曾高,下及曾玄,分宅廣睦,恩義兩敦。

第族屬之疏戚,班祿秩以維均。

遠則褒崇藝祖之冑,近則加厚濮邸之孫。

配天其澤,同姓悉沾。

歌《湛露》,詠《行葦》,戒《杕杜》,鄙《葛藟》。

衍蟄蟄於《螽斯》,繼振振於《麟趾》。

於赫帝命,屬籍是典,皇宗取則,率遵繩檢。

歲月薰陶,朝夕漸染。

藹藹賓興之才,擢儒科而登仕版。

時則有清靜如辟疆,十精十忠如更生,文若東阿,勇若任城,莫不激昂自奮,騰實飛聲。

於是參親疏而兩用,冀羽儀於王國,遂壯周家之藩屏,固漢宗之磐石。

若夫由朱雀以縱觀,下天漢而北望,千門萬戶,將將有伉。

言觀其十陽十,則仍宣德之舊稱,定五門而改創。

其始也,憲陬訾,摹大壯,揆吉日,命大匠。

庶民子來,則十靡十煩於鼛鼓;瑰材山積,則又疑於神貺。

其上則藻色麗乎方井,雲氣萃乎修楣。

躍水波於柏棟,列繡文於蘭栭。

罔不隨色象類,因木生姿。

窮極奇巧,豈人能為,若有鬼神異物十陰十來相之。

其旁則簷牙高張,欄楯周布,往往雕鸞刻鳳,盤獸伏虎,或連拳欲立,或猛據若怒,或奮翼東廂,或圈首西序,殊形詭制,見者內怖。

於以自中夏而布德,總八方而為極。

披路三條,則梐枑森以相連;立觀兩隅,則罘罳儼以並飾。

善頌落成,上下用懌。

言觀其十陰十,則嶢嶢北闕,時謂景龍,於焉采民謠,於焉觀民風。

閱夫闤闠,則九市之富,百廛之雄。

越商海賈,朝盈夕充,乃有犀象貝玉之珍,刀布泉貨之通,冠裳衣履之巧,魚鹽果蓏之豐。

貿遷化居,射利無窮。

覽夫康衢,則四通五達,連騎方軌。

青槐夏蔭,紅塵晝起。

乃有天姬之館,後戚之裡,公卿大臣之府,王侯將相之第。

扶宮夾道,若北辰之藩衛。

太平既久,民俗熙熙。

觀夫仙倡效技,侲童逞材,或尋橦走索,舞豹戲羆,則觀者為之目衒;或鏗金擊石,吹竹彈絲,則聽者為之意迷。

亦有蜀中清醥,洛下黃醅,葡萄泛觴,竹葉傾罍,羌既醉而飽德,謂『帝力何有於我哉。

瞻彼艮維,肇崇琳闕。

始真天祥,昈分彪列。

妙道由是聿興,至教於是旁達。

辛卯之夢既符,壬辰之運斯協。

外則立仁濟輔正之亭,行玉笥考召之法。

博施於民,俾絕夭閼。

神符一出,群邪四讋。

馘毒治病,功深效捷。

內則艮岳屹以神秀,介亭聳以截嶪。

天人十十交十十際之夕,清供於此備設。

俄而玉斝自傾!寶劍如掣,駭震霆之轟轟,靈圉下兮雜遝。

逮夫應鍾紀律,裡社開祥。

凡預臣子之列,欲傾頌禱之觴。

即茲宮以效報,期萬壽之無疆。

於時演大梵希夷之音,諷《太元》空洞之經。

遂頒秘菉,八百聯名。

猗彼乾維,龍德是營。

地直天奧,上郁化十精十。

有岡連嶺屬之勢,有龍盤虎踞之形。

儲休發祥,繄我聖明。

惟崇飾之彌麗,正土木之誇矜。

蓋示不忘其所自,為萬世之式程。

彼漢之代邸既瑣瑣焉;唐之興慶又奚足稱。

爰有瑤池波湛,翠水淵渟。

峨方壺,起蓬瀛,大君戾止,廣殿歡騰,九奏備,八佾成,凡左右侍宴者,恍若躡神山而游紫清。

戊戌之冬,太乙次於黃秘之庭,其位在西北,則臨乎是宮之地。

於辰為Yan茂,適契乎元命之晶。

詔鳩工以基跡,用揭虔而妥靈。

十神載別,五福來寧。

至於端闈之內,大慶耽耽,路寢斯在。

有大符貺於此乎躬受,有大祭祀於此而齋戒。

日十精十東承,月華西對。

重軒三階,翕赩動彩。

左城右平,相與映帶。

睨靈光猶培塿,晞景福之叢芮。

春王三朝,履端匪懈。

庭燎有光,禁漏斯艾。

供張絕盛,法物鹹萃。

乃建招搖以環合,蒲牢發乎輕奏,正寧當十陽十,天極是配。

九賓星拱,垂紳委珮。

樂奏《乾安》,間以韐韎。

上公薦壽,捧觴拜跪。

天子萬世,兆民永賴。

其左則合宮之制,高出百王,上圓下方,法象乎天地;九筵五室,經緯乎十陰十陽十。

旋四序之和於四阿,達八風之氣於八窗。

淵衷默定,聖畫允臧。

重屋告成,保我家邦。

於以饗帝而饗親,則日卜上辛,時丁肅霜。

樂調黃鐘,享維牛羊。

爰熙太室,恭薦馨香。

肆推尊於神考,用嚴配於上蒼。

於以視朔而布政,則春期青十陽十,秋覲總章,冬遇平朔,夏宗明堂。

玉冊以極其變,內經以考其常。

欽授於人,遂正天綱。

其右則徽調之閣,嚴凝密靚。

神鼎內藏,天所保定。

侔郟鄏之永固,笑甘泉之匪稱。

其始鑄也,窮製作之妙於系表,得隱逸之士於草茅。

一鑄而就,光應孔昭。

其始定也,夜出九成,不吳不敖,龍變光潤,氣明焰消。

維鼎鼐之重,作鎮神皋。

數極九變,像該六爻。

屹然中峙,增崇廟朝。

曰蒼曰彤,以奠齊楚之域;曰晶曰寶,以奠秦趙之郊。

有位東南,有位西南者;有位東北,有位西北者。

分方命祭,罔或不調。

宜乎卜世卜年,過於周歷,永保茲器,與天無極。

至其內朝則祥曦、延和,清穆顧問。

親臣列侍,禁衛彌慶。

治朝則紫宸、垂拱,丹青有煥,一日萬幾,此焉聽斷。

厥或進拜將相,號令華夷,爰即文德,播告唯宜。

燕樂群臣,詳延多士,乃御集英,以時蕆事。

又有龍圖、天章、寶文、顯謨以洎徽猷,五閣渠渠,奉祖宗之彝訓,示子孫之楷模。

言追盤誥,道契圖書。

翳秘藏之十靡十怠,仰聖孝之如初。

次則東西分台,政事所會。

始揆而議,則可否有蓍龜之決;既審而行,則出內擅喉舌之寄。

於以斡旋鈞軸,輔成至治。

其在西樞掌武之庭,則有將印之重,軍符之嚴。

爾乃運籌帷幄之中,折衝尊俎之間,爰戢五兵,坐鎮百蠻。

其在翰苑摛文之地,則惟密旨是承,德意是導。

爾乃覃恩潤色,追風渾灝,遂繼東之才,允符內相之號。

乃若天子燕息之所也,宣和秘殿,翬飛跂翼。

憲睿思之始謀,因紹聖之故跡。

凝芳瓊蘭,重熙環碧,輪焉奐焉,光動兩側。

聽政之暇,來游來息。

搜古制於鼎彝,縱多能於翰墨,致一凝神,優入聖域。

爰命邇臣,於焉寓直,罄啟沃之丹誠,庶密效於裨益。

申紹紀元,昭示萬億。

視彼元狩、元鼎、神爵、五鳳之號,詎能專美於史冊。

至如親蠶之所也,延福邃深,有嚴金鋪。

當春日之載十陽十,率六宮而與俱。

懿箱既飾,柔桑既敷。

鞠衣東鄉,三彩躊躇。

風戾川浴,地十溫十氣舒。

然後龍十精十報貺,瑞繭紛如。

五色之絲,允侔乎東海,八蠶之綿,富倍於吳都。

獻於天於祭服所須。

由此率先天下,則無斁之化,斯並美於《關雎》。

以至掖門曲榭之奧,周廬徼道之肅,長廊廣廡之連延,珍台祕館之重複,倬然在列,璇題輝映。

雖使廣延墨客,眾集畫史,易足以紀茲區宇之盛。」

先生聞而稱讚曰:「汴都之美,其若是乎,抑何修何飾而臻此乎?」

公子曰:「主上以神明資才,受天眷命為天下君。

其所以圖為宰制,獨運矩矱之中者,愚不得而測也。

切仰廟堂之所先務者,任賢使能而已。

試為子陳之:若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天下至廣,豈曰乏才?觀夫燕、趙、汝、穎之英,勾吳、於越之秀;兩蜀文雅,三齊質厚;以至關東舊相之家,山西名將之冑,感會風雲,雜然入彀。

矧茲神聖之都,是為英俊之躔。

元十精十於此回復,間氣於此蜿蜒。

以言乎儒風,則長者之稱,自漢而著;以言乎世族,則文士之盛,自晉而傳。

隱逸有夷門之十操十,文章出濉渙之間。

帝賚岳降,運符半千。

商弼周翰,接武差肩。

陋七相五公之紱冕,邁杜陵韋曲之衣冠。

譬猶椒儻權奇,素多於冀北;璠璵結綠,自富於荊山。

上乃以道觀能,兼收並取,明明在公,濟濟列布,同寅協恭,相與修輔。

故得朝廷清明,紀綱振舉,威武紛紜,聲教布濩。

北漸鴨綠,南洎銅柱。

深極沙漠,遠踰羌虜。

陸讋水懷,奔走來慕。

雕題、十十交十十趾、左衽、辮發之俗,願襲於華風;金革、玉璞、犀珠、象齒之貢,願獻於御府。

於斯時也,治定而五禮具焉。

則采《周官》之儀物,稽曲台之典故。

考吉禮、嘉禮之義,正婚禮、冠禮之序。

車輿旂常,衣冠服制,職在太常,各有攸敘。

功成而六樂舉焉,則詔後夔辨舞行,命伶倫定律呂。

法太始五運之先,諧中正五均之度。

笙鏞鞉磬,琴瑟柷歌,職在太晟,各有攸部。

眾制備,群音葉,天地應,神人悅,修貢效珍,應圖合牒。

上則膏露降,德星明,祥風至,甘露零;下則嘉禾興,朱草生,醴泉流,濁河清。

一角五趾之獸,為時而出;殊本連理之木,感氣而榮。

嘉林六目之龜,來游於沼;芝田千歲之鶴,下集於庭。

期應紹至,不可殫形。

是宜登泰山,躡梁父,泥金檢玉,誕揚丕矩。

奏功皇天,登三鹹五,上猶謙挹而未俞也。

於是親事法宮之中,齋心大庭之館,思所以持盈守成,垂萬世之彝憲。

躬執道樞,卓然獨斷,仰以順天時,俯以從人願。

規模則惟《周官》之隆是循,政事則惟元豐所行是纘。

其在官也,絕僥倖之路,汰冗濫之員。

奉詔者戒於倚法,治民者戒於為十奸十。

其在士也,納讜言於群試,復科舉於四遠。

保桑梓者遂孝養之心,在流寓者獲遊學之便。

其在民也,除苛濫之科,蠲不急之務。

農人服田,以效力穡之勤;父老扶杖,以聽詔書之布。

遂使四海之內,返樸還淳,皆敦本而棄末。

皞皞乎太古之風,各安居而樂業。」

先生聞之歎美不暇,乃謂公子曰:「今日治效如此,正臣子歌功頌德之秋也。

顧惟疏遠之蹤,名不通於朝籍,雖欲十抽十思騁詞,作為聲詩,少述區區之志,天門九重,勢難自達。

則乙夜之覽,何敢冀哉?」

因擊節而歌曰:「嚴哉神聖位九重,仁天普被四海同。

曠然丕變還淳風,金革不用囹圄空,千齡亨運今適逢。

下七制,卑三宗,微臣鼓腹康衢中,日逐兒童歌帝功。」

歌畢,振衣而去。

公子遂述其事而理之,以總一賦之義焉。

理曰:「赫赫皇宋,乘火德兮。

奠都大梁,作民極兮。

一祖六宗,世增飾兮。

光明神麗,觀萬國兮。

穆穆大君,天所子兮。

粵自叢霄,履帝位兮。

體道用神,妙莫名兮。

立政造事,亶有成兮。

金鼎奠邦,神十奸十讋兮。

玉鎮定命,垂奕葉兮。

天地並應,符瑞著兮。

膺圖合牒,千百祀兮。

坐以受之,開明堂兮。

三靈悅豫,頌聲興兮。

元臣碩輔,侍帝旁兮。

相與弼亮,守太平兮。

運丁壬辰,化道行兮。

己酉復元,寶歷昌兮。

天子萬年,躬在宥兮。

斯民永賴,躋仁壽兮。」

元叔,名長民,元豐內相定之孫。

其後建炎中為監察御史,以名字典州〔「名字」疑為「名家」〕,終十江十西提點刑獄公事。

有子淛,文亦工。

明清《投轄錄》所敘劉快活事,後來思索所未盡者,今列於編。

外祖曾空青,文肅之第三子也,快活每以「三運使」呼之,後果終曹輓。

舅氏宏父,談天者多言他日必為卿相,劉笑曰:「官職俱是,正郎去不得矣。」

文肅當國,先祖為起曹郎中。

一日忽見過,曰:「我今日見曾三女兒,他日當為公之子婦。」

時先妣方五六歲。

又謂先人曰:「曾三女,汝之夫人也。」

歸見文肅,呼先祖字云:「王樂道之子,三運使之婿,此兒他日名滿天下,然位壽俱嗇,奈何!」已而,文肅罷相,遷宅衡十陽十。

北歸後,先祖守九十江十,遣先人訪文肅於京口,一見奇之,遂以先妣歸焉。

後所言一一皆合,不差毫釐。

其他類此尚多,不能悉記,異哉!

《馮燕傳》見之《麗情集》,唐賈耽守太原時事也。

元祐中,曾文肅帥並門,感歎其義風,自製《水調歌頭》,以亞大曲,然世失其傳。

近閱故書得其本,恐久而湮沒,盡錄於後。

排遍第一

魏豪有馮燕,年少客幽並。

擊球鬥雞為戲,遊俠久知名。

因避仇,來東郡,元戎十逼十屬中軍。

直氣凌貔虎,須臾叱吒,風雲凜凜坐中〔「中」下當脫「生」,然各本均無。

〕。

偶乘佳興,輕裘錦帶,東風躍馬,往來尋訪幽勝。

遊冶出東城,堤上鶯花掩亂,香車寶馬縱橫。

草軟平沙穩,高樓兩岸,春風笑語隔簾聲。

排遍第二

袖籠鞭敲(革登),無語獨閒行。

綠楊下、人初靜,煙澹夕十陽十明。

窈窕佳人,獨立瑤階,擲果潘郎,瞥見紅顏橫波盻,不勝嬌十軟倚銀屏。

曳紅裳頻推朱戶,半開還掩,似欲倚咿啞聲,細說深情。

因遣林間青鳥,為言彼此心期,的的深相許,竊香解珮,綢繆相顧不勝情。

排遍第三

說良人滑將張嬰。

從來嗜酒還家,鎮長酩酊狂酲。

屋上鳴鳩空鬥,梁間客燕相驚。

誰與花為主,蘭房從此,朝雲夕雨兩牽縈。

似游絲飄蕩,隨風無定,奈何歲華荏苒,歡計苦難憑。

惟見新恩繾綣,連枝並翼,香閨日日為郎,誰知松蘿托蔓,一比一毫輕。

排遍第四

一夕還醉,開戶起相迎。

為郎引裾相庇,低首略潛形。

情深無隱。

欲郎乘間起佳兵。

授青萍,茫然撫十弄,不忍欺心。

爾能負心於彼,於我必無情。

熟視花鈿不足,剛腸終不能平。

假手迎天意,一揮霜刃,窗間粉頸斷瑤瓊。

排遍第五

鳳凰釵、寶玉凋零。

慘然悵、嬌魂怨,飲泣吞聲。

還被凌波呼喚,相將金谷同游,想見逢迎處,揶揄羞面,妝臉淚盈盈。

醉眠人醒。

來晨起,血凝螓首,但驚喧,白鄰里,駭我卒難明。

致幽囚推究,覆盆無計哀鳴。

丹筆終誣服,圜門驅擁,銜冤垂首欲臨刑。

排遍第六帶花遍

向紅塵,有喧呼攘臂,轉身辟眾,莫遣人冤濫,殺張室,忍偷生。

僚吏驚呼呵叱,狂辭不變如初,投身屬吏,慷慨吐丹誠。

彷彿縲紲,自疑夢中,聞者皆驚歎,為不平。

割十愛十無心,泣對虞姬,手戮傾城十寵十,翻然起死,不教仇怨負冤聲。

排遍第七跌花十八

義城元靖賢相國,嘉慕英雄士,賜金繒。

聞斯事,頻歎賞,封章歸印。

請贖馮燕罪,日邊紫泥封詔,闔境赦深刑。

萬古三河風義在,青簡上、眾知名。

河東注,任流水滔滔,水涸名難泯。

至今樂府歌詠,流入管弦聲。

分類:古典神魔志怪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玉照新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