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演義》第087回 復河隴邊民入覲 立鄆夔內豎爭權:獨宣宗即位,與太皇太后,乃是母子稱呼,本應格外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史演義》第087回 復河隴邊民入覲 立鄆夔內豎爭權

唐史演義

第087回 復河隴邊民入覲 立鄆夔內豎爭權

卻說太皇太后郭氏,入居興慶宮,頤養多年,歷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俱得嗣君敬禮,侍奉不衰。

獨宣宗即位,與太皇太后,乃是母子稱呼,本應格外親近,偏宣宗不甚孝敬,禮意浸薄,推究原因,卻由生母鄭氏而起。

鄭氏為李錡妾,前回已曾道及,當鄭氏及笄,相士謂鄭氏當生天子,因此錡納為侍人,後來沒入宮掖,適為太皇太后的侍兒。

太皇太后尚為貴妃,憲宗出入往來,見鄭氏秀色可餐,遂召入別室,演了一出龍鳳配。

婦人家容易懷妒,況鄭氏是個犯婦,驟得一寵一幸,哪得不令旁觀氣憤?惟憲宗前不便詆斥,一腔鬱悶,不能不從鄭氏身上發洩。

鄭氏受罵熬打,料非一次,此番鄭氏得為太后,母以子貴,當然欲報復宿嫌。

統是一片小肚腸。

宣宗也思為母吐氣,所以對著這位太皇太后,未免失禮。

鄭氏又說憲宗暴崩,太皇太后亦曾預謀,惹得宣宗越加悲恨,幾視太皇太后,如仇人一般。

婦女含血噴人,尚是慣技,宣宗信為真事,也太糊塗。

太皇太后年力已衰,忽遭此變,怎能禁受得起?悲感交集,鬱鬱無聊。

一日,登勤政樓,眺望一回,幾欲效墜樓的綠珠,跳出窗外,還虧身後有個侍兒,將她抱住,才免隕命。

宣宗聞到此事,很是不悅,免不得背後譏彈。

不料到了夜間,太皇太后竟爾暴崩,宮中謠諑紛紜,多說是服毒自盡。

宣宗餘怒未息,反不欲她袝葬憲宗,有司請葬景陵外園。

景陵即憲宗陵,見七十七回。

太常官王皞,且奏乞合葬袝廟,宣宗大怒,令宰相白敏中,責問王皞。

皞抗聲道:「太皇太后系汾一陽一王孫女,憲宗在東宮時的元妃,事憲宗為婦,身歷五朝,母儀天下,怎得以曖一昧情事,遽廢正嫡大禮呢?」

理直氣壯。

敏中聞言,怒形於色,皞辭氣益厲,斥責敏中逢君為惡。

敏中正要入奏,可巧走過一位新任宰相,舉手加額道:「主聖臣直,古有是言,今幸得見直臣了。」

看官道此人為誰?乃是姓周名墀,曾為兵部侍郎,此時因盧商罷相,與刑部侍郎馬植,併入拜同平章事。

墀頗忠讜,乃有是言。

敏中聞墀譽王皞,也不免顧忌三分,復奏時較為和平。

但宣宗意終未愜,竟貶皞為句容令。

至懿宗鹹通年間,皞復入為禮官,再伸前議,乃始以郭氏配饗憲宗,這且慢表。

惟宣宗既貶去王皞,遂也不悅周墀,會值河湟議起,墀諫阻開邊,愈拂上意,遂罷為東川節度使。

這規復河湟的計策,在武宗時早有此議,小子於前兩回中,亦曾略敘,因看官尚未明白,不得不再行聲明。

河湟陷沒吐蕃,唐廷無暇規復,一則由國家多故,二則由吐蕃尚強,到了武宗時候,正值吐蕃內亂,若要規復河湟,卻也是個絕大的機會。

原來吐蕃自尚結贊後,君相多半庸弱,贊普乞立贊死,傳子足之煎,足之煎再傳之可黎可足,久病不能視事,委任臣下,紀綱日紊。

至弟達磨贊普嗣位,一婬一虐益甚,國人不附,災異相繼。

勉強拖延了三四載,到了武宗會昌二年,達磨死去,無子承襲,有妃綝氏,素為達磨所一寵一,至是與一佞相連絡,立兄尚延力子乞離胡為贊普,年僅三歲,妃與佞相共執國政。

首相結都那不肯入拜,憤然道:「先贊普宗族尚多,奈何立綝氏子為嗣?老夫無權無勇,不能撥亂反正,報先贊普大德,計惟一死自明便了。」

遂拔刀剺面,慟哭而出。

忠有餘而智不足。

佞相嗾動一黨一羽,追殺結都那,且把他家族盡加屠戮。

番俗雖然野蠻,也有一派公論,你怨我謗,交相訾議。

洛門川討擊使論恐熱,悍狡多謀,乃號召徒眾道:「賊捨國族,擅立綝氏,屠害忠良,又未受大唐冊命,怎得稱為贊普?我當與汝等共舉義旗,入誅妖妃及賊臣。

天道助順,功無不成。」

也想出些風頭。

遂與青海節度使同盟起兵,自稱國相,進兵渭州,連破防兵。

轉戰至松州,所過殘滅,伏一屍一枕藉。

鄯州節度使尚婢婢,本姓沒盧,名叫贊心,表字號為婢婢,寬厚沈勇,頗有謀略。

論恐熱假名仗義,實圖篡國,恐婢婢襲他後路,因移兵往擊。

婢婢佯與結歡,遣使犒師,既瘰重幣,又餌甘言。

恐熱以為懦怯,即退營大夏川,哪知婢婢用埋伏計,來誘恐熱,恐熱追陷伏眾,被他殺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

嗣又連戰數次,盡為婢婢所敗。

婢婢因傳檄河湟,歷數恐熱罪狀,且語道:「汝等本是唐一人,吐蕃無主,寧可歸唐,休被恐熱獵取,自同狐鼠呢。」

時唐朝巡邊使劉濛,得知此事,立即遣使報聞,且乘機收復河湟。

且因回鶻烏介可汗,為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及黠戛斯阿熱,兩路夾攻,已是親離眾散,不堪衰敝。

武宗末年,詔遣陝虢觀察使李拭,出使黠戛斯,冊阿熱為宗英雄武誠明可汗。

拭尚未行,武宗已崩,乃暫將此事擱起。

宣宗即位,國是粗安,可巧回鶻烏介可汗,為下所殺,另立弟遏捻為可汗,遏捻兵食兩窮,仰給奚部。

張仲武出破奚人,遏捻立足不住,轉投室韋。

唐廷改派鴻盧卿李業,充黠戛斯冊封使,令他剿除遏捻。

黠戛斯可汗,遂遣相臣阿播,率諸番兵往破室韋,悉收回鶻餘眾。

遏捻率妻子等九騎遁去,後來不知下落,大約是竄死窮荒了。

惟回鶻別部尨勒,尚居甘州總磧西諸城,自稱可汗,保存一線,後文再行表見。

補應八十回余文。

宣宗因回鶻已平,改圖吐蕃,適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來降,詔令太僕卿陸耽為宣諭使,再遣涇原節度使康季樂,收取原州及石門驛藏石峽木峽六盤制勝六關,靈武節度使朱叔明,收取安樂州,邠寧節度使張君緒,收取蕭關,鳳翔節度使李玭,收取秦州。

各州收復後,獨改安樂州為威州,且令送河隴老幼千餘人,詣闕朝天。

宣宗親御延熹門樓,俯受朝謁,河隴諸民,歡呼舞躍,解胡服,著冠帶,伏呼萬歲。

詔許給資遣還,令墾闢三州七關土田,五年不收租稅,就是土著人民,未曾入朝,亦准援例墾荒,將吏若能營田,令給耕牛及種糧,戍卒倍給衣食,三年一代。

此外尚未收復諸州縣,命各道量力規復。

西川節度使杜悰,取得維州,亦即報聞。

宰相白敏中等,因克復河湟,盛頌宣宗功德,請上尊號。

宣宗道:「憲宗嘗志復河湟,未遂即崩,今幸得成先志,應議加順憲二廟尊號,藉昭先烈,朕卻未敢當此。」

歸功先人,算是孝思。

乃加謚順宗為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憲宗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越年四月,因同平章事馬植,與中尉馬元贄交通,坐貶常州刺史,另任御史大夫崔鉉,及戶部侍郎魏扶,同平章事。

魏扶受職即歿,又令戶部尚書崔龜從,及兵部侍郎令狐綯入相,出白敏中充招討一黨一項都統制置使。

一黨一項屢為邊患,宣宗頗不願用兵,崔鉉謂應遣大臣鎮撫,乃令敏中出任制置。

敏中使邊將史元,破一黨一項九千餘帳,一黨一項大恐,情願修和,不敢再犯。

敏中上表奏聞,宣宗允一黨一項歸順,命敏中與他定約,辦理告竣,移充兗邠寧節度使,不必返朝。

惟吐蕃論恐熱與婢婢交哄,婢婢雖然得勝,食盡引還,恐熱大掠河西諸州,所過捕戮,待下殘暴,部眾競起怨言。

恐熱乃揚言道:「我今入朝唐室,當借唐兵五十萬,平定婢婢。」

於是入唐都求見宣宗。

宣宗遣左丞李景讓延入賓館,且問所欲。

恐熱詞色驕倨,求為河渭節度使,景讓復白宣宗,宣宗不許,召對三殿,亦大略問答數語,沒甚慰撫。

恐熱告辭,但照尋常胡客例遣歸。

恐熱還居落門川,招集舊眾,欲為邊患,會天雨乏食,部眾散去,才有三百餘人,奔往廓州。

沙州首領張義潮,奉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地圖,獻入唐廷。

自是河湟盡行歸唐,詔任義潮為沙州防禦使。

嗣就沙州置歸義州,即命義潮鎮守,拜為節度。

宣宗既盡按河湟,一意休息,唐室好幾年無事,內只宰相換易數人。

崔龜從罷職,改任戶部侍郎魏謨,及禮部尚書裴休,既而崔鉉出調外任,裴休依次去職,復另任工部尚書鄭朗,戶部侍郎崔慎由,同平章事。

未幾,魏謨鄭朗崔慎由,又陸續罷去。

兵部侍郎蕭鄴,戶部侍郎劉瑑,諸道鹽鐵轉運使夏侯孜,相繼入相。

劉瑑病逝,繼任為兵部侍郎蔣伸。

一班相臣,更番進退,幸值國家粗安,大家旅進旅退,倒也無優劣可言。

實是一班庸碌徒,不過福命較優。

外如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卒,子直方為留後,直方荒一婬一暴虐,為軍士所逐,別推牙將周琳為留後。

越年琳死,軍人復立張允伸為留後,宣宗未嘗過問,聽他自亂自止。

就是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逝世,軍中立元逵子紹鼎為留後。

紹鼎嗣立二年,亦即病終,弟紹懿代立,均得受唐廷封爵,惟武寧軍亂了二次,先逐節度使李廓,由盧弘止往代,後逐節度使康季榮,由田牟往代,這是由朝廷特任,不歸軍人擁立。

嶺南都將王令寰作亂,囚節度使楊發,為後任節度使李承勳討平,湖南都將石載順,逐觀察使韓琮,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徐商討平。

江西都將一毛一鶴,逐觀察使鄭憲,為觀察使韋宙討平。

宣州都將康全泰,逐觀察使鄭薰,為淮南節度使崔鉉討平。

以上數種亂事,統是倏起倏滅,無甚可述。

宣宗得享太平歲月,垂裳坐治,就中有幾種可稱的美政。

宣宗事太后鄭氏,頗為孝敬,孝生母而一逼一死嫡母,難免缺憾。

鄭太后弟光,出鎮河中,入朝奏對,語多鄙淺,宣宗留為右羽林統軍,不再令他治民。

太后屢言光貧,亦不過厚賜金帛,始終不給好官。

還有宣宗長女萬壽公主,下嫁起居郎鄭顥,向例用銀飾車,宣宗命易銀為銅,以儉約示天下,且嘗詔公主謹守婦道,毋得輕夫族,預時事。

顥弟顗偶得危疾,宣宗遣中使探視,還詢公主何在?中使答言在慈恩寺觀戲,宣宗怒道:「我每怪士大夫家,不欲與我家為婚,至今才得情由了。」

乃亟召公主面責道:「小郎有病,怎得自去觀戲,不往省視哩?」

公主謝罪而出。

從此貴戚皆謹守禮法,不敢驕肆。

次女永福公主,本擬下嫁於琮,公主與宣宗同食,稍不適意,即把匕箸折斷,宣宗艴然道:「這般一性一情,尚可為士大夫妻麼?」

乃改命四女廣德公主,嫁為琮妻,且下詔謂:「國家教化,原始夫婦,凡公主縣主有子,已寡不得復嫁。」

這數種政教,恰是有關道德,可謂一朝模範,史官稱他明察沈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一愛一民物,大中政治,媲美貞觀,所以號為小太宗。

看官試閱上文編敘各節,究竟宣宗得媲美太宗呢,還是未及太宗呢?小子不暇評議,想看官自應理會,閒文少表。

不斷之斷,尤妙於斷。

且說宣宗在位十三年,壽數已滿五十,因為年力漸衰,不得不借需藥物。

偏又誤信術士李元伯,用了許多金石燥烈等藥,供奉宣宗,初服時有效驗,到了大中十三年秋季,藥一性一猝發,背上生疽,好幾日不見大臣。

又蹈覆轍。

宣宗有十一子,長子名溫,曾封鄆王,但未得宣宗歡心。

宣宗獨一愛一第三子夔王滋,擬立為嗣,因恐亂次建儲,必至臣下諫駁,所以逐年延宕。

從前裴休入相時,曾請早建太子,宣宗變色道:「朕尚未老,若亟建太子,是置朕為閒人了。」

休乃不敢復言。

至宣宗不豫,密囑樞密使王歸長等三人,擬立夔王滋為太子,惟右軍中尉王宗實,素不同心,為王歸長等所忌,歸長等恐他作梗,先調他為淮南監軍,擅頒詔敕。

宗實受敕將出,左軍副使元實,語宗實道:「聖上不豫,已經逾月,今出公往淮南,是假是真,尚不可辨,中尉何不一見聖上,然後就道呢?」

宗實頓時大悟,便入寢殿謁見宣宗。

哪知寢門裡面,正起哭聲,宣宗已經歸天,正位東首。

王歸長及馬公儒王居方,三人姓名,一併點明。

方在寢殿中安排後事,將擁立夔王滋即位。

宗實叱道:「御駕已崩,奈何不先告中外?乃一般鬼祟,背地設謀,意欲何為?」

說至此,即從袖中取出敕旨,擲示歸長等三人道:「皇上大漸,如何尚有此敕?顯見是汝等搗鬼。

汝等自思,假傳聖詔,敢當何罪?」

歸長等只有內一柄一,並無外權,忽見宗實進來,已有三分懼怕,況又被他三言兩語,抉透隱情,益覺情虛畏罪,嚇得面如土色,當下接連跪地,捧足乞命。

實是沒用。

宗實道:「立嫡以長,古今同然,汝等既已知罪,速即起來,往迎鄆王,還可稍圖自贖呢。」

二人忙扒將起來,去迎鄆王溫,不到一時,鄆王已到,至御榻前痛哭一場。

宗實亦召進元實,即刻草詔,立鄆王溫為皇太子,改名為漼。

次日宣宗大殮,停柩殿中。

太子漼即位柩前,召見百官,晉封令狐綯為司空。

待百官退班,即傳出一道詔旨,拿下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說他矯詔不法,當日處斬。

全是宣宗害他。

尊皇太后鄭氏為太皇太后,追尊母鼌氏為皇太后。

鼌氏為宣宗侍兒,宣宗即位,封為美人,越數年病逝,晉贈昭容。

至是加謚元昭,袝主宣宗廟。

越年,葬宣宗於貞陵,稱鼌氏墓為慶陵。

總計宣宗在位十三年,壽五十歲。

太子漼即位後,史號懿宗,罷同平章事蕭鄴,及首相令狐綯,復召荊南節度使白敏中入相,兼官司徒,再授兵部侍郎杜審權,同平章事。

會敕使自南詔還都,報稱:「南詔酋長豐祐,適經去世,嗣子酋龍,禮遇甚薄」云云。

原來宣宗崩逝,唐廷仍照舊例,訃告外夷。

南詔自韋皋撫服後,朝貢惟謹,貢使利得厚賜,傔從甚多。

及杜悰為西川節度使,奏請節減傔從數目,南詔乃有怨言。

酋長豐祐,已生變志,酋龍襲位,接得唐使喪訃,不覺動怒道:「我國亦有大喪,不聞唐廷遣吊,且詔書系賜故王,與我無涉,何必禮待來使呢?」

遂居使外館,不願接見。

唐使等候數日,怒別而歸,因將情狀奏聞。

朝議以酋龍名字,與玄宗名諱相近,隆龍兩字,音近字異,若以此為嫌,何不讀韓退之諱辯文。

且未曾遣使報告嗣位,顯系有意抗命,遂不行冊禮,擱過一邊。

偏酋龍自稱皇帝,國號大禮,竟發兵寇陷播州。

懿宗方預備改元,行慶賀禮,一時無從過問。

次年元旦,改元鹹通,行賞施赦,做過了一套舊文章,正思剿撫南詔,忽由浙東觀察使鄭祗德,飛表告急,系是土賊裘甫造反,連敗官軍數次,攻陷象山,並破郯縣,亟請朝廷派將南征。

正是:

蠻服叛王方僭號,潢池小丑又跳梁。

欲知裘甫作亂情形,容至下回表明。

觀宣宗之復河隴,未始非一時機會,遣將四出,不血刃而得地千里,天子御延喜樓,親受河隴人民朝謁,反夷為夏,易左衽而為冠裳,豈不足雪累朝之恥,副萬民之望?時人號為小太宗,良有以也。

然版籍徒隸強藩,田稅未歸司計,有克復之名,無克復之實,終非盡善盡美之舉。

即如大中政治,亦不過粉飾承平,瑜不掩瑕,功難補過,甚至以立儲之大經,不先決定,及駕崩以後,竟為宦豎握權,視神器為壟斷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夫懿宗本為塚嗣,大中已乏權Yan,乃無端委任中官,再令其傭立嗣君,無惑乎唐室之天下,與Yan人共為存亡也。

世有賈生,豈徒痛哭流涕已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史演義
第001回 溯龍興開編談將種 選蛾眉侍宴賺唐公第002回 定秘計誘殺副留守 聯外助自號大將軍第003回 攻霍邑陣斬宋老生 入長安擁立代王侑第004回 記艷聞李郎遇俠 禪帝位唐祚開基第005回 李密敗績入關中 秦王出奇平隴右第006回 盛彥師設伏斃叛徒 竇建德興兵誅逆賊第007回 啖人肉烹食段欽使 討亂酋擊走劉武周第008回 河朔修和還舊俘 鄭兵戰敗保孤城第009回 擒渠殲敵耀武東都 奏凱還朝獻俘太廟第010回 下江東梁蕭銑亡國 戰洺南劉黑闥喪師第011回 唐太子發兵平山左 李大使乘勝下丹陽第012回 誅文幹傳首長安 卻頡利修和突厥第013回 玄武門同胞受刃 廬江王謀反被誅第014回 納弟婦東宮瀆倫 盟胡虜便橋申約第015回 偃武修文君臣論治 易和為戰將帥揚鑣第016回 獲渠魁掃平東突厥 統雄師深入吐谷渾第017回 長孫後臨終箴主闕 武媚娘奉召沐皇恩第018回 滅高昌獻俘觀德殿 逐真珠擊敗薛延陀第019回 強胡內亂列部紛爭 逆跡上聞儲君被廢第020回 易東宮親授御訓 征高麗連破敵鋒第021回 東略無功全軍歸國 北荒盡服群酋入朝第022回 使天竺調兵擒叛酋 征龜茲入穴虜名王第023回 出嬌娃英主升遐 逞姦情帝女謀變第024回 武昭儀還宮奪寵 褚遂良伏闕陳忠第025回 下辣手害死王皇后 遣大軍擒歸沙缽羅第026回 許敬宗構陷三家 劉仁軌蕩平百濟第027回 發三箭薛禮定天山 統六師李勣滅高麗第028回 伐西羌連番敗績 易東宮兩次蒙冤第029回 裴總管出師屢捷 唐高宗得病告終第030回 被廢立廬陵王坐徙 違良策徐敬業敗亡第031回 敕告密濫用嚴刑 謀匡復構成大禍第032回 武則天革命稱尊 狄仁傑奉製出獄第033回 安金藏剖心明信 僧懷義稔惡受誅第034回 累次發兵才平叛酋 借端詳夢迭獻忠忱第035回 默啜汗悔婚入寇 狄梁公盡職歸天第036回 證冤獄張說辨誣 誅淫豎中宗復位第037回 通三思正宮縱慾 竄五王內使行兇第038回 誅首惡太子興兵 狎文臣上官恃寵第039回 規夜宴特獻回波辭 進毒餅枉死神龍殿第040回 討韋氏掃清宿穢 平譙王駢戮叛徒第041回 應星變睿宗禪位 洩逆謀公主殺身第042回 贈美人張說得厚報 破強虜王晙立奇功第043回 任良相美政紀開元 閱邊防文臣平叛虜第044回 信妾言皇后被廢 叢敵怨節使遭戕第045回 張守珪誘番得虜首 李林甫毒計害儲君第046回 卻隆恩張果老歸山 開盛宴江梅妃獻技第047回 梅悴楊榮撒嬌絮閣 羅鉗吉網黨惡濫刑第048回 洗祿兒中冓貽羞 寫幽怨長門擬賦第049回 戀愛妃密誓長生殿 寵胡兒親餞望春亭第050回 勤政樓童子陳箴 范陽鎮逆胡構亂第051回 失潼關哥舒翰喪師 駐馬嵬楊貴妃隕命第052回 唐肅宗稱尊靈武 雷海青殉節洛陽第053回 結君心歡暱張良娣 受逆報刺死安祿山第054回 統三軍廣平奏績 復兩京李泌辭歸第055回 與城俱亡雙忠死義 從賊墮節六等定刑第056回 九節度受制魚朝恩 兩叛將投降李光弼第057回 遷上皇閹寺擅權 寵少子逆胡速禍第058回 弒張後代宗即位 平史賊蕃將立功第059回 避寇亂天子蒙塵 耀軍徽令公卻敵第060回 入番營單騎盟虜 忤帝女綁子入朝第061回 定秘謀元舅除凶 竊主柄強藩抗命第062回 貶忠州劉晏冤死 守臨洺張伾得援第063回 三鎮連兵張家覆祀 四王僭號朱氏主盟第064回 叱逆使顏真卿抗節 擊叛帥段秀實盡忠第065回 僭帝號大興逆師 解賊圍下詔罪己第066回 趨大梁德宗奔命 戰貝州朱滔敗還第067回 朱泚敗死彭原城 李晟誘誅田希鑒第068回 竇桂娘密謀除逆 尚結贊狡計劫盟第069回 格君心儲君免禍 釋主怨公主和番第070回 陸敬輿斥奸忤旨 韓全義掩敗為功第071回 王叔文得君怙寵 韋執誼坐黨貶官第072回 擒劉辟戡定西川 執李錡蕩平鎮海第073回 討成德中使無功 策魏博名相定議第074回 賢公主出閨循婦道 良宰輔免禍見陰功第075回 卻美妓渡水薄郾城 用降將冒雪擒元濟第076回 諫佛骨韓愈遭貶 縛逆首劉悟倒戈第077回 平叛逆因驕致禍 好盤遊拒諫飾非第078回 河朔再亂節使遭戕 深州撤圍侍郎申命第079回 裂制書郭太后叱奸 信卜士張工頭構亂第080回 盅敬宗逆閹肆逆 屈劉蕡名士埋名第081回 誅叛帥朝使爭功 誣相臣天潢坐罪第082回 嫉強藩杜牧作罪言 除逆閹李訓施詭計第083回 甘露敗謀黨人流血 鈞垣坐鎮都市弭兵第084回 奉皇弟權閹矯旨 迎公主猛將建功第085回 興大軍老成定議 墮狡計逆豎喪元第086回 信方士藥死唐武宗 立太叔竄斃李首相第087回 復河隴邊民入覲 立鄆夔內豎爭權第088回 平浙東王式用智 失安南蔡襲盡忠第089回 易猛將進克交趾城 得義友夾攻徐州賊第090回 斬龐勳始清叛孽 葬同昌備極奢華第091回 曾元裕擊斬王仙芝 李克用叛戮段文楚第092回 鎮淮南高駢縱寇 入關中黃巢稱尊第093回 奔成都誤寵權閹 復長安追殲大盜第094回 入陷阱幸脫上源驛 劫車駕急走大散關第095回 襄王熅竄死河中 楊行密盜據淮甸第096回 討河東王師敗績 走山南閹黨失機第097回 三鎮犯闕輦轂震驚 一戰成功邠寧戡定第098回 占友妻張夫人進箴 挾兵威劉太監廢帝第099回 以亂易亂劫遷主駕 用毒攻毒盡殺宦官第100回 徒乘輿朱全忠行弒 移國祚昭宣帝亡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