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工具類》中國歷代紀年表: 中國歷史紀年表(一)舊、新石器時代[圖文轉載]中國歷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歷史工具類》中國歷代紀年表

歷史工具類

中國歷代紀年表

中國歷史紀年表(一)舊、新石器時代[圖文轉載]

中國歷史紀年表(一)

史紀時代

(王朝國號帝王廟號)

年代年號 附註

舊石器時代 170萬年前—1萬年前 約170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5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5萬年前--前3萬5千年有古人類出土文物。

從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1世紀。

中國境內人的發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傳說史。

猿人包括雲南的元謀人、陝西的藍田人,後來的北京人的頭結構又有了新的進步,北京人原始生活是使用粗製的石器。

母系氏族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現在「姓」這個字就形象地體現了遠古的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後逐漸衰落,過度到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之後是英雄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人口聚居區,關中平原、河東盆地則形成了華夏部落群,炎帝、黃帝、蚩尤。

約五萬年前,古人發展為新人(又稱晚期智人)。

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階段。

這時,人類體質形態上的原始性質完全消失,並因受居地環境的影響,逐漸分化為各色人種,現代人開始形成了。

新人遺跡主要的有河套人、柳一江一 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山頂洞人等。

河套人:從1922年以來在內蒙古與陝北、寧夏、甘肅相連的河套地區,發現古人類遺址多處。

經過多年研究,最後確定河套人為由古人向新人發展的過渡形態。

柳一江一 人:1958年在廣西柳一江一 通天巖的巖洞中發現一個比較完整的頭骨(缺下頷)、兩段股骨和一些零碎的體骨化石。

是年代較早的新人。

山頂洞人:1933年,在發現北京猿人化石的龍骨山山頂一個洞穴中,先後發現有分屬於至少八個以上的不同個體的完整的頭骨、上下顎骨、牙齒和體骨化石。

約1萬8千年前山頂洞人開始了氏族公社的生活。

此外,在台灣台南左鎮、遼寧建平、山東新泰、四川資一陽一、吉林榆樹、一江一 蘇泗洪下草灣等地也發現屬於這一時期的新人遺跡。

新石器時代 1萬年前—4千年前

約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年前--前3000 華北平原及黃河流域開始有村莊出土。

約3000年前--前2000 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遺址出土。

老官台文化(公元前6,000年至3,000年)是目前陝西省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時的先民們已經種植粟類作物,並飼養豬、狗等家畜,過著定居的聚落生活。

當時的生產工具以磨製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細石器。

制陶工藝比較原始,火候低、器類少,彩陶尚處於萌芽階段。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文化典型。

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一江一 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它的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龍山文化(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最早因山東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被人們發現。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

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中國重要文化遺址之一。

該文化遺址因在內蒙古赤峰市夏家店發現,依照考古慣例,以發現處所為名。

另外,此於1960年發現的遺跡,之所以命名為「上層文化」,乃是為了同樣在夏家店垂直出現﹔年代稍早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相區隔。

夏家店下層文化為西元前8世紀-西元前3世紀之青銅文化,分佈地點為內蒙古遼河一帶。

在特徵上,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陶器技巧已經明顯純熟,隨葬戈、矛、短劍、鏃、飾牌青銅器常常於幕葬品中發現,因此視為青銅時代的晚期。

中國歷史紀年表(二)三黃五帝時期(中國歷史紀年表(二)

三皇

伏羲氏,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以木德王建都於宛丘(河南淮一陽一)。

太昊即是人們對伏羲的贊詞。

據說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是世界混沌初開,華胥氏踩了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

春秋時已建伏羲陵墓。

女媧氏三皇之一,是摶土作人的人類始祖;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

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是三皇之一,傳說中發明火的第一人,故人們把他稱作「火祖」。

同時又傳說燧人氏誕生於商丘,其一生多活動於商丘一帶。

《史記·三皇本紀》

[索隱]小司馬氏云:太史公作《史記》,古今君臣宜應上自開闢,下迄當代,以為一家之首尾。

今闕三皇而以五帝為首者,正以《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又《帝世》皆敘自黃帝以下,故因以五帝本紀為首。

其實三皇以還,載籍罕備,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論古史,不合全闕。

近代皇甫謐作《帝王代紀》,徐整作《三五歷》,皆論三皇已來事,斯亦近古之一證。

五帝

黃帝軒轅氏

顓頊高一陽一氏

帝嚳高辛氏

唐堯

虞舜

公元前2600—公元前2100

紅銅時代,又稱銅石並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

是指介於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的過渡時期,以紅銅的使用為標誌。

紅銅即天然銅,質地軟,不適合製造工具,所以紅銅時代的人類仍以使用石器為主。

中國何時進入紅銅時代,目前觀點不一,有學者認為龍山文化屬於紅銅時代,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沒有經歷紅銅時代。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

中國古都學會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

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曆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

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

建都在涿鹿。

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顓頊(拼音:zhuānxū),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一陽一東南),號高一陽一氏。

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

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

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傳說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一騷一》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帝嚳,姬姓,名俊,號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之孫,顓頊是其伯父。

帝嚳十五而佐顓頊,封於有辛(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一陽一),三十得顓頊帝位,都於亳(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

葬於濮一陽一頓丘城南台一陰一野之秋山。

許多古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傳說帝嚳元妃姜原生棄,即後稷,為周之始祖;次妃簡狄生契,為商之始祖;次妃慶都生放勳;次妃常儀生摯。

帝摯承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放勳,也就是帝堯。

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

木德治世。

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堯,姓祁,或說姓伊、伊祁,名放勳,又稱陶唐氏,唐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勳;帝嚳死後傳位於摯,就是帝摯;帝摯不善,而讓位於放勳,也就是堯。

堯在位時,他的仁德使百姓愛戴,萬國敬服。

堯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書·堯典》記載:堯命羲氏、和氏觀察天象,授時於百姓;委派禹的父親鯀治水,可惜不成功;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暴虐兇惡,沒有傳位給丹朱;後來因為舜的德行而傳位與他。

然而《竹書紀年》中記載堯並非禪讓於舜。

舜將堯囚禁,阻止丹朱與堯相見,從而奪取了帝位。

周武王時,追思元聖,褒封堯裔二十三世名京。

遷至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其裔改姓堯。

西漢宣帝,因為漢宣帝說堯有犯諱:「具奏曰:「唐堯乃百聖至聖,五帝盛帝,今京兆尉堯濴,實其後裔!應合避諱」。

」,故加食字改為饒。

舜,姓姚,名重華,號虞氏,史稱虞舜。

舜是否有其人史學家們爭論不清。

一般認為舜的時代中華文明開始進入農耕的時代,並是道德觀的開始。

傳說舜得到四方部落首領的推舉,於是堯委任其攝政。

舜巡行四方,在堯去世後繼位。

傳說他妻子娥皇、女英,是堯的女兒。

舜繼位後,依照堯的做法,諮詢四方部落領袖,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因此後世的人亦視他為理想的君主。

後來舜在南巡時,死於蒼梧之野(今廣西東南),葬於九嶷山(今湖南省寧遠東南),娥皇、女英則在湘一江一 自殺。

後人為紀念他,建有舜廟、舜陵。

司馬遷《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又說:「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一江一 南九疑。」

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教人醫療,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一說神農氏即炎帝,與黃帝為兄弟。

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臟清晰可見。

神農氏嚐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甚麼藥草對於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

神農氏是中國第一個部落聯盟的名字。

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部落首領的名稱,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據傳出生於烈山,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姜氏族為西戎一支,原為遊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

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一交一 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

據說因「炎帝欲侵凌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阪泉,一說北京延慶境內的阪泉村)。

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

蚩猶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

最後蚩尤被打敗。

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

「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

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

大概其執政時間早於黃帝,所以《史記》云『軒轅之時,神農氏衰。

』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

《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一陽一,有神龍首,感生炎帝。

人身牛首,長於姜水。

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

初都陳,又徒魯。

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少昊,亦作少嗥,古五帝之一,姓風,名摰(亦作質),相傳是古代東夷族首領。

東夷族以鳥為圖騰,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

活動於山東西南部一帶,擅於治水與農耕。

傳說少昊為史前五帝之首,是黃帝的兒子。

姓已名摯,號金天氏,古代東夷族首領。

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

少昊自窮桑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號金天氏。

少昊陵在曲阜縣城東八里,舊縣村的東北隅。

五帝另一種解釋為,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

中國神話時代的歷史,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資料。

古帝世系有巢氏之後,依次是燧人氏、華胥氏、庖犧氏和神農氏,就是非常真實的。

在燧人氏之前,人類都是無名的,所謂有巢氏、燧人氏並不是他們的"自稱",而是後人的"他稱"。

到了燧人氏時代末期,由于氏族的不斷繁榮和分支,大家再沒有名稱就會相互混淆,必須創造氏姓以相互區分。

因此,古人說"伏犧、燧人始名物蟲鳥獸",便是與歷史非常吻合的真實記錄。

從無氏姓的"有巢氏"與"燧人氏"到有氏姓的"華胥氏"與"庖犧氏",的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進步。

據《遁甲開山圖》說:"女禍氏歿,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凡十五代,皆襲包犧氏之號"。

說得雖不一定準確,但卻足夠證明伏羲氏時代的種姓制已相當豐富,民族語言也相當發達,她的"子系統"各氏族,都已知道在"包犧氏"這一"母系統"之下,為自己的族群分別命名了。

中國歷史紀年表(三)夏、商、周

中國歷史紀年表(三)

夏 禹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

由於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為800℃;硬度高,為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

中國的青銅時代為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

現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

根據考古的發現,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里崗為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一陽一的東干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於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一陽一的小屯村為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一陽一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一陽一澗濱(澗濱)為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為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一陽一澗濱為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和唐山的戰國墓地屬於這個時代。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

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漢的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的炭河裡遺址,一江一 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一江一 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癸(桀)

商 商前期 湯 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 鐵器時代是指人們開始使用鐵來製造工具和武器的時代。

其與之前時代的主要區別在於農業發展,宗教信仰與文化模式。

這是在青銅時代之後的一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

雖然各地區進鐵器時代的時間不盡相同,亦難以以準確的年份標示,但鐵器時代與之前時代的區別仍是十分明顯的。

鐵器時代是指已經能運用很複雜的金屬加工來生產鐵器。

鐵的硬度,高熔點與鐵礦的高蘊含量,使得鐵相對青銅來說來得便宜及可在各方面運用,所以其需求很快便遠超青銅。

而各地區進入鐵器時代的次序列舉如下。

*盤庚遷都於殷後,商也稱殷

太丁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和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一陽一甲

盤庚

商後期 盤庚 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紂)

周 西周 武王(姬發)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成王(誦)

康王(釗)

昭王(瑕)

穆王(滿)

共王(繄扈)

懿王(艱

孝王(辟方)

夷王(燮

厲王(一胡一 )

共和 庚申前841

宣王(靜) 甲戌前827

幽王(宮湦) 庚申前781

東周 平王(姬宜臼) 辛末前770 公元前770—前256

桓王(林) 壬戊前719

莊王(佗) 乙酉前696

釐王(一胡一 齊) 庚子前681

惠王(閬) 乙巳前676

襄王(鄭) 庚午前651

頃王(壬臣) 癸卯前618

匡王(班) 己酉前612

定王(瑜) 乙卯前606

簡王(夷) 丙子前585

靈王(洩心) 庚寅前571

景王(貴) 丁巳前544

悼王(猛) 辛巳前520

敬王(丐) 壬午前519

元王(仁) 丙寅前475

貞定王(介) 癸酉前468

哀王(去疾) 庚子前441

思王(叔) 庚子前441

考王(嵬) 辛丑前440

威烈王(午) 丙辰前425

安王(驕) 庚辰前401

烈王(喜) 丙午前375

顯王(扁) 癸丑前368

慎靚王(定) 辛丑前320

赧王(延) 丁未前314

中國歷史紀年表(四)春秋戰國( 中國歷史紀年表(四)

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室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這一階段的歷史大體與孔子所修訂的《春秋》年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相當,所以歷史上稱作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有:魯、齊(姜齊、田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越等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一陽一,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屁邑東)厲鄉曲仁裡人,春秋末期哲學家、思想家。

曾任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後見周朝衰落,辭官西行,過函谷關(河南靈寶西南),關令尹喜請為著書,遂作《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後,出關而去,莫知所終。

戰國 公元前475—前221 戰國是秦統一前的七雄征戰時期,也是一個大混亂時期。

戰國時期,七國僅是勢力較大的七個國家,其他還有周、魯、衛、鄭等小國,以及北方的匈一奴一、東一胡一 、南面的百越、西南的巴蜀等,這些小國逐漸被七國吞併。

戰國分為三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前338年商鞅被殺是第一時期,這時期各種變法活動很多,各國都想通過改革走向強盛,著名的如秦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這一時期局勢相對穩定。

前338年到前 288年齊秦相約共同稱帝,和前284年六國合縱攻齊,是第二時期,各國軍備競賽加劇,戰爭頻繁,大國兼併小國,最後形成了七雄,前288年秦和齊分別稱西帝和東帝,鬥爭更趨激烈。

前284年到前221年,秦終於滅掉六國完成了大統一。

戰國時期有:秦、齊、楚、燕、韓、趙、魏等國。

中國歷史紀年表(五)秦、漢(中國歷史紀年表(五)

秦 昭襄王(嬴則,又名稷) 乙卯前306 公元前221—前206

秦始皇叫「贏政」,「贏姓」是通古斯-女真系民族的姓氏。

事實上,「民族」可分成「血族」和「語族」兩個概念。

人類之初,群體間的接觸很少,部落中的血緣和語言都很單純,血族就是語族。

到了人類大規模遷徙和融合的時代,血緣和語言都變得非常混雜,所謂「漢族」、「蒙族」、「滿族」、「突厥族」都是「語族」而已,它們的血緣則是「理還亂」了。

從上述分析來看,秦部落的語言可能有較濃重的蒙古語特徵。

而說蒙古話的秦始皇,則可能是一個長臉的月氏-女真一人。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滅周。

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紀年。

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統一,稱始皇帝。

孝文王(柱) 辛亥前250

莊襄王(子楚) 壬子前249

始皇帝(政) 乙卯前246

二世皇帝(一胡一 亥) 壬辰前209

漢 西漢 高帝(劉邦) 乙未前206 -- 公元前206—公元23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朝(公元8年—23年)。

王莽時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農民政權。

公元23年,新王朝滅亡。

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

★ 公元1年2月11日即農曆西漢平帝元始1年1月1日

★ 曆法體系:「中歷」指中國的農曆,也稱夏歷。

「西曆」指西方(特別是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世界)實際施行的曆法體系,即公元1582年10月羅馬教皇格列高裡改歷前,以奧古斯都修訂後的儒略歷為準;

格列高裡改歷後,以現行的公歷為準;同時採納通行的關於公元4年羅馬失閏說法,將公元4年視為平年。

因此,「西曆」沒有公元4年2月29日,沒有公元1582年10月5日~10月14日。

1582年前,每逢百年均為閏年,與現行公歷不同,因此採用了陳垣先生在《二十史朔閏表》中的做法,以西方實際曆法為準。

此外,近代西方考古學對公元4年羅馬失閏的問題也頗多質疑,但因尚未有定論,暫且取「失閏說」。

★ 中國歷史上沒有採用寅正的時間段共有4個,即:

新王莽以12月為正(丑正)

魏明帝景初1~3年以12月為正(丑正)

唐武後載初1年~久視1年以11月為正(子正)。

唐肅宗上元2年~寶應(代宗初即位時亦用此年號)1年中間,有7個月的時間以11月為正(子正),但無年號。

★ [新]朝的創立者王莽是利用西漢末年政治腐敗,通過外戚專一政 來奪取皇位的。

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平帝時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王莽取得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總攬朝政。

平帝死後,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帝。

不到三年,王莽便於公元9年廢孺子嬰,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

[新]末民眾起義。

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

劉秀在戰鬥中立了大功。

地皇四年(23年)長安發生暴動,王莽被殺。

新朝亡。

不久,劉秀稱帝於河北,建立了東漢王朝。

惠帝(盈) 丁未前194 --

高後(呂雉) 甲寅前187 --

文帝(劉恆) 壬戌前179 --

戊寅前163 後元

景帝(啟) 乙酉前156

壬辰前149 中元

戊戌前143 後元

武帝(徹) 辛丑前l40 建元

丁未前134 元光

癸丑前128 元朔

己未前122 元狩

乙丑前116 元鼎

辛未前110 元封

丁丑前104 太初

辛巳前100 天漢

乙酉前96 太始

己丑前92 征和

癸巳前88 後元

昭帝(弗陵) 乙未前86 始元

辛丑前80 元鳳

丁未前74 元平

宣帝(詢) 戊申前73 本始

壬子前69 地節

丙辰前65 元康

庚申前61 神爵

甲子前57 五鳳

戊辰前53 甘露

壬申前49 黃龍

元帝(奭) 癸酉前48 初元

戊寅前43 永光

癸未前38 建昭

戊子前33 竟寧

成帝(驁) 己丑前32 建始

癸巳前28 河平

丁酉前24 一陽一朔

辛丑前20 鴻嘉

乙巳前16 永始

己酉前12 元延

癸丑前8 綏和

哀帝(劉欣) 乙卯前6 建平

己未前2 元壽

平帝(衍) 辛酉公元1年 元始

孺子嬰(王莽攝政) 丙寅公元6 居攝

戊辰公元8 初始

[新]王莽始 己巳公元9 建國

甲戌公元14 天鳳

庚辰公元20 地皇

更始帝(劉玄) 癸未公元23 更始

東漢 光武帝(劉秀) 乙酉公元25 建武 公元25—公元220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迅速增強,涼州士族豪強董卓以誅宦官為名,進入洛一陽一,立漢獻帝。

另一士族豪強袁紹起兵討董卓,各地豪強紛紛起兵割據自立,相互爭奪,一時間全國又陷入內戰混亂之中。

後袁紹據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大軍閥。

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

他又將洛一陽一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

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一團一 。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軍南下,占荊州,與在長一江一 中下游的孫權對壘。

此時正在流亡中的漢皇室後代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率荊州的殘餘勢力與一江一 東的孫權結合,形成孫劉聯合抗曹的形勢。

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到孫權處說孫出兵,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

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佔據荊州,後入成都。

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

曹操封魏公,遷都鄴,後又進封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

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

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

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

丙辰公元56 建武中元

明帝(莊) 戊午公元58 永平

章帝(炟) 丙子公元76 建初

甲申公元84 元和

丁亥公元87 章和

和帝(肇) 己丑89 永元

乙巳105 元興

殤帝(隆) 丙午106 延平

安帝(祜) 丁未107 永初

甲寅114 元初

庚申120 永寧

辛酉12l 建光

壬戌122 延光

順帝(保) 丙寅126 永建

壬申132 一陽一嘉

丙子136 永和

壬午142 漢安

甲申144 建康

沖帝(炳) 乙酉145 永喜(嘉)

質帝(纘) 丙戌146 本初

桓帝(志) 丁亥147 建和

庚寅150 和平

辛卯151 元嘉

癸巳153 永興

乙未155 永壽

戊戌158 延熹

丁未167 永康

靈帝(宏) 戊申168 建寧

壬子172 熹平

戊午178 光和

甲子184 中平

獻帝(協) 庚午190 初平

甲戌194 興平

丙子196 建安

庚子220 延康

中國歷史紀年表(六)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國歷史紀年表(六)

三國 魏 文帝(曹丕) 庚子220 黃初 公元220—公元265

明帝(叡) 丁未227 太和

癸丑233 青龍

丁巳237 景初

齊王(芳) 庚申240 正始

己巳249 嘉平

高貴鄉公(髦) 甲戌254 正元

丙子256 甘露

元帝(奐)(陳留王) 庚辰260 景元

甲申264 鹹熙

蜀 昭烈帝(劉備) 辛丑221 章武 公元221—公元263

後主(禪) 癸卯223 建興

戊午238 延熙

戊寅258 景耀

癸未263 炎興

吳 大帝(孫權) 壬寅222 黃武 公元222—公元280

己酉229 黃龍

壬子232 嘉禾

戊午238 赤烏

辛未251 太元

壬申252 神鳳

會稽王(亮) 壬申252 建興

甲戌254 五鳳

丙子256 太平

景帝(休) 戊寅258 永安

烏程侯(皓)

甲申264 元興

乙酉265 甘露

丙戌266 寶鼎

己丑269 建衡

壬辰272 鳳凰

乙未275 天冊

丙申276 天璽

丁酉277 天紀

晉 西晉 武帝(司馬炎) 乙酉265 泰始 公元265—公元316 從東漢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北方的民族關係十分複雜。

西晉末年,北方民族關係日趨緊張,一些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晉的鬥爭,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欲一望 ,紛紛建立由少數民族豪帥占最高統治地位的割據政權。

八王之亂後期,參戰諸王相繼敗死,匈一奴一族劉淵自稱漢王,不久又稱帝。

劉淵死後,其子劉聰派兵攻陷西晉首都洛一陽一,俘虜了晉懷帝,西晉名存實亡。

因此事發生在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史稱「永嘉之亂」。

北方百姓為躲避戰亂,大量南遷,又稱「永嘉南渡」。

公元316年,匈一奴一兵攻入長安,俘了晉愍帝,西晉至此滅亡。

西晉享國51年,歷三代四帝,是魏晉南北朝歷史上唯一統一的政權。

乙未275 咸寧

庚子280 太康

庚戌290 太熙

惠帝(司馬衷) 庚戌290 永熙

辛亥291 永平

辛亥291 元康

庚申300 永康

辛酉301 永寧

壬戌302 太安

甲子304 永安

甲子304 建武

甲子304 永安

甲子304 永興

丙寅306 光熙

懷帝(熾) 丁卯307 永嘉

愍帝(鄴) 癸酉313 建興

東晉 元帝(司馬睿) 丁丑317 建武 公元317—公元420 西晉王朝滅亡後,漢族政權退守一江一 東。

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一江一 蘇南京)的晉宗室司馬睿在一江一 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

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公元420年被劉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國103年,歷4代11帝。

東晉是門閥政治發展的鼎盛時期,皇權衰落。

司馬睿稱帝有賴於南方官僚士族的擁戴,東晉政權建立之初,先後平息了王敦和蘇峻之亂,統治趨於穩定。

門閥大族王、謝、庾、桓先後支配著王朝政局。

南來士族祖逖曾率軍北伐,一度收復黃河流域。

在此之後,當權的士族多標榜北伐以增加門戶威望,其中以桓一溫一 的三次北伐最為著名。

他曾經收復洛一陽一,進入關中,進兵河北,但都未能夠鞏固北伐成果。

公元386年,前秦南下,東晉面臨空前威脅,在宰相謝安的運籌下,謝石、謝玄率北府兵大敗前秦軍隊,取得了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此後,南方由於外亂威脅解除而爆發內戰,孫恩、盧循起兵。

桓玄在內戰中獲勝,一度篡晉。

北府兵將領劉裕起兵鎮壓了農民軍,並通過北伐樹立威望,最終取代東晉。

東晉統治者不以恢復中原為意,門閥大族致力於南方的莊園經營。

北方大族及大量漢族人口遷徙一江一 南,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南下的北方農民和土著農民辛勤勞動,開闢南方廣大的山澤荒野,促進了一江一 南的開發,使中國經濟重心開始由黃河流域向長一江一 流域轉移。

與此同時,中國北方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匈一奴一、羯、鮮卑、氐、羌等「五一胡一 」族軍閥爭殺的戰場,各個「一胡一 」族首領紛紛建立政權,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史稱五一胡一 十六國。

從公元304年匈一奴一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拔部統一北方,這100多年裡,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後建立了前趙(匈一奴一)、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一胡一 )、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一奴一)等十五個政權,連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漢,總稱十六國。

在十六國時期,除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丁靈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個政權,總計先後建立了21個政權。

上述政權中,後趙、前燕、前秦都曾佔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不過時間都很短,在百餘年時間,北方戰亂基本上沒有停息。

戊寅318 大興

壬午322 永昌

明帝(紹) 壬午322閏 永昌

癸未323 太寧

成帝(衍) 乙酉325閏 太寧

丙戌326 鹹和

乙未335 鹹康

康帝(岳) 癸卯343 建元

穆帝(聃) 乙巳345 永和

丁巳357 昇平

哀帝(丕) 壬戌362 隆和

癸亥363 興寧

海西公(奕) 丙寅366 太和

簡文帝(昱) 辛末371 鹹安

孝武帝(曜) 癸酉373 寧康

丙子376 太元

安帝(德宗) 丁酉397 隆安

壬寅402 元興

乙巳405 義熙

恭帝(德文) 己未419 元熙

十六國 公元304—公元439 北方存在的王朝: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

南北朝 宋 武帝(劉裕) 庚申420 永初 420—479

少帝(義符) 癸亥423 景平

文帝(義隆) 甲子424 元嘉

孝武帝(駿) 甲午454 孝建

丁酉457 大明

前廢帝(子業) 乙巳465 永光

乙巳465 景和

明帝(彧) 乙巳465 泰始

壬子472 泰豫

後廢帝(昱)(蒼梧王) 癸丑473 元徽

順帝(準) 丁巳477 昇明

齊 高帝(蕭道成) 己未479 建元 479—502

武帝(賾) 癸亥483 永明

鬱林王(昭業) 甲戌494 隆昌

海陵王(昭文) 甲戌494 延興

明帝(鸞) 甲戌494 建武

戊寅498 永泰

東昏侯(寶卷) 己卯499 永元

和帝(寶融) 辛巳501 中興

梁 武帝(蕭衍) 壬午502 天監 502—557

庚子520 普通

丁未527 大通

己酉529 中大通

乙卯535 大同

丙寅546 中大同

丁卯547 太清

簡文帝(綱) 庚午550 大寶

元帝(繹) 壬申552 承聖

敬帝(方智) 乙亥555 紹泰

丙子556 太平

陳 武帝(陳霸先) 丁丑557 永定 557—589

文帝(蒨) 庚辰560 天嘉

丙戌566 天康

廢帝(伯宗)(臨海王) 丁亥567 光大

宣帝(頊) 己丑569 太建

後主(叔寶) 癸卯583 至德

丁未587 禎明

北魏 道武帝(拓跋登珪) 丙戌386 登國 386—534

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結束,共169年。

東晉十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

在南方,雖然先後有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一江一 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一江一 蘇南京)。

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

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3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

梁代(502-557年)歷3代4帝,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

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

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

歷史上把宋、齊、梁、陳這南方四朝稱之為南朝。

南朝的歷史是門閥士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雖然高貴,卻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

隨著一江一 南開發的不斷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漸上升,步入官僚行列,為皇帝所倚重。

從梁陳之際開始,南方內地的土豪,也成為割據的一方勢力。

十六國後期,一個極為落後的少數民族拓跋鮮卑逐漸強盛起來,打敗後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權(386-534年)之後,又消滅各割據政權,從而結束了這一地區長期混戰的局面。

按照史家的習慣,北魏統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視為北朝的起始之年。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一陽一。

北魏立國一百多年,歷9代12帝,是對南北朝歷史影響較大的一個王朝。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一陽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

這一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卻引起了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

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

北魏孝武帝末年,權臣高歡、宇文泰將北魏轄區切割成東、西兩塊。

東魏(534-550年)以鄴城為都,歷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長安,經3帝,共享國22年。

東、西魏先後被北齊(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

北齊是鮮卑化漢人高氏所建的政權,立國28年,有3代6帝。

公元577年,周滅齊,北方重新統一。

北周是宇文鮮卑人統治的王朝,歷3代5帝,計24年。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帝位,改國號為隋。

歷史上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北方五朝稱之為北朝。

南北政權對立的時期,歷史上叫做南北朝。

北魏建國於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丙申396 皇始

戊戌398 天興

甲辰404 天賜

明元帝(嗣) 己酉409 永興

甲寅414 神瑞

丙辰416 泰常

太武帝(燾) 甲子424 始光

戊辰428 神(上鹿下加)

壬申432 延和

乙亥435 太延

庚辰440 太平真君

辛卯451 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 壬辰452 永(承)平

文成帝(濬) 壬辰452 興安

甲午454 興光

乙未455 太安

庚子460 和平

獻文帝(弘) 丙午466 天安

丁未467 皇興

孝文帝(元宏) 辛亥471 延興

丙辰476 承明

丁巳477 太和

宣武帝(恪) 庚辰500 景明

甲申504 正始

戊子508 永平

壬辰512 延昌

孝明帝(詡) 丙申516 熙平

戊戌518 神龜

庚子520 正光

乙巳525 孝昌

戊申528 武泰

孝莊帝(子攸) 戊申528 建義

戊申528 永安

長廣王(曄) 庚戌530 建明

節閔帝(恭) 辛亥531 普泰

安定王(朗) 辛亥531 中興

孝武帝(脩) 壬子532 太昌

壬子532 永興

壬子532 永熙

東魏 孝靜帝(元善見) 甲寅534 天平 534—550

戊午538 元象

己未539 興和

癸亥543 武定

北齊 文宣帝(高洋) 庚午550 天保 550—577

廢帝(殷) 庚辰560 乾明

孝昭帝(演) 庚辰560 皇建

武成帝(湛) 辛巳561 太寧

壬午562 河清

後主(緯) 乙酉565 天統

庚寅570 武平

丙申576 隆化

幼主(恆) 丁酉577 承光

西魏 文帝(元寶炬) 乙卯535 大統 537—557

廢帝(欽) 壬申552 --

恭帝(廓) 甲戌554 --

北周 孝閔帝(宇文覺) 丁丑557 -- 557—581

明帝(毓) 丁丑557 --

己卯559 武成

武帝(邕) 辛巳56l 保定

丙戌566 天和

壬辰572 建德

戊戌578 宣政

宣帝(贇) 己亥579 大成

靜帝(闡) 己亥579 大象

辛丑581 大定

中國歷史紀年表(七)隋、唐、五代十國(

中國歷史紀年表(七)

隋 文帝(楊堅) 辛丑581 開皇 581—618 南北朝末年,中國經歷了270年長期的南北分裂後,人民普遍渴望統一。

但北周和南陳的皇帝都沒有統一南北的能力;到了楊堅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立隋朝以後,這一任務才由隋文帝楊堅予以完成。

隋文帝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經濟、恢復生產、鞏固統一成果的措施。

他加強中央行政機構的領導,設立三省六部;又改地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改革府兵制;重頒均田令;制定新刑律;新鑄五銖錢;統一度量衡等。

辛酉601 仁壽

煬帝(廣) 乙丑605 大業

恭帝(侑) 丁丑617 義寧

唐 高祖(李淵) 戊寅618 武得 618—907

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昺為唐國公。

李淵七歲時他父親逝世,他世襲為唐國公。

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的親姐妹。

唐高祖 。

字叔德。

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

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

父李昺,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

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

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一陽一(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

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

大業十一年( 615 ),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

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佈全國。

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以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見唐太宗)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

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

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

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

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李淵在度過一段閒散失意生活後,死於太安宮。

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曰: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一江一 南、劍南、嶺南。

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

明年,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又增二州六縣。

盛唐開元、天寶之際,州縣數殆同貞觀,然羈縻州郡,不在此數。

開元二十一年(733),又因十道分山南、一江一 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為十五道採訪使。

復於邊地置十道節度使、經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一陽一、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五府。

其盛時疆域東至安東府(治今朝鮮平壤),西至安西府(治今新疆庫車),南至日南郡(治今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治今蒙古哈拉和林)。

安史亂後,河西、隴右陷於吐蕃,至大中(847-860)、鹹通(860-874)始復。

乾符(874-879)以後,天下大亂,至為衰敗。

天祐元年(904),朱全忠遷唐都於洛一陽一。

至四年,哀帝李遜位於梁,唐傳二十帝,歷二百九十年(其間有武則天革唐為周十六年)而亡。

就當時的世界範圍來看,唐帝國也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歐洲的封建強國主要有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但就社會發展階段而言,他們都遠遠落後於唐朝。

東方重要的國家有印度和日本。

印度戒日王重新統一次大一陸 前後剛剛確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後次大一陸 隨即分崩離析,割據局面一直持續到十二世紀末。

日本的「大化改新」雖然盡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卻是具有由一奴一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性質。

所以,在世界範圍內,唐朝不但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屬於最先進的行列。

★武後載初,公元690年,始用周正。

武後天授稱帝,改國號為周,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

武後久視,元年十月復用夏正,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

本表在這段期間內干支後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歷,各年號的使用年數也是按照周歷的計算方法。

唐武後永昌元年應該有十二個月,但是到了十一月時,武後改元為「載初」以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改採子正,故永昌元年只有十個月,少掉了兩個月。

而載初元年十一月時,武後又改元為「天授」,仍然沿用月份為十一月,因此天授元年只有十一及十二月兩個月份。

此後,武則天都一直採用子正,直到久視元年的十二月底,原本下一個月應該為「久視二年元月」但是武後又回復改採『寅正』,將「久視二年元月」改為「久視元年十一月」。

因此久視元年會有兩個十一月及十二月。

這種因為歲首調整而多出來的月份,有點像是閏月,但又不是真正的閏月,因此它稱為『虛閏月』。

★陳摶(約871—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

他生於唐朝末年,五代宋初道士,由於其出身低微,所以有關他的籍貫、家世、乃至生卒年月,史無定論。

《宋史》說他是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人。

一說他是河南鹿邑人,一說普州崇龕(今四川安岳縣)人。

他是道教的著名神仙,舊時命相行業奉其為祖師。

元朝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陳摶享年118歲,而龐覺的《希夷先生傳》則認為陳摶活了190多歲。

傳說陳摶隨漁人姓陳,取名摶,摶是圓一團一 的意思。

陳摶自出後生一直不會說話,直到四五歲時,一次在渦水岸邊遊戲,有個穿青衣的婦女召喚他過去餵乳吃,從此才開口說話。

據此傳說陳摶當為安徽亳州或河南鹿邑人,因兩地緊鄰,皆在渦水流域,行政區劃,朝有變更,一交一 叉隸屬,或亦有之。

後唐長興二年(931)陳摶舉進士不第,於是不再追求功名利祿。

父母過世後,離開家鄉到泰山去。

後唐明宗親寫詔書見他,陳摶長揖不跪。

明宗待他愈加恭敬,賜號清虛處士,賜予宮女三人。

太宗(世民) 丁亥627 貞觀

高宗(治) 庚戌650 永徽

丙辰656 顯慶

辛酉661 龍朔

甲子664 麟德

丙寅666 乾封

戊辰668 總章

庚午670 鹹亨

甲戌674 上元

丙子676 儀鳳

己卯679 調露

庚辰680 永隆

辛巳681 開耀

壬午682 永淳

癸未683 弘道

中宗(顯又名哲) 甲申684 嗣聖

睿宗(旦) 甲申684 文明

武後(武曌) 甲申684 光宅

乙酉685 垂拱

己丑689 永昌

庚寅690 載初

武後改國號為周 庚寅690 天授

壬辰692 如意

壬辰692 長壽

甲午694 延載

乙未695 證聖

乙未695 天冊萬歲

丙申(臘)696 萬歲登封

丙申696 萬歲通天

丁酉697 神功

戊戌698 聖歷

庚子700 久視

辛丑701 大足

辛丑701 長安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唐號 乙巳705 神龍

丁未707 景龍

睿宗(旦) 庚戌710 景雲

壬子712 延和

玄宗(隆基) 壬子712 先天

癸丑713 開元

壬午742 天寶

肅宗(亨) 丙申756 至德

戊戌758 乾元

庚子(閏)760 上元

辛丑761 --

代宗(豫) 壬寅762 寶應

癸卯763 廣德

乙巳765 永泰

丙午766 大歷

德宗(適) 庚申780 建中

甲子784 興元

乙丑785 貞元

順宗(誦) 乙酉805 永貞

憲宗(純) 丙戌806 元和

穆宗(恆) 辛丑821 長慶

敬宗(湛) 乙巳825 寶歷

文宗(昂) 丙午826 寶歷

丁未827 大(太)和

丙辰836 開成

武宗(炎) 辛酉841 會昌

宣宗(忱) 丁卯847 大中

懿宗(漼) 己卯859 大中

庚辰860 鹹通

僖宗(儇) 癸巳873 鹹通

甲午874 乾符

庚子880 廣明

辛丑881 中和

乙巳885 光啟

戊申888 文德

昭宗(曄) 己酉889 龍紀

庚戌890 大順

壬子892 景福

甲寅894 乾寧

戊午898 光化

辛酉9O1 天復

甲子(閏)904 天祐

哀帝(柷) 甲子904 天祐

五代十國 後梁 太祖(朱晃又名一溫一 、全忠) 丁卯907 開平 907—923

辛未911 乾化

末帝(瑱) 癸酉913 乾化

乙亥915 貞明

辛巳92l 龍德

後唐 莊宗(李存勖) 癸未923 同光 923—936

明宗(亶) 丙戌926 天成

庚寅930 長興

閔帝(從厚) 甲午934 應順

末帝(從珂) 甲午934 清泰

後晉 高祖(石敬瑭) 丙申936 天福 936—946

出帝(重貴) 壬寅942 天福

甲辰944 開運

後漢 高祖(劉暠,本名知遠) 丁未947 天福 947—950

戊申948 乾祐

隱帝(承祐) 戊申948 乾祐

後周 太祖(郭威) 辛亥951 廣順 951—960

甲寅954 顯德

世宗(柴榮) 甲寅954 顯德

恭帝(宗訓) 己未959 顯德

十國 902—979 存在的王朝: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等國。

中國歷史紀年表(八)宋、遼、西夏、金(中國歷史紀年表(八)

宋 北宋 太祖(趙匡胤) 庚申960 建隆 960—1127

從公元907年唐哀帝李遜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

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

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

如後梁太祖朱一溫一 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

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

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

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

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

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一團一 ,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

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

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

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開封(今屬河南),其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五代初曾率五百騎兵援助後唐莊宗李存勖,把後梁朱一溫一 的軍隊殺了個落花流水,為建立後唐立下赫赫戰功,李存勖很喜愛他,讓他留典禁軍。

後唐天成二年(927),趙弘殷之妻杜夫人,在洛一陽一夾馬營分娩,生下一個兒子。

他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共歷九帝,前後一百六十八年。

這長達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階段中,可劃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陳摶獻意太宗征滅北漢取河東了,太宗興師,果然大獲全勝,一舉滅了北漢,俘獲了北漢王劉繼元。

太宗賜陳摶「希夷先生」的徽號。

北宋端拱元年(988)的一天,陳摶對弟子賈得升說:「我明年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後要游峨嵋山,你去張超谷中開鑿一間石室。」

第二年,陳摶從峨嵋山回來,石室已成,他欣然來到其中,寫下了幾百字的遺表,大意是說:「我的壽數已有終期,聖恩已難以留戀,已於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到了那一天,陳摶命人滅掉燭火,獨自一人留在石室中,用左手撐著下頜而死,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癸亥963 乾德

戊辰968 開寶

太宗(炅,名匡義,光義) 丙子976 太平興國

甲申984 雍熙

戊子988 端拱

庚寅990 淳化

乙未995 至道

真宗(恆) 戊戌998 鹹平

甲辰1004 景德

戊申1008 大中祥符

丁巳1017 天禧

壬戊1022 乾興

仁宗(禎) 癸亥1023 天聖

壬申1032 明道

甲戌1034 景祐

戊寅1038 寶元

庚辰1040 康定

辛巳1041 慶歷

己丑1049 皇祐

甲午1054 至和

丙申1056 嘉祐

英宗(曙) 甲辰1064 治平

神宗(頊) 戊申1068 熙寧

戊午1078 元豐

哲宗(煦) 丙寅1086 元祐

甲戌1094 紹聖

戊寅1098 元符

徽宗(佶)

辛巳1101 建中靖國

壬午1102 崇寧

丁亥1107 大觀

辛卯1111 政和

戊戌1118 重和

己亥1119 宣和

欽宗(桓) 丙午1126 靖康

南宋 高宗(趙構) 丁未1127 建炎 1127—1297

辛亥1131 紹興

孝宗(慎) 癸未1183 隆興

乙酉1165 乾道

甲午1174 淳熙

光宗(惇) 庚戌1190 紹熙

寧宗(擴) 乙卯1195 慶元

辛酉1201 嘉泰

乙丑1205 開禧

戊辰1208 嘉定

理宗(昀) 乙酉1225 寶慶

戊子1228 紹定

甲午1234 端平

丁酉1237 嘉熙

辛丑1241 淳祐

癸丑1253 寶祐

己未1259 開慶

庚申1260 景定

度宗(趙祺) 乙丑1265 鹹淳

恭帝(繁顯去掉右邊頁) 乙亥1275 德祐

端宗(是) 丙子1276 景炎

帝昺(昺) 戊寅1278 祥興

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 丁卯907 -- 907—1125

丙子916 神冊

壬午922 天贊

丙戌926 天顯

太宗(德光) 丁亥927 天顯

戊戌938 會同

丁未947 大同

世宗(阮) 丁未947 天祿

穆宗(璟) 辛亥951 應歷

景宗(賢) 己巳969 保寧

己卯979 乾亨

聖宗(隆緒) 壬午982 乾亨

癸未983 統和

壬子1012 開泰

辛酉1021 太平

興宗(宗真) 辛未1031 景福

壬申1032 重熙

道宗(洪基)

乙未1055 清寧

乙巳1065 鹹雍

乙卯1075 大(太)康

乙丑1085 大安,

乙亥1095 壽昌(隆)

天祚帝(延禧)

辛巳1101 乾統

辛卯1111 天慶

辛丑1121 保大

西夏 景宗李元昊 1032 顯道 1038—1227 宋明道元年(1032年)其父卒,元昊以太子嗣位。

1038年稱「吾祖」(可汗,皇帝),國, , , 號大夏,都興慶府。

獻宗死,被國人擁立為帝。

1227年,蒙古軍圍夏都興慶府,六月,李眈降,被殺,西夏亡國。

開運

廣運

大慶

天授

禮法

延祚

毅宗李諒祚 1049 延嗣

寧國

天祐

垂聖

福聖

承道

奢單都

拱化

惠宗李秉常 1067 乾道

天賜

禮盛

國慶

大安

天安

禮定

崇宗李乾順 1086 天儀

治平

天祐

民安

永安

貞觀

雍寧

元德

正德

大德

仁宗李仁孝 1140 大慶

人慶

天盛

乾祐

桓宗李純祐 1193 天慶

襄宗李安全 1206 應天

皇建

神宗李遵頊 1211 光定

獻宗李德旺 1223 乾定

末主李眈 1226

金 太祖(完顏旻本名阿骨打) 乙未1115 收國 1115—1234

丁酉1117 天輔

太宗(晟) 癸卯1123 天會

熙宗(亶) 乙卯1135 天會

戊午1138 天眷

辛酉1141 皇統

海陵王(亮) 己巳1149 天德

癸酉1153 貞元

丙子1156 正隆

世宗(完顏雍) 辛巳1161 大定

章宗(璟) 庚戌1190 明昌

丙辰1196 承安

辛酉1201 泰和

衛紹王(永濟) 己巳1209 大安

壬申1212 崇慶

癸酉1213 至寧

宣宗(珣) 癸酉1213 貞祐

丁丑1217 興定

壬午1222 元光

哀宗(守緒) 甲申1224 正大

壬辰1232 開興

壬辰1232 天興

中國歷史紀年表(九)元、明、清(中國歷史紀年表(九)

元 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 丙寅1206 -- 1279—1368 蒙古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明宗於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為皇太子。

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復位。

拖雷(監國) 戊子1228 --

太宗(窩闊台) 己丑1229 --

乃馬真後(稱制) 壬寅1242 --

定宗(貴由) 丙午1246 --

海迷失後(稱制) 己酉1249 --

憲宗(蒙哥) 辛亥1251 --

世祖(忽必烈) 庚申1260 中統

甲子1264 至元

成宗(鐵穆耳) 乙未1295 元貞

丁酉1297 大德

武宗(海山) 戊申1308 至大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壬子1312 皇慶

甲寅1314 延祐

英宗(碩德八剌) 辛酉1321 至治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甲子1324 泰定

戊辰1328 致和

天順帝(阿速吉八) 戊辰1328 天順

文宗(圖帖睦爾) 戊辰1328 天歷

明宗(和世'左王右束') 己巳1329 --

庚午1330 至順

寧宗(懿璘質班) 壬申1332 至順

順帝(妥懽帖睦爾) 癸酉1333 至順

癸酉1333 元統

乙亥1335 (後)至元

辛巳1341 至正

明 太祖(朱元璋) 戊申1368 洪武 1368—1644

惠帝(允炆) 己卯1399 建文

成祖(棣) 癸未1403 永樂

仁宗(高熾) 乙巳1425 洪熙

宣宗(瞻基) 丙午1426 宣德

英宗(祁鎮) 丙辰1436 正統

代宗(祁鈺)(景帝) 庚午1450 景泰

英宗(祁鎮) 丁丑1457 天順

憲宗(見深) 乙酉1465 成化

孝宗(祐樘) 戊申1488 弘治

武宗(厚照) 丙寅1506 正德

世宗(厚熜) 壬午1522 嘉靖

穆宗(載垕) 丁卯1567 隆慶

神宗(翊鈞) 癸酉1573 萬曆

光宗(常洛) 庚申1620 泰昌

熹宗(由校) 辛酉1621 天啟

思宗(由檢) 戊辰1628 崇禎

清 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丙辰1616 天命 1644—1911 清建國於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太宗(皇太極) 丁卯1627 天聰

丙子1636 崇德

世祖(福臨) 甲申1644 順治

聖祖(玄燁) 壬寅1662 康熙

世宗(胤禛) 癸卯1723 雍正

高宗(弘歷) 丙辰1736 乾隆

仁宗(顒琰) 丙辰1796 嘉慶

宣宗(旻寧) 辛巳1821 道光

文宗(奕詝) 辛亥1851 咸豐

穆宗(載淳) 壬戌1862 同治

德宗(載湉) 乙亥1875 光緒

溥儀 己酉1909 宣統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歷史工具類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