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下篇·丹青:造化爐錘,思議何所容也。五章遙降,朱臨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天工開物》下篇·丹青

天工開物

下篇·丹青

宋子曰:斯文千古之不墜也,注玄尚白,其功孰與京哉?離火紅而至黑孕其中,水銀白而至紅呈其變。

造化爐錘,思議何所容也。

五章遙降,朱臨黑而大號彰。

萬卷橫披,墨得朱而天章煥。

文房異寶,珠玉何為?至畫工肖像萬物,或取本姿,或從配合,而色色鹹備焉。

夫亦依坎附離,而共呈五行變一態 ,非至神孰能與於斯哉?

○朱

凡硃砂、水銀、銀朱,原同一物,所以異名者,由一精一細老嫩而分也。

上好硃砂出壓辰、錦(今名麻一陽一)與西川者,中即孕,然不以升煉。

蓋光明、箭鏃、鏡面等砂,其價重於水銀三倍,故擇出為硃砂貨鬻。

若以升水,反降賤值。

唯粗次硃砂方以升煉水銀,而水銀又升銀朱也。

凡硃砂上品者,穴土十餘丈乃得之。

始見其苗,磊然白石,謂之硃砂床 。

近床 之砂,有如雞子大者。

其次砂不入藥,只為研供畫用與升煉水銀者。

其苗不必白石,其深數丈即得。

外床 或雜青黃石,或間沙土,土中孕滿,則其外沙石多自折裂。

此種砂貴州思、印、銅仁等地最繁,而商州、秦州出亦廣也。

凡次砂取來,其通坑色帶白嫩者,則不以研朱,盡以升。

若砂質即嫩而爍視欲丹者,則取來時,入巨鐵碾槽中,軋碎如微塵,然後入缸,注清水澄浸。

過三日夜,跌取其上浮者,傾入別缸,名曰二朱。

其下沉結者,曬乾即名頭朱也。

凡升水銀,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槎成大盤條,每三十斤入一釜內升,其下炭質亦用三十斤。

凡升,上蓋一釜,釜當中留一小孔,釜傍鹽泥緊固。

釜上用鐵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繩纏通梢,仍用鹽泥塗固。

鍛火之時,曲溜一頭插入釜中通氣,(插處一絲固密。

)一頭以中罐注水兩瓶,插曲溜尾於內,釜中之氣在達於罐中之水而止。

共鍛五個時辰,其中砂末盡化成,佈於滿釜。

冷定一日,取出掃下。

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機也。

(《本草》一胡一 亂注,「鑿地一孔,放碗一個盛水」。

凡將水銀再升朱用,故名曰銀朱。

其法或用磬口泥罐,或用上下釜。

每水銀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黃製造者)二斤,同研不見星,炒作青砂頭,裝於罐內。

上用鐵盞蓋定,盞上壓一鐵尺。

鐵線兜底捆縛,鹽泥固濟口縫,下用三釘插地鼎足盛罐。

打火三炷香久,頻以廢筆蘸水擦盞,則銀自成粉,貼於罐上,其貼口者朱更鮮華。

冷定揭出,刮掃即用。

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

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次朱三兩五錢,出數藉硫質而生。

凡升朱與研朱,功用亦相仿。

若皇家、貴家畫彩,則即同辰、錦丹砂研成者,不用此朱也。

凡朱,文房膠成條塊,石硯則顯,若磨於錫硯之上,則立成皂汁。

即漆工以鮮物彩,唯入桐油調則顯,入漆亦晦也。

凡水銀與朱更無他出,其海、草之說無端狂妄,耳食者信之。

若水銀已升朱,則不可復還為,所謂造化之巧已盡也。

○墨

凡墨燒煙凝質而為之。

取桐油、清油、豬油煙為者居十之一,取松煙為者居十之九。

凡造貴重墨者,國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載油之艱,遣人僦居荊、襄、辰、沅,就其賤值桐油點煙而歸。

其墨他日登於紙上,日影橫射有紅光者,則以紫草汁浸染燈心而燃炷者也。

凡?油取煙,每油一斤得上煙一兩余。

手力捷疾者,一人供事燈盞二百付。

若刮取怠緩則煙老,火燃質料並喪也。

其餘尋常用墨,則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後伐木。

凡松香有一毛未淨盡,其煙造墨,終有滓結不解之病。

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暖傾流而出也。

凡燒松煙,伐松斬成尺寸,鞠篾為圓屋如舟中雨篷式,接連十餘丈。

內外與接口皆以紙及席糊固完成。

隔位數節,小孔出煙,其下掩土砌磚先為通煙道路。

燃薪數日,歇冷入中掃刮。

凡燒松煙,放火通煙,自頭徹尾。

靠尾一二節者為清煙,取入佳墨為料。

中節者為混煙,取為時墨料。

若近頭一二節,只刮取為煙子,貨賣刷印書文家,仍取研細用之。

其餘則供漆工、堊工之塗玄者。

凡松煙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清愨。

其和膠之後,以捶敲多寡分脆堅。

其增入珍料與漱金、銜麝,則松煙、油煙增減聽人。

其餘《墨經》、《墨譜》,博物者自詳,此不過粗紀質料原因而已。

○附

一胡一 粉(至白色,詳《五金》卷。

黃丹(紅黃色,詳《五金》卷。

澱花(至藍色,詳《彰施》卷。

紫粉(辰紅色,貴重者用一胡一 粉、銀朱對和,粗者用染家紅花滓汁為之。

大青(至青色,詳《珠玉》卷。

銅綠(至綠色,黃銅打成板片,醋塗其上,裹藏糠內,微藉暖火氣,逐日刮取。

石綠(詳《珠玉》卷。

代赭石(殷紅色,處處山中有之,以代郡者為最佳。

石黃(中黃色,外紫色,石皮內黃,一名石中黃子。

【譯文】

宋先生說:古代的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而不失散,靠的就是白紙黑字的文獻記載,這種功績是無與倫比的。

火是紅色的,其中卻醞釀著最黑的墨煙;水銀是白色的,而最紅的銀朱卻由它變化而來。

大自然的熔爐錘煉變化萬千,真是不可思議啊!從遙遠的時代五色就已經出現,有了朱紅色和墨色這兩種主要顏色就能使得重大的號令得到彰揚;萬卷圖書,閱讀時用朱紅色的筆在黑色的字加以圈點從而使好文章煥發了異彩。

文房自有筆、墨、紙、硯四寶,在這裡即便是珠玉又能派上什麼用場呢?至於畫家描摹萬物,有的人使用原色,有的人使用調配出來的顏色,這樣一來,各種各樣的顏色也就齊備了。

顏料的調製,要依靠水火的作用,而表現在水、火、木、金、土這五種事物(五行)的相互磨合變化之中,若不是世間最為玄妙的大自然,誰能做到這一切呢?

硃砂、水銀和銀朱本來都是同一類東西,名稱不同只是由於其中一精一與粗、老與嫩等的差別所造成的。

上等的硃砂,產於湖南西部的辰水、錦一江一 流域以及四川西部地區,硃砂裡面雖然包含著水銀,但不用來煉取水銀,這是因為光明砂、箭鏃砂、鏡面砂等幾種硃砂比水銀還要貴上三倍,因此要選出來銷一售。

如果把它們煉成水銀,反而會降低它們的價值。

只有粗糙的和低等的硃砂,才用來提煉水銀,又由水銀再煉成銀朱。

上檔次的硃砂礦,要挖土十多丈深才能找到。

發現礦苗時,只看見一堆白石,這叫做硃砂床 。

靠近床 的硃砂,有的像雞蛋那樣大塊。

那些次等硃砂一般是不用來配藥的,而只是研磨成粉供繪畫或煉水銀用。

這種次等硃砂礦不一定會有白石礦苗,挖到幾丈深就可以得到,它的礦床 外面還摻雜有青黃色的石塊或沙土,由於土中蘊藏著硃砂,因此石塊或沙土大多自行裂開。

這種次等硃砂以貴州東部的思南、印一江一 、銅仁等地最為常見,而陝西商縣、甘肅天水縣一帶也十分常見。

次等硃砂,如果整條礦坑都是質地較嫩而顏色泛白的,就不用來研磨做硃砂,而全部用來煉取水銀。

如果砂質雖然很嫩但其中有紅光閃爍的,就用大鐵槽碾成塵粉,然後放入缸內,用清水浸泡三天三夜,然後搖蕩它把上浮的砂石倒入別的缸裡,這是二朱,把下沉的取出來曬乾成頭朱。

升煉水銀,要用嫩白次等硃砂或缸中傾出的浮面二朱,加水搓成粗條,盤起來放進鍋裡。

每鍋共裝三十斤,下面燒火用的炭也要三十斤。

鍋上面還要倒扣另一隻鍋,鍋頂留一個小孔,兩鍋的銜接處要用鹽泥加固密封。

鍋頂上的小孔和一支彎曲的鐵管相連接,鐵管通身要用麻繩纏繞緊密,並塗上鹽泥加固,使每個接口處不能有絲毫漏氣。

曲管的另一端則通到裝有兩瓶水的罐子中,使熔煉鍋中的氣體只能到達罐裡的水為止。

在鍋底下起火加熱,約共鍛燒十個鐘頭後,硃砂就會全部化為水銀佈滿整個鍋壁。

冷卻一天之後,再取出掃下。

這裡面的道理最難以捉摸,自然界的變化真是奧妙無窮(《神農本草經》註釋中說什麼煉水銀時要「鑿地一孔,放碗一個盛水」等等,那是一胡一 亂注的)!

把水銀再煉成硃砂,因此就叫做銀朱。

提煉時用一個開口的泥罐子或者用上下兩隻鍋。

每斤水銀加入石亭脂(天然硫黃)兩斤一起研磨,要磨到看不見水銀的亮斑為止,並炒成青黑色,裝進罐子裡。

罐子口要用鐵盞蓋好,盞上壓一根鐵尺,並用鐵線兜底把罐子和鐵盞綁緊,然後用鹽泥封口,再用三根鐵棒插在地上用以承托泥罐。

燒火加熱時需要約燃完三炷香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用廢毛筆蘸水擦擦鐵盞面,那麼水銀便會變成銀朱粉凝結在罐子壁上,貼近罐口的銀朱色澤更加鮮艷。

冷卻之後揭開鐵盞封口,把銀朱刮掃下來。

剩下的石亭脂沉到罐底,還可以取出來再用。

每一斤水銀,可煉得上等硃砂十四兩、次等硃砂三兩半,其中多出的重量是憑借石亭脂的硫質而產生的。

用這種方法升煉成的硃砂跟天然硃砂研成的硃砂功用差不多。

皇家貴族繪畫,用的是辰州、錦州等地出產的丹砂直接研磨而成的粉,而不用升煉成的銀朱粉。

書房用的硃砂通常膠合成條塊狀,在石硯上磨就能顯出原來的鮮紅色。

但如果在錫硯上磨,就會立即變成灰黑色。

當漆工用硃砂調製紅油彩來粉飾器具時,和桐油調在一起就會色彩鮮明,和天然漆調在一起就會色彩灰暗。

水銀和硃砂再沒有別的出處了。

關於水銀海和水銀草的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只有盲目輕信的人才會相信。

水銀在升煉為硃砂之後,再不能還原為水銀了,因為大自然創造化育萬物的工巧到此施展完了。

墨是由煙(炭黑)和膠二者結合而成的。

其中,用桐油、清油或豬油等燒成的煙做墨的,約佔十分之一;用松煙做墨的,約佔十分之九。

製造貴重的墨,本朝(明朝)最推崇安徽的徽州人。

他們有時由於油料運輸困難,於是派人到湖北的一江一 陵、襄一陽一和湖南的辰溪、沅陵等地租屋居住,購買當地便宜的桐油就地點煙,燃成的煙灰帶回去用來制墨。

有一種墨,寫在紙上後在一陽一光斜照下可泛紅光,那是用紫草汁浸染燈芯之後,用點油燈所得的煙做成的。

燃油取煙,每斤油可獲得上等煙一兩多。

手腳伶俐的,一個人可照管專門用於收集煙的燈盞二百多副。

如果刮取煙灰不及時,煙就會過火而質量下降,造成油料和時間的大浪費。

其餘的一般用墨,都是用松煙製成的,先使松樹中的松脂流掉,然後砍伐。

松脂哪怕有一點點沒流乾淨,用這種松煙做成的墨就總會有渣滓,不好書寫。

流掉松脂的方法是,在松樹幹接近根部的地方鑿一個小孔,然後點燈緩緩燃燒,這樣整棵樹上的松脂就會朝著這個一溫一 暖的小孔傾流出來。

燒松木取煙,先把松木砍成一定的尺寸,並在地上用竹篾搭建一個圓拱篷,就像小船上的遮雨篷那樣,逐節連接成長達十多丈,它的內外和接口都要用紙和草蓆糊緊密封。

每隔幾節,留出一個出煙小孔,竹篷和地接觸的地方要蓋上泥土,篷內砌磚要預先設計一個通煙火路。

讓松木在裡面一連燒上好幾天,冷歇後人們便可進去刮取了。

燒松煙時,放火通煙的操作順序是從篷頭瀰散到篷尾。

從那靠尾一二節中取的煙叫做清煙,是製作優質墨的原料。

從中節取的煙叫做混煙,用做普通墨料。

從近頭一二節中取的煙叫做煙子,只能賣給印書的店家,仍要磨細後才能用。

其他的就留給漆工、粉刷工作為黑色顏料使用了。

造墨用的松煙,放在水中長時間浸泡的話,其中那些一精一細而純粹的會浮在上面,粗糙而稠厚的就會沉在下面。

在和膠調在一起固結之後,用錘敲它,根據敲出的多少來區別墨的堅脆。

至於在松煙或油煙中刻上金字或加入麝香之類的珍貴原料,多少則可由人自行決定。

其他有關墨的知識,《墨經》《墨譜》等書中都有所記述,想要知道更多知識的人,可以自己去仔細閱讀,這裡只不過是簡單地概述一下制墨的原料和方法罷了。

一胡一 粉(最白色,詳見《五金》卷)。

黃丹(紅黃色,詳見《五金》卷)。

靛花(純藍色,詳見《彰施》卷)。

紫粉(粉紅色,貴重的用一胡一 粉、銀朱相互對和,粗糙的則用染布坊裡的紅花滓汁製成)。

大青(深藍色,詳見《珠玉》卷)。

銅綠(深綠色,具體製法是:將黃銅打成板片,在上面塗上醋,包裹起來放在米糠裡,多少利用其中的一溫一 暖火氣,每天從銅板面上刮取)。

石綠(詳見《珠玉》卷)。

代赭石(殷紅色,各地山中都有,以山西代縣一帶出產的質量為最好)。

石黃(中心黃色,表層紫色的一種石頭,內層是黃色的,又叫做「石中黃子」)。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天工開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