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兵情: 孫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孫臏兵法》兵情

孫臏兵法

兵情

孫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

矢,卒也。

弩,將也。

發者,主也。

矢,金在前,羽在後,故犀而善走。

前..今治卒則後重而前輕,陣之則辨,趣之敵則不聽,人治卒不法矢也。

弩者,將也。

弩張柄不正,偏強偏弱而不和,其兩洋之送矢也不壹,矢雖輕重得,前後適,猶不中[ 招也] ..將之用心不和..得,猶不勝敵也。

矢輕重得,前[ 後] 適,而弩張正,其送矢壹,發者非也,猶不中招也。

卒輕重得,前..兵..猶不勝敵也。

故曰,弩之中彀合於四,兵有功..將也,卒也,□也,故曰,兵勝敵也,不異於弩之中招也。

此兵之道也。

(以下為散簡)..所循以成道,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譯文

孫臏說:如果想要明白用兵之道,去體會弩弓發射的道理就行了。

箭就好比士兵,弩弓就如將領,用弩弓射箭的人就是君王。

箭的結構是金屬箭頭在前,羽毛箭翎在後,所以箭能銳利、迅速並且射得遠,..現今用兵卻是後重而前輕,這樣用兵佈陣,只能造成混亂,而去攻打敵軍則會調動不靈,問題就在用兵的人不去傚法射箭的道理。

弩弓就好比是將領。

開弓射箭時,弓把沒有擺正,用力過強或過弱不能及時察覺,弓兩端發箭的力量就不一致,即使箭頭和箭尾的輕重是合適的,前後順序也沒有顛倒,還是不能射中目標。

這個道理在用兵中也是一樣,儘管士兵配置得當,但將領不和,仍然不能戰勝敵軍。

如果箭頭和箭尾的輕重得宜,前後順序也正確,同時開弓時也把得很正,整張弓的發射力量也協調一致,但是射箭的人不得要領,不能正確發射,也還是不能射中目標。

這就好比用兵時,士兵配五得當,將領也協力同心,而君王卻不能正確使用這支軍隊,那也照樣不能戰勝敵軍。

所以說,箭射中目標的條件是箭、弩弓、射箭人和目標四項全都符合要求,而軍隊要戰勝敵軍,也必須士兵配五得當,將領之間同心協力,君王能正確使用軍隊。

由此可見,用兵戰勝敵軍,和用箭射中目標沒有任何不同。

這正是用兵的規律。

..如能從弩弓發射之中悟出道理,就會領會用兵的規律,按這個規律去用兵,就能建立功勳,君王也能威名遠揚。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孫臏兵法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