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奧秘》第九集 解讀乾卦:那麼第一個密碼是什麼?就是乾卦。把乾卦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的奧秘》第九集 解讀乾卦

易經的奧秘

第九集 解讀乾卦

宇宙人生有很多密碼,《易經》將其歸納成六十四個。

那麼第一個密碼是什麼?就是乾卦。

把乾卦六爻逐一解一開來看,乾卦這個密碼給我們的就是六個字而已:潛、現、惕、躍、飛、亢(見圖9-1)。

記住,《易經》的卦爻要從底下往上看。

乾卦六爻都是龍,可是處境卻不一樣,所以又特別提醒我們:群龍無首。

即使這六條龍是同樣的龍,但是在不同的階段,也要有不同的表現,不可以只有一種方法。

「無首」就是指不固定的方法。

「群龍無首」這句話寫在什麼地方?寫在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叫做「用九」。

看過《易經》就應該知道,整本《易經》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之外,其他卦都沒有「用九」或「用六」。

所以要講乾卦,應該先把「用九」搞清楚。

乾卦的「用九」是:「見群龍無首,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你表現得群龍無首的時候,你就大吉大利了。

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們平常想到或者聽到群龍無首的時候,都是指負面的,貶義的,表示一個一團一體沒有人領導,亂七八糟。

可見是幾千年來,我們傳來傳去傳錯了。

因為群龍無首如果解釋成一個一團一體沒有好的領導,大家亂成一一團一,那就不可能是吉。

群龍無首的意思是,就算你是龍,你很了不起,但是處在不同的階段,你也要有不同的調整,不能因為自己是龍,就一路走到底,否則會死得很慘。

用現代話來講,「見群龍無首」,最好解釋成一人生在不同的階段,要做出不同的調整。

所以我常常寫一句話送人家:人生就是階段一性一的調整。

人生就是階段一性一的調整。

——《易經》的智慧

人生做好階段一性一的調整就是「見群龍無首」。

所以有時候,我們把文字誤解了,或者扭曲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乾卦把人生分成六個階段,一個階段差不多是20歲。

當然,20歲只是個參考而已。

有的階段就幾年,有的階段可能好幾十年,有的人可能到了第三階段就不見了,這些情況都有。

這六個階段用六個字來代表,從底下算起:

第一個階段叫潛。

就是潛藏起來,暫時不要表現。

第二個階段叫現。

中國人通常不會馬上表現出來,都是先藏一藏,等到合適的機會才表現出來。

第三個階段叫惕,警惕的意思。

如果你不表現,偶爾不警惕倒還無所謂;一旦表現了,再不警惕,那麼你所有的缺點都會慢慢暴露出來。

記住一句話,你只要一表現,四面八方的打擊就可能都來了,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防範打擊。

第四個階段叫躍。

就是你要想辦法,找機會去躍登龍門。

一生一世就等這個機會,看看躍不躍得過去。

一登龍門,就身價百倍; 要是躍不過去掉了下來,也就算了,就準備離休好了。

第五個階段叫飛。

這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躍上去,飛龍在天,不得了,所以叫做飛。

第六個階段叫亢,警惕意味很重。

飛龍在天,很榮光,可是《易經》勸我們,當發展到第五個階段的時候,大概要適可而止了,不能再過分了,再過分就是高一亢,所以第六個階段叫做亢,「亢龍有悔」。

如果你的事業已經經營得很平穩,那就不要再盲目地強求做強做大,再下去可能會因為過度擴張而倒閉,最後一定是「亢龍有悔」。

乾卦第一爻的爻辭是:「潛龍勿用。」

「潛」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說,在人生的第一個階段,人的能力還很有限,需要先潛藏。

但是「勿用」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不要表現你的才能,還是說不要使用你的才能呢?

一個人,潛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不是臥在那裡乾脆就不表現了。

有能力的人才需要潛,沒有能力的人,根本無所潛。

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場來用。

——《易經》的智慧

第一階段,潛龍勿用。

這個「勿」字不是「不」的意思,不是說在潛龍的階段就不要用,勿用不是不用。

非禮勿視,你要不要看?非禮勿言,你要不要講?「勿」跟「不」是不一樣的,「勿」其實含有「要」的意思,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場來用。

這樣大家才知道,中國人有意見,都會先說「我沒有意見」,如果你說你沒有意見,人家也不再問你,那就表示即使你講,人家也不聽,那你還有講的必要嗎?很多時候,領導問部屬有沒有意見,部屬多半說沒有。

領導說:「有就說啊!」你還說沒有,領導再堅持讓你說,那你就要說了。

第三次還不說,要到什麼時候才說呢?

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推、拖、拉」?很多人不太瞭解,「推、拖、拉」是推給最合理的人,而不是把時間推掉,也不是把責任推掉。

責任是絕對推不掉的,推脫責任只會一浪一費時間。

真正會推拖,是推來推去,推給最合適的人。

開會的時候,第一個發言的人經常是沒有人聽他講什麼。

我經常有機會與一些公司的老總接觸。

有一次,我坐在一位總經理旁邊,旁聽他們開會。

會議一開始,總經理說:「我們大家都很忙,一抽一出時間開會,大家有話就要說,不要客氣。」

然後有人就舉手,第一個開始講話。

可是總經理卻一直跟我講話。

我很不好意思,跟總經理說:「老總,你叫人家講話,人家講的時候你又不聽,一直跟我講話,這樣不好吧?」

他說:「怎麼不好?有什麼不好?我告訴你,他講的話沒有一句可以聽的,這種人講話我再注意聽,那我不是鼓勵壞人嗎?我跟你講話沒有別的意思,就是在暗示他不要再講了,再講我要給他難堪了。

可是他連這個都不懂。」

真正會推拖,是推來推去,推給最合適的人。

——《易經》的智慧

所以通常開會的時候,我們都會先聽別人講,聽來聽去,他的意見還不如我的,那我就要講了。

這時再不講,像話嗎?如果聽來聽去,他的意見比我的好,我就想,幸虧我沒有講,如果我講了,那就貽笑大方了。

這是多有利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爭先呢?我們現在都說要爭先,實際上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你慢慢去體會,老子是要爭先的,道家也是很積極的,但是他是站在不爭先的立場來爭先。

「潛」的意思就是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才不會亂要;站在沒有意見的立場來發表意見,才不會亂說話。

以後當你講話的時候,下邊有人嘰裡咕嚕,你就知道他不想聽。

既然他不想聽,你還講什麼?那純粹是一浪一費時間。

你要第一個講可以,但不要舉手。

你先看看別人,一圈看過去,有人看你,你就請他先講,他一定說不要,而且會請你先講。

你再請其他人先講,所有人都不肯,你再站起來講,沒有人會嫉妒你,因為你已經謙讓了那麼多人,這時候就應該當仁不讓。

如果你連一個都不讓,自己就站起來講話,那就表示你完全是目中無人,誰願意聽你講什麼呢?

中國人會「推、拖、拉」,是有用意的,就是我對你有禮貌,我尊重你,你要先講,我一定不跟你搶,但是你們都不肯先講,那抱歉,我先講,這時候才叫當仁不讓。

所以,同樣是第一個講,會收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實就這麼一點點差別而已。

我希望各位瞭解,「潛」就是為了要表現,「潛」如果是什麼也不要,那就連潛都不要講。

《易經》講「不」,就是「要」,因為它是「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道」,「要」跟「不要」是連在一起的,不會分開。

潛就是要表現。

——《易經》的智慧

諸葛亮潛了二十七年才「現」,所以他一出山就有非常不得了的表現。

如果他只是窮耕南一陽一,整天只是在那裡種菜,過不問世事的日子,劉備請他出來有什麼用?所以,我不認為是劉備自己去三顧茅廬的,那根本就是諸葛亮設的一個局:他先使自己給世人一個好印象,然後就有人在劉備面前誇獎他,弄得劉備不得不來。

劉備哪裡是自動來的?可是我們都說是劉備自動去的。

所以諸葛亮就是做到了讓人家來找他,而不是自己推銷自己。

今天的人動不動就說要推銷自己,那就是自我作賤,把自己當商品了。

我們是商品嗎?當然不是。

今天有很多事情根本就是做錯了,但是我們不知道。

只要懂《易經》,我們就能調整過來。

你準備好了,還要再觀望觀望,真的沒有人比你更好,你才表現。

你準備好了,可是發現自己還是不行,那就乾脆不要表現了,至少不會出醜。

你不表現,是不會出醜的,你不開口,人家真的搞不清楚你有多大內涵,可是只要你一開口,五臟六腑都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了。

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站起來講。

一個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還要看時機,如果時機不對,就要潛。

諸葛亮老早準備好了,但是時機不對,他不出來。

如果時機對,他不出來也不行。

倘若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還不下山,那他一輩子就默默無聞了,歷史上就不會記載他,我們也就不知道有他這個人,他就白活一生了。

老實講,諸葛亮下山的時候,他知道自己這輩子是不會成功的,只是因為看到劉備那麼誠懇,這才同意下山的。

諸葛亮最偉大之處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他不是有成功的勝算才下的山,因為他知道,人對了,可是時不對,而時不對,人對也沒有用。

「潛龍勿用」,既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意思,也有蓄勢待發的含義。

其實無論是人的一生,還是一件事情,開始的時候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不能冒冒失失地就表現出來。

那麼,當一個人開始表現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乾卦的第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又是什麼意思呢?

「潛」是做好充分準備,以蓄勢待發。

在此基礎上,一旦看準時機,就要充分地「現」。

不現則已,一現,就「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什麼叫做大人?大人跟聖人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最懂什麼叫大人,什麼叫聖人的是老百姓。

老百姓叫大人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大人啊」,下面一定是「救命啊」。

喊救命,才跟大人連在一起。

有誰聽到有人說「聖人啊,救命啊」?聖人怎麼會救命呢?聖人只會教訓你,怎麼會救你的命?會救你命的人叫做大人,會教訓你的人叫做聖人。

一個人,不管他的官職多小,他只要管到你,他就是大人。

聖人是擺著好看的,雖然很有學問,但是救不了人;聖人的道德修養很好,很會講道理,但是他救不了人。

如果聖人能救人,那麼普天下老早已經太平了,自古以來有多少聖人,可就是救不了世人。

「利見大人」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就是你要表現出像大人一樣的風範,不是小裡小氣的。

一個人不表現則已,一表現,就要讓人感覺到你這個人胸懷很寬廣,是要照顧所有的人,不是自私的。

如果有這種表現,大家就可以讓你一路上去而不予阻擋。

有的人一表現,就讓別人感覺到他完全是為自己,完全是只顧眼前,想把別人壓下去,那別人當然非幹掉他不可。

表現也是有一陰一有一陽一的,表現得受人家歡迎叫「利見大人」,表現得引起人家嫉妒,引得人家非要整你,要報復你,要把你整下去,那就是小人。

所以,引起人家嫉妒,自己也要檢討,不完全是別人的原因。

如果引起人家嫉妒,不完全是別人的事情,自己也要檢討。

——《易經》的智慧

你自己問心無愧,表現得有大人風範,能讓人家都覺得你這個人有一套,那自然會「利見大人」。

但是,前提是不會傷害到大家。

如果你有一套,但是會傷害到別人,那麼別人就會趁你現在不成氣候,先幹掉你。

太多的年輕人,一進社會就受到很大的打擊,於是從此對社會失去了信心,變得比誰都壞,這是非常可憐的。

第二個,就是你要得到大人的賞識。

「九二」的表現只要沒有得到「九五」的賞識,是成不了氣候的。

上面那個重要的領導賞識你的作風,你能獲得領導的栽培,你才能有所作為,因為每個領導喜歡的作風是不一樣的。

領導最起碼有兩種,一種是用眼睛的,他不太用耳朵,你跟他講什麼,他根本聽不懂,你拿給他看,他看得很清楚;一種是用耳朵的,他不太用眼睛,你寫了半天,他卻覺得很煩,你講給他聽就好了。

這就叫一陰一陽一。

所以當幹部的人,首先要摸清楚自己的領導喜歡哪一種。

如果他是比較喜歡用耳朵的,那你就口頭報告,如果他是比較喜歡用眼睛的,你報告沒有用,他前面一聽,後面就忘了,然後再問你,你再講嗎?肯定不能再講了,乾脆寫給他,他就會覺得你這個人很不錯。

只有上面的「大人」才能救你的命。

上面說打擊得對,你一下就被打下去了,上面說你是被冤枉的,你就被提上來了。

「利見大人」,一方面是指自己,一方面是指上面。

乾卦告訴我們,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可以開始表現出自己的才能,但是當要開始表現的時候,就要非常謹慎警惕了,所以第三爻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意思就是說,只有謹慎警惕,才可以避免災禍。

曾仕強教授認為,人生所追求的,就應該是無咎,而不是什麼大吉大利,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麼呢?

第三個階段,需要高度地警惕。

我們知道,諸葛亮一下山就面臨著各種嚴峻的考驗,關公不服他,張飛也不服他。

他們心想:我們跟劉備是結拜兄弟,你算老幾?坦白講,就連劉備一開始都沒有很重用諸葛亮。

劉備剛開始只是把他當做一個顧問而已,是後來他表現得非常好,關公、張飛都很服他以後,劉備才正式拜他為軍師的。

一個人,不表現則已,一表現,你就要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打擊。

試想一下,如果你要出手打人的話,你是打弱小的人還是打強大的人?你打弱小的人,那就是欺負弱者,所以要打就要打強的。

他表現好,就要打擊他,他表現不好,打擊他幹什麼呢?這是人之常情,不要認為這個不好,這跟好不好沒有關係。

我們專門喜歡打擊老闆賞識的人,打小報告也都是打那些老闆看好的人。

老闆看不起他,你打小報告幹什麼?根本沒那個必要。

有些人覺得很奇怪,明明自己做得這麼好,怎麼老受打擊呢?其實一句話就講完了,那麼多人打擊你,就表示你做得好。

如果沒有一個人打擊你,就表示你根本是在混日子。

很多事情我們要反過來想,不要想得太片面。

乾卦的第三爻,出現了「無咎」兩個字。

大家要注意,《易經》追求的就是「無咎」,而不是所謂的大吉大利。

當一個人獲得某些利益的時候,也注定要失去一些東西。

——《易經》的智慧

大吉大利有什麼用?吉的後面一定是凶,因為吉凶是連帶的。

當你得到某些好處的時候,也定會失去一些東西,不可能只佔便宜,而不吃一點虧。

比如你做生意,如果生意很好,那你就很忙,根本沒有時間看電一影;如果生意不好,那就賺不著錢,但卻有時間看電一影。

這就看你自己要選哪一個了,不可能是什麼好事你都要,而所有不好的事都跟你無關,有一得必有一失。

《易經》的最高追求叫做「無咎」。

很多人都認為「無咎」就是沒有過錯,那是不可能的。

人怎麼可能沒有過錯呢?人活著,只要眼睛沒有永遠地閉起來,你就永遠有過錯,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無咎」,就是你只要行得正,做得正,就算有點小過錯,大家也很容易諒解你,也不會有什麼凶禍。

一般人都喜歡大吉大利,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大吉大利跟凶險禍患是一體的,當人家把你捧得越高的時候,你就知道,掉下來是越慘的。

無緣無故爬那麼高幹什麼?爬得低一點,萬一掉下來,了不起摔痛了一點。

但如果爬得高一點,骨頭就摔斷了,再高一點,就摔死了。

人有沒有必要爬那麼高?這個需要個人自己斟酌。

順理成章,該爬高就爬高,倘若不必要,那就適可而止,到哪裡都很快樂,有這樣的修養就對了。

不勉強追求任何事情,但是要盡力。

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我盡力,我不勉強。

很多事情都應該是這樣的態度,包括讀書在內。

你去讀一門功課,讀到最後好像很吃力,學來學去很辛苦,那我勸你還是不要學了,因為事實已經很明顯,你不適合學這個東西,幹嗎一定要學呢?現在我們出了個姚明,很多一媽一媽一就鼓勵兒子長大要當姚明,那你不是要害死自己兒子嗎?姚明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因為他那個時機,他那個身高,正好碰上了。

你現在又要養一個比他還高的,試試看,連出租車都塞不進去。

千萬記住,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時一變,整個情勢就都變了。

我們讀《易經》,最重要的是要讀一個「時」字。

孔子是「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他的特點就是隨時隨地把「時」調整得很好。

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你是龍,哪怕你一切條件都很好,你也不能很固執地堅持一路走到底,否則會死得很慘。

該潛就潛,該躍就躍,該停就停,該看就看,你就很愉快了。

這句話,我們後來把它演變成大家都很熟的一句話,叫能屈能伸。

作為一個人,一定要能屈能伸。

目前情況對我不利,我就委屈一下,先不要吭氣;對我有利的時候,我就吭氣,但吭氣的時候要小心,以防人家打擊我。

話要說得小心謹慎,不能說得太滿。

當你把話說得很滿的時候,馬上就有人傳給你的老闆聽。

那麼你的老闆就可能會想:是我給你機會的,你今天卻這樣,我下次不給你機會了。

禍從口出,一旦老闆不給你機會,那你就完了。

人一旦開始有了成功的感覺,往往就開始自滿。

一自滿,講話就會傷人,傷人的話很快會傳出去,最後只會是傷害自己。

我想太多人吃過這個虧,只是大家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已。

警惕警惕,白天晚上都要警惕,那豈不是終日緊張兮兮嗎?其實不是,警惕是再充實、再準備,準備下次再跳,要不然準備幹什麼?

乾卦接下來的三個爻辭是:「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

大意是說,只要能躍過龍門,就可以飛龍在天了,但是再往上走,就可能會有災禍。

那麼飛龍在天之後,為什麼會和災禍相連?在這三個階段當中,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乾卦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上乾,一部分是下乾。

第一爻代表第一階段,第二爻代表第二階段,第三爻代表第三階段,這三爻叫做下乾。

第四爻到第六爻,叫做上乾。

很多人還沒走完下乾就沒命了,也有很多人稍微有一點表現,就遭受別人打擊,於是就緊張兮兮,這個不敢做,那個不敢做,一直到退休,什麼作為都沒有。

要走到上乾,就必須要更充實,更有毅力,下一次要表現更好。

所以第四階段,「或躍在淵」,有一個「躍」字。

鯉魚躍龍門,就看躍不躍得過去,一躍過去,身價完全不同;躍不過去,則如落深淵,掉下去摔得很慘。

第四爻,「或躍在淵,無咎」;第五爻,就是第五階段,「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一個是「飛龍在天」,一個是「或躍在淵」,我們把這兩個對比來看,正好是「飛」和「躍」,「天」和「淵」,所以我們後來有成語叫做「天淵之別」。

就差那麼一點,飛上去了,不得了,完全不一樣了。

在人的一生當中,最神氣、最了不起的就是第五階段,叫做九五之尊。

第五爻的這個「利見大人」,一個是自己要表現得有大人的風範,第二個是跟底下的幹部要心連心。

否則,下面第四爻的人會經常拿你當目標,看你的笑話,總有一天要把你拉下去。

九五看起來是「飛龍在天」,實際上也很難做事情。

九五一發號施令,所有人都聽他的,那他就要負全部責任了。

人家不聽他的,他還可以說「都是你們不聽話」;人家都聽話,他就要自己扛起來,那就責任重大了。

九五說了話,自己一看不對,趕緊改了,就會有人說他是朝令夕改;九五說「讓我想想」,那就是猶豫不定;九五馬上表現,一定有人認為他是剛愎自用。

到了九五這個位置,就真的沒有那麼容易的事了。

身處九五尊位,可能會覺得自己很神氣,當了大領導,想怎麼樣都行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往往是椅子還沒有坐熱,人就不見了。

到了「飛龍在天」的時候,你就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為公而不為私,因為那時候地位很高,所有的人都看得到你,叫做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只要你稍微有一點點動靜,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

不用講,你一動一靜,人家就知道了你在玩什麼把戲,騙不了任何人。

所以,要坐穩九五的位子,第一個就是自己要表現出大人的風範。

第二個,你底下要有得力的幹部,他們所做的事情只有一個,叫做鞏固領導中心。

你要底下的人來鞏固你,老靠自己一個人怎麼行?但是你要適可而止,因為上面還有一個上九,叫做「亢龍有悔」

如果把九五叫做老大,那麼上九就叫大佬,老大上面還有大佬。

每個人都要記住,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最好適可而止,不要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可以決定,可以說了算。

否則,一旦「亢龍有悔」,結果是很淒慘的。

只要遇到不同的情況,你就要做合理的調整。

——《易經》的智慧

乾卦上三爻叫上乾,下三爻叫下乾。

這兩部分當中是有條線的,很多人一輩子只走了下乾,根本沒有機會走上乾。

人生最高的期望就在上乾的九五——飛龍在天。

我們一輩子的努力,一輩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有朝一日能夠「飛龍在天」。

但是實際上,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可以飛龍在天,百分之八十的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到。

即使如此,也沒有關係,因為雖然九五這輩子沒有希望到達,但還有一個九二是可以讓你表現的。

所以我勸很多人,不要把目標擺在九五,因為那樣太辛苦了。

你現在如果是潛龍,一定要記住「潛龍勿用」不是不用,而是要先充實自己,準備周全,找到好時機,然後好好表現一下,這樣就進入九二了。

人要不要表現,一定要看時機,永遠沒有時機,那你表現有什麼用?《易經》的道理需要好好去參,參透了以後自然會用。

《易經》的思維,隨時隨地都是非常管用的,乾卦告訴我們,只要遇到不同的情況,你就要做合理的調整。

《論語·為政》記載了孔子講的一句話:「君子不器。」

作為一個君子,不能把自己固定下來,如果堅持「我就是這個樣子」,現實會讓你付出慘重的代價。

你必須要隨時改變,有時候是這樣,有時候是那樣,才是有彈一性一的,才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情況。

我們中國人讚美一個人,常常會說「這個人了不得,有兩把刷子」。

中國人最起碼要有兩把刷子,這兩把刷子就是「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道。

而且這兩把刷子還不能固定,不能這把刷衣服,那把刷鞋子,因為君子不器,一固定下來,就沒有彈一性一了。

孔子之所以被稱作「聖之時者」,是因為他最懂得什麼叫做時間:時間就像水一樣流淌,永遠不停息,而且一旦消逝,就永遠不能回頭。

所以孔子告訴我們,一切一切,「時」最重要。

「時」決定一切,時勢造英雄,形勢不利的時候,就算你很了不起,最後也是徒勞無功。

諸葛亮下山,不得其時,最後也是沒有結果的。

「時」用現在的話講,就叫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是什麼意思?就是你要隨時去調整你的步伐,隨時改變你的身段,隨時用不同的方法來應對不同的情況。

《易經》是解一開宇宙人生奧秘的一部寶典,現在我們知道了乾卦對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分析和提示,那麼乾卦對於自然社會能夠有什麼作用?乾卦中的道理,是否可以運用於自然社會中的事物呢?

如果《易經》講來講去都只是在講人,那《易經》有什麼用?了不起就是引導我們把人做好而已。

《易經》能解一開宇宙人生的奧秘,這是它的功能,所以《易經》能夠應用到一切人事地物。

我們以乾卦的初爻「潛龍勿用」為例,科學研究要不要「潛龍勿用」?當然要。

一名科學家,做研究一定要銘記「潛龍勿用」,發明出一樣東西,不能立刻把它呈現出來,而要先看看它對人類是有用的還是有害的。

如果是有害的,就趕緊銷毀它,不能讓它生產出來危害人類。

如果不管有害無害都弄出來,禍患是難以預料的。

我們現在普遍都在用的塑料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奧地利一個名叫馬克斯·舒施尼的工程師研發出塑料袋以後,首先就跟公司說暫時不要生產,因為這個東西還沒有分解的辦法,一定要等他找出化解的辦法再生產。

他是個有良心的工程師,但他的老闆唯利是圖,當面跟他保證不會生產,可是轉過身就投入生產了。

這就是商業化的結果,後來那個工程師自一殺了。

《易經》告訴我們,無論是科技還是人生,潛龍勿用是第一道開關。

——《易經》的智慧

當今社會,每研發出一樣東西都要有賣點,然而賣點拿出來,還要考慮一下會有什麼後遺症,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用久了會不會害人等等。

從這些事例不難看出,凡事如何拿捏分寸是最困難的。

《易經》的乾卦告訴我們,科技也好,人生也好,我們處理事務時拿捏的分寸尤為重要,而「潛龍勿用」就是第一道考驗。

學習乾卦,從「潛龍勿用」開始學起,在以後的人生中知所警惕,必定有所收穫。

而乾坤兩卦是《易經》的門戶,它們是分不開的,一分開就錯了。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解讀坤卦。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的奧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