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晦術》避晦卷六:夫禍患之來,如洪水猛獸,走而避之則吉,逆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韜晦術》避晦卷六

韜晦術

避晦卷六

易曰:「趨吉避凶。」

夫禍患之來,如洪水猛獸,走而避之則吉,逆而迎之則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

最善者莫過於晦也。

擾敵、惑敵,使敵失覺,我無患焉。

察敵之情,謀我之勢,中敵所不欲,則彼無所措手亦。

居上一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則危,釋之之道謹忠而已。

如若避無可避,則束身歸命,惟敵所欲,此則不避之避也。

避不得法,重則殞命,輕則傷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來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捨嗜欲,方外亦別有樂天也。

避之道在堅,避須避全,勿因小緩而喜,勿因小利而動,當執定深、遠、堅三字。

【譯文】:易經上說:「人應該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開風險。」

災禍患難的到來,如同洪水猛獸一樣可怕,逃到別的地方避開它就會大吉大利,不顧利害,迎頭趕上就只有死亡了。

所以兵法有36條計策,逃走和閃避才是最好的計策。

躲避並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種,最完善的方法沒有超過「晦」的。

干擾、迷惑敵人,使敵人失去失去對我的辨別能力,我也就沒有禍患了。

觀察揣摩敵人的情形和心理,從而建立自己的聲勢,站到敵手無法攻擊的位置,敵人就無法向我動手了。

高高在上者常懷疑下屬對自己不忠,因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懷疑是極為危險的事,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儉忠心不二而已。

如果根本沒有地方可以躲避,就乾脆放棄抵抗,把生命交到對方手中,隨便他怎樣處置,這也是避不開時的躲避方法。

行使避晦的權謀如果不得要領,情形重的要喪失一性一命,情形輕的也會損傷身一體,所以不得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

自古以來躲避災害的往往避開塵世,選擇出家,如果能徹底斷絕自己的嗜好和欲一望,佛道兩家倒也是另一番樂趣。

避晦的要訣在於堅定一心,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勢稍微緩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貪小利而妄動,要認得避得深入,避得遙遠,堅定一心這三條規律。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韜晦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