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拾遺》卷二 火部-煙草火:春時栽植,夏時開花,土人除 一二本聽其開花收種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綱目拾遺》卷二 火部-煙草火

本草綱目拾遺

卷二 火部-煙草火

沈雲將食物會纂︰煙以閩產者佳,燕產者次,石門產者為下。

春時栽植,夏時開花,土人除 一二本聽其開花收種外,余皆摘去頂穗,不使開花,並去葉間旁枝,使之聚力於葉,則葉濃味美,秋日取葉,用竹簾夾縛曝干,去葉上粗筋,用火酒噴制。

切葉細如發,每十六兩為一封,貿易天下,其名不一,有真建假建之分。

蓋露頭黃二黃之別,近日北方制煙,不切成絲,將原曬煙片,一揉一成一塊,如普洱茶磚茶一般。

用時一揉一碎作末,入煙袋中貯用。

頂上數葉,名曰蓋露,味最美。

此後之葉遞下,味降序。

相傳海外有鬼國,彼俗人病將死,即舁置深山中。

昔有國王女病革,棄去之,昏憒中聞芬馥之氣,見臥傍有草,乃就而嗅之,便覺遍體清涼,霍然而起,奔入宮中,人以為異,因得是草,故一名返魂煙。

方氏物理小識︰煙草明萬曆末年有攜至漳泉者,馬氏造之,曰淡肉果。

漸傳至九邊,皆含長管而火點吞之,有醉僕者。

崇禎時嚴禁之,不止,其本似春不老,而葉大於菜,曝干以火酒炒之,曰金絲煙。

可以祛濕發散,久服則肺焦。

諸藥多不效,其症令人忽吐黃水而死。

粵志︰粵中有仁草,一曰八角草,一曰金絲煙。

治驗亦多,其一性一辛散,食其氣令人醉。

一曰煙酒,其種得之大西洋,一名淡巴菰,相思草(物理小識,淡巴。

姑或呼擔不歸)。

閩產者佳。

近出一江一西射洪永豐者亦 佳。

製成煙有生熟二種;熟者一性一烈,損人尤甚。

凡患咳嗽喉癰一切諸毒肺病皆忌之。

近蘭州出一種煙名曰水煙,以水注筒吸之。

令煙從水過,雲絕火毒,然煙味亦減。

張良宇雲︰水煙出蘭州五泉地種者佳,食其氣能解瘴消臌,寬中化積,去寒癖,但不宜多食。

其製法以砒夾香油炒成,故不能無毒也,近日粵中潮州出一種潮煙;其一性一更烈。

姚旅露書雲︰呂宋國有草名淡巴菰,一名金絲醺。

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亦辟瘴氣,搗汁可毒頭虱。

延綏鎮志︰煙草其苗挺生如葵,葉光澤,形如紅蓼,不相對,高數尺,三伏中開花色黃,八月采一陰一干,用酒洗切成絲。

而各省之有名者;崇德煙、黃縣煙、曲沃煙、美原煙。

惟日本之倭絲為佳。

百草鏡︰煙︰一名相思草,葉如菘菜,濃狹而尖,秋月起一莖一,高者六尺,花如小瓶,淡紅色、產福建者良。

用葉以伏月采者佳,生頂上者,嫩而有力,色嫩黃,名蓋露煙。

煙品之多,至今極盛。

在內地則福建漳州有石馬煙,色黑,又名黑老虎。

系油炒而成,一性一最猛烈,多食則令人吐黃水。

浙常山有面煙。

一性一疏利,消痰如神,凡老人五更咳嗽吐痰者,食之,嗽漸止,痰亦消。

一江一西有射洪煙,一性一情肅導氣。

湖廣有衡煙,一性一平和,活血殺蟲,可已虛勞。

山東有濟寧煙;氣如蘭馨,一性一亦克利。

甘肅蘭州有水煙;可以醒酒。

近日粵東有潮煙,出潮州,每服不過米粒大,一性一最烈,消食下氣如神,然體弱者忌。

長州張璐玉本經逢原雲︰煙草之火,方書不錄,惟朝鮮志見之,始自閩人吸以祛瘴,向後北方藉以辟寒,今則遍行寰宇,豈知毒草之氣,熏灼臟腑,遊行經絡,能無壯火散氣之慮乎。

近日目科內障丸中,間有用之獲效者,取其辛一溫一散冷積之翳也。

不可與冰片同吸,以火濟火,多發煙毒。

不可以籐點吸,恐其有蛇虺之毒也。

吸煙之後,慎不得飲火酒,能引火氣熏灼臟腑也。

又久受煙毒而肺胃不清者,以砂糖湯解之。

蘭上徐沁 著煙誡,載有祛煙蟲方雲︰杜湘民說凡人食煙 則腹中生蟲,狀類蠅,兩翅鼓動,即思煙以沐之,故終日食不暇給,久之蟲日盛,而臟腑敗,疾 大作,不可救藥。

常有臨革吃煙而始瞑者,哀哉!其方用生豆腐四兩,戳數孔,黑砂糖二兩,加腐上,置飯甑中蒸之,使腐與糖融化,每思煙,輒進數匙,只三日後,其蟲盡下,聞煙氣則嘔不欲食矣。

汪東藩雲︰近日有一種熟煙,閩人能制,其法以油炒煙片令黑,名黑老虎。

又曰紫建,雲食之香辣甘,一體而備三味,中其毒者,欲吐不得,須食北棗一二枚解之。

凡煙種有山田之分,山種者味濃,田種者味薄,多草氣。

張景岳雲︰煙草味辛氣一溫一,一性一微熱,升也,一陽一也,燒煙吸之能醉人。

用時惟吸一二口,若多吸之,令人醉倒。

久而後蘇,甚者以冷水一口解之即醒。

若見煩悶,但用白糖解之即安。

亦奇物也。

吸時須開喉長吸嚥下,令其直達下焦,其氣上行則能一溫一心肺,下行則一溫一肝脾腎,服後能使通身一溫一暖微汗,元一陽一陡壯。

用以治表,善逐一切一陰一邪寒毒,山嵐瘴氣風濕,邪閉腠理,筋骨疼痛,誠頃刻取效之神劑。

用以治裡,善壯胃氣,進飲食,祛寒滯一陰一濁,消臌脹宿食,止嘔噦霍亂。

除積聚諸蟲,解鬱結,止疼痛,行氣停血瘀。

舉下陷後墜,通達三焦,立刻見效。

此物自古未聞,近自我明萬歷時,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地土皆種植之,總不若閩中者,色微黃,質細,名為金絲煙者,力強氣勝為優。

求其一習一服之始,則向以征滇之役,師旅深入瘴地,無不染病,獨一營安然無恙,問其故,則眾皆服煙。

由是遍傳。

今則西南一方,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矣,予初得此物,亦甚疑,及一習一服數次,乃悉其功用之捷。

有如此者,因著一性一於此,然此物一性一屬純一陽一,善行善散,惟一陰一滯者用之如神。

若一陽一盛氣越,而多躁多火,及氣虛氣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或疑其能頃刻醉人,一性一必有毒。

蓋其一陽一氣強猛,人不能勝,故下嚥即醉。

既能散熱,亦必耗氣。

然煙氣易散,而人氣隨復,一陽一性一留中,旋亦生氣。

此耗中有補,所以人多喜服,未見其損者,以此。

敏按︰釋氏書言人乃山川火土之氣和合以生,故脾胃亦受火土之氣以養。

煙本火土之一精一,人喜吃煙者,病重即不食煙,以脾胃不受火土之氣,故煙亦不受也。

火土之氣不特養一陽一,亦兼能生一陽一,所以妖 鬼 ,多能吃煙。

以無質吸無質,味之氣也 。

至干麂子閉土中多年,亦思得煙吸以融和其體。

(開礦閉死一穴一中之人,久不為出,亦不死,鑿礦者於山一穴一中遇之,呼為干麂子。

見常中丞安宦游筆記)。

則知煙力之能走百絡通堅邃可知矣,凡煙氣吸出,悠揚於外,一陰一為鬼吸,人不見耳,故食煙之人多面黃不盡,耗肺而焦皮一毛一;亦因一精一氣半為鬼吸也。

友人張壽莊己酉與予同館臨安,每晨起,見其咳吐濃痰遍地,年餘迄未癒,以為痰火老疾,非藥石所能療。

一日忽不食煙,如是一月,晨亦不咳,終日亦無痰唾,一精一神頓健,且飲食倍增,啖飯如湯沃雪,食飽後少頃即易饑,予乃悟向之痰咳,悉煙之害也。

耗肺損血。

世多一陰一受其禍而不覺,因筆於此,以告知醫者。

景岳所云︰特一偏之見,惟辟瘴卻佳。

秋燈叢話︰予堂叔疾,延一醫至,食畢茹煙,煙房大如升,容煙斤許,盡吸一入腹,即瞑目不語,欹椅仰臥,而氣息闃如。

眾大驚!其僕曰︰無慮也;頃且蘇,俄唇動口翕,煙自口中噴騰而出,蓊然若雲霧,數刻始息。

乃欠伸而起,張目四顧,曰︰快哉。

晚食復如之,詢其僕曰︰家居朝夕餐煙二次,俱以斤為率,否則病,家人聞其言,懼而辭焉。

其酷嗜之量,有如此者,辛一溫一。

本草從新雲︰治風寒濕痺,滯氣停痰,山嵐瘴霧,其氣入口,不循經絡,頃刻而週一身,令人通體俱快,然火氣熏灼,耗血損年。

藥一性一考︰煙草味辛一性一溫一,開郁,燒吸解倦。

罨傷止血,煙油有毒,殺蟲最捷。

諸蟲咬傷,塗之病失。

煙有毒,中其毒者,煎一胡一黃連合茶服之。

汪東藩醫粵雲︰煙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延綏鎮志雲︰一性一熱味辛,有毒。

主寒濕胸膈痞滿,益津止饑,多食傷氣。

格致鏡原雲︰損容。

王桂舟雲︰煙渣入目,如以他物洗之,愈洗愈疼,必盲後已。

須用亂髮或髮纓緩緩一揉一之,即愈。

文堂集驗雲︰凡服至寶丹,須停煙茶酒飯一二時。

按︰至寶丹即塘 痧藥。

腳氣︰同壽錄︰腳氣痛不可忍,以致口眼 斜、手腳如搐,不省人事,昏迷如死。

用黃建煙二斤,炒熱,以坐桶盛入內,將腳解光,放入煙中出汗,少冷又炒熱,隔日一熏,七次即 金瘡止血︰良朋彙集︰以煙末敷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綱目拾遺小序卷一-水部卷一 水部-春水卷一 水部-天孫水卷一 水部-荷葉上露卷一 水部-糯稻露卷一 水部-白雲卷一 水部-滷水卷一 水部-竹精卷一 水部-古刺水卷一 水部-強水卷一 水部-刀創水卷一 水部-鼻沖水卷一 水部-丹砂水卷一 水部-曾青水卷一 水部-白鳳漿卷一 水部-天蘿水卷一 水部-黃茄水卷一 水部-梅子水卷一 水部-櫻桃水卷一 水部-各種藥露卷一 水部-御溝金水卷一 水部-起蛟水卷一 水部-混堂水卷一 水部-雞神水卷一 水部-日精油卷二-火部卷二 火部-陽火陰火卷二 火部-太陽火卷二 火部-星精飛火卷二 火部-鑽木火卷二 火部-擊石火卷二 火部-戛金火卷二 火部-人身君火卷二 火部-龍火卷二 火部-雷火卷二 火部-石油火卷二 火部-水中火卷二 火部-相火三味火卷二 火部-黃金火卷二 火部-煤火卷二 火部-籐火匏火卷二 火部-荷梗火卷二 火部-稻麥穗火卷二 火部-松柴火卷二 火部-櫟柴火卷二 火部-茅柴火卷二 火部-燒酒火卷二 火部-魚膏火卷二 火部-油火卷二 火部-丹藥火卷二 火部-蓬萊火卷二 火部-陽燧錠卷二 火部-神燈火卷二 火部-火罐氣卷二 火部-煙草火卷二 火部-煙梗卷二 火部-煙葉卷二 火部-煙桿卷二 火部-煙筒中水卷二 火部-煙筒頭中煤卷二 火部-鼻煙卷二 火部-水煙卷二 火部-鴉片煙卷二 火部-藏香卷二 土部-土部卷二 土部-楊妃粉卷二 土部-丹灶泥卷二 土部-洗手土卷二 土部-觀音粉卷二 土部-烏龍粉卷二 土部-白硃砂卷二 土部-鑄銅罐卷二 土部-白蠟塵卷二 土部-檀香泥卷二 土部-席下塵卷二 土部-回燕膏卷二 土部-鞋底泥卷二 土部-鼠穴泥卷二 土部-椅足泥卷二 土部-狗溺硝卷二 土部-雞腳膠卷二 土部-烏金磚卷二 土部-蛆鑽泥卷二 金部-金部卷二 金部-鐵線粉卷二 金部-開元錢卷二 金部-萬曆龍鳳錢卷二 金部-菜花銅卷二 金部-風磨銅卷二 金部-白銅礦卷二 金部-白銅卷二 金部-紫銅鉚卷二 金部-金花鉚卷二 金部-錫鉚卷二 金部-錢花卷二 金部-馬口鐵卷二 金部-金頂卷二 金部-烏銀卷二 金部-子母懸卷二 金部-銀銪卷二 石部-石部卷二 石部-吸毒石卷二 石部-天生磺卷二 石部-倭硫黃卷二 石部-石腦油卷二 石部-神火卷二 石部-天龍骨卷二 石部-玉田沙卷二 石部-瑤池沙卷二 石部-木心石卷二 石部-樟巖卷二 石部-仙人骨卷二 石部-禹穴石卷二 石部-桃花鹽卷二 石部-瘤卵石卷二 石部-鬆化石卷二 石部-雲核卷二 石部-瀚海石竅沙卷二 石部-巖香卷二 石部-龍窩石卷二 石部-石髓卷二 石部-紅毛石皮卷二 石部-金精石卷二 石部-雄膽卷二 石部-雉窠黃卷二 石部-石螺螄卷二 石部-貓睛石卷二 石部-辟驚石卷二 石部-奇功石卷二 石部-保心石卷三-草部上卷三 草部上-參條卷三 草部上-參須卷三 草部上-參葉卷三 草部上-人參子卷三 草部上-珠參卷三 草部上-太子參卷三 草部上-羅浮參卷三 草部上-西洋參卷三 草部上-東洋參卷三 草部上-昭參卷三 草部上-菊花參卷三 草部上-紅毛參卷三 草部上-煤參卷三 草部上-建參卷三 草部上-法落梅卷三 草部上-土人參卷三 草部上-上黨參卷三 草部上-防風黨參卷三 草部上-南沙參卷三 草部上-於術卷三 草部上-北雲術卷三 草部上-南連卷三 草部上-仙姑連卷三 草部上-天姥連卷三 草部上-水黃連卷三 草部上-馬尾連卷三 草部上-浙烏頭卷三 草部上-霍石斛卷三 草部上-五色石斛卷三 草部上-銀柴胡卷三 草部上-撫芎卷三 草部上-土藜蘆卷三 草部上-綠升麻卷三 草部上-金鐘薄荷卷三 草部上-白毛夏枯草卷三 草部上-山牛膝卷三 草部上-土連翹卷三 草部上-巴山虎卷三 草部上-土茜草卷三 草部上-野苧麻卷三 草部上-雞鴨腳艾卷三 草部上-千里光卷三 草部上-小青草卷三 草部上-澤半支卷三 草部上-狐尾草卷三 草部上-金錢草卷三 草部上-望江青卷三 草部上-無骨苧麻卷三 草部上-接骨草卷三 草部上-麻衣接骨卷三 草部上-紫接骨卷三 草部上-鳳眼草卷三 草部上-風膏藥卷三 草部上-竹葉細辛卷三 草部上-離情草卷三 草部上-和合草卷三 草部上-鹽蓬鹼蓬卷三 草部上-知風草卷三 草部上-鳳頭蓮卷三 草部上-梨松果卷三 草部上-蒲包草卷三 草部上-鬼扇草卷三 草部上-魚須卷三 草部上-紫背稀奇卷三 草部上-雀麥卷四-草部中卷四 草部中-金豆子卷四 草部中-夜關門卷四 草部中-接骨仙桃卷四 草部中-七葉黃荊卷四 草部中-山黃荊卷四 草部中-救命王卷四 草部中-金不換卷四 草部中-黃麻葉卷四 草部中-六月霜卷四 草部中-山海螺卷四 草部中-水楊柳卷四 草部中-小將軍卷四 草部中-九鼎連環草卷四 草部中-牛筋草卷四 草部中-翠羽草卷四 草部中-半嬌紅卷四 草部中-普賢線卷四 草部中-藏紅花卷四 草部中-土紅花卷四 草部中-阿勃參卷四 草部中-茄連卷四 草部中-靈通草卷四 草部中-羅裙帶卷四 草部中-金狗脊卷四 草部中-雪裡開卷四 草部中-雪裡花卷四 草部中-苦草卷四 草部中-山馬蘭卷四 草部中-野馬蘭卷四 草部中-獨腳馬蘭卷四 草部中-玉淨瓶卷四 草部中-紗帽翅卷四 草部中-石風丹卷四 草部中-象鼻草卷四 草部中-透骨草卷四 草部中-不死草卷四 草部中-拳黃雞子卷四 草部中-雞腳草卷四 草部中-刀槍草卷四 草部中-苦地膽卷四 草部中-箭頭風卷四 草部中-紅果草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