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卷一 城內:其寺東有太尉府,西對永康裡,南界昭玄曹,北鄰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洛陽伽藍記》卷一 城內

洛陽伽藍記

卷一 城內

永寧寺,熙平元年,靈太后一胡一 氏所立也,在宮前閶闔門南一里御道西。

其寺東有太尉府,西對永康裡,南界昭玄曹,北鄰御史台。

閶闔門前御道東有左衛府,府南有司徒府。

司徒府南有國子學,堂內有孔丘像,顏淵問仁、子路問政在側。

國子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廟,廟南有護軍府,府南有衣冠裡。

御道西有右衛府,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將作曹,曹南有九級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一陰一里,即四朝時藏冰處也。

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

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

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征,是以營建過度也。

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斛。

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鐸。

復有鐵鎖四道,引剎向浮圖四角,鎖上亦有金鐸。

鐸大小如一石甕子。

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鐸。

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並皆朱漆。

扉上有五行金鈴,合有五千四百枚。

復有金環鋪首,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一精一妙,不可思議。

繡柱金鋪,駭人心目。

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一聲 ,聞及十餘里。

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殿。

中有丈八金像一軀、中長金像十軀,繡珠像三軀,金織成像五軀,玉像二軀。

作工奇巧,冠於當世。

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樑粉壁,青瑣綺疏,難得而言。

栝柏椿松,扶疏簷霤,叢竹香草,布護階墀。

是以常景碑云:「須彌寶殿,兜率淨宮,莫尚於斯也。」

外國所獻經像皆在此寺。

寺院牆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宮牆也。

四面各開一門。

南門樓三重,通三閣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門。

圖以雲氣,畫彩仙靈,列錢青鎖,赫典華麗。

拱門有四力士、四獅子,飾以金銀,加之珠玉,莊嚴煥炳,世所未聞。

東西兩門亦皆如之,所可異者,唯樓兩重。

北門一道,上不施屋,似烏頭門。

真四門外,皆樹以青槐,亙以綠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

路斷飛塵,不由渰雲之潤;清風送涼,豈藉合一歡 之發?

詔中書舍人常景為寺碑文。

景字永昌,河內人也。

敏學博通,知名海內。

太和十九年,為高祖所器,拔為律學博士,刑法疑獄,多訪於景。

正始初,詔刊律令,永作通式、敕景共治書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員外散騎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

又詔太師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劉芳入預其議。

景討正科條,商榷古今,甚有倫序,見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

又共芳造洛一陽一宮殿門閣之名,經途裡邑之號。

出除長安令,時人比之潘岳。

其後歷位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秘書監、幽州刺史、儀同三司。

學徒以為榮焉。

景入參近侍,出為侯牧,居室貧儉,事等農家,唯有經史,盈車滿架。

所著文集數百餘篇,給事封暐伯作序行於世。

裝飾畢功,明帝與太后共登之。

視宮內如掌中,臨京師若家庭。

以其目見宮中,禁人不聽升。

衒之嘗與河南尹一胡一 孝世共登之,下臨雲雨,信哉不虛!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一胡一 人也。

起自荒裔,來游中土,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

歌詠讚歎,實是神功。

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一精一麗,閻浮所無也。

極佛境界,亦未有此。

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至孝昌二年中,大風發屋拔樹。

剎上寶瓶隨風而落,入地丈餘。

覆命工匠更鑄新瓶。

建義元年,太原王爾朱榮總士馬於此寺。

榮字天寶,北地秀容人也。

世為第一領民酋長,博陵郡公。

部落八千餘家,家有馬數萬匹,富等天府。

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無子,立臨洮王世子釗以紹大業,年三歲,太后貪秉朝政,故以立之。

榮謂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駕,春秋十九。

海內士庶,猶曰幼君。

況今奉未言之兒,以臨天下,而望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國恩,不能坐看成敗,今欲以鐵馬五千,赴哀山陵,兼問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謂何如?」

穆曰:「明公世跨並肆,雄才傑出,部落之民,控弦一萬。

若能行廢立之事,伊霍復見於今日。」

榮即共穆結異姓兄弟。

穆年大,榮兄事之。

榮為盟主,穆亦拜榮。

於是密議長君諸王之中不知誰應當璧。

遂於晉一陽一,人各鑄像不成,唯長樂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嚴特妙。

是以榮意在長樂。

遣蒼頭王豐入洛,約以為主。

長樂即許之,共剋期契。

榮三軍皓素,揚旌南出。

太后聞榮舉兵,召王公議之。

時一胡一 氏專一寵一 ,皇宗怨望,入議者莫肯致言。

唯黃門侍郎徐紇曰:「爾朱榮馬邑小一胡一 ,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長戟指闕,所謂窮轍拒輪,積薪候燎!今宿衛文武,足得一戰,但守河橋,觀其意趣;榮懸軍千里,兵老師弊,以逸待勞,破之必矣。」

後然紇言,即遣都督李神軌、鄭季明等,領眾五千,鎮河橋。

四月十一日,榮過河內,至高頭驛。

長樂王從雷陂北渡,赴榮軍所。

神軌、季明等見長樂王往,遂開門降。

十二日,榮軍於芒山之北,河一陰一之野。

十三日,召百官赴駕,至者盡誅之,王公卿士及諸朝臣死者二千餘人。

十四日車駕入城,大赦天下,改號為建義元年,是謂莊帝。

於時新經大兵,人物殲盡,流迸之徒,驚駭未出。

莊帝肇升太極,解網垂仁,唯散騎常侍山偉一人拜恩南闕。

加榮使持節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開府北道大行台、都督十州諸軍事大將軍、領左右、太原王。

其天穆為侍中、太尉公、世襲并州刺史、上一黨一 王。

起家為公卿牧守者,不可勝數。

二十日洛中草草,猶自不安。

死生相怨,人懷異慮。

貴室豪家,棄宅競竄;貧夫賤士,襁負爭逃。

於是出詔,濫死者,普加褒贈。

三品以上,贈三公。

五品以上,贈令僕。

七品以上,贈州牧。

白民贈郡鎮。

於是稍安。

帝納榮女為皇后。

進榮為柱國大將軍,錄尚書事,餘官如故。

進天穆為大將軍,餘官皆如故。

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顥復入洛,在此寺聚兵。

顥,莊帝從兄也。

孝昌末鎮汲郡。

聞爾朱榮入洛一陽一,遂南奔蕭衍。

是年入洛,莊帝北巡。

顥登皇帝位,改年曰建武元年。

顥與莊帝書曰:「大道既隱,天下匪公。

禍福不追,與能義絕。

朕猶庶幾五帝,無取六軍。

正以糠比萬乘,錙銖大寶,非貪皇帝之尊,豈圖六一合 之富?直以爾朱榮往歲入洛,順而勤王,終為魏賊。

逆刃加於君親,鋒鏑肆於卿宰。

元氏少長,殆欲無遺。

已有陳恆盜齊之心,非無六卿分晉之計。

但以四海橫流,欲篡未可;暫樹君臣,假相拜置。

害卿兄弟,獨夫介立。

遵養待時,臣節詎久?朕睹此心寒,遠投一江一 表,泣請梁朝,誓在復恥。

風行建業,電赴三川,正欲問罪於爾朱,出卿於桎梏;恤深怨於骨肉,解蒼生於倒懸。

謂卿明眸擊節,躬來見我,共敘哀辛,同討凶羯。

不意駕入成皋,便爾北渡。

雖迫於兇手,勢不自一由 ;或貳生素懷,棄劍猜我。

聞之永歎,撫衿而失。

何者?朕之於卿,兄弟非遠。

連枝分葉,興滅相依。

假有內鬩,外猶禦侮,況我與卿,睦厚偏篤,其於急難,棄親即仇,義將焉據也?且爾朱榮不臣之跡,暴於旁午,謀魏社稷,愚智同見。

卿乃明白疑於必然,託命豺狼,委身虎口棄親助賊,兄弟尋戈。

假獲民地,本是榮物;若克城邑,絕非卿有。

徒危宗國,以廣寇仇。

快賊莽之心,假卞莊之利。

有識之士,鹹為慚之。

今家國隆替,在卿與我,若天道助順,誓茲義舉,則皇魏宗社與運無窮。

儻天不厭亂,一胡一 羯未殄,鴟鳴狼噬,薦食河北,在榮為福,於卿為禍。

豈伊異人?尺書道意,卿宜三復。

義利是圖,富貴可保,徇人非慮,終不食言,自相魚肉。

善擇元吉,勿貽後悔。」

此黃門郎祖瑩之詞也。

時帝在長子城,太原王、上一黨一 王來赴急難。

六月,帝圍河內,太守元桃湯、車騎將軍宗正珍孫等為顥守,攻之弗克。

時暑炎赫,將士疲勞,太原王欲使帝幸晉一陽一,至秋更舉大義,未決。

召劉助筮之,助曰:「必克。」

於是至明盡力攻之,如其言。

桃湯、珍孫並斬首,以殉三軍。

顥聞河內不守,親率百僚出鎮河橋,特遷侍中安豐王延明往守硤石。

七月,帝至河一陽一,與顥隔河相望。

太原王命車騎將軍爾朱兆潛師渡河,破延明於硤石。

顥聞延明敗,亦散走。

所將一江一 淮子弟五千人,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別。

顥與數十騎欲奔蕭衍,至長社,為社民斬其首,傳送京師。

二十日,帝還洛一陽一,進太原王天柱大將軍,餘官亦如故;進上一黨一 王太宰,餘官亦如故。

永安三年,逆賊爾朱兆囚莊帝於寺。

時太原王位極心驕,功高意侈,與奪任情,臧否肆意。

帝怒謂左右曰:「朕寧作高貴鄉公死,不作漢獻帝生。」

九月二十五日,詐言產太子,榮、穆併入朝,莊帝手刃榮於明光殿,穆為伏兵魯暹所煞,榮世子部落大人亦死焉。

榮下車騎將軍爾朱一陽一都等二十人隨東朱華門,亦為伏兵所殺。

唯右僕射爾朱世隆素在家,聞榮死,總榮部曲,燒西一陽一門,奔河橋。

至十月一日,隆與榮妻北鄉郡長公主至芒山馮王寺為榮追福薦齋。

即遣爾朱侯討伐、爾朱弗律歸等領一胡一 騎一千,皆白服來至郭下,索太原王一屍一喪。

帝升大夏門望之,遣主書牛法尚謂歸等曰:「太原王立功不終,一陰一圖釁逆,王法無親,已依正刑,罪止榮身,餘皆不問。

卿等何為不降?官爵如故。」

歸曰:「臣從太原王來朝陛下,何忽今日枉致無理?臣欲還晉一陽一,不忍空去,願得太原王一屍一喪,生死無恨。」

發言雨淚,哀不自勝。

群一胡一 慟哭,聲振京師。

帝聞之,亦為傷懷。

遣侍中朱元龍繼鐵券與世隆,待之不死,官位如故。

世隆謂元龍曰:「太原王功格天地,道濟生民,赤心奉國,神明所知。

長樂不顧信誓,枉害忠良,今日兩行鐵字,何足可信?吾為太原王報仇,終不歸降!」元龍見世隆呼帝為長樂,知其不款,且以言帝。

帝即出庫物置城西門外,募敢死之士,以討世隆,一日即得萬人。

與歸等戰於郭外,凶勢不摧。

歸等屢涉戎場,便利擊刺;京師士眾未一習一 軍旅,雖皆義勇,力不從心。

三日頻戰,而遊魂不息。

帝更募人斷河橋。

有漢中人李苗為水軍,從上流放火燒橋。

世隆見橋被焚,遂大剽生民,北上太行。

帝遣侍中源子恭、黃門郎楊寬,領步騎三萬,鎮河內。

世隆至高都,立太原太守長廣王曄為主,改號曰建明元年。

爾朱氏自封王者八人。

長廣王都晉一陽一,遣穎川王爾朱兆舉兵向京師。

子恭軍失利。

兆自雷陂涉渡,擒莊帝於式乾殿。

帝初以黃河奔急,謂兆木得猝濟,不意兆不由舟楫,憑流而渡。

是日水淺,不及馬腹,故及此難。

書契所記,未之有也。

衒之曰:「昔光武受命,冰橋凝於滹水;昭烈中起,的盧踴於泥溝;皆理合於天,神祇所福,故能功濟宇宙,大庇生民。

若兆者,蜂目豺聲,行窮梟獍,阻兵安忍,賊害君親,皇靈有知,鑒其凶德!反使孟津由膝,贊其逆心。

《易》稱天道禍一婬一,鬼神福謙,以此驗之,信為虛說。」

時兆營軍尚書省,建天子金鼓,庭設漏刻,嬪御妃主,皆擁之於幕。

鎖帝於寺門樓上。

時十二月,帝患寒,隨兆乞頭巾,兆不與,遂囚帝送晉一陽一,縊於三級寺。

帝臨崩禮佛,願不為國王。

又作五言曰:「權去生道促,憂來死路長。

懷恨出國門,含悲入鬼鄉。

隧門一時閉,幽庭豈復光?思鳥吟青松,哀風吹白楊。

昔來聞死苦,何言身自當。」

至太昌元年冬,始迎梓宮赴京師,葬帝靖陵。

所作五言詩即為輓歌詞。

朝野聞之,莫不悲慟,百姓觀者,悉皆掩涕而已!

永熙三年二月,浮圖為火所燒,帝登凌雲台望火,遣南一陽一王寶炬、錄尚書長孫稚將羽林一千救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淚而去。

火初從第八級中平旦大發,當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百姓道俗,鹹來觀火,悲哀之一聲 ,振動京邑。

時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火經三月不滅。

有火入地尋柱,週年猶有煙氣。

其年五月中,有人從東萊郡來云:「見浮圖於海中,光明照耀,儼然如新,海上之民,鹹皆見之。

俄然霧起,浮圖遂隱。」

至七月中,平一陽一王為侍中斛斯椿所挾,奔於長安。

十月而京師遷鄴。

建中寺,普泰元年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所立也。

本是閹官司空劉騰宅。

屋宇奢侈,梁棟逾制。

一里之間,廊廡充溢。

堂比宣光殿,門匹乾明門,博敞弘麗,諸王莫及也。

在西一陽一門內御道北所謂延年裡劉騰宅東有太僕寺,寺東有乘黃署,署東有武庫署,即魏相國司馬文王府,東至閶闔宮門是也。

西一陽一門內御道南有永康裡。

裡內復有領軍將軍元乂宅。

掘古井得石銘雲是漢太尉荀彧宅。

正光年中,元乂專權,太后幽隔永巷,騰為謀主。

乂為一江一 一陽一王繼之子,太后妹婿。

熙平初,明帝幼沖,諸王權上。

太后拜乂為侍中、領軍左右,令總禁兵,委以腹心,反得幽隔永巷六年。

太后哭曰:「養虎自嚙,長虺成蛇。」

至孝昌二年,太后反政,遂誅乂等,沒騰田宅。

元乂誅日,騰已物故,太后追思騰罪,發墓殘一屍一,使其神靈無所歸趣。

以宅賜高一陽一王雍。

建義元年,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為榮追福,題以為寺。

朱門黃閣,所謂仙居也。

以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室。

金花寶蓋,遍滿其中。

有一涼風堂,本騰避暑之處,淒涼常冷,經夏無蠅,有萬年千歲之樹也。

長秋寺,劉騰所立也。

騰初為長秋令卿,因以為名。

在西一陽一門內御道北一里。

亦在延年裡,即是晉中朝時金市處。

寺北有濛氾池,夏則有水,冬則竭矣。

中有三層浮圖一所,金盤靈剎,曜諸城內。

作六牙白象負釋迦在虛空中。

莊嚴佛事,悉用金玉,作工之異,難可具陳。

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師子導引其前。

吞刀吐火,騰驤一面;彩幢上索,詭譎不常。

奇伎異服,冠於都市。

像停之處,觀者如堵,迭相踐躍,常有死人。

瑤光寺,世宗宣武皇帝所立。

在閶闔城門御道北,東去千秋門二里。

千秋門內道北有西遊園,園中有凌雲台,即是魏文帝所築者。

台上有八角井,高祖於井北造涼風觀,登之遠望,目極洛川。

台下有碧海曲池。

台東有宣慈觀,去地十丈。

觀東有靈芝釣台,累木為之,出於海中,去地二十丈。

風生戶牖,雲起梁棟,丹楹刻桷,圖寫列仙。

刻石為鯨魚,背負釣台,既如從地踴出,又似空中飛下。

釣台南有宣光殿,北有嘉福殿,西有九龍殿,殿前九龍吐水成一海。

凡四殿,皆有飛閣向靈芝往來。

三伏之月,皇帝在靈芝台以避暑。

有五層浮圖一所,去地五十丈。

仙掌凌虛,鐸垂雲表,作工之妙,埒美永寧。

講殿尼房,五百餘間。

綺疏連亙,戶牖相通,珍木香草,不可勝言。

牛筋狗骨之木,雞頭鴨腳之草,亦悉備焉。

椒房嬪御,學道之所,掖庭美人,並在其中。

亦有名族處一女 ,性一愛道場,落發辭親,來儀此寺。

屏珍麗之飾,服修道之衣,投心八正,歸誠一乘。

永安三年中,爾朱兆入洛一陽一,縱兵大掠,時有秀容一胡一 騎數十人,入寺一婬一穢,自此後頗獲譏訕。

京師語曰:「洛一陽一女兒急作髻,瑤光寺尼奪女婿。」

瑤光寺北有承明門,有金墉城,即魏氏所築。

晉永康中,惠帝幽於金墉城。

東有洛一陽一小城,永嘉中所築。

城東北角有魏文帝百尺樓,年雖久遠,形制如初。

高祖在城內作光極殿,因名金墉城門為光極門。

又作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

景樂寺,太傅清河文獻王懌所立也。

懌是孝文皇帝之子,宣武皇帝之弟。

在閶闔南,御道東。

西望永寧寺正相當。

寺西有司徒府,東有大將軍高肇宅,北連義井裡。

義井裡北門外有桑樹數株,枝條繁茂。

下有甘井一所,石槽鐵罐,供給行人,飲水庇蔭,多有憩者。

有佛殿一所,像輦在焉。

雕刻巧妙,冠絕一時。

堂廡周環,曲房連接,輕條拂戶,花蕊被庭。

至於六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樑,舞袖徐轉,絲管寥亮,諧妙入神。

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

得往觀者,以為至天堂。

及文獻王薨,寺禁稍寬,百姓出入,無復限礙。

後,汝南王悅復脩之。

悅是文獻之弟。

召諸音樂,逞伎寺內。

奇禽怪獸,舞抃殿庭。

飛空幻惑,世所未睹。

異端奇術,總萃其中。

剝驢投井,植棗種瓜,須臾之間,皆得食之。

士女觀者,目亂一精一迷。

自建義已後,京師頻有大兵,此戲遂隱也。

昭儀尼寺,閹官等所立也。

在東一陽一門內一里御道南。

東一陽一門內道北有太倉、導官二署。

東南治粟裡,倉司官屬住其內。

太后臨朝,閽寺專一寵一 ,宦者之家,積金滿堂。

是以蕭忻云:「高軒斗升者,儘是閹官之釐婦;一胡一 馬鳴珂者,莫非不黃門之養息也。」

忻,一陽一平人也。

愛尚文籍,少有名譽,見閽寺一寵一 盛,遂發此言,因即知名,為治書侍御史。

寺有一佛二菩薩,塑工一精一絕,京師所無也。

四月七日常出詣景明,景明三像恆出迎之。

伎樂之盛,與劉騰相比。

堂前有酒樹面木。

昭儀寺有池,京師學徒謂之翟泉也。

衒之按杜預注《春秋》云:「翟泉在晉太倉西南。」

按晉太倉在建春門內,今太倉在東一陽一門內,此地今在太倉西南,明非翟泉也。

後隱士趙逸云:「此地是晉侍中石崇家池,池南有綠珠樓。」

於是學徒始寤,經過者想見綠珠之容也。

池西南有願會寺,中書侍郎王翊舍宅所立也。

佛堂前生桑樹一株,直上五尺,枝條橫繞,柯葉傍布,形如羽蓋。

復高五尺,又然。

凡為五重,每重葉椹各異。

京師道俗謂之神桑,觀者成市,佈施者甚眾。

帝聞而惡之,以為惑眾。

命給事中黃門侍郎元紀伐殺之。

其日雲霧晦冥,下斧之處,血流至地,見者莫不悲泣。

寺南有宜壽裡。

內有苞信縣令段暉宅。

地下常聞鐘聲,時見五色光明,照於堂宇。

暉甚異之,遂掘光所,得金像一軀,可高三尺,並有二菩薩,趺坐上銘云:晉泰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書監荀勖造。

暉遂舍宅為光明寺。

時人鹹雲此荀勖舊宅。

其後,盜者欲竊此像,像與菩薩合聲喝賊,盜者驚怖,應即殞倒。

眾僧聞像叫聲,遂來捉得賊。

一胡一 統寺,太后從姑所立也。

入道為尼,遂居此寺。

在永寧南一里許。

寶塔五重,金剎高聳。

洞房周匝,對戶一交一 疏。

朱柱素壁,甚為佳麗。

其寺諸尼,帝城名德,善於開導,工談義理,常入宮與太后說法,其資養緇流,從無比也。

修梵寺,在青一陽一門內御道北。

嵩明寺復在修梵寺西。

並雕牆峻宇,比屋連甍,亦是名寺也。

修梵寺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不棲。

菩提達磨云:「得其真相也。」

寺北有永和裡,漢太師董卓之宅也。

裡南北皆有池,卓之所造。

今猶有水,冬夏不竭。

裡中太傅錄尚書長孫稚、尚書右僕射郭祚、吏部尚書邢巒、廷尉卿元洪超、衛尉卿許伯桃、涼州刺史尉成興等六宅。

皆高門華屋,齋館敞麗。

楸槐蔭途,桐楊夾植。

當世名為貴裡。

掘此地者,輒得金玉寶玩之物。

時邢巒家常掘得丹砂及錢數十萬,銘雲董太師之物。

後卓夜中隨巒索此物,楹不與之。

經年,巒遂卒矣。

景林寺,在開一陽一門內御道東。

講殿疊起,房廡連屬。

丹楹炫日,繡桷迎風,實為勝地。

寺西有園,多饒奇果。

春鳥秋蟬,鳴聲相續。

中有禪房一所,內置祇洹一精一捨,形制雖小,巧構難比。

加以禪閣虛靜,隱室凝邃,嘉樹夾牖,芳杜匝階,雖雲朝市,想同巖谷。

淨行之僧,繩坐其內,飧風服道,結跏數息。

有石銘一所,國子博士盧白頭為其文。

白頭,一字景裕,范一陽一人也。

性一愛恬靜,丘園放敖。

學極六經,說通百氏。

普泰初,起家為國子博士。

雖在朱門,以注述為事,注《周易》行之於世也。

建春門內御道南有勾盾、典農、籍田三署。

籍田南有司農寺。

御道北有空地,擬作東宮,晉中朝時太倉處也。

太倉西南有翟泉,周回三里,即《春秋》所謂王子虎、晉狐偃盟於翟泉也。

水猶澄清,洞底明淨。

鱗甲潛藏,辨其魚鱉。

高祖於泉北置河南尹,中朝時步廣裡也。

泉西有華林園。

高祖以泉在園東,因名蒼龍海。

華林園中有大海,即漢天淵池。

池中猶有魏文帝九華台。

高祖於台上造清涼殿,世宗在海內作蓬萊山,山上有仙人館。

台上有釣台殿,並作虹霓閣,乘虛來往。

至於三月禊日,季秋巳辰,皇帝駕龍舟鷁首,游於其上。

海西有藏冰室,六月出冰,以給百官。

海西南有景山殿。

山東有羲和嶺,嶺上有一溫一 風室。

山西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館。

並飛閣相通,凌山跨谷。

山北有玄武池。

山南有清暑殿。

殿東有臨澗亭,殿西有臨危台。

景一陽一山南,有百果園,果別作林,林各有堂。

有仙人棗,長五寸,把之兩頭俱出,核細如針。

霜降乃熟,食之甚美。

俗傳雲出崑崙山,一曰西王母棗。

又有仙人桃,其色赤,表裡照徹,得霜即熟。

亦出崑崙山,一曰王母桃也。

柰林南有石碑一所,魏文帝所立也,題云「苗茨之碑」。

高祖於碑北作苗茨堂。

永安中,莊帝馬射於華林園,百官皆來讀碑,疑苗字誤。

國子博士李同軌曰:「魏文英才,世稱三祖。

公幹、仲宣,為其羽翼。

但未知本意如何,不得言誤也。」

衒之時為奉朝請,因即釋曰:「以蒿覆之,故言苗茨。

何誤之有?」

眾咸稱善,以為得其旨歸。

柰林西有都堂,有流觴池。

堂東有扶桑海。

凡此諸海,皆有石竇流於地下,西通穀水,東連一陽一渠,亦與翟泉相連。

若旱魃為害,穀水注之不竭;離畢滂潤,一陽一穀洩之不盈。

至於鱗甲異品,羽毛殊類,濯波浮浪,如似自然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洛陽伽藍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