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第十章: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靜經》第十章

清靜經

第十章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字解〕

漸——由淺入深,有次及第的意思。

化——教化。

眾生——梵語為「薩埵」。

新釋為「有情」。

舊釋為「眾生」。

眾生二字有三意,一眾人所共生之義。

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

三經眾多之生死,亦名眾生。

聖道——大而化之謂之聖,必由之路謂之道。

簡而言之,即是聖人的心法。

〔章解〕

既然是達道如此的清靜,就可以漸次的步入真道了。

既然得入真道的門徑,便可以說是得著真道了。

雖如此說,確也毫無所得。

還必須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稱為得道的,能悟透了這個道理的人,才可以傳佈聖人的心法呢。

〔演說〕

上章所說的清靜之道,意義非常的奧妙。

唯恐少人參悟,不知其中的真意。

真是叫老子歎惜不止呢!又怕人以為皈依了清靜之後,使自以為得道了,所以又有這一章的解釋。

皈依清靜,雖說是的著道了。

但是不培德,不能消冤,不行動不能了意,還是不能了卻生死。

所以說起來還是毫無所得,也不過只落個獨善已身的小乘徒而已。

於世人可有什麼好處呢?必須時存濟世為懷,慈悲為本的念頭,普渡眾生,使人人脫出輪迴之苦,地獄之災,才合乎修道人的本旨呢。

佛云:「眾生不成佛,吾誓不成佛」。

故此講經說法,普渡群迷。

孔子周遊列國,杏壇設教,完全讓人明白明德新民,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真意。

以及耶穌的博愛,替眾生贖罪,並說:「世上的人們,有一人的德不明,就是我的德不明」。

這些事,都是捨已從人。

故《道德經》上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又云: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所留下的一言一行,都是修道的模範。

《中庸》云:「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果能傚法去作,那能不道成天上,名留人間呢?現在天道應運普渡。

明師繼往開來,一溫一 故而知新,祖述堯舜,崇尊孔孟,真是「百世以俟聖人」了。

倘能夠得遇明師親授指點,方不負此一生呢。

詩曰

定靜功夫大自然 何須爐中煉乾元

原人多為丹經誤 迷子未能聖意參

苦海沉一淪 何日脫 樂境逍遙幾時還

但願得道能布道 不負恩師闡真傳

清靜經原文 清靜經譯文,清靜經翻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一章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靜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