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註釋》第02章 為政:」【註釋】 北辰:北極星共:同「拱」,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論語註釋》第02章 為政

論語註釋

第02章 為政

【0!」】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註釋】 北辰:北極星共:同「拱」,環抱,環繞。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來治理國政,執政者便會像北極星一樣,居於一定的位置,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解讀】 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政治是德政,與此相反是暴政,比如說,文武之治是德政,桀紂之治是暴政。

翻開二十五史,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德政與暴政的歷史,德政流芳千古,暴政遺臭萬年,這已是沒有什麼可以可討論的了。

可討論的是德治與法治的問題。

誠如聖人所說,德治是執政者像北極星一樣居於中心的地位,而其他所有的人都環繞著他,或者說,像眾星拱月一樣。

這樣一來,執政者本身就有了主宰的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賢明仁君,人民算是運氣好,天下大治;可一旦運氣不佳,遇到昏亂暴君,人民也就只有遭殃了。

說到底,德治從本質上說來蘊含這極大的人治的成分,而與民一主政治的法治一精一神有所齟齬。

而德治正是儒家政治的特色,更進一步說,也正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

【0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註釋】 《詩》三百:《詩》指《詩經》,《詩經》共有詩305篇。

這裡說「三百」是舉其整數。

蔽: 概括。

思無邪:原本是《詩經魯頌同》中的一句;孔子借來評論整部《詩經》。

「思」在《同》篇裡本是無義的語首詞,但孔子卻引用它當「思想」解。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純正無邪。」

【解讀】 孔子此語一出,給詩與政治,乃至整個中國文學與政治訂下了千年不解之緣。

「文以載道」,「文學為政治服務」成為不容辯駁的信條,由此而主宰著中國詩與文學的命運,形成了中國詩與文學的總體特色--具有極強的政治傾向一性一。

從實際情況來看,《詩經》305篇,哪能篇篇都「思無邪」,完全符合孔聖人或儒教的要求呢?僅僅看它的第一篇「關關唯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首纏一綿俳惻的情詩,只不過孔聖人把它作了服務於政治,「可施於儀禮」。

【0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註釋】 道:通「導」,訓導、引導、領導的意思。

齊:整治免:避免格:至,來,引申為歸服

【譯文】 孔子說:「用政令來訓導,用刑法來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並沒有自覺的廉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用禮教來整治,老百姓就會有自覺的廉恥之心,並且心悅誠服」

【解讀】 這裡的對話實際上說的是儒家政治與法家政治的區別;儒家政治主張德治,以道德和禮教約束民眾;法家政治主張法治,以政令、刑法驅遣民眾。

德治側重於心,法治兼用,儒、法並行。

如果我們從實際出發,考察歷史和現實,顯然還是衛文子德主張比較行的通一些。

【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註釋】 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數和小一位的數字之間習慣用「有」字,而不用「又」字。

「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歲為入學的年齡。

「立」:自立「不惑」:不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

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一心一所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解讀】 與其說「人到七十古來稀」,不如說「人到七十萬事休」。

表面上看,聖人似乎說人到七十已達到一種自一由的境界,但實際上,這種「自一由」,這種「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欲一望的消退為代價而換來的。

也就是說,人到了七十歲,還有什麼呢?即使隨一心一所一欲,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更不要說有什麼超越法度和越軌的行動了

【05】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註釋】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下文的孟孫也指他。」

樊遲:「孔子的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御:「駕車」。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

孔子回答說:「不違背。」

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違背。」

」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回答「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依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要依照禮節祭祀他們。」

【解讀】 「無違」也就是不違背禮節。

這種不違背又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 一是要虔誠恭敬盡到禮數,不能敷衍塞責: 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禮教,即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越。

以孟懿子為例,他是魯國最有勢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時候不僅用魯公(諸侯)的禮儀,甚至還有用天子禮儀的時候,這就叫越。

孔子因為對他不滿,又不好直說得罪他。

所以當他來問孝時就只是含含糊糊地用「無違」這兩個字來打發他。

這也見出聖人微言大義的說話藝術。

如果同今天的話來說,孔子的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既要恭敬虔誠,又不鋪張一浪一費呢?

【06】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註釋】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

其: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

這裡到底是代指父母還是兒女,歷來有不同的理解。

【譯文】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

孔子說「做父母的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

【解讀】 乍一看來,孔予的回答真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味道。

人家問 什麼是孝。

他卻回答說父母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

但我們稍加體會,就會發現聖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 回答實際上非常深刻而一精一妙,依然是微言大義,他的意思是說 「你要問什麼是孝嗎,想一想你生病時父母為你擔憂的那種心情 吧!這樣你就會知道怎樣盡孝道了。

「 說穿了,所謂孝不外乎是對父母一愛一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 己生病時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待父母,這就是 孝。

這種心情,這種幼時躺在病一床一上望著爸爸一媽一媽一滿懷一愛一憐地為 自己喂湯餵藥的溫馨體驗,不是時常在我們的腦際紫回,在文學 家的筆端流淌嗎?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 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遊子吟》)

【07】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註釋】 子游:孔子的學主,姓言名偃,子子游。

至於:就連,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

孔子說:「現在人們所說的孝,往往是指能夠贍養父母。

其實就連狗馬之類都能夠得到人的飼養。

如果沒有恭敬之心,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之類有什麼區別呢。

【解讀】 與回答盂撻子和孟武伯父子不同,孔子對學生的問題不再是 含含糊糊地說隱語,而是循循善誘地加以引導了。

孝道的根本不在於贍養父母,而在於要有孝心。

沒有孝心,僅 僅是無可奈何地盡責任,那所謂的贍養就與飼養家禽牲畜沒有什麼 區別了。

當今社會,經濟發達,吃穿方面的贍養問題日益退居次要地 住,老父老母所期望於子女的,更是心到而已。

另一方面,一寵一貓 一寵一狗之風盛行,視貓兒狗兒重於先人老子的也大有人在。

如此看來,聖人之論還正有現實意義哩。

【08】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註釋】 色難:態度好很難。

色,容色態度;難,困難。

弟子:與下文「先生」相對,弟子指晚輩,先生指長輩。

饌:吃喝。

曾:副詞,竟:難道。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頻悅色的態度 最難能可貴,有事情晚輩出力,有酒萊長輩吃喝,這難道就是孝 了嗎?」

【解讀】 孝心和態度其實是一個問題的裡外兩面。

《禮記·祭義篇》說: 「孝乎之有深一愛一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 容。」

,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兩段話實際上是同樣的意思。

無論你是否為老人做事,也無論你是否拿好吃的給老人吃,只要 你內心不恭敬,態度不好,臉色難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

這 一點,尤其值得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注意。

【0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註釋】 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發:發揮

【譯文】 孔子說「我和顏回談論一整天,他從不提反對意貝和疑問, 就像一個愚笨的人。

可是,我注意觀察他課後的情況、卻發現他 很能發揮我所講的內容,顏回並不愚笨啊。

【解讀】 有大智慧的人,不顯山露水,不賣弄聰明,表面上看起來很 愚笨,其實卻很聰明。

有句俚語說得生動:「面帶豬相,心頭撩亮,」 可惜顏回沒有照片留下,我們不知道他長得怎麼樣。

《小兒語》告訴我們:「洪鐘無聲,滿瓶不響。」

俗話說」滿 罐水不響,半罐水響叮噹,」如果你留意觀察生活中這種現象真 是不少。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課堂上發言最踴躍的不一定是成 績最好的。

而往往是所請的「小聰明」。

《老子》有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蘇東 坡補充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顏回不正是這樣一個大智若愚的生動形象嗎?

【!」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註釋】 視其所以:看他的所作所為。

以,為。

歷,由,經歷。

2察其所安:觀察他的興趣。

觀其所由:考查他的經歷,由,經歷。

【譯文】 孔子說:「看他的所做所為,考查他的經歷,觀察他的興趣。

這個人還能夠隱瞞什麼呢? 這個人還能夠隱瞞什麼呢?

【解讀】 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不患人 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以,聖人有一套瞭解別人的方法,這 就是他觀察人的三個要點:既要看現實表現,也要查一查履歷檔案, 即便不用查三代,那起碼也要看一看他本人是否有「前科」啊!同 時,還要觀察觀察他的興趣一愛一好所在,是安於平淡還是熱中於追 名逐利呢?」

如此等等。

有了這三個方面的考查,誰還能隱瞞什麼 呢? 說起來,直到今天,我們的政工幹部不也還是在從這些方面 來考查「人民的勤務員」,從而決定一個人的陞遷沉浮嗎。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註釋】 1溫故:溫習舊知識,也就是」學而時習之」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溫習舊知識而能夠獲得新知識,就可以做別人的老 師了。

【解讀】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悅在哪裡? 就在「溫故而知新」。

學習最重要的是獲取心得,逐步達到無師自通的程度。

換句話說,無師自通,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所以,高明的老師總是致力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 子曰:「君子不器。

【註釋】 器:器皿。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樣。」

【解讀】 器皿各有所用,打醬油的不能買醋。

裝酒的不能裝油。

而君 子進德修正,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從政,都應該博學而才能廣泛,努 力使自己成為適應各個方面的通才。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全 面發展,做一個多面手,做一個開拓型的人才。

【!」3】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註釋】無

【譯文】 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

孔子說「行動在先,說話在後。」

【解讀】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也就是 「敏於事而慎於言」,凡事先做起來,然後再說,把實際的行動放 在言論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誇誇其談。

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這是聖人所不能容忍的。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註釋】 周:普遍比:偏私

【譯文】 孔子說:「君子普遍一團一結人而不只是和少數幾個人親近,小人只和少數幾個人親近而不普遍一團一結人」。

【解讀】 說起來,也就是要一團一結,不要分裂;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 拉幫結派。

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胸襟寬廣,「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而 不要心胸狹窄,結一黨一營私,排除異己。

二是要以道義為重,做人 主忠信,辦事講原則,而不要唯私利是圖,相互勾結利用,背信 棄義,以原則做交易。

能不能做到這一點,也就是君子與小人的界線。

【!」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註釋】 罔:通「憫」,迷惘,無知的樣子。

殆:危險。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惆,只空想不讀書那就危險了」。

【解讀】 只讀書不思考是讀死書的書獃子,只空想不讀書是陷入玄虛 的空想家。

書獃子迂腐而無所作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胡作非為, 甚至有一精一神分裂的危險。

所以,儒者主張既要讀書又要思考。

明代人陳鑾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 以出。

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

學是入書,思是出書。

出入有道。

學業可成。

【!」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註釋】 攻:治,鑽研。

異端:指怪異的雜學邪說。

也已:語氣詞連用,表示肯定。

【譯文】 孔於說:「鑽研異端邪說,那是很有害的啊!」

【解讀】 對於異端邪說的看法,歷來有保守和激進兩種截然相反的觀 點、保守者往往以正統自居,把凡是不合自己見解,好走極端,走 偏鋒的觀點都視為邪端邪說,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歷史上的哥 白尼、布魯諾等都是這種觀點的犧牲者。

激進者往往以標新立異 為時尚,喜歡以偏激、個一性一來走特殊的路子,鑽牛角尖,他們很 多時候都走入了凡胡同,自生自滅。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 新思想、新觀點、新的科研成果、藝術傑作都是這種標新立異的 產物。

所以有人專門著書《異端的權力》,為異瑞邪說當辯護人。

當然,對於儒者來說,對於以中庸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 來說,好走偏鋒的異端邢說是不能被接受的。

【!」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註釋】 由:即仲由,孔子的學生,字子路垮女:誨,教誨,教導。

女, 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東西你都懂得了嗎?懂得了就是懂 得了,沒有懂就是沒有懂,這才是真懂。」

【解讀】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裝懂。

人們時常諷刺那種只會說「Yes!」的「假洋鬼子」,這是不懂 裝懂的典型形象。

而實際上,生活中這樣的「假洋鬼子」到處都 是,充斥於各行各業。

如果只是讀書求知,這種「假洋鬼子」還不過是害己而已,沒 有什麼大礙。

但如果讓這種人從政治國,那可就不是害己的問題 了,小則害己害人,大則亡一黨一亡國。

所以,我們絕不要低估了不懂裝懂的危害。

因為它完全可能 由一種個人品質而發展成為一種社會公害,貽患無窮。

【!」8】 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註釋】 子張:孔子的學生,姓顓孫,名師,字子張。

干祿:干,求。

祿,官吏的俸給。

干祿也就是求做官。

闕疑:闕,同「缺」,保留的意思。

闕疑即對有疑問的地方持保留態度。

尤:錯誤。

闕殆:殆與疑是同義詞,闕疑和闕殆意思一樣,是「互文」見義的寫作手法。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求做官的方法。

孔子回答說:「多聽,對有疑 問的地方持保留態度,對沒有疑問的,自己說話時也要謹慎,這 樣就可以少過錯;多看,對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態度,對理解的,自 己做時也要謹慎,這樣就可以少後悔。

說話少過錯,做事少後悔, 當官吃俸祿也就水到渠成了。」

【解讀】 一般人率一性一而為問題不大,要想當官則必須謹言慎行,約束 自己。

常言道,說話多得罪人,做事多錯誤多。

所以,會當官的人 多半練就了一套謹言慎行的本事:但聽人說了大半天,表態卻是 字斟句酌,嗯嗯啊啊,甚至「王顧左右而言他」,,「卻道天涼好個 秋!」少表態,少做事,一張報紙一杯茶,明哲保身,但求無過。

這就不對了。

無怪乎有人說,做官是一門學問,裡面大有講究。

聖人可真是無所不教啊!

【!」9】 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註釋】 1哀公:魯國的國君,姓姬名蔣,魯定公的兒子,在位27年(公元前 494一466)。

2舉直錯諸枉:舉,提拔。

直,正直,這裡指正直的人。

錯, 同「措」,放置。

諸,「之於」的合音。

枉,與「直」相對,不正直,這裡指 不正直的人。

【譯文】 哀公問道:」怎樣做才能使老百姓服從呢?」

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服從;把不正直的 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服從。

【解讀】 孔子曾經對學生樊遲進一步發揮了這一觀點。

孔子說:「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夠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

樊遲不理解老師的話,就去請教 成績優異的同學子夏,子夏說,「這是含義非常深刻的話呀!比如 說,舜帝有天下,在眾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 靠邊站了;商湯王有天下,在眾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 直的人也就靠邊站了。」

從政治國離不了選拔任用幹部,幹部選得好,老百姓就擁護; 選得不好,老百姓就反對。

好與不好,標準是正直與否。

問題是,考查的難點也正是在正直與否啊!

【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註釋】 1季康子:魯國大夫,魯哀公時的正卿,魯國當時最有政治勢力的人。

2以:這裡作連詞用,同「和」。

3勸:勤勉。

4臨:蒞臨。

【譯文】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誠和勤勉,應該怎樣做呢?」

孔子說:「執政者在老百姓面前莊重,老百姓就會恭敬;執政者孝順父母,慈一愛一幼小,老百姓就會忠誠;執政者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會勤勉。」

【解讀】 一言以蔽之,執政者以身作則,老百姓才會按執政者的意思辦事。

所以,古往今來的執政者總是很注意樹立自身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一愛一民如子的人,一個慈祥而孝敬父母的人,一個勤政而廉潔的人。

說起來,作為一個公眾形象,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聖人不是早就說過了嗎?只有這樣的形象,才能使老百姓恭敬、忠誠而勤勉。

【2!」】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註釋】 1或:有人。

2奚:何,為什麼。

3《書》:指《尚書》,以下幾句 是古《尚書》佚文,今文《尚書》無此幾句。

4施:延及。

5有政:即政 治,「有」字無意義,為名詞詞頭。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您為什麼不參與政治呢?」

孔子說:「《尚書》說:「孝呀,孝順父母,友一愛一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 去。」

這也就是參與政治了呀,為什麼一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 呢?」

【解讀】 那就做人一大代表或政一協委員吧!

或者像孔子、孟子那樣,不做官,卻奔走於各國之間,去做那些做官的人的座上客,以其滿腹經綸,高談闊倫地去參與政治。

當然,這些都不是聖人的意思。

聖人的意思說的是齊家治國的道理:只要你做到了孝弟,而 且把這孝弟的一精一神普及運用到政治上去,這就回到有子所說「其 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 有也」(《學而》的話題上去了。

即使你沒有當官,也為治理國 家作出了貢獻,這下就是參與了政治嗎?

所以,連人一大代表、政一協委員也不一定要故了,只要你在家 裡孝敬父母,友一愛一兄弟,有助於社會安定,民風淳厚,你也就參 與政治了。

這樣一說,誰還能超脫於政治之外呢?

【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註釋】 1大車無輗(ni),小車無軏(yue):古代用牛拉的車叫大車,用 馬拉的車叫小車。

大車、小車都是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用 於駕牲口,這道橫木兩頭都有關鍵(活銷),輗就是大車橫木的關鍵,軏就是 小車橫木的關鍵,車子沒有這個關鍵,無法套住牲口,當然就不能行走了。

【譯文】 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 好比大車沒有套橫木的輗,小車沒有套橫木的軏,那怎麼可以行走呢?」

【解讀】 金庸筆下的韋小寶尚且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那個什麼什麼馬難追。」

所謂「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古往今來關於講信用的一精一言 妙語的生動故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孔子在另一個地方對子貢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這種對「信」的強調,使人想到文天祥的絕筆:「人生 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生 命誠可貴,一愛一情價更高;若為自一由故,二者皆可拋。」

信用高於生命。

不過,說得最多的,強調得最重的,往往也是問題最大的。

背 信棄義與講信用就像是一時孿生兄弟,他們穿越古今文化作品,跨 過歷史長河,直到今天,依然與我們同在。

或者更準確他說,越 到商品經濟時代的今天,背信棄義與講信用的矛盾越發突出,而 前者還大有佔上風的勢頭哩。

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是不是應該大書特書聖人的呼籲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註釋】 1世:這裡指代。

2也:同「耶」,疑問語氣詞。

3因:因襲 沿襲。

4損益:減少與增加。

【譯文】 子張問,「今後十代的情況可以知道嗎?」

孔子說:「殷代沿襲 夏代的禮儀制度,增添的和廢棄的可以知道。

周代沿襲殷代的禮 儀制度,增添的和廢棄的可以知道。

那麼,繼承周代的朝代,就 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啊。」

【解讀】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將向哪裡去?

放眼過去,展望未來。

孔聖人既是歷史學家,又是未來學家, 他給我們指出了看過去知未來的方法。

歷史在漸變中發展,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但無論怎 麼變,怎麼增添和廢棄,又總是會有所繼承,這就是傳統。

從夏朝到殷朝再到周朝,循歷史的軌跡可以知道過去,那麼, 運用同一法則,我們也可以知道未來,這就是鑒往而知來。

所以,一般人要讀一點歷史;從政治國的領導幹部更應該多 讀一點歷史。

【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註釋】 1鬼:這裡指死去的祖先。

2諂:諂媚。

【譯文】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這是諂媚;遇見正義的 事卻不挺身而出,這是怯懦。」

【解讀】 應該見義勇為的事你不去做,不應該祭祀的你卻去祭祀,用 老百姓的話來說,你是「當做不做,豆腐放醋。」

用四川的方言來 說,你是個「二百五」。

在古人看來,不應該祭祀的卻去祭祀叫做「一婬一祀」。

一婬一祀的目 的是媚神求福,拍人家祖宗的馬屁,所以聖人不齒,君子不為。

相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到車匪路霸應挺身而出;見 到女青年落水應義無反顧,不待脫一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緊。

否 則,你就是膽小鬼一個。

.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FFFFEC; border:1px solid #666; padding:5px; margin-bottom:10px; }.yiwen { color:Teal; }.jiedu { color:#660000; }.comment { color:DarkSlateGray; }.yinyong { color: #3333CC; }.pingxi { color:#000000; }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論語註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