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安禮章第六: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素書》安禮章第六

素書

安禮章第六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饑在賤農,寒在墮織。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

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

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文話文釋義】

怨恨源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源於事前未作周密的謀劃;幸福源於積善;災禍源於積惡。

饑饉源於輕視農業;挨凍源於忽視織造。

社會穩定在於得到有用的人才,社會失衡在於失去賢人輔政。

富裕在於能招來遠客,貧窮在於荒廢農時。

領導者反覆無常,部屬必多猜疑。

對領導者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欺凌傲慢,必定失去親附。

不尊重君側之臣,關係疏遠之臣就輕視這些君側之臣。

常懷猜疑之心必定不會信任別人;坦誠待人就不會猜疑別人。

邪惡之士從無正直的朋友;奸邪的上司從無公正的部下。

走向滅亡的國家必定缺少賢人輔佐,混亂的政治必定不用能人當政。

成大事者求賢若渴,敬重賢才的人待人豐厚。

國家走向稱霸,人才必定集聚歸附;國家即滅亡,賢者就會先行逃離。

瘠土不產大物,淺水不容大魚,禿樹不棲大禽,疏林不居大獸。

山體過於陡峭容易崩塌;沼澤之水過滿則會漫溢。

棄玉抱石者如同盲人,羊質虎皮者外強中乾。

拿衣服不提領子勢必將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一定會跌倒。

樑柱軟弱,房屋會倒塌;輔政者無能,國家會傾覆。

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怨恨,國之根本動搖。

大山將要崩塌,基礎必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心必先渙散。

樹根乾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必將殘破。

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也會跟著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走向滅亡。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一旦發現苗頭就應立即迴避。

擔憂危險的人,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的人,反而能生存。

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自然之道則吉,不符合自然之道則凶。

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事都集中到他那裡;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都向他襲來。

這不關神鬼之事,而是符合自然之道而已。

善於謀劃的人不會遇到困頓之事;沒有為長遠謀劃的人必定有眼前之憂。

志向相同必然人以類聚,同懷仁慈之心必然共同憂國憂民,奸惡之人必定結黨營私,愛好相同必定渴望結交,審美眼光相當必定相互嫉妒,智慧相當的人必定相聚謀劃,權勢相當的人必定相互傾軋,利益相同必定互相猜忌,思想相近必定相互響應,氣質相近的人必定相互欣賞,同一類型的人必定相互依靠,行為準則相同的人必定互相親近,磨難相同必定使人親近,覺悟相近必定互相裨益,能力相近必定相互約束,技巧相近必定互相競爭:這是由理數所定,不可與自然之道相違。

寬以待已嚴於律人者與自然之道相違,而寬以待人嚴於律已者就順應了自然之道。

與自然之道相違,將遇阻力;順應自然之道則暢行無阻。

遇到阻力易生亂象,暢行無阻則順應天理。

按照上述原理,無論是修身、齊家、治國就有了判斷標準了。

【暮初評注】

本章又是一個對於行為規範的註釋延續,只不過換了一個層次。

是從「禮」的角度來闡發。

最終又回歸到「道」,從而對於「道、德、仁、義、禮」的作用作了一個全面的小結,揭示了一些人性中特點,從而幫助統治者更好地把握「人心」和「道心」,把天下的樞紐關節牢牢地握在手心之中。

不為人知的是,《素書》是另一個側面闡發了堯、舜、禹心口相傳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治國真言(《書經·大禹謨》)(詳見《正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告誡統治者必須以天道、地道、人道修身正心和治理天下大事,敬天畏地,防微杜漸。

由於《素書》相當於一本治國實用手冊,背後所隱含的道理不為人知,才使得世人對其輕視。

暮初在通讀幾遍《素書》後才覺得該書確實神龍見首不見尾,故不敢輕慢,以粗淺的評注方式拋磚引玉。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素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