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素書》正道章第二

素書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文話文釋義】

品德高尚,可以讓人心悅誠服;誠實可信,可以統一不同政見;以義當先,可以服眾;才識傑出,可以分辨歷史上的得失;賢明睿智,可以明析當下的事理,這樣的人可稱之為「人中之俊」。

行為舉止可以為楷模,聰明智慧可以解疑難,道德誠信可以守契約;廉潔公正可以理財務,這樣的人可稱之為「人中之豪」

克盡職守,無所廢弛;恪守信義,無所變易;雖遭猜疑,仍能義無反顧;利字當頭,仍能不見利忘義。

這樣的人可稱之為「人中之傑」。

【暮初評注】

人生在世,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明方向和事物的邊界。

因此,明智的統治者正好利用這個缺陷來統治百姓。

當然假如統治者本身也有這個缺陷,那麼統治者本身將面臨改朝換代的危險。

而所謂的方向就是選擇,就是有所得,有所捨。

所謂統治者就是權、利、位、勢的絕對佔有者,但是要保持權、利、位、勢,必定需要犧牲一部分東西。

《素書》把統治者分為幾個層次,這就是「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

其中,「人之俊」以德、信、義、才、明的面孔昭示世人;「人之豪」以行、智、信、廉的形象為世人楷模;「人之傑」以守職、處義、見嫌、見利中的分寸為世人之標桿。

問題是,不要以為這些統治者表裡如一,知行合一,能真正成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而是讓百姓以為這些統治者應該是這樣的人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努力保持「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的形象對於統治階層而言,實則是一種犧牲,但是這種犧牲背後有著老百姓所看不明白的權、利、位、勢的更大利益。

是否願意以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利益,一是看統治者的眼光,二是看統治者的器量,三是看統治者的氣數。

因此,當張良幫著劉邦「忽悠」取得政權後,張良卻明智地選擇隱退了。

他最瞭解劉邦的脾性,劉邦無非也是小人一個。

但是,歷史上的劉邦無愧為 「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至少正史中是如此認為的。

所以,要蒙騙百姓,「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為了保持這種形象也要部分犧牲掉自己的一些利益,目的在於攫取更大的利益。

平心而論,張良輔佐劉邦是因為這個平台可以借用而已,並刻意把劉邦打造成「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從而號令天下,平息天下動亂,還百姓一個和平的世界。

也就是說,張良並不想成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已超出了這個範疇,早就是一位真正的得道之人。

本章之所以命名為《正道章》,講解了要成為統治者應該樹立怎樣的形象才能服眾。

或者說,如何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素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