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入門》第02章 五行河圖洛書: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最早的文字記載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入門》第02章 五行河圖洛書

易經入門

第02章 五行河圖洛書

一、五行的基礎知識

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尚書?洪範》,是商朝舊臣箕子向周武王解釋天地之大法時其中的第一大法:「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箕子不僅說明了五行的名稱,還解釋了五行的作用和與五味的對應關係。

水為一陽一之濕氣,呈一陰一性一,「潤下」即向下滋潤,具有聰明善良的一性一格;木為一陽一之濕氣,感於一陰一而舒,質柔、一性一暖,「曲直」即能屈能伸,具有生長、柔和、仁慈之 一性一;金為一陰一之燥氣,感於一陽一而縮,質剛、一性一暖,「從革」即順從、變革,具有能柔能剛、變革肅殺之一性一;火為一陰一之燥氣,呈一陽一性一,「炎上」即發一熱向上,具有恭敬有 禮、急燥向上、鍛金毀物之一性一;土為一陰一陽一之氣均盛,「稼」即播種,「穡」即收穫,具有載物藏納之能、厚重穩健之德。

上一章講八卦是天地萬物按作用和現象所劃的一種分類,這一章的五行就是按生剋關係所劃的另一分類。

五行因其有鮮明的相生相剋的關係,所以被人們廣泛應用於 吉凶占斷上,而真正的周易是根據爻辭判斷吉凶的方法卻很少有人使用了。

大家不要初一看就認為自己明白了生剋關係,這就算懂五行了。

五行學說的應用十分廣 泛,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大家認真掌握。

五行相生和相剋的原理,大家一定要牢記掌握。

不要以為是簡單的相生相剋,所謂相生實際上是一種轉化,生的一方必有所損。

相剋也是一種抑止,相剋並不是簡單克制,也是有易有難,金克木、土克水較易,而火克金、木克土則較難,而水火之間則是以強弱定勝負。

關於五行的順序則有多種排列方法。

一般按五行生成:水、火、木、金、土,這是根據《尚書?洪範》而來,另外周易的《系辭》、黃帝內經的《靈樞》等書中皆有印證。

說明最完整的是《尚書大傳·五行傳》,其中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

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正是這個才將後面要介紹的河圖與八卦聯繫起來。

中國古代也一直用這個順序來表示一周,這個傳統在日本至今仍完好保存。

五行和八卦一樣,都是由一陰一陽一的變化而表現出的不同特一性一,因此不能將某一事物當作五行之一,事實上,絕大多數事物都是包涵五行的多個特一性一,比如說桌子,它既 有木的特一性一,也有水的特一性一,更有火的特一性一,也有一些金和土的特一性一,但五種特一性一有主有次,其主要特一性一還是屬於木。

判斷事物的五行所屬,要看其大的特徵,例 如,春季萬物復甦、百花開放,所以春的五行所屬為木,夏季赤日炎炎,酷熱難當,所以夏的五行所屬為火,秋季風吹葉落、凋零蕭殺,所以秋的五行所屬為金,冬 季冰天雪地、萬物歸藏,所以冬的五行所屬為水。

關於五行配四季,木火金水分別對應春夏秋冬,那麼土對應什麼呢?有的書說土對應長夏,也有的書上寫的是土對應四季,這兒有必要解釋一下。

這個四季不是指春 夏秋冬四個季節。

一個季節有3個月,第一個月稱為「孟」,第二個月稱為「仲」,第三個月稱為「季」,例如仲夏就是指夏季的第二個月,在古代這是常用的,我 們看《呂氏春秋》就可以知道這一點。

所以,這兒的四季是指四個「季月」,也就是季春、季夏、季秋、季冬這四個月。

長夏是指夏季的最後18天,也有資料說是 大暑到秋分這段時間。

總之,土與長夏對應,這是中醫的方法,土與四季對應是易經的方法。

五行對應表可以列舉出很多例子,這兒我們將一些主要內容列入下表:

五行學說已經被 用於各個領域,尤其是在中醫、周易方面。

另外有許多書大談「相乘相侮」等概念,意義不大,即使命相方面應用到這些內容,理由都很牽強。

大家只要明白,五行 和八卦都是一陰一陽一相互作用的結果,明白為什麼水本為一陽一卻表現出一陰一性一,而火本為一陰一卻表現出一陽一的道理,也就能明白所謂相乘相侮的一些讓人頭暈的概念。

二、河圖

《系辭》中有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禮記》中也有:「河出馬圖」,論語、尚書等儒家經典中多處有記載。

河圖是伏羲時代黃河所出現的龍馬身上 所負的圖案,伏羲記錄下來後,與八卦相結合,使八卦與五行融合在一起,相互參照使用,所以河圖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八卦和五行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為什麼河 圖、洛書被古人認為是上天所賜,這已經很難考證,但小雅認為伏羲一定看出了其中的道理才會被留傳下來。

如何來理解這個河圖呢?首先從右圖可以看出,河圖裡有黑點和白點之分,黑點代表「一陰一數」(即偶數),白點代表「一陽一數」(即奇數)。

用連線串起來的點為一 組,從圖上可以看出共有10組,下面兩組為(1和6),上面兩組(2和7),左邊兩組為(3和8),右邊兩組為(4和9),中間兩組為5和10。

從這兒開始,我們要引出易經的方位(即東西南北中),大家要注意,易經的方位畫在紙上正好和我們日常習慣相反。

日常地圖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易經 方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為什麼會這樣,小雅根據自己的判斷認為,遠古的盤古氏是仰觀天象所得,這一點後面講二十八宿還要詳細解說。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

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這樣就將五行的方位確定了下來,北方水、南方 火、東方木、西方金,中間為土。

本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圖,後人卻「悟」出了許多所謂的「道理」,引出了許多名詞,什麼左旋右旋,什麼生數成數等,小雅認為 全是夢幻泡影,並不需要掌握,因此請初學者不要被其它書籍的名詞所迷惑,為了方便大家看其它書,這兒簡單介紹一下。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所以一是生數、六是成數;地二生火,地七成之,所以二是生數、七是成數,同理類推得出,1、2、3、4、5為生數,6、7、8、9、 10為成數。

那麼所謂的「左旋相生」是什麼意思呢?大家從中土看起,由中土到西金,再到北水、到東木、到南火、最後回到中土,順著這樣的路線正好按順時針 方向圍繞河圖一周,這就是「左旋相生」。

生數之和1+2+3+4+5=15,成數之和6+7+8+9+10=40,這個生數與成數之和55就是「大衍之 數」,用周易的蓍草法用的就是這個數。

三、洛書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於洛水,其背有文,九文近頭,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 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像九宮,中五又像太極,中一文又像一氣;其形方,方象地。

陳摶最初傳出時,是與河圖邊在一起被稱之為「龍圖」,後人為說明方便才 根據古書記載分別命名的。

洛書當然不可能真是神送來的,它同樣是古人觀察天形象時發現這個龜紋與九宮內容相印。

九宮又稱「太一九宮」,太一就是北辰星或北極星,位居天宮正中,四方四維(東南西北即四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即四維)為八個卦神所居。

將龜甲上圖案規範一下就形成右圖,仍然由黑點和白點通過連線分組而成,這樣得到的九個數,除中宮五不用之外,其它八個與易數相關聯,這樣就得出了後天八卦的方位結構。

後人為了便於記憶,將這些易數編成如下口訣:

九宮數在術數上被廣泛使用,必須牢固掌握,九宮數既然代表天象,在應用中是轉動的,例如奇門中1為乾宮,中宮不動,其它八個數按逆時針轉動。

這樣一來,按 上面口訣很難把握位置,所以建議大家記住四周的八個數就可以,我歸納為:「一留妻兒(1、6、7、2),就是三八(9、4、3、8)。」

,一留下妻子兒女 在家,就知道是三八婦女節到了。

因為中宮「五」一直不變,所以記住這個順序比自己去推算方便得多,只要找到1的位置就可以了。

四、文王八卦

文王八卦也稱「後天八卦」,早在商朝就已經有了,因文王演繹並增加了卦辭,後人一般就認為是文王所作。

這個後天八卦是以後學習的重點,在理數的推斷方面基 本上是用的後天八卦,所以,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區別要領會。

先天是萬物初創,後天是萬物發展,所以先天數一般用於起卦,以此演示萬物的生成,後天數則反 映事物的變化,一般用於標注變化後的對應位置。

因此先天沒有方位,只有後天才有方位。

如何理解這個後天八卦圖呢?我們先看四方(即南北東西)的四個卦:坎離兌震,坎為水而離為火,這兩卦一南一北容易理解,因為南熱北冷現象明顯。

震代表雷、 代表木,兌代表澤、代表金,由於春雷與金秋現象也很明顯,所以大家不難理解。

關鍵是四維(即四角)的四個卦(乾坤巽艮)如何理解?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神異經》和《淮南子》等多本古書上都有記載,崑崙(即不周山)有一天柱,被共工氏撞塌,於是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這就是日月星辰自 東而西、大江河川自西向東的原因。

雖然是傳說,但終究會被人解密這個傳說的根源,不過從這兒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為什麼乾卦位於西北(天塌西北)、而巽卦位 於東南(地陷東南則風入),也因此可以知道天地相交於西,所以坤位於西南,餘下一個艮卦位於東北。

這個理由只是小雅為了幫助大家記憶,並沒有特別根據,從 原理上來說,小雅更相信古人是通過對地理的觀察而來,因為風水學中24山用到了天干、地支和乾坤艮巽這四個卦。

關於後天八卦的成因,邵子的講解最為一精一彩,卻不知為何被眾多易學家所忽視。

「天之一陽一在南而一陰一在北,地之一陰一在南而一陽一在北。

天之一陽一在南,故日處之;地之剛在北,故山處之。

所以地高西北,天高東南也。」

這句話解釋了坎離二卦的位置,以及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原因。

「易者,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也。

震兌始交也,故當朝夕之位。」

這句是解釋震東兌西的原因。

八卦也有五行,其中水:坎、木:震巽、火:離、土:艮坤、金:乾兌。

坎離二卦分別屬於五行中的水火,這一點比較好認同。

震卦對應的是東方、春季,而東方、 春季都與木相關聯,所以震的五行屬一性一為木。

同樣兌為西方,其五行屬一性一為金。

乾的五行屬一性一為金,這大概是因為乾具有「剛健」的特一性一,但乾卦的五行屬一性一應該不 僅僅表現為金,這一點小雅翻閱了很書,也沒有能找到比較信服的理由。

艮和坤的五行屬一性一為土,這比較好理解,積土成山,而坤為地,地的主要成份當然是土,不過,和乾卦一樣,坤卦也包含多種五行屬一性一,有待於專家討論。

最後一個 就民巽卦,其五行屬一性一為什麼是木,似乎沒有太多的理由,難道是因為風助火勢,就認為巽屬木?這也太勉強了一點。

總之這其中的理由小雅也不知,希望大家探 討。

後天八卦很重要,除了前面的口訣之外,用手掌是最好的方法,古人所謂「宇宙在乎手,萬物由乎心」,再複雜的內容只要掐指一算便有了結果。

如右圖,我們可能 先記住乾坤坎離四卦,離坎居正南正北於中指上,乾坤據西北西南於無名指上。

然後再看正東正西為震兌,你可以說:「你講得真對(震兌)啊」,這樣就只剩下艮 巽於食指上,山重而風輕,所以艮在下而巽在上,這樣一理解就很容易記住了。

五、體與用

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質量和能量進可以相互轉化的,質能守恆定律告訴我們,當質量釋放能量時其質量減小,反過來,當其吸收能量時,質量增加,質能總和不 變。

在易經中也有類似的「定律」,這就是「體用定律」。

「體」是指事物的本體,「用」是指作用、應用、發展、變化等。

這個概念的引入,對後面的占卜術數影 響很大,尤其是梅花易。

我們前面學習了五行八卦的基礎知識,有人覺得易經原來這麼簡單,這又錯了,五行作為一門大學問,許多古人窮其一生尚未理解透徹,豈能一兩天就能學完?有許 多內容看上去好像明白了,但實際上你並沒有明白。

例如五行的生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雖然都用了同一個「生」字,但這五個相生原理 都不相同,如果問你你能回答嗎?相剋也是一樣各不相同,所以我們還要「恪物致至」,下面以火與水為例來說明休用的關係。

火生於動,水生於靜。

動靜相生、水火相息。

水火為用,草木為體。

用生於利,體生於害。

利害表現在感情之上,而體用隱藏於一性一情之中。

這個道理就不是一般的人 輕易所能體會的。

火本無體,通過草木燃一燒後才有體。

草木燃一燒前處於靜的狀態,尚未有用,待火燃起之後才有了用,所以凡是有體之物都可以被焚燒。

水也有體,那麼水能夠被燃一燒嗎?這兒我們要深入瞭解五行的特一性一。

火的一性一質,遇水之後能與之對立而不能與之相隨,所以火遇與水則滅;水的一性一質,遇火之後能與 之相隨而不能與之對立,所以水遇火燒煮之後而變熱。

這就是世上有熱水而沒有涼火的原因。

火以用為始,以體為終,所以火是動一態的;水以體為始,而以用為終, 所以水是靜態的。

這樣說來,火也有體,水也有用,二者既相濟又相息。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世界上許多矛盾的東西都可以化害為利,就看人如何去應用。

古人為什麼不將這些道理寫出來告訴後人呢?任何事情如果不思考,問題就會簡單化,辦事就容易。

只有通過思考體會才能掌握事物的本一性一。

通過語言傳授,只能得 到事物的外在表現;通過眼睛觀察,只能得到事物的形狀;通過數量計算,只能得到事物的多少。

萬物的奧妙只能通過意會而不能言傳。

這就是世上聖人的兒子並不 一定也成為聖人,聖人也就不可能是父親或師傅所能教出來的。

六、本章學習重點

1. 五行的相生相剋要背熟。

2. 洛書所示的九宮要背熟,當「1」轉到「震宮」時你還能熟練地填寫出其它數字嗎?

3. 熟練畫出後天八卦圖,同時標出方位、數、五行。

4. 什麼是生數、大衍數?

七、常見問題

問:九宮數有什麼好方法嗎?只能背口訣嗎?

答:九宮數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而且也不難,這種方法可擴展到5×5、7×7等奇數平方個格子。

問:什麼叫起卦?既然起卦是用先天數,為什麼還要後天數?

答:在易經應用於算命方面,首先要確定一個卦象,也就是說,你所要測算的事情是用哪一個卦來解答。

確定這個 卦的方法稱為起卦。

起卦的方法多種多樣,四柱是用生辰八字來起卦,六爻是用三個硬幣來起卦古代周易是用50根蓍草來一抽一取等,所有這些方法都或明或暗地轉化 為數。

六爻、梅花、蓍草等以周易為中心的術數,就是將這個數與先天數對應,從而確定卦象。

後天數只是用於與方位相對應,在式盤、風水等方面使用。

對於易經來說,一切都可以用數來表示,而不僅僅是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所以中國文化才是典型的符號文化、數字化文化。

問:動靜、一陰一陽一、剛柔這些概念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天生於動而地生於靜,所以天近於純一陽一而是地近於純一陰一;動靜相交乃天地之道。

動之始則一陽一生,動之極則一陰一生,一陰一陽一相交乃天之用。

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剛柔相交乃地之用。

動之大者為太一陽一(日),靜之大者為太一陰一(月);動之小者為少一陽一(星),靜之小者為少一陰一(辰)。

日月星辰相交乃天之體。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

水火土石相交乃地之體。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

暑寒晝夜相交替乃天之變。

水為雨,火為風,土為露,石為雷。

雨風露雷相交乃地之化。

【修正日誌】

2014.12.24 網友「唐僧一愛一吃肉」將「水:坎、木:震巽、火:離、土:艮山、金:乾兌」更正為「水:坎、木:震巽、火:離、土:艮坤、金:乾兌」

.item {position: relation;height: 20px;font-size: 14pt;font-weight: light;margin-bottom:20px;vertical-align: middle;padding: 4px;color: blue;}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入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