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導讀》第三章、道德仁義禮的關係:「道」即「無」, 「無」生「有」,「有」生萬物之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儒家思想導讀》第三章、道德仁義禮的關係

儒家思想導讀

第三章、道德仁義禮的關係

後人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認為是儒家做人的根本,這完全是對儒家思想的誤解,是沒有搞明白道德仁義禮的關係所造成的。

「道」即「無」, 「無」生「有」,「有」生萬物之時,這個「有」具有「大德」,萬物相生,生物者得「德」,被生者得「物」,所以失去「物」則得到「德」,因此也可以說「德 生萬物」。

「德」是完全的付出,而不管被生的物是好是壞,因為在「道」或「德」的眼裡,「好壞、美醜、對錯、上下、前後」等都是物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 會相互轉化,所以「德」不會偏向任何一邊,如果偏向一邊則「失德」,所以道家處理矛盾的方針是「報怨以德」,「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就是 你付出的「物」越多,自己得到的「德」就越多。

這兒就要提到孔子處理矛盾時的態度,當有人問孔子對「報怨以德」的看法時,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是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用什麼來報答德呢?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從這兒可以看出儒家並不和道家站在同一層次,而是已經有了是非對錯的區別,所以 處理問題就只能用「仁、義」的思想教化人們向「善」的一面靠攏,而「不仁、不義」則是背離「德」的行為。

所以「德高望重」不是隨便稱呼的,只有此人德澤一 方,所有的人都得到好處,才能有此稱謂。

說某人很「仁義」也不是隨便誇獎,當對方不仁時你要有義,當對方不義時你要有仁,也就是你要包容對方的過失,從而 感化對方。

老子看明白了這個關係,所以書中總結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法家又補充了一句「失禮而後法」。

「禮、法」是什麼?隨著 社會發展、道德淪喪、人心不古,用道德無法感化、用仁義也無法勸阻之際,儒家拋出了另一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的法寶「禮」。

這比當今所說的「禮貌」的禮要廣 得多,「禮」是對上至君主、下至百姓的一整套行為規範,具體說就是君主出門應該坐四馬所拉的車、宴會舞蹈時可以8個人一排,而上大夫只能坐二馬所拉的車、 舞蹈時只能6人一排等一系列禮儀規矩,普通百姓之間也同樣有很多規定,遇見長輩的禮儀、祭祀禮儀,連同吃飯的規格等包羅萬象。

儒家的一個美好願望是:如果你偏離了仁義之心,那麼只要你按照聖人制定的「禮」來辦事,你就會回歸於仁義。

那麼事實上可行嗎?顯然不可行,小雅在後面將詳 述「人一性一善惡」來說明不可行的理由。

行不通怎麼辦?孔子認為應擴大教育,孟子在教育的同時提出「智」,也就是教人多學知識,明辯是非。

到了董仲舒則又多了 一個「信」,這樣「仁義禮智信」成了儒家做人的「五常」準則。

小雅認為這也是行不通的,真正行得通的是法家的「法」寶,關於這一點,小雅將在法家文章中詳 說,「法」和「禮」同樣是做人的行為規範,「禮」是靠道德思想來維護,而「法」是靠國家機器強制執行。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儒家思想導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