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秘史》第九十三回 慈禧後遊覽頤和園 李蓮英值宿樂壽堂:這一天辰刻,太后由宮內起身,出西華門穿御河橋,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皇清秘史》第九十三回 慈禧後遊覽頤和園 李蓮英值宿樂壽堂

皇清秘史

第九十三回 慈禧後遊覽頤和園 李蓮英值宿樂壽堂

話說慈禧太后擇定五月十五日遊覽頤和園。

這一天辰刻,太后由宮內起身,出西華門穿御河橋,出西直門,沿途皆是新修的石徑,兩旁種著垂楊柳。

路過駱駝脖兒,海澱扇子河,到了一個小村。

遠遠望見一座高大牌樓,額上書寫「頤和園」三字,宮門外早有慶親王、奕匡率領王公大臣,文武各官,在門外跪接聖駕;宮內都是宮眷及各福晉格格命婦等跪迎。

太后坐著亮轎,一直到了樂壽堂。

此時皇帝、皇后已繞道先至殿前,扶太后下轎,眾宮眷們,只見太后身穿深黃色賓紗敞衣,上繡淡藍色飛蝠各銜金壽字,淺綠色素絹,圍著脖子,二領紐上懸著十八粒珍珠手串,腕上帶著翠鐲子,手上戴著鑽石戒指,指上套著一對赤金鑲寶石指甲套,梳著兩把頭,兩耳戴著一對祖母綠墜子,頭上珠翠鑽石,插了許多光彩奪目。

太后的容顏,打扮起來,更覺得不老反少了。

太后下了轎,皇帝笑道:「請太后額一娘一,先行休息,然後傳膳。」

太后說道:「我現在有點餓了,先傳膳再遊覽罷了。」

李蓮英在旁連聲「喳、喳」的答應。

太后走到殿閣中,登上寶座。

恭王府大公主率領各福晉、格格等上前請安已畢。

李蓮英奏到:「御膳備齊,請老佛爺的示,擺在什麼地方?」

太后道「就在這兒吃吧。」

李蓮英答應著下去傳諭。

不多一刻,宮女太監各手托黃漆盒,走上殿來。

慶王府三格格等一樣一樣的呈遞上去太后一愛一吃蓮子,先用了一碗,便不吃了。

笑著說道:「我不餓了,你們吃吧,我要去休息休息,等會子還要到湖邊上去溜躂溜躂呢!」

說著便站起身來,眾人齊聲稱喏。

三格格遞上漱口水,大公主遞上手巾,太后洗臉漱口畢,慢慢走進裡間去。

大公主跟著進來,將太后帶來的衣包打開,取出衣服,請太后更衣。

太后說道:「我不換了,我腰也覺酸,腿也覺僵想歇一會呢!」

大公主道:「老佛爺,今天累了,真得睡一覺才好呢!」

太后便向一張紫檀木雕龍的榻上躺下。

大公主見太后躺好,忙給太后蓋上一一床一薄棉被,兩個宮女在一床一旁看守。

大公主退下。

那殿下的皇眷們都用膳已畢,皇后暫回宜芸館。

大公主暫回養雲軒,其餘福晉格格、命婦等,都在東西殿上休息。

時有三點多鐘,太監傳進信來,皇帝前來請安。

各宮女紛紛到處送信,皇后及大公主等皆趕到。

皇帝一直走進殿去,二格格奏道:「老祖宗現在歇覺,請皇帝暫坐。」

皇帝坐在八仙椅旁,大公主及皇后在東外間屏後閒談。

眾宮眷都在殿外伺候,忽見三格格出來,向大公主說道:「老祖宗醒了,請皇帝、皇后、大公主一齊進套間。」

大公主便奏知皇帝,與皇后一同進去請安。

皇帝向太后奏道:「太后額一娘一,今天勞累了,請明天再遊園吧。」

太后道:「我不累,今天先游一次。」

遂命李蓮英去傳奕匡。

李蓮英應聲而去。

不多一刻,奕匡傳到,太后命皇后等退至屏後。

太后升了寶座,皇帝侍立在側,奕匡跪在寶座前,叩頭請安畢,慈禧後命奕匡傳知:「徐桐、徐甫、陸潤癢、陸寶忠、孫毓汶、孫家鼐、翁同,榮祿、長萃、世鐸、奕謨、景善等隨從遊園。

外邊人齊了,我就起駕。」

奕匡忙答應著叩頭退出。

這時各王大臣都齊集門外,太后即出殿升輿。

皇帝在左,皇后在右,大公主等都跟在後面。

太后的肩輿,剛出宮門,禮親王世鐸領著一班大臣匍匐門外,口稱:「臣等恭迎聖駕跪請聖安。」

太后在輿中點點頭,命他隨在輿旁同行。

禮親王等遵旨起立,跟在肩輿,慢慢行走。

奕匡、崇禮二人,在御輿左右側身斜行引導。

御輿走到湖邊,見有一個彩色木架,高約二尺安一盞大電燈,太后問此燈亮不亮。

奕匡奏道:「此燈有八千支燭光力,開燈之後,可普照湖面。」

太后道:「好!可名曰佛光普照。」

奕匡回頭向軍機章京吳郁生道:「快些記下。」

吳郁生手拿著記事簿,便記下了。

奕匡又奏道:「由這條路向東,那一座殿閣,便是皇帝的寢宮。」

太后點頭,問道:「咱們先游哪一處去。」

奕匡奏道:「全園山前,共分八大處,六小處,山後尚有幾處,若欲游完,非一兩天不可,今日天色將晚,請皇太后沿著湖岸,略看一遍,明日再游各處。」

太后道:「也好。」

奕匡又向前引導,太后的肩輿,抬著向西而行走不多遠,大公主指著一處宮院奏道:「此處便是奴才的住所。」

太后命肩輿稍住,見向東一座宮門,門作鍾形,上刻「川、泳、雲、翔」

四字。

正殿上懸著一塊匾,大書「養雲軒」三字,太后道:「好一個養雲軒!正合大公主居住,咱們先游別處,明天再來細瞧。」

肩輿太監遵旨,抬著肩輿又向前走。

走進了長廊,見花木青蔥,十分幽雅,那長廊東自養雲軒,西至石舫,共有二百八十多間房子。

中間有一個亭子,名曰「留住亭」,正對著鷗舫太后的肩輿一直抬到排雲門。

奕匡又奏道:「此處最當初孝聖悉皇后三次大慶,祝嘏受賀的地方,名曰『大報恩延壽寺』,乃園中最重要的地點。」

太后聞奏,便命停輿下轎。

李蓮英忙將寶座設好,太后卻不坐下,背著手步出長廊,向北慢走。

見排雲門前,有一座大牌樓,上寫著「眾香界」

三字。

牌樓之前,設著一對古銅大獅,雕鏤一精一細,並有一丈多高的太湖石數對,透體玲瓏,奇形異色。

李蓮英與總管太監香王扶著太后,慢慢走上石階,到排雲門下。

太后見門上懸著一匾,上寫「萬象光昭」四字。

柱上一副對聯,聯云「後日引晨辰,珠聯璧合」,「順時調律呂,玉節金和」。

太后讚:「好!是誰做的?」

奕匡奏道:「是翰林院惲毓鼎所做。」

太后道:「呵,筆墨不錯!」說著話走過了石橋,來到二道宮門。

門上也有四字,是「高壽無疆」。

太后又向前行,下了台階,已到排雲殿。

太后一看這排雲殿正中間,是五底三樓,兩旁的樓是三底,配房旁都是穿廊。

東西各有配殿三間,真是畫棟雕樑,玉階金砌。

正樓上掛著一方豎額,大書排雲殿。

門上懸著「大圓寶鏡」四字兩旁對聯是「疊石起橘巒,如山之壽。」

「引泉通玉一液,有澤皆春」

殿座全是白玉欄杆。

階下有古銅鼎兩座,金缸一對,左右偏殿,皆甚軒敞高大。

太后走進正殿之中,皇帝、皇后大公主等也跟著進去。

奕匡等皆在階下恭候。

太后見殿內陳設著許多古玩,及漢鼎周彝。

所有橘扇檻欄,一律是用花梨雕刻的。

梧扇之中,雕成牡丹花一心,中間裱著戴熙所畫大小米派的山水。

太后在寶座暫息一回,三格格忙遞上香茶,二格格遞上潮煙袋。

太后吸著煙,四面瞧看。

見殿中懸著玉華、雲飾、紫霄、芽輝,四方橫匾,乃陸潤癢翁同等寫的。

皇帝奏道「請太后額一娘一回『樂壽堂』用晚飯,天色不早了。」

太后道:「就在這裡吃吧,此地比樂壽堂更幽雅呢!」

太后就命李蓮英快去傳膳,所有隨從福晉等,均賞在殿吃飯。

奕匡及諸王公大臣等,賞在二道宮門外兩殿賜宴。

大公主忙領著各府福晉格格,以及各命婦,一齊跪下謝恩,都退下去。

奕匡等亦在殿下謝恩已畢,都到二道宮門外去了。

皇帝在殿上陪著太后用膳。

膳罷,太后扶著李蓮英站在殿門外,向各處觀望。

皇帝隨侍在側,太后向皇帝說道:「這裡地勢很高,氣候也好,景致又非常幽雅,我打算過幾天搬到這裡來住,不過這是先年延恩寺的佛殿,似乎不便。」

皇帝奏道:「老佛爺住在佛殿,有何不便呢?」

太后樂了,又用手向東指著問李蓮英道:「那座宮院,是什麼地方?」

李蓮英奏道:「是介壽堂,奴才聽說那宮殿是給皇上預備的。」

太后道:「介壽堂的名兒極好,皇帝住著,最為合適,離這裡也很近,」

李蓮英奏道:「兩處宮院,有角門相通,」

太后道:「那更好了!」。

正說話間,皇后偕瑾妃、珍妃,並大公主等都用完了飯,也來到殿上。

皇帝便請安先退回去了。

太后又命李蓮英傳諭奕匡等不必謝恩,各自退下。

李蓮英回奏之後,又奏道:「天色已晚,請太后回樂壽堂休息。」

太后點頭。

三格格因湖風漸涼,忙喚宮女秋雲取出一件寶藍緞斗篷,替太后披上。

太后率領皇后一干人等,走出二道宮門。

回頭向山上細看,見有一座六面三層的大佛殿,約有八九丈高太后命李蓮英取餅千里鏡,向山上瞧去。

只見那六面三層的大佛殿上,有一塊豎額。

寫著「佛香閣」三字。

上層一塊匾,寫的是「式揚風教」;中層是氣象昭回;下層被雲樹遮住,看不見了。

太后又向佛香閣左右看了一看,上邊是有座亭子,左邊額上,寫著「寶雲閣」;右邊是「五方閣」。

太后看完了,將千里鏡交與李蓮英,問道:「這寶雲閣據說是古銅做成,由熱河行宮運來的,是不是?」

李蓮英奏稱:「是的。」

太后又向外走。

出了排雲門,順著長廊向東回樂壽堂。

太后因走路太多,有些勞倦。

喝了一杯桂花露,便命皇后大公主等退出去先安歇了。

太后寢宮的鋪陳,卻甚簡單。

寢門上掛著黃緞夾門簾,上繡五龍戲水的花。

簾上有一圓洞,用亮紗蒙著,玉環金鉤,嵌銀絲烏木夾板。

靠前窗設一紫檀木長案,案上供著一個雪白的大肚佛。

旁邊擺著紅豆紅五寸高的小花瓶,左邊是一個紅碧爾雕成的大盤子,盤上放著四個黃瑪瑙琢成的大佛手,真是宮中稀見之奇珍。

案旁又著兩座九龍純金古鼎,中間安置一架大圓鏡。

鏡旁兩個雕漆盒子,盒內滿裝著胭脂,宮粉,香皂,香水之類。

那旁又是一座花梨木細雕的多寶廚,廚中放著宋石窯、明磁、康熙磁、白藍色及五彩的各種磁器以及實石翡翠漢玉。

各樣杯盞佛像及一切珍玩中,有沉香森刻的麻姑扶鹿一尊,東方朔獻桃一尊,雕刻的維妙維肖,都有一尺多高。

又有一個漢白玉大盤,盤中放著四個老山翠琢成的青甜瓜,也是稀世之實。

廚旁設著一個大紅木洗臉架,是仿西洋式做的,滿雕龍鳳文紋。

架上放著一個大康熙五彩磁盆。

又有金盆一個,刻著二龍戲珠。

架上搭著黃色手巾十餘條。

西牆下擺著一張檀木螺墊槳棹。

後有寶塊一張靠隔扇放著衣架子。

架上搭著萬朵流雲的黃緞夾單一塊。

靠後牆是太后鳳榻,象牙百子圖的一床一圍。

一床一頂帽是花梨木做的,用粉一紅公碧爾和翡翠堆成大牡丹花,花紅葉綠,雕刻最工。

兩旁一床一隔上,裱著明人工筆彩畫,一床一里面掛著外洋進貢的淡黃縷花綢帳子。

一床一上鋪著法國細絨黃耗子,耗上加放素黃緞厚褥三層。

最上一層滿繡著雲龍。

褥上折疊著單襖棉黃綢緞被十餘襲。

一床一架上掛著繡花黃緞袋兩個,內盛各種奇異香料,那寢宮內的地上,滿鋪著法國織花紅一毛一黃色地毯。

太后睡時,向不脫一衣。

次晨起一床一,一齊盡換。

那宮外值宿的規矩,同在宮內一樣,由李蓮英領著十五名一精一明強幹的太監,在殿外廊簷下,輪班坐更。

一宿無話。

正是:點綴湖山增顏色富貴樓台悅女皇欲知太后遊園情形,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皇清秘史
第一回 述前朝關東鍾王氣 談天女塞外記紅妝第二回 駱駝峰上虎拽嬌娃 布魯湖邊鳥銜朱果第三回 小英雄順流登彼岸 奇女子乘勢獻良謀第四回 西略東征祖基開拓 新歡舊恨情致纏綿第五回 古埒城章京攜美眷 佟家堡紅粉識奇才第六回 傳警報李成梁起兵 中奸謀覺昌安喪命第七回 捧遺甲矢志報前仇 結強鄰登堂聯姻婭第八回 佈防誘敵大破聯軍 棄約背盟遽翻婚約第九回 八旗創製開國稱尊 七恨告天興兵尋釁第十回 俏佳人委身媚降蔣 奇女子報國衛京師第十一回 四路大軍東拚西湊 連番惡耗兵敗將亡第十二回 念故交岡上尋遺體 懷深恨刀下誓狂言第十三回 馬上蛾眉英雄氣短 城中蠻觸疆吏何心第十四回 覬覦大寶貝勒逼宮 邂逅圍場玉兒款客第十五回 母儀天下冊立娘娘 閒步園中愛憐叔叔第十六回 下朝鮮孱王蒙巨創 入龍井降將出奇兵第十七回 袁崇煥蒙兔下囹圄 洪承疇拜命援錦州第十八回 克敵功高松山奏績 愛才心切客館娛賓第十九回 膺寵命洪學士趨朝 遂性懷睿親王監國第二十回 逆跡昭彰難逃法網 英姿爽颯妙選佳賓第二十一回 變起深宮驚傳晏駕 涎垂美色強搶圖奸第二十二回 崇禎帝捐軀殉社稷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二十三回 皇言如綸太后下嫁 屬邦有美睿王求婚第二十四回 馬背翻身睿親王喪命 蛾眉鎖恨董小宛入宮第二十五回 入宮見妒遽唱離鸞 棄國如遺徒歌長恨第二十六回 康熙亂一倫私通姑母 胤禎練藝謀奪皇儲第二十七回 康熙帝巡幸五台山 皇四子結交天下士第二十八回 三次南巡太湖遇刺 一場大獄名士沉第二十九回 廢東宮諸子爭太子 進王府哥兒變姐兒第三十回 聖祖殯天變更遺詔 雍王即位殘害同胞第三十一回 建新宮塑裝歡喜佛 平青海犒勞大將軍第三十二回 擁佳人提督吹號角 訓驕子教讀建高牆第三十三回 鳥盡弓藏功臣駢戮 狐悲兔死宰相乞休第三十四回 天子多情占奸侄婦 秀才造反牽累無辜第三十五回 釵光劍氣公子情多 鬢影衣香美人睡足第三十六回 寶親王園中奸舅嫂 雍正帝燈下失頭顱第三十七回 女俠復仇逍遙遠魚娘舞劍傾慕求婚第三十八回 平回部萬里建殊勳 進香妃千秋傳佳話第三十九回 金殿獻俘逆回授首 深宮蹙額弱質存貞第四十回 荒塚題詞徒留幽恨 回妃承寵特荷殊恩第四十一回 念閣老乾隆下江南 辦皇差鹽商爭面子第四十二回 點綴湖山緇流接駕 削平叛亂猛將立功第四十三回 福康安盪舟驚麗質 馬佳氏再世證前盟第四十四回 逛私娼皇后持正 接聖駕天子留情第四十五回 守貞節烈女慘死 儆荒淫皇后苦諫第四十六回 富察後受辱為尼 小霸王行兇搶妓第四十七回 乾隆帝俠義除凶 老和尚為友鳴冤第四十八回 戍伊犁皇孫屈死 買賣街天子宣淫第四十九回 假天子花賽英受騙 真朋友余大海報仇第五十回 報父仇美妾殺夫 呈小說孝女瞞親第五十一回 代帝捉刀死興文字獄 有情眷屬生作水鴛鴦第五十二回 疑心行刺姊妹含冤 遊目聘懷花木爭妍第五十三回 珠光寶氣點綴名園 霧鬟雲發巡幸別館第五十四回 嘉郡王參觀歡喜佛 乾隆帝娛樂如意洲第五十五回 奪寵爭風深夜行刺 非人不奉旨納妾第五十六回 公主矜存賢妃封後 剌客正法教徒攻宮第五十七回 勇皇孫宮中殺賊 貞節婦湖上亡身第五十八回 病相思嘉慶駕崩 戒奢華道光好儉第五十九回 焚鴉片總督蒙冤 毀遺摺九泉含恨第六十回 憨蘭嬪自取其禍 悍皇后大逞雌威第六十一回 祖制重行皇帝懼內 讒言惑主太子亡身第六十二回 上行下效王府出命 案恩斷義絕保姆逞威權第六十三回 智公主除奸逐保姆 刁皇孫起禍鬧宮廷第六十四回 天子悼亡佳人薄命 貴妃爭寵皇后沉冤第六十五回 現彗星各地起刀兵 攖敵氛全州動干戈第六十六回 咸豐帝嗣統誅奸臣 賽尚阿奉旨督軍務第六十七回 洪秀全定都續漢統 葉赫女入宮應異識第六十八回 花滿鳳城生麗質 歌聞梅閣動江城第六十九回 楓落秋江官運冷 月籠春水女恨悲第七十回 一門孤寡伴旅魂 片舟萬里驚噩夢第七十一回 送奠儀張冠李 戴選秀女別母離家第七十二回 佳人有意點綴桐蔭 天子多情名題四春第七十三回 情場失戀果然演碧 血空斗參禪豈易逃紅塵第七十四回 九重春色迷鶯燕 一曲清歌引鳳凰第七十五回 平內亂曾國藩晉爵 啟外交杜受田面君第七十六回 蘭貴妃月下生皇子 咸豐帝永巷囚懿妃第七十七回 聯軍乘虛窺北京 咸豐星夜走熱河第七十八回 燒明園二春遇劫 成和約一黨弄權第七十九回 草遺詔龍馭上賓 索國璽虎將進宮第八十回 肅順陰謀殺幼帝 懿妃妙計誅奸臣第八十一回 為國除奸肅順授首 弔民伐罪左李封侯第八十二回 同治帝優遊燕市 安太監正法魯垣第八十三回 同治帝妙計選皇后 慈禧後秘議立嗣君第八十四回 病榻傷心書密詔 寢宮開嘴犯慈威第八十五回 大義滅親恭王貶子 小人設計慧妃訌後第八十六回 孝哲後絕食殉君 吳御吏尸諫大統第八十七回 違祖訓宮中演淫劇 失母儀市上訪名醫第八十八回 傳奶媽西宮諱疾 焚遺詔東後晏駕第八十九回 舉喪儀慈禧抗法 爭典禮恭王免職第九十回 清流黨具摺駁朝旨 松筠庵會議保賢良第九十一回親王托病居家 高道士募捐修廟第九十二回 光緒大婚歸國政 慶王籌款建名園第九十三回 慈禧後遊覽頤和園 李蓮英值宿樂壽堂第九十四回 呈園圖奏答買賣街 折荷花竟成名利場第九十五回 福太太記聯玉帶橋 二格格讀篆銅牛銘第九十六回 光緒帝大開群臣宴 西太后參拜靈雨祠第九十七回 頤和園珍妃受責 御書房翁傅論才第九十八回 繪園圖繆素筠得賞 用庫款閻敬銘調任第九十九回 報舊仇移禍珍瑾 擢新進起用康梁第一百回 辭舊歲太后調五味 賀新年皇帝救二妃第一百一回 慶元宵皇親婚配 祝萬壽中日交鋒第一百二回 停慶典愁雲慘霧 打敗仗辱國喪師第一百三回 安維峻軍台效力 李鴻章全權議和第一百四回 馬關會議割地求和 羊城謀洩彌天革命第一百五回 榮祿夤緣升直督 德宗點劇諷西後第一百五回 榮祿夤緣升直督 德宗點劇諷西後第一百六回 康主事熱心變法 恭親王憂國病薨第一百七回 譚嗣同微服赴小站 懷塔布藏摺獻西後第一百八回 請剪髮掀起政潮 練新兵議除舊黨第一百九回 袁世凱變計入京 康有為乘機逃滬第一百十回 光緒帝幽禁瀛台 維新黨盡忠菜市第一百十一回 寇總管撞死深宮 珍貴妃再囚永巷第一百十二回 接木移花成孽果 紅燈碧血禍蕭牆第一百十三回 廢光緒冊立大阿哥 出曉諭保護義和團第一百十四回 拳民肇禍擾京師 義和捐軀諫太后第一百十五回 義和團圍攻使館 王子賓殉義市曹第一百十六回 殉國難珍妃落井 改民服太后蒙塵第一百十七回 賽金花周旋內外 李傳相勞卒病死第一百十八回 炸督署志士捐軀 籌軍餉華僑奮臂第一百十九回 深恨綿綿駕歸宮 掖強鄰耽耽禍廷東省第一百二十回 陰氣慘慘鬼鬧園林 大言煌煌官禁鴉片第一百二十一回 實彈擊仇殺身成仁 滿斛飲恨借酒消愁第一百二十二回 光緒帝飲恨賓天 慈禧後戒煙宴駕第一百二十三回 兩祧皇宗溥儀正位 一雪帝恨袁氏出京第一百二十四回 監國攝政前後參照 賣官鬻爵上下通行第一百二十五回 汪精衛彈炸攝政王 溫聲才槍擊孚將軍第一百二十六回 黃花岡七二烈殉難 佛山鎮三點會鏖兵第一百二十七回 政以賄成貝勒受謗 路歸國有川民爭權第一百二十八回 革命軍興武漢失守 遜位詔下母子退政第一百二十九回 陰謀帝制袁徐逼後 污蔑皇室溥倫封官第一百三十回 曇花一現謀復辟 霓裳三奏洩春光第一百三十一回 國民軍剷除封建制 清帝妃實行平民化第一百三十二回 皇氣消盡東陵被盜 民權勃興南京建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