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九征第一: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人物誌》九征第一

人物誌

九征第一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一陰一陽一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

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

人物根本特性,出於情感與本性。

情感與本性的道理,極為玄妙而深奧,若非具有特殊洞察力的聖人,誰能得其究竟?大凡有血氣的人,身體內莫不包含混沌元氣作為其本質,秉承一陰一陽一二氣來確立其剛柔的本性,體現金木水火土五行構築其形體。

具備了其形體氣質,便可以就此而探求內在的情性。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

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

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一般人的材質和氣度中,以中和為最可貴。

具有中和的素質的人,必然平和、淡泊而無偏頗之味,因此能夠調和而成就五種(仁、信、忠、智、勇)材質,變通轉化而符合需要。

因此,觀察人物並瞭解其材質,必須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後探討其是否聰慧明達。

聰明者,一陰一陽一之一精一。

一陰一陽一清和,則中睿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聖人,莫能兩遂。

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機;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於速捷。

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義,蓋一陰一陽一之別也。

聰慧明達,是人一體 一陰一陽一二氣一精一華的外在表現。

如果一陰一陽一二氣清純、平和,則內有通達之智而外有明察之慧;聖人內具淳樸之質且外具聰明之形,能夠兼有平淡與聰明兩種優秀品質,可知事物的微妙之處和顯露在外的事理,若非聖人,不能夠具備此兩方面。

因此說幹就幹的人(氣質偏一陽一的人),懂得眼前行動的關鍵,而欠缺把握機會;深謀遠慮的人(氣質偏一陰一的人),認識到寧靜致遠的道理,而難於付諸迅捷的行動。

猶如火光、太一陽一能光照物體的外部,而不能照進內在;金鏡、水面能映像於其中,而不能向外發放光芒。

二者間的不同功用,大概是一陰一陽一之間的區別。

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體矣。

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實,各有所濟。

是故,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質也。

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

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勁而一精一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

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質恆性,故謂之五常矣。

如果從材質方面衡量人物,可以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性質來加以區分;五行的各種特徵,可以在人身上各部位表現出來。

五行與人一體 的關係:木代表骨骼,金代表筋脈,火代表氣息,土代表肌膚,水代表血液,木、金、火、土、水五行的特性對應成就了骨、筋、氣、肌、血的特徵。

五行之氣充足的人,各有其獨到之處。

所以骨骼健壯而柔韌的人,稱為弘毅(心胸博大而堅強持久的性格),弘毅具備仁的本質;氣息清淳而舒暢者,稱為文理(文雅有禮節),文理是禮儀的根本;體貌端正而結實的人,稱為貞固(正直穩重而堅守節操的性格),貞固是誠信的基礎;筋脈強健而一精一煉的人,稱為勇敢(勇武不屈而果敢決斷的性格),勇敢成就義的方式和途徑;神色平和且氣血通暢的人,稱為通微(通達事理而明察秋毫的性格),通微是智慧的本原。

五行的特徵是恆常不變的,所以又稱仁、義、禮、智、信為 「五常」。

五常之別,列為五德。

是故,一溫一 直而擾毅,木之德也。

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願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寬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

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

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徵,著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

五常之間的區別,依次用金、木、水、火、土的品德體現。

因此,一溫一 潤而正直、謙虛而剛毅,是木的品德。

剛健而充實、弘大而堅毅,是金的品德。

內心恭敬而文雅理智,是水的品德。

寬容而嚴肅、柔和而堅實,是土的品德。

簡約而順暢、針砭弊病,是火的品德。

雖然體現在不同的身體而品性變化無窮,仍然會依據五種性質而存在。

因此其剛毅、寬容、簡明、順暢、堅固等各種性格特徵,必定顯露於其形體容貌,呈現於聲音表情,發散於情感及興趣,各自依照與五行的象徵對應起來。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閒。

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

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卬卬。

因此心性忠誠正直的人,就會表現出剛正挺拔的儀態;心性善良有決斷力的人,就會表現出奮進勇猛的儀態;心性平和有條理的人,其表現出安寧而閒逸的儀態。

儀態的變化形成人的容貌舉止,各自有其不同行為舉止:儀態正直的人,行為舉止端莊挺拔、威武不屈;儀態善良的人,行為舉止小心謹慎、進退有禮;儀態高尚的人,行為舉止氣宇不凡、令人仰慕。

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

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

有和平之一聲 ,有清暢之一聲 ,有回衍之一聲 。

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

故誠仁必有一溫一 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人的容貌儀態發生變化,源自心性氣質(意識和思維);心性氣質的特徵,則會表現為聲音的變化。

氣息相合而成為聲音,其聲音與律呂(中國古代樂律的總稱)節奏相應和;有柔和平緩的聲音,有清揚流暢的聲音,有迂徐悠長的聲音。

聲音由流暢的氣息而形成,其效果表現於相貌表情。

因此確實具備仁愛品質的人定然有一溫一 和、寬容的表情,確實具備勇敢品質的人定然有強健奮發的表情,確實富於智慧的人定然有明智、通達的表情。

夫色見於貌,所謂徵神。

徵神見貌,則情發於目。

故仁,目之一精一,愨(que)然以端;勇,膽之一精一,曄然以強。

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

故勝質不一精一,則其事不遂。

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一精一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

神色體現在外貌特徵上,就是心神的表徵。

心神的表徵表現於相貌上,則情感通過眼睛表露出來。

因此仁,是眼睛的一精一氣,其眼神誠實謹慎而端莊;勇,膽的一精一氣,勇者的眼神光亮而強盛。

然而偏重某一方面而有很高造詣的人材,是以其比較突出的性格特徵表現為其精神本質。

因此偏材不一精一於某一方面的成就,則其事不容易成功。

因此剛直而不能柔和則過於倔強,剛勁而不能收斂要則過於蠻幹,有固執已見而不端正則愚蠢,心氣十足而思慮不清則把握不住分寸,思慮通暢而不能平和則飄蕩。

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

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一精一外章。

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一精一;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

因此具備中庸品質的人,與以上各類人材不同。

因為其氣質具備了仁義禮智信五常,以平淡無味加以包裝,五行之氣充實於內,五臟一精一氣顯露於外。

因此眼睛內閃耀著五彩光芒。

所以說:萬物產生皆有其形體,形體容貌體現其內在精神。

能洞知其精神風貌,就可以完全瞭解人物的性情。

性之所盡,九質之徵也。

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一精一,勇怯之勢在於筋,強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

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之德也。

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

人的性情所有表現,可歸納為九種特質的特徵。

平陂(平和與偏斜)的特質在於神態,內心聰明與暗昧的結果在於精神狀況,勇敢與怯懦的情勢在於筋脈,強健與柔弱的身體在於骨骼,浮躁與寧靜的脾性在於氣血,悲傷與愉悅的情感在於容色,衰殆與整肅的形象在於儀表,造作與自然的舉止在於容貌,舒緩與急迫的狀態在於言辭。

具備中庸的人,質樸素雅而平和淡泊,內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脈剛勁而骨骼堅硬,聲音清正而表情愉悅,儀態端正而容色直誠,如此則九種特質都能具備,也是德才兼備的人才。

九種特質有所缺失,則是偏雜的人材。

三度不同,其德異稱。

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

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

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

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

一徵,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

一至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恆之人也。

無恆、依似,皆風人末流;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

偏材、兼材、兼德三種人才是不相同的,它們相應的才德的稱號也不同。

因此偏一精一獨詣的人材,以其所偏一精一的專長而自稱;兼具多方才能的人,以品德為重;兼具各種完美品德的人,更有完美的稱號。

因此兼德而達到完美境界的,可稱為中庸;中庸是聖人最高的稱號。

具備各種品德的特質而不能發揚光大,可稱為德行,有德行的人,具備大雅的稱號。

專於一門且達到最高境界,可稱為偏材,偏材已具備小雅的稱號。

在「九徵」(指神、一精一、筋、骨、氣、色、儀、容、言)中只有一個方面表現突出的,稱為依似;依似,指是似是而非且品質不佳的人。

在某方面至於最高而在另一方面卻背離,可稱為間雜,間雜是變化無常的人。

變化無常與似是而非,都是屬於品質低劣的末流之輩。

末流之輩的種類很多,不能夠逐個分析,因此忽略而不詳細討論。

【總結】從一陰一陽一的角度去解釋,指出研究鑒人之學,必須從一陰一陽一、動靜、內外的角度出發,才能準確把握人的特徵。

從五行的角度分析人的特性,把五行(木、火、土、金、水)、五體(骨、筋、氣、肌、血)、五質(弘毅、文理、貞固、勇敢、通微)以及五常(仁、禮、信、義、智)對應起來,通過「九徵」(指神、一精一、筋、骨、氣、色、儀、容、言)瞭解其內心世界,把人物劃分為中庸、德行、偏材、依似、間雜五個等級,而其氣質人格也有聖人、大雅、小雅、亂德、無恆的區分,從而形成一套獨特的鑒人理論。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人物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