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白話文》第29篇: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庸白話文》第29篇

中庸白話文

第29篇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譯文】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禮儀、訂製度、定文字這三件重要的事,就可以減少過失了吧!過去的禮儀制度雖然好,但年代久遠,得不到驗證,得不到驗證就不能使人民信服,不能使人民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身為聖人而處在低位的人,他所主張的禮儀制度雖然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民信服,不能使人民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原文】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譯文】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先修養自身的德行,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確認。

用夏、商、週三代先王的做法來考察而沒有錯誤,立於天地間與天地相合而不違背,質問於鬼神幽靈而沒有懷疑,百世以後待到聖人來驗證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

質問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待到聖人來驗證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

【原文】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譯文】

所以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規範,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

遠離君子的人有仰慕之心,靠近君子的人無厭煩之意。

【原文】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譯文】

《詩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裡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一操一勞啊,永遠保持美好的名聲。」

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享有美名的。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庸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