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英雄》第四回 王妃用計假托夢 羅藝升堂查案情:杜義忙問:「哪三不打?」王妃道:「一、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瓦崗英雄》第四回 王妃用計假托夢 羅藝升堂查案情

瓦崗英雄

第四回 王妃用計假托夢 羅藝升堂查案情

杜文忠和羅成在王妃面前替秦瓊求情,杜文忠問王妃有什麼法子?王妃說:「王一爺雖然最恨響馬和配軍,但也有三不打。」

杜義忙問:「哪三不打?」

王妃道:「一、不滿十六歲的少年不打。

二、年過六十歲的老年人不打。

三、身一體患病的人不打。

剛才聽你們說這個姓秦的才二十多歲,只好讓他裝病才能混過去。」

羅成問:「一娘一啊!我父王千歲雖然年過花甲,但他心細如髮,倘若裝病讓他老人家看出破綻,豈不弄巧成拙。」

杜義也說:「我們可以叫秦瓊裝病混過去。

但是,為了防備萬一,還望老一娘一在父王面前多加美言。」

王妃點頭說:「這個自然,你們放心去吧!」杜義千恩萬謝,退出內宅,急忙回到關帝廟見著秦瓊、張公瑾等人,把求情的事情說了一遍。

張公瑾拍手叫好:「我二哥長的是一張黃臉,正好裝成黃病加傷寒。」

白顯道說:「金甲、童環二位賢弟,你們也把瞎話編一編,別到堂上說漏了。」

「對!我們這就去。」

再說王妃一邊喫茶,一邊心裡暗想,杜義和羅成說這個配軍姓秦,和我同姓,她從姓秦的配軍想到自己的身世。

當年父親秦旭在南陳為官,保的是南陳後主。

父母生我兄妹二人,哥哥名叫秦彝在馬鳴關為帥,嫂嫂康氏,生了一個男孩一乳一名叫太平郎。

誰知隋主派主將楊林興兵滅陳。

我兄秦彝戰死在馬鳴關前,嫂嫂和侄兒太平郎至今下落不明,不知道他們是死是活?王妃秦勝珠想到這裡,搬起指頭算了算:如果我侄兒要活著的話,今年該是二十幾歲了,和這個配軍秦瓊不相上下。

唉!如今秦氏門中只剩下我孤孤單單一個人了,也不知我那嫂嫂和侄兒落在何方?要能找到他們那可就太好了。

想到這裡,王妃心頭一陣難過,不由得掉下眼淚來。

她胡思亂想一陣之後,又想起杜義為秦瓊托人情的事,我怎麼和羅王說呢?這時,她忽然想出一條計來,心想我何不如此如此。

王妃主意已定,忙把頭髮抓亂,衣服扯開,一頭倒在一床一上哭了起來。

當時僕人丫環聞聲趕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個個嚇得手忙腳亂。

管家婆忙到外書房去報王一爺知道。

再說北平王羅藝,身為王爵,坐鎮燕雲十六州,統領百萬人馬,一切軍政要事,無不親自處理,可謂事必躬親。

明天是初三,是他升殿辦公的日子。

這時候他正聚一精一會神地批閱公文,見管家婆慌裡慌張進來稟報:「王駕千歲!可了不得了!」羅藝一愣,忙問:「何事如此慌張?」

「王妃夫人忽然躺在一床一上,又哭又鬧,誰也勸說不了,請王一爺作主。」

羅藝大吃一驚,急忙放下硃筆,直奔寢室,老遠就聽王妃的哭叫一聲。

羅王進屋來到一床一前,見王妃髮髻蓬鬆,老淚縱橫,手抓前胸,又哭又叫。

丫環婆子圍在一床一前一團一團一打轉,不知如何是好。

王一爺一到,眾人急忙退到兩旁。

羅藝問道:「夫人!夫人!你這是怎麼了?」

王妃哭訴道:「剛才我躺在一床一上歇息,沉沉睡去,忽然做了一個夢。

我夢見我的哥哥秦彝來了。

他進門就對我說:『妹妹呀!秦氏門中僅剩一點骨血,現在來到北平府,身遭大難,望你多加照看。

』說罷轉身出去,我要去追他,忽然醒了。」

說著又哭起來:「我的哥哥呀!」羅藝聽了之後,一語不發。

王妃又說:「王一爺!在新發來的配軍裡邊,有沒有姓秦的?要是有姓秦的,你可得照顧他點。」

羅藝不聽則可,聽罷之後,心中十分不悅。

原來羅藝在一個月前就接到他的徒弟潞州總兵夏迎春捎來的信。

信上說:「自己奉令到潞州上任,路過天堂縣皂角林時,出來一夥響馬,搶劫了他的金銀財寶,殺死了他的家人,事後查明為首的名叫秦瓊秦叔寶。

當時把秦瓊捕獲歸案以後,誰知秦瓊手眼通天,他用金銀鋪路,打通了文武大小衙門,硬把死罪變成了活罪,問了個充軍發配北平府。

望師父千萬注意,等配軍秦瓊發到北平府時,要嚴加懲處。」

羅藝接到這封信後,非常氣憤。

心想等這個配軍來到之後,一定要狠狠地打他二百殺威棒,絕不輕饒。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夫人竟來給姓秦的講情。

可見這個姓秦的真是手眼通天,人還沒到,就先把我的夫人買通了。

他真想說破內情,和夫人發一通脾氣,又一想:不妥,無憑無據怎好就發脾氣,我且假作不知內情,看她以後怎麼辦再說。

想到這裡就說:「夫人不必傷心,夢是心頭想,一定是夫人想念你的哥哥才作了此夢,千萬保重身一體要緊。

你說的事本王記在心上就是。」

王妃這才止住悲聲。

羅藝又說了幾句閒話,囑咐管家婆小心侍候王妃,這才回到外書房去。

羅藝回到書房,越想越生氣,好你個秦瓊,竟敢把關節打到我的府內,你越是如此,我越不能饒你:「來人哪!」「在!」總管羅春趕緊施記:「奴才侍候王一爺!」「傳我的話,明天本王親自坐堂理事,讓杜義、張公瑾等人傳呼上下人等小心侍候。」

「是!」

次日天明,卯時剛到,炮響三聲,王府儀門大開,一百二十名站堂軍盔明甲亮,在兩旁站立,手持大刀闊斧,鋼叉長矛,閃閃發光。

轅門官、旗牌官、左護軍、右護軍、司號官、啟呈官各按職守,排班站立。

旗牌長張公瑾站在殿角之下,中軍官杜文忠站在王一爺的桌案右邊。

少保羅成滿身戎裝,腰懸寶劍站在王一爺桌案的左邊。

行刑手、棍棒手、刀斧手、捆一綁手排列在堂下。

銀安殿左右的明柱上懸掛一副金漆雕刻對聯。

上聯寫:燕山公一等公凜凜公爵不論人情只論理;

下聯寫:北平王鎮邊王堂堂王位只言國法不言親。

這時北平王羅藝身著王服升坐公位。

中軍官杜文忠帶領上下人等給王一爺叩頭:「參見王駕千歲千千歲!」羅藝一擺手:「免!」眾人起身退回班位。

啟呈官趕緊把十六州各地的公文捧在桌案之上,等候王一爺問話和批示。

誰知北平王連看也不看,吩咐一聲:「今天本王專審配軍,傳話帶各地配軍上堂。」

「是!」啟呈官高喊:「王一爺令下,各地配軍上堂聽審!」各地的解差聽說之後,紛紛把公文呈上。

金甲、童環也趕緊把公文呈上。

啟呈官把各地公文收上來放在一個黑漆的四方托盤裡,交給了張公瑾。

張公瑾一看,頭一份公文就是秦二哥的,心裡一陣害怕,怕什麼?原來他發現王一爺上堂一臉怒氣,別案不問,先審配軍,就知道今天凶多吉少,所以心裡有點替秦瓊害怕。

他略一猶疑,隨手把秦瓊的公文放到了最下邊,然後送到桌案上。

他的一舉一動,羅藝早已看在眼裡。

心說這又在搗什麼鬼?想著就又隨手把張公瑾放在最下邊的公事一抽一了出來。

羅藝一看,不由得勃然大怒。

心說:好哇!這個秦瓊可真是手眼通天啊!看起來我手下的人可能都得了他的好處。

等會兒本王查明內情,一定重責不貸:「來呀!把山西配軍秦瓊帶上堂來。」

杜文忠答應一聲,高喊:「王一爺堂諭,把山西配軍秦瓊抬上堂來。」

羅藝聽了覺得奇怪。

「杜文忠!為什麼把秦瓊抬上堂來?」

「回王一爺的話,秦瓊身染重病,昏迷不醒,所以叫他們抬上堂來。」

羅藝心說:怪呀!配軍秦瓊染病,杜文忠都知道了,看來你也是受賄的一個,等完了我再處置你們。

這時只見金甲、童環二人用一扇門板把秦瓊抬到堂上。

羅藝仔細觀看,見這個配軍仰面朝天躺在門板之上,身上蓋著一一床一被子,面色焦黃,二目緊閉。

金甲、童環雙膝跪倒叩頭稟道:「小役金國棟、童佩之給王駕叩頭。」

羅藝看了他們一眼,又看了看天堂縣的公文:「金甲、童環!」「小役侍候王一爺!」「我來問你,你們在天堂縣何時起程?」

金甲往上跪爬半步:「回王一爺的話,我們是三月初八起程。」

「現在是幾月了?」

「現在是六月十六。」

「天堂縣距離北平府多遠?」

「一千八百多里。」

「需多少日期趕到?」

「按規矩每天走六十里,需一個多月趕到。」

「既然一個多月就可趕到,為什麼你們走了三個多月?還不從實講來?」

杜文忠、張公瑾等人都為金甲捏了一把汗,恐怕金甲無言答對。

那金甲不慌不忙,往上磕了一個頭:「回王一爺,您要是不問還則罷了,您這一問,我們這肚子裡的苦水才能倒出來。

稟王一爺!這一個多月的路程,我們走了三個多月,其中有個緣由。

細聽小人一一回稟。」

「講!」「我們是三月初八起程,剛走出天堂縣的北門,罪犯秦瓊就病倒了。

我們找了個大夫給他醫治,大夫說:秦瓊得的是外感傷寒加黃病,說他非死在路上不可。

小人們一聽可嚇壞了。

他要是死在路上,我們倆可怎麼交差呀!萬般無奈,先住在店房之內,每天給他煎湯熬藥,他的病見點好,我們就抬著他往前走一程,不好就住些天,就這樣我們走了三個多月才來到北平府。」

羅藝又問道:「你們從天堂縣到北平府要經過多少州城府縣?」

「要經過六郡八府二十一個縣。」

「為什麼公文上沒有各處衙門的大印?難道你們天黑之後,不把秦瓊收監不成?」

「回王一爺,只因秦瓊身染重病,我們要求各處衙門收監,他們都不收,說是恐怕這種病傳染給別人。

所以一路上沒有在各處衙門寄監,也沒有各處衙門的大印。」

「你們一路上都是抬著秦瓊走的嗎?」

「回王一爺,可把小人們累壞了。

一路上淨抬著他走啦,把肩膀都壓腫了。」

羅藝把桌子一拍:「既然如此,你們兩個往上跪,把衣服脫一下來,我要驗看你們的肩頭,看是腫也沒有。」

金甲、童環一聽,嚇得面面相覷。

要知羅藝怎樣驗看,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瓦崗英雄
第一回 秦叔寶發配北平府 史大奈贖罪立擂台第二回 順義莊兄弟重相會 關帝廟席前敘舊情第三回∪秦瓊弟兄劃策 求王妃內宅托情第四回 王妃用計假托夢 羅藝升堂查案情第五回 大堂上羅藝有心追流弊 王府裡夫人無奈竟裝瘋第六回 親姑侄二堂認親眷 表兄弟王府傳鑭槍第七回 秦叔寶誤傷武少帥 孫知府受責查兇手第八回 武奎武亮王府訪兇手 羅藝羅成設計護秦瓊第九回 武奎定計為子報仇 秦瓊校場露技練武第十回 秦叔寶比武勝群將 小后羿賽箭出巧招第十一回 一箭雙鵰秦瓊險勝 立軍令狀武奎下場第十二回 秦叔寶校軍場鑭打武奎 於雙仁王爺府行刺秦瓊第十三回 秦瓊義釋於雙仁 武亮夜投瓦口關第十四回 羅成藝高槍挑反叛 秦瓊馬驚認子山林第十五回 大錘將飛錘打紅海 秦叔寶復守瓦口關第十六回 秦叔寶千里探友═賢莊雄信閉門第十七回雙牛傻英雄顯示神力 找騾馱大王莊弟兄相逢第十八回 小孟嘗晉見濟南侯 羅士信大戰徠乎爾第十九回 赴京城秦瓊押壽禮 遭劫難上官自輕生第二十回 少華山秦瓊遇友 瓊五廟齊彪打神第二十一回 臨潼山上柴紹秦瓊談往事 長安城內李豹齊彪惹禍端第二十二回 張家店骨肉相認 岳王府舊友重逢第二十三回 元宵逛燈解詩謎 鼓樓練武拉硬弓第二十四回 賣寶弓闊海試探天寶將 闖相府伯黨冒險救蘭香第二十五回 相府被圍群英突圍 鼓樓奮戰闊海助戰第二十六回 天寶將三搜王府 長平王智藏七雄第二十七回 弒兄納嫂楊廣篡位』獄大赦咬金被釋第二十八回』街虎大鬧會仙樓 鐵判官初會程咬金第二十九回 兄弟結拜密議劫皇綱 咬金學藝夢中練板斧第三十回 小孤山攔劫皇綱】山王嚴令捕賊第三十一回 尤通假設哭喪計 秦瓊三探汝南莊第三十二回 單鑭別妻全大義 染面塗須詐登州第三十三回 楊林愛將認義子 秦瓊意外得寶槍第三十四回 秦叔寶為母作壽 羅公然中途被劫第三十五回 程咬金截道丟臉 賈柳樓英雄聚會第三十六回 賈柳樓王勇失寶燈 秦府內單通丟玉人第三十七回 小白猿大顯身手 程咬金搬弄是非第三十八回 賈柳樓上大結拜 十三太保問斬刑第三十九回 程尤被押濟南府 群雄起義反山東第四十回〈山東火燒濟南府 搜酒樓唐璧得盟單第四十一回 秦府被抄全家遭難 傻子被囚難裡逃生第四十二回 羅士信大戰徠乎爾 傻英雄火燒濟南城第四十三回 楊林搜府認義女 秦瓊奉命結姻緣第四十四回 張子艷救夫自刎 秦叔寶棄官反隋第四十五回 秦叔寶智過潼關口 羅士信活捉魏文通第四十六回】山王中穩軍計 徐懋功取金堤關第四十七回 單通瓦崗會翟讓 談判決裂動干戈第四十八回 單雄信失利瓦崗寨 羅士信大鬧聚英堂第四十九回 秦叔寶一鑭劈圓覺 程咬金三斧定瓦崗第五十回 程咬金冒險探地穴 瓦崗軍正式舉義旗第五十一回】山王圍剿瓦崗寨 羅士信打死魏文通第五十二回 楊林兵敗金雞嶺 邱瑞薦舉裴仁基第五十三回 裴元慶力舉千斤鼎 魚皮國派使送怪獸第五十四回 降異獸小將得寶馬 征瓦崗元慶戰虎彪第五十五回 裴元慶戰勝反問斬 齊國遠假錘倒逞威第五十六回 瓦崗寨前真錘對假錘 大帥府內假書當真書第五十七回 山馬關裴夫人受騙 瓦崗寨程魔王娶親第五十八回∠壁澗徐懋功收將 元帥帳張大賓喪生第五十九回 楊林大擺一字長蛇陣 羅成設計夜奔瓦崗山第六十回 興隆鎮羅成巧遇義父 招商店延平月下傳槍第六十一回 羅少保甜言探聽白蛇陣 侯君基盜圖夜入麒麟山第六十二回 巧換酒白猿惡作劇 陷機關被救得陣圖第六十三回 為破陣羅成徹夜不寐 捉刺客陣圖得而復失第六十四回≡花槍佛山腳下兄弟相會 忘舊恩王爺府內夫妻絕情第六十五回 破敵陣羅成派將 上高峰飛軍攀繩第六十六回 失指揮活陣成死陣 巧化裝單槍破雙槍第六十六回 破大陣靠山王再度兵敗 戰瓦崗天寶將掛帥出征第六十八回 退敵兵軍師設巧計 遞書住勇士鬧皇宮第六十九回 觀瓊花修運河苦役百姓 接楊廣建行宮陷害李淵第七十回 金殿辯冤世民得寵 御前要官元霸出世第七十一回≠銅獅兩傑比力氣 較武藝二雄爭高低第七十二回 乘龍舟昏君肆虐 截楊廣反王結盟第七十三回 捉放靠山王秦瓊心軟 圍攻天寶將元慶求戰第七十四回 裴元慶錘打天寶將 隋煬帝旨調西趙王第七十五回 柴紹聯營定暗號 元霸錘鎮四平山第七十六回  金錘碰銀錘元慶敗走 傻人治精人君基吃虧第七十七回 一猛一傑難分勝負 老夫老妻破鏡重圓第七十八回 十八國聯軍兵敗四平山 程膠金單騎勇闖揚州城第七十九回 三官廟魔王斗「活鬼」】山屯咬金遇「閻王」第八十回 李世民正氣拒蕭後 程咬金二次探地穴第八十一回 程咬金牛頭嚇楊廣 魏國公刑橙魔王第八十二回 瓦崗山魔王禪讓 大魏國李密稱王第八十三回 紅霓關程咬金作媒 元帥府王伯黨成親第八十四回 聽戲言新夫妻大打出手 受責罰兩兄弟被趕出關第八十五回 泗水關哥弟復遭擒 青風嶺兄妹暫安身第八十六回 取泗水女將發雄威 投瓦崗三傑甘服輸第八十七回 刺客被釋說出真情話〈王齊集攻打紫金山第八十八回 西魏王觀陣遇險 秦叔寶馬墜槍折第八十九回槍馬尚師稈自刎 逼義父羅少保絕情第九十回 裴元慶再打天寶將 西趙王又助瓦崗軍第九十一回 破銅旗陣懋功點將 走揚州城楊林敗兵第九十二回 失北平羅藝戰死 破揚州隋朝滅亡第九十三回 楊廣未死義軍死奸手 李密不要江山要美人第九十四回 元霸恃武強索玉璽 李密荒淫眾將走離第九十五回∠密澗李密丟命 雷雨天元霸喪生第九十六回 徐懋功洛陽請將 尉遲恭別家從軍第九十七回 白壁關三鞭換兩鑭 棋盤山一截十萬糧第九十八回 李世民感召黑袍將 尉遲恭降順小秦王第九十九回 尉遲恭鞭打單雄信 羅少保感服李世民第一百回≯洛陽反王聯兵 鎖五龍一統歸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