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鈐經》卷七:旗幟者,軍中之標表也。以門旗為首,竿上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虎鈐經》卷七

虎鈐經

卷七

旗幟第六十九

旗幟者,軍中之標表也。

以門旗為首,竿上置金銅珠,大纛深紅八幅,樹大將牙帳前,鼓坐其下,五方旗各按方面。

將有事旗戰陣,大將齋戒,潔心淨服,俟天清星皎,中營立壇,率諸將校宣祝文,隨方面祭之。

大將之行,先以五色旗導引之。

衝向方位:甲乙日青旗,丙丁日紅旗,戊己日黃旗,庚辛日白旗,壬癸日黑旗(五方旗所向在後)。

或前後林藪險隘,下斧瞿斫伐開道,舉青旗。

前有山峽高一峰深溪,無避賊寇處,復風火相一逼一,即一抽一兵要逐風燒草以避賊,舉紅旗。

前遇敵列陣,即排列輜重,引兵結陣,擇高勝地守隘以拒賊,舉白旗。

前值山川地濡卑濕,溪澗不平,舉皂旗。

前平原大澤,無他患害,舉黃旗。

五色牙帳旗,隨天地(一作氣)四時雲色舉之。

見青雲舉青旗,他皆同此。

厭土以青旗,厭火以皂旗,厭金以紅旗,厭水以黃旗,厭木以白旗。

厭旌旗之上,文以熊虎者,像其猛也;文以力雞者,像其斗也;文以日月星辰者,法天文也;文以鬼神雲氣者,如其變也。

坐罪人於白旗之下,殺之於黑纛之下也。

初得敵人,刳其心以祭旗,塗其血以釁鼓。

為我之號者,隨我所主焉。

故《春秋傳》曰:晝施旌旗以威其目,夜施火鼓以威其心。

是故旗幟之用,大軍之本也。

大將旗鼓第七十

纛六口,槍二根,以豹尾為,居門旗後。

前五方旗,隨所六纛在,營亦在纛後。

嚴敬鼓一十二面,居大將前。

左右列六纛,下用一十二具旗鼓,前列代金旗隊二百五十口,尚色一圖禽,與諸隊同。

每一旗五幡,認旗二百五十口,尚色一圖禽,與諸隊不同。

各因為認,出居隊後,恐卒伍交錯。

陣將旗鼓第七十一

門旗不得用紅色,嫌亂。

大將鼓一百二十五面,恐疑驚敵人用之。

甲五分,七千五百領。

戰袍四分,五千領。

槍十分,一萬二千五百根,縛(一作傅)筏。

牛肋脾二分,二千五百面;馬軍以圍伐牌一伐,分支。

一弩一二分(弦三付),兵一分,二千五百張。

一弩一七千五百條,弦二十五萬隻。

箭弓十分(弦三付),矢二十六萬隻,一萬三千五百糧,弓二萬七千五百條,弦三十七萬五千。

射甲、箭、弓、袋、胡祿並張弓袋,並十分,一萬三千五百副。

佩刀八分,一萬口。

陌刀二分,三千五百口。

二分,三千五百條。

馬軍及陌刀,並付以錘鉞斧(一作為)四支。

金鼓第七十二

《周禮》六鼓,樂人掌教六鼓,以節樂和軍旅。

一曰銅鼓,二曰鐃鼓。

凡在軍中,金之制有四。

《司馬法》曰:卒長執鐃,兩司馬長執鐸,進軍鳴鐸,退軍鳴鐃。

大戰之時,擊鼓以進,擊金以退(一作止)。

三曰■,《周禮》曰:以金■和鼓。

四曰鐲,以節鼓。

鄭玄曰:鐲,鉦也,軍行鳴之,以節鼓也。

五曰鐸,《周禮》曰:以金鐸通鼓。

鐸,鈴也。

刁斗,按《黃帝大傳》曰:與■尤戰,擊之以警夜也。

六曰鉦,《樂志》曰:鉦形如半鐘,旁有小一柄一,樂師持之以和樂節制。

鉦者,進退用之,有征之義也。

蠡角第七十三

黃帝戰蚩尤,吹角,長六尺,聲甚嗚。

後有涿鹿之敗,帝問曰:所吹何物?蚩尤曰:角也,吹之則風霧俱集。

後以六尺曰角,五尺曰蠡。

近世列陣,金鼓之外,餘無他聲號。

或陣形長為山谷所掩映,慮不能照,宜於陣兩稍為蠡角(隨牌大小增之)。

值敵攻稍,則吹之為號,中軍吹而應焉。

鼓角第七十四

鼓角者,大將之威德。

十萬兵已上,大角二十四具,大鼓六十四面;五萬兵已上,大角一十六具,大鼓四十二面;三萬兵已上,大角八具,大鼓二十四面;一萬兵已上,大角六具,大鼓一十四面。

或深入敵境,欲敵人畏,謂我師旅大盛,但多著之,不用此法也。

動鼓角之時,日沒前二刻先吹小角,次吹大角,一會十六聲,三會計四十八聲,為一曲畢。

暮擊鼓,三會間,第一會五十六聲六迭一間。

三間畢,吹大角一十六聲,引第二會鼓五十六聲六迭一間。

三間畢,發鉦一百五十聲畢,軍門掣鎖,諸將各按部靜,吏士無敢喧嘩,傳刁斗,報更漏,謹巡警。

晚起角在四更二點,吹小角畢(一作吹),四更三點過吹大角,引第一會鼓四十五聲六迭一間,三間畢吹(一作叫)。

四更四點過吹大角,引第二會鼓四十五聲六迭一間,三間畢吹(一作叫)。

四更五點過吹大角,引第三會鼓四十五聲六迭一間,三間畢叫。

五更一點過吹泊,五更四點轉鼓,至天曉一十八轉叫,五更五點過擊鉦一百五十聲。

絕聲,擊鼓三百。

聲絕,軍門鎖開,大將軍嚴裝坐牙帳之上,引諸將以次朝。

漏法第七十五

木櫃一枚,八角,高二尺四寸,闊二尺三寸。

雜色,裝畫金銅環紉及蓋水匱三片,共闊二尺四寸,厚一寸五分,布黑漆。

貯水生銅瞿一口,闊一尺九寸,深一尺五寸,重七十斤。

金銅引水龍一條,長二尺六寸。

前腳踏虛雲朵一枝,重二十斤。

龍腹中熟銅飲水渴烏一條,內空長四尺八寸,圍一寸五分。

力士柱二枚,各長六尺,圍一尺二寸五分。

並腳下卷荷坐水離獅子四個裝褫盡,力士柱頭鍍金寶珠二枚。

及鐵涉一鬆(一作枚),闊二寸五分,長三尺六寸。

金銅釘鉸水秤一梁,身長五尺六寸,逕一寸五分。

金銅環連鎖,長一尺四寸。

金銅像錘一枚,連鎖九寸,共重七斤半(一作平)。

准桿一條,長六尺,竿身八楞,圍八寸五分。

向本上雕一隻腳踏蓮花坐,向下卷雲座。

金銅環紉,及曲尺金銅工正一枚,長一尺五寸。

熟銅鍍金壺一枚,面闊一尺一寸,深七尺。

金銅連鎖三條,各長二尺二寸。

及連金銅小蓋一枚,闊三寸五分,共重一十四斤四兩。

銅觜一枚,重十八銖。

大鼓一面,闊一尺一寸,深七寸。

蟠龍繞腔彩畫鉦一面,厚四分。

銅水斗一枚,平准竿一條。

皆以約漏刻數之。

傳箭第七十六

每時有八刻十二分,一刻六十分,一日二十時,合一百刻。

冬至前三日改第一箭,晝四十刻(日出辰時一刻),夜六十刻(日入申時八刻),每更一十二刻,每點二刻二十四分。

後三日改第二箭,晝四十一刻(日出辰時半刻),夜五十九刻(日入酉時半刻),每更一十一刻四十八分,每點二刻二十二分。

小寒初日改第三箭,晝四十二刻(日出卯時八刻),夜五十八刻(日入酉時一刻),每更一十一刻三十六分,每點二刻一十八(一作九)分。

後九日改第四箭,晝四十三刻(日出卯時七刻半),夜五十七刻(日入酉時一刻半),每更一十一刻二十四分,每點二刻一十六分。

大寒後三日改第五箭,晝四十四刻(日出卯時七刻),夜五十六刻(日入酉時二刻),每更一十一刻一十二分,每點二刻一十四分。

立春前三日改第六箭,晝四十五刻(日出卯時六刻半),夜五十五刻(日入酉時二刻半),每更一十一刻,每點二刻一十二分。

後六十日改第七箭,晝四十六刻(日出卯時六刻),夜五十四刻(日入酉時三刻),每更一十刻四十八分,每點二刻九發。

雨水初日改第八箭,晝四十七刻(日出卯時五刻半),夜五十三刻(日入酉時三刻半),每更一十刻三十六分,每點二刻七分。

後第九日改第九箭,晝四十八刻(日出卯時五刻),夜五十二刻(日入酉時四刻),每更一十刻二十四分,每點二刻四分。

驚蟄後三日改第十箭,晝四十九刻(日出卯時四刻半),夜五十一刻(日入酉時四刻半),每更一十刻十分,每點二刻二分。

春分前三日改第十一箭,晝五十刻(日出卯時四刻),夜五十刻(日入酉時五刻),每更一十刻,每點二刻。

後六日改第十二箭,晝五十一刻(日出卯時三刻半),夜四十九刻(日入酉時五刻半),每更九刻四十八分,每點一刻五十七分。

清明初日改第十三箭,晝五十二刻(日出卯時三刻),夜四十八刻(日入酉時六刻),每更九刻三十六分,每點一刻五十五分。

後九日改第十四箭,晝五十三刻(日出卯時二刻半),夜四十七刻(日入酉時六刻半),每更九刻二十四分,每點一刻五十二分。

谷雨後三日改第十五箭,晝五十四刻(日出卯時二刻),夜四十六刻(日入酉時七刻),每更九刻一十二分,每點一刻五十分。

立夏前三日改第十六箭,晝五十五刻(日出卯時一刻半),夜四十五刻(日入酉時七刻半),每更九刻,每點一刻四十八分。

後六日改第十七箭,晝五十六刻(日出卯時一刻),夜四十四刻(日入酉時八刻),每更八刻四十八分,每點一刻四十五分。

小滿初日改第十八箭,晝五十七刻(日出寅時半刻),夜四十三刻(日入戌時半刻),每更八刻三十六分,每點一刻四十二分。

後九日改第十九箭,晝五十八刻(日出寅時八刻),夜四十二刻(日入酉時一刻),每更八刻二十四分,每點一刻四十分。

芒種後三日改第二十箭,晝五十九刻(日出寅時七刻半),夜四十一刻(日入戌時一刻半),每更八刻一十二分,每點一刻三十分。

夏至前三日改第一箭,晝六十刻(日出寅時七刻),夜四十刻(日入戌時二刻),每更八刻,每點一刻三十六分。

後六日改第二箭,晝五十九刻(日出寅時七刻半),夜四十一刻(日入戌時一刻半),每更八刻一十二分,每點一刻三十八分。

小暑初日改第三箭,晝五十八刻(日出寅時八刻),夜四十二刻(日入戌時一刻),每更八刻二十四分,每點一刻四十分。

後九日改第四箭,晝五十七刻(日出卯時半刻),夜四十三刻(日入戌時半刻),每更八刻三十六分,每點一刻四十三分。

大暑後三日改第五箭,晝五十六刻(日出卯時一刻),夜四十四刻(日入酉時八刻),每更八刻四十八分,每點一刻四十五分。

立秋前三日改第六箭,晝五十五刻(日出卯時一刻半),夜四十五刻(日入酉時七刻半),每更九刻,每點一刻四十八分。

後六日改第七箭,晝五十四刻(日出卯時二刻),夜四十六刻(日入酉時七刻),每更九刻一十二分,每點一刻五十分。

處暑初日改第八箭,晝五十三刻(日出卯時二刻半),夜四十七刻(日入酉時六刻半),每更九刻二十四分,每點一刻五十二分。

後三日改第九箭,晝五十二刻(日出卯時三刻),夜四十八刻(日入酉時六刻),每更九刻三十六分,每點一刻五十五分。

白露後三日改第十箭,晝五十一刻(日出卯時三刻半),夜四十九刻(日入酉時五刻半),每更九刻四十八分,每點一刻五十七分。

秋分前三日改第十一箭,晝五十刻(日出卯時四刻),夜五十刻(日入酉時五刻),每更十刻,每點二刻。

後六日改第十二箭,晝四十九刻(日出卯時四刻半),夜五十一刻(日入酉時四刻半),每更十刻十二分,每點二刻二分。

寒露初日改第十三箭,晝四十八刻(日出卯時五刻),夜五十二刻(日入酉時四刻),每更一十刻二十四分,每點二刻四分。

後九日改第十四箭,晝四十七刻(日出卯時五刻半),夜五十三刻(日入酉時三刻半),每更一十刻三十六分,每點二刻七分。

霜降後三日改第十五箭,晝四十六刻(日出卯時六刻),夜五十四刻(日入酉時三刻),每更一十刻四十八分,每點二刻九分。

立冬前三日改第十六箭,晝四十五刻(日出卯時六刻半),夜五十五刻(日入酉時二刻半),每更一十一刻,每點二刻一十二分。

後六日改第十七箭,晝四十四刻(日出卯時七刻),夜五十六刻(日入酉時二刻),每更一十一刻一十二分,每點二刻一十四分。

小雪初日改第十八箭,晝四十三刻(日出卯時七刻半),夜五十七刻(日入酉時一刻半),每更一十一刻二十四分,每點二刻一十六分。

後九日改第十九箭,晝四十二刻(日出卯時八刻),夜五十八刻(日入酉時一刻),每更一十一刻五十六分,每點二刻一十八分。

大雪三日改第二十箭,晝四十一刻(日出辰時半刻),夜五十九刻(日入酉時半刻),每更一十一刻四十八分,每點二刻二十一分。

測影第七十七

先定南北使正,樹八尺表竿為勾,臥一丈四尺為股。

中節氣,日中視影之尺寸,若與歷合則吉,不合則凶。

冬至十一月中氣,律中黃鐘,管長九寸徑三分,影長一丈三尺。

小寒十二月節,影長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大寒十二月中氣,律中大呂,管長八寸三分,影長一丈一尺二寸。

立春正月節,影長九尺八寸。

雨水正月中氣,律中大蔟,管長八寸,影長八尺一寸七分。

驚蟄二月節,影長六尺六寸七分。

春分二月中氣,律中夾鐘,管長七寸四分,影長五尺三寸七分。

清明三月節,影長四尺二寸五分。

谷雨三月中氣,律中姑洗,管長七寸一分,影長三尺二寸六分。

立夏四月節,影長二尺五寸三分。

小滿四月中氣,律中仲呂,管長六寸五分,影長一尺九寸九分。

芒種五月節,影長一尺六寸九分。

夏至五月中氣,律中蕤賓,管長六寸二分,影長一尺五寸。

小暑六月節,影長一尺六寸九分。

大暑六月中氣,律中林鐘,管長五寸九分,影長一尺九寸一分(一作九)。

立秋七月節,影長二尺五寸三分。

處暑七月中氣,律中夷則,管長五寸六分,影長五尺三寸七分。

白露八月節,影長五尺七寸。

秋分八月中氣,律中南呂,管長五寸三分,影長六尺二寸三分。

寒露九月節,影長六尺(一作八)六寸七分。

霜降九月中氣,律中無射,管長四寸九分,影長八尺一寸七分。

立冬十月節,影長八尺九寸。

小雪十月中氣,律中應鐘,管長四寸七分,影長一丈二尺二寸。

大雪十一月節,影長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夫周天三百六十度四分度之一,為十二次,華夷共同,以至十二國王侯之所度。

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月節遲疾,平行九道,故二十八日行三百六十度,餘日逐日度入朔。

一歲十二月行十三周天,與日同。

夏至日在井,去極近。

冬至日在鬥,去極遠。

日陽用事,則進北而影短。

月陰用事,則退南而影長。

測法極遠近以影,而知以定南北也。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虎鈐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