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子產論為政寬猛(昭公二十年):【原文】鄭子產有疾,謂於太叔曰:「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左傳》子產論為政寬猛(昭公二十年)

左傳

子產論為政寬猛(昭公二十年)

-----胡蘿蔔和大棒都不可少

【原文】

鄭子產有疾,謂於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

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1)。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2),則多死焉,故寬難。」

疾數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

鄭國多盜,取人於崔苻之澤3。

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

興徒兵以崔苻之盜(4),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5;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

寬以濟猛(6),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詩》曰:『民亦勞止,訖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7)。

』施之以寬也。

『母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8)。

』糾之以猛也。

『柔遠能達,以定我王(9)。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竟不俅,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10)。

』和之至也。」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11):「古之遺一愛一也(12)。」

【註釋】

1猛:嚴厲。

2狎(xia):輕視,輕忽。

3取:同「聚」。

人。

指強盜。

崔苻(wan fu):湖澤的名稱。

(4)徒兵:步兵。

5糾:矯正。

(6)濟:幫助,調節。

(7)這四句詩出自《詩·大雅·民勞》。

汔(qi): 也許可以。

康:安。

中國。

指京城。

綏。

安一撫。

四方:指四方諸侯國。

(8)這四句詩出自《詩·大雅·民勞》。

從:同「縱」,放縱。

詭隨:狡詐行騙 的人。

謹:管束。

遏:制止,禁止。

寇虐:指搶劫行兇的人。

慘:曾,乃。

明: 法度。

(9)這兩句詩出自《詩·大雅』民勞》。

柔:安一撫。

能:親善。

(10)這四句詩出自《詩·商頌·長髮》。

競:急。

求:緩。

優優:溫和寬厚的樣子。

道:聚集。

(11)涕:眼淚。

(12)遺一愛一: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譯文】

鄭國的子產生了病,他對太叔說:「我死了以後,您肯定會執政。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夠用寬和的方法來使民眾服從,差一等的人不如用嚴厲的方法。

火的特點是猛烈,百姓一看見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裡;水的特點是柔一弱,百姓輕視而玩一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裡,因此運用寬和的施政方法很難。」

子產病了幾個月後就去世了。

子大叔執政,不忍心嚴厲而用寬和方法施政。

鄭回的盜賊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裡。

子太叔很後悔,說:「要是我早聽他老人家的話,就不會到這種地步了。」

於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盜賊,把他們全部殺了,盜賊才有所收斂。

孔子說:「好啊!施政寬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嚴厲措施來糾正;施政嚴厲,百姓就會受到傷害,百姓受到傷害就用寬和的方法。

寬和用來調節嚴厲,嚴厲用來調節寬和,政事因此而和諧。

《詩·大雅·民勞》中說;「民眾辛苦又勤勞,企盼稍稍 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諸侯能安一撫。

』這是施政寬和。

『不能放縱欺詐者,管束心存不一良者;制止搶奪殘暴者,他們從不懼法度。

』這是用嚴厲的方法來糾正。

『安一撫遠方和近鄰,用此安定我王室。

』這是用和睦來安定國家。

又說:『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剛猛也不柔,施政溫和又寬厚,百種福祿全聚。

』這是寬和達到了頂點。」

等到子產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淚說:「他是古代傳下來的有仁一愛一的人。」

【讀解】

凡事都有兩面,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一直注意並提倡在相反的兩個方面之間尋求平衡。

按照傳統的觀點,失去平衡,偏重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事情就會出一毛一玻陰陽調和, 剛柔相濟,事情就會1煩利發展,興旺發達。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種觀點陳舊過時了,總在講尋求平衡的中庸之道,為什麼就不可以偏激一點,極端一點?為什麼不可以矯枉過正?

當然可以。

但不要忘記,極端到底,就會了引起強烈的反作用。

正如彈簧,用以壓迫的力越大,反彈就越高,反作用力就越大。

認真想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仍是受著平衡律的支配。

因為平衡律是宇宙間的一條普遍規律。

寬大仁慈,並不意味著軟弱。

它實際上既體現了胸襟和氣度,也體現了涵養與明智。

寬大為懷,是為了征服人心,使人心服,也是自信心的表現,可以當作籠絡人心的「胡蘿蔔」。

威猛嚴厲,也不意味著殘忍。

它所體現的是決心和力度,為的是以強硬手段迫使越軌者和不法之徒循規蹈矩,遵紀守法,平等競爭。

過分的寬大仁慈容易使人誤以為軟弱,從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過分的威猛嚴厲容易導致殘暴,從而引起強烈反抗,法紀大亂。

所以,寬和與嚴厲相互補充調節,可以避免走極端造成的不一良後果,讓人們心服口服地遵紀守法。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左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