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第05章 辨惑:故行或合於世,言或順於耳,斯乃阿上之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語》第05章 辨惑

新語

第05章 辨惑

夫舉事者或為善而不稱善,或不善而稱善者,何?視之者謬而論之者誤也。

故行或合於世,言或順於耳,斯乃阿上之意,從上之旨,操直而乖方,懷曲而合邪,因其剛柔之勢,為作縱橫之術,故無忤逆之言,無不合之義者。

昔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

蓋損上而歸之於下,則忤於耳而不合於意,遂逆而不用也。

此所謂正其行而不苟合於世也。

有若豈不知阿哀公之意,為益國之義哉?夫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

故行不敢苟合,言不為苟容,雖無功於世,而名足稱也;雖言不用於國家,而舉措之言可法也。

故殊於世俗,則身孤於士眾。

夫邪曲之相銜,枉橈之相錯,正直故不得容其間。

諂佞之相扶,讒口之相譽,無高而不可上,無深而不可往者何?以一黨一 輩眾多,而辭語諧合。

夫眾口毀譽,浮石沈木。

群邪相抑,以直為曲。

視之不察,以白為黑。

夫曲直之異形,白黑之殊色,乃天下之易見也,然而目繆心惑者,眾邪誤之。

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

高曰:「馬也。」

王曰:「丞相誤邪,以鹿為馬也。」

高曰:「乃馬也。

陛下以臣之言為不然,願問群臣。」

於是乃問群臣,群臣半言馬半言鹿。

當此之時,秦王不能自信其直目,而從邪臣之言。

鹿與馬之異形,乃眾人之所知也,然不能別其是非,況於闇昧之事乎?易曰:「二人同心,其義斷金。」

群一黨一 合意,以傾一君,孰不移哉!

人有與曾子同姓名者殺人,有人告曾子母曰:「參乃殺人。」

母方織,如故,有頃復告雲,若是者三,曾子母投杼踰垣而去。

曾子之母非不知子不殺人也,言之者眾。

夫流言之並至,眾人之所是非,雖賢智不敢自畢,況凡人乎?

魯定公之時,與齊侯會於夾谷,孔子行相事。

兩君升壇,兩相處下,兩相欲揖,君臣之禮,濟濟備焉。

齊人鼓噪而起,欲執魯公。

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而立,謂齊侯曰:「兩君合好,以禮相率,以樂相化。

臣聞嘉樂不野合,犧象之薦不下堂。

夷、狄之民何求為?」

命司馬請止之。

定公曰:「諾。」

齊侯逡巡而避席曰:「寡人之過。」

退而自責大夫。

罷會。

齊人使優●?於魯公之幕下,傲戲,欲候魯君之隙,以執定公。

孔子歎曰:「君辱臣當死。」

使司馬行法斬焉,首足異門而出。

於是齊人懼然而恐,君臣易操,不安其故行,乃歸魯四邑之侵地,終無乘魯之心,鄰□振動,人懷向魯之意,強國驕君,莫不恐懼,邪臣佞人,變行易慮,天下之政,□□而折中;而定公拘於三家,陷於眾口,不能卒用孔子者,內無獨見之明,外惑邪臣之一黨一 ,以弱其國而亡其身,權歸於三家,邑土單于強齊。

夫用人若彼,失人若此;然定公不覺悟,信季孫之計,背貞臣之策,以獲拘弱之名,而喪丘山之功,不亦惑乎!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鄣日月也,非得神靈之化,罷雲霽翳,令歸山海,然後乃得睹其光明,暴天下之濡濕,照四方之晦冥。

今上無明王聖主,下無貞正諸侯,誅鉏奸臣賊子之一黨一 ,解釋凝滯紕繆之結,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

故孔子遭君暗臣亂,眾邪在位,政道隔於三家,仁義閉於公門,故作公陵之歌,傷無權力於世,大化絕而不通,道德施而不用,故曰:無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夫言道因權而立,德因勢而行,不在其位者,則無以齊其政,不操其柄者,則無以制其剛。

詩云:「有斧有柯。」

言何以治之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語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