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奇謀》第七章 諷諫人主(諷諫類):〔開宗明義〕人主有過失,如不功諫就將危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經世奇謀》第七章 諷諫人主(諷諫類)

經世奇謀

第七章 諷諫人主(諷諫類)

第七章諷諫人主(諷諫類)

〔開宗明義〕人主有過失,如不功諫就將危害人君,如功諫卻使自己遭到危亡。

孔子說:「勸諫的方式有五種,我贊成諷諫。」

有的藉著文詞篇章,有的藉著別的事,目的在期望君父完全的醒悟改變,而轉向好的一面。

這就是忠臣孝子的用心。

196 酒入舌出,言多必失

齊桓公為大臣準備酒席,約定中午開席。

管仲遲到了,桓公舉起酒杯罰管仲喝酒。

管仲卻倒掉半杯的酒。

桓公說:「約好時間,卻遲到了!該喝罰酒,又倒掉半杯!算是合乎禮法嗎?」

管仲答說:「臣聽說:酒一喝下去,舌頭就出來了。

舌頭出來,就是失言,失言的人一定會招禍喪身,我想與其酒禍喪身,不如倒掉酒。」

桓公笑著說:「仲父請起。

請就坐。」

197 祝君王能不得罪臣民

齊桓公打獵,到了麥丘(今山東商河縣境內),看見一位老先生,問他說:「你多大年紀?」

答說:「八十三了。」

公說:「很好啊!這樣的長壽。

你願意用長壽的福運祝福寡人嗎?」

答說:「祝福君主能看重百姓,輕賤金玉。」

桓公說:「很好,你再祝福別的。」

說:「祝福君王不恥於學習,喜歡向下人請教,身帝有賢能的人,也有敢直言進諫的人。」

桓公說:「很好,你再祝福別的。」

答說:「祝福君王能不得罪群臣、百姓。」

桓公聽了,氣得變臉說:「我只聽說兒子得罪父親,臣下得罪君王,沒聽說君王得罪臣子的。

這句話與前兩句不相當,你換一句吧!」

麥丘縣的老先生說:「這句話比前兩句更受用、更好。

兒子如果得罪父親,可以請姑姑叔父來幫忙消解罪過。

臣得罪君王,可以透過親近的左右,請求謝罪。

反過來說,以前桀得罪湯,紂得罪武王,這就是君王得罪臣下的例子,根本無法謝罪,到現在都無法挽救。」

桓公聽了,說:「很好。」

回朝之後,就封麥丘給他,讓他處理政事。

198 馬伕有三大死罪

齊景公有匹馬,養馬的人照顧不來,就把它殺了,景公很氣,拿起戈要親自一殺了他。

晏子說:「這樣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就被處死,讓臣下替君王來責備他,好讓他知罪。」

景公說:「好。」

晏子拿起戈對著養馬的人說:「你替一我們君王養馬而殺掉馬,罪該死;你讓我們君王因為馬的緣故,而殺掉養馬人,罪又該死;你使我們君王因為看重牲畜、輕賤人民,而讓鄰國的人知道,罪更該死。」

景公聽了說:「你放心吧!不要傷害了我的仁德。」

199 丁公不殺運金百姓

齊景公種竹子,派官吏看守。

景公外出,經過竹林附近,發現有人砍伐竹子,於是把伐竹的人拘押起來,準備處刑。

晏子就說:「君王聽過先君丁公的行一事嗎?」

公說:「怎樣呢?」

答說:「丁公打曲沃,攻下曲沃時,下令不得運財物出城,百姓可以自一由進出。

一天,有人抬著死人出城,相公覺得怪異,叫人開棺檢驗,發現裡面全是金玉。

官吏建議殺了他們。

丁公卻說:用軍隊攻佔別人的城池,藉著人多勢眾來取得別人的財物,是不仁道的。

況且治理人民的領袖,應該要寬大仁惠,慈一愛一眾人,自己不能隨便殺人。

於是命令官吏放了他們。」

景公聽了,說:「很好!很好!」就令人放了砍伐竹子的囚犯。

200 讓臣與關龍逢、比干同列

齊景公在海上遊樂,非常快活,過了六個月還不回去,又命令左右的人說:「哪一個先說要回去的,一定處死,決不寬恕。」

顏蠋(或作蠋)走進為勸諫說:「君王喜歡在海上游東,六個月了還不回去,假使有人出來統理國家,君王又怎能享有這種海上之的樂趣呢?」

景公拿起就要去砍他。

顫蠋再走上前,按住衣服站在那兒等著,說:「君王為什麼不砍呢?以前夏桀殺關龍逢(或作逢),商紂殺王子比干;君王的賢能,與桀、紂兩人不同;我的才幹,也與關龍逢、比干二人不同。

君王為什知不砍殺我,好讓我加入他們二人之中,不也是很好嗎?」

景公恍然大悟,於是就回去了,路上就聽說國人計劃奪取政權。

201 聖主何時開始分人一屍一?

齊景公時,有一人犯罪,景公很生氣,命人把他分一屍一。

又說:「敢勸諫的人,殺。」

晏子左手扶著罪犯的頭,右手拿著刀,抬頭問景公說:「從古以來,聖主明王將人分一屍一的,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景公聽了,就立刻放棄分一屍一的刑罰。

202 弦章以死諫景公飲酒

景公飲酒,七天七夜不停。

弦章進諫說:「君王飲酒七天七夜,章期望君王不經再喝酒了。

不如此,章就自一殺。」

晏子去拜見景公,景公說:「弦章勸諫我說,希望我不要喝酒了,否則

他就自一殺。

如果聽他的,那麼就被臣下牽制了;不聽他的,又不忍心見他自一殺。」

晏子說:「多麼幸運啊!弦章遇到一位賢君。

假使弦章遇桀紂一般的君主,早就被殺了。」

景公聽了,有所醒悟,就不再喝酒了。

203 孔子一語釋罪

《孔叢子》書上說:陳惠侯擴大城池,同時起造陵陽的城台,工程未完,因工事犯法被殺的已有數十人了,並且又抓了兩位監官,將要處死。

孔子到陳國,聽說此事,就去拜見陳侯,與陳侯一起登上城壹參觀工事。

孔子看了,說:「好美麗壯觀啊!自古以來,帝王起造城台,沒有不殺人而能夠如此完美成功的。」

陳侯聽了,不說一句話,就釋放所抓的兩位監官。

204 一愛一他,就讓他當人質

趙王才即位(孝成王,公元前 265 年),太后掌理國政,秦國馬上攻打趙國。

趙國向齊國求救兵。

齊國說:「一定要長安君當人質,才肯出兵。」

太后不答應,大臣都極力勸她。

太后就對臣下說:「誰再說派長安君去當人質的,我就要唾他的臉。」

左師觸龍願意去見太后,太后繃著臉見他,請他進去。

觸龍慢慢的走進去,並說:「我的腳有病,不能走得快,已經很久了。

我私底下想,恐怕太后的健康也不如以前了,所以希望來看一看。」

太后說:「我都坐著輦車行走。」

觸龍說:「近日的飯量沒有減少吧!」

太后說:「吃點粥罷了。」

這時太后的臉色平和一點了。

觸龍說:「老臣有個兒子,名叫舒祺,年紀最小。

我最疼一愛一他,希望讓他補一個侍衛的缺。

我冒死向太后報告。」

太后說:「幾歲了?」

觸龍說:「十五歲了。」

太后說:「男人也疼一愛一小兒子嗎?」

觸龍說:「比女人還疼一愛一得厲害。」

太后笑著說:「女人可疼得特別厲害。」

觸龍說:「老臣認為您疼一愛一燕後,要超過長安君許多。」

太后說:「你錯了,我疼一愛一長安君太多了。」

觸龍說:「父母一之一愛一兒子,就會為他們做長遠的打算。

您老人家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拖著她流眼淚,是想到她要遠離啊!也是心疼她啊!走了以後,並非不想她,每逢祭祀,一定為她祝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這豈不是她做長遠的打算,希望她的子孫世世代代為王嗎?」

太后說:「是啊!」

觸龍說:「現在看看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的,還有存在的嗎?」

太后說:「沒有。」

觸龍說:「不單是趙國,其他諸侯子孫封侯的,還有存在嗎?」

太后說:「老婦沒有聽說過。」

觸龍說:「這都是因為近些自身遭禍、遠些的禍及子孫的緣故。

難道是國君的子孫,封侯的就不好嗎?那是因為他們爵位太高,卻沒功勳;俸祿太厚,卻無勞績,而所擁有的財寶太多了,以致於遭禍。

現在你給長安君很高的爵位,肥沃的土地,很多的寶器,可是不趁現在讓他為國立一點功勞,一旦您去世以後,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所以我認為您沒有為長安君作長遠的打算,覺得您一愛一他比不上一愛一燕後。

太后說:「好吧!由你去替他安排吧!」

於是替長安君準備一百輛車,送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才出兵,秦國就不再圍攻趙國。

205 三件不吉祥的事

魯哀公想向西邊擴建家宅,史官一直勸阻說向西邊擴建家宅不吉祥。

哀公臉色大變,非常的憤怒,左右的人勸了好多次也不聽,於是問他的傅宰折睢。

折難答說:「天下有三件不吉祥的事,但是家宅向西擴建不算在裡面。」

哀公很高興。

隨後又問:「什麼是三件不吉祥的事?」

回答說:「不篤行義禮,是第一件不吉祥的事;嗜欲永遠不知足,是第二件;不聽臣下左右強烈的諫止,是第三件。」

哀公默默的深思,猛然省悟,雖然心下大不高興,但也不再想擴建家宅了。

206 丑夫殉葬做不得

秦太后(惠王之後,昭襄王之母)一愛一戀魏丑夫,太后病重將死的時候,下令說:「我死後,必須以魏丑夫殉葬。」

進諫的話都聽不進去。

庸芮替魏丑夫進言說:「人死了如果沒有知覺,為何平白要生前所一愛一的人,來為無知覺的人陪葬呢?如果有知覺,先王憂積的怨怒已很深很久了,太后補救過失都還來不及,哪還有功夫再親近魏丑夫呢?」

太后聽了,才放棄這個念頭。

207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吳王想去攻伐荊國,告訴他左右的人說:「誰敢來勸諫,處死。」

舍人(掌宮中之政)有一個年輕的孩子,想進諫,卻不敢,於是帶著彈丸到後園去守候,身上的衣服都被露水沾濕了,連續三個早上都這樣。

吳王對他說:「你何必要把衣服都弄得這樣呢?」

舍人之子說:「後園裡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樹上悲淒的鳴叫著,飲著露水,而不曉得捕它的螳螂正在後面呢?螳螂正低上身一子想去抓蟬,而不知道黃雀正在旁邊等它呢?黃雀拉長脖子,想去啄螳螂,卻不曉得彈丸正在它的下方呢!這三個都是想要得到它面前的利益,而沒有顧慮到它後面的災

患。」

吳王說:「很有道理。」

於是就停止出兵攻荊國的計劃。

208 葉公子高不是真一愛一龍

子張去拜見魯哀公,經過七天,哀公卻不見他,子張決定離開,並托哀公僕人轉告哀公說:

「我聽說君王一愛一好賢士,所以不遠千里而來,沿途歷盡風霜雨露,不顧塵沙土垢,走過好幾百里,手腳生繭起泡,一路不敢休息的跑來拜見。

但過了七天,君王卻不肯見我,君王這種一愛一好賢士的態度,就好像葉公子高一愛一好蛟龍一樣。」

「葉公子高一愛一好蛟龍,蚊帳的帶鉤上雕著蛟龍,鑿子也畫上蛟龍,連房子臥室都雕繪上蛟龍。

天上的蛟龍聽到這件事之後,就飛下來,把頭伸進窗子裡偷看,無意中把尾巴露出在廳堂上。

葉公子高看到,掉頭就跑,嚇得魂飛魄散,臉色蒼白。

這樣看來,葉公子高實在不是真一愛一蛟龍,他只喜歡像蛟龍而不是真蛟龍的東西。」

「現在臣聽說君王一愛一好賢士,所以遷裡迢迢的來拜見君王,等了七天,君王不肯接見,可見君王並非真正一愛一好賢士,只是一愛一好像是賢士、卻不是賢士的人。

所以,特別把這一番話托人轉告君王。」

209 晉文公出澤受教

晉文公外出打獵(公元前 636 年),因為追逐野獸,誤入沼澤地區而迷失方向,一直找不到出路。

後來遇到一個漁夫,文公對他說:「我是你的君王,如果你肯帶我出去,我一定重賞你。」

漁夫說:「我只想對君上說幾句後而已。」

晉文公說:「先帶我出去再說吧!」

漁夫就帶著晉文公出了沼澤。

文公說:「不知道你有什麼指教?我很願意接受。」

漁夫說:「鴻鵠之類的大一鳥,住在大海大河之中,生命很安全;日久生厭,而想遷徙到小的沼澤裡,就會有被人用彈丸射殺的危險。

黿(黿似鱉鼉似■魚)住在深淵裡,生命很安全;日久生厭,而想游到淺水池池塘,就會有遭人用網用鉤捕捉的憂慮。

現在君上打獵,追逐野獸,竟然深入到這個地步,未免走得太遠了。」

文公聽了,說:「很好,很好。」

於是吩咐隨從記下漁夫的名字。

漁夫說:「要我的名字做什麼呢?君上只要尊事天地,敬仰社稷,鞏固四境,一愛一護百姓,減輕賦斂,降低稅租,我也會身受其福。

如果君上不敬社稷,不固四境,在外對其他諸侯失禮,在內失去民心,使國人流離失所,我即使得了重賞,最後也保不住的。」

就辭謝賞賜,又說:「君上趕快回朝廷去吧!我也要回去打漁的地方。」

210 灶前有人,不見龜火

衛靈公一寵一幸疸疽、彌子瑕。

二人仗著靈公的一寵一幸,專松掌勢,宰制朝廷,使靈公受到蒙蔽。

復塗偵對衙君說:「前些日子臣夢見君王。」

衙君說:「你夢見什麼?」

答說:「夢見灶君。」

衛君說:「我聽說:夢見國君的人,會夢見太陽。

你為何夢見灶君?能說個理由就好,說不出理由就處死。」

復塗偵說:「日光同時照亮天下所有東西,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遮蔽日光。

至於灶就不是了,要是前面的人擋在灶前,那麼後面的人就照不見灶火。

現在臣疑心有人擋在君王面前,所以夢見灶君。」

衛君說:「很對。」

於是就廢了疽疽、彌子瑕。

211 晉文公與公子鉏的鄰居

晉文公準備與諸侯會商,計劃討伐衛國。

公子鈕仰天而笑。

文公問他笑什麼?

答說:「笑臣的鄰居。

臣的鄰居送他的妻子回一娘一家,在路在看見一個採桑的婦女,很喜歡她,就和她說話,可是回頭一看,他的妻子也有別人招引她。

臣就為這個而笑。」

文公瞭解他的意思,就作罷了。

212 食客是「六翮」還是「毫一毛一」

趙簡子(趙鞅)在黃河游賞,感到很快樂,因而慨歎說:「如何能找到賢德的人共處?」

船夫古乘聽了,跪著回答說:「寶珠金玉沒有腳,又離此地千里遠,它之所以能夠來到眼前,是因人們喜歡它。

現在才德之士有腳,而不願前來,這是不是君王不一愛一好他們呢?」

趙簡子說:「我們下賓客有千餘人,早上若是飲食供一應不足,傍晚時一定到市街上收稅!傍晚若是飲食不足,早上一定到市街上去收稅。

我這樣還能說不一愛一好人才嗎?」

船夫古乘答說:「大鵬鳥飛上高空,翱翔遠方,它所依賴的是六翩(六根羽一毛一中央的一莖一管)背上的一毛一。

腹下的細一毛一,不到尺寸之長,除去一大把,飛翔起來也不會更低:增加一大把,飛起來也不會更高。

不知道門下賓客千人之中,有能發揮六翮一樣效用的人才嗎?或者幾乎都是毫無作用的細一毛一發呢?」

213 閻沒、叔寬一食三歎

梗陽(今山西境內)有訟案,理虧的一方,送了女樂財物給魏獻子(魏舒),魏獻子準備收下。

閻沒對叔寬說:「我和你一起勸諫吧!主人因為不受賄賂聞名於諸侯,

今天因梗陽人的賄賂而受害,是不值得、不可以的。」

二人進朝之後,等在庭院裡,獻子準備吃飯了,問說誰在庭院裡,他們答說:「是閻沒、叔寬在此。」

獻子請他們一起吃飯。

一頓飯之間,兩個人歎了三次氣。

吃飽之後,獻子問說:「人家說:吃飯時候應忘掉憂愁。

你們二位吃一頓飯,歎了三次氣,為什麼?」

兩人異口同聲的說:「我們兩個小人,一性一貪,飯菜剛到,恐怕不夠吃,所以歡氣。

菜上了一半,就自責說:難道主人請我們吃飯,會不夠吃?因此再歎氣。

等飯菜上完,希望把小人的肚子,作為君子的心,剛剛滿足就行了。

所以三次歎氣。」

獻子醒悟地說:「很好!」

就辭謝梗陽人的賄賂。

214 優孟諫君貴馬賤人

楚莊王(公元前 613 左右)有一匹一愛一馬,給它穿五彩鮮麗的錦衣,給它住漂亮的房屋,給它睡沒有帷幕的一床一,給它吃切好的棗干。

馬卻因太享受了,肥胖而死,莊王派群臣為它辦喪事,想用棺郭裝襝,用大夫的札儀來埋葬它。

左右的人紛紛勸阻,認為行不得。

莊王全不理會,又下令說:「有人再敢以葬馬的事走進諫,就殺了他!」

優孟聽到了,走進殿門,仰頭大哭。

莊王很驚奇的問他為什麼哭。

優孟回答說:「這匹馬,是大王所喜一愛一的。

憑著楚國這樣偉大的國家,有什麼事辦不到的呢?卻只用大夫一般的禮儀來埋葬它,太輕了。」

楚莊王問說:「那要怎麼辦呢?」

優孟說:「臣建議用雕花的玉做棺,文梓的木做,用、楠、豫、章等做題湊(堆在棺郭外的木頭),派甲士挖掘擴一穴一,叫老人和兒童來背土,齊、趙陪待在前面,韓、魏在後面護衛,用太牢之禮來祭祀,封給它萬戶大的地方做為奉邑。

但如此一來,諸侯聽到這件事,都知道大王輕視人而貴重馬。」

莊王說:「寡人的過錯,竟到了這種地步?」

優孟說:「請大王就以六畜來埋葬它,在地上挖個土灶作為用銅鑄的大鼎作為棺,用姜棗作調理,下面鋪上木蘭樹的皮,用粳米為祭品,用大火燉煮,埋葬在人的肚腸中。」

於是莊王就派人把馬交給主管膳食的太官,吩咐說:「不要讓天下人聽到貴馬賤人的事。」

215 趙簡子與申護的鄰居

趙簡子(趙鞅)起兵攻打齊國,有位戴著盔甲的戰士申護在笑,簡子說:「你笑什麼呢?」

答說:「臣因以前一件可笑的事情在笑。

以前在採桑的時候,臣鄰居一對夫婦一起到田里工作,丈夫看見桑田中一位女子,就追去了,迫不上,又回來了。

他的妻子看在眼裡,很生氣,也就離他而去。

臣是笑那位丈夫放著妻子不照顧。」

簡子說:「現在我攻打別的國家,而不顧自己的國家,是我廢弛國事啊!」

於是退兵而回。

216 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楚莊王主政三年了(公元前 611 年),不理國政,只是喜歡一些隱語玩樂,社稷瀕於危險,國家已將滅亡。

士莊問左右的人說:「為何不去進諫呢?」

左右的人說:「你是最適當的入選。」

士慶於是進朝,一拜再拜之後,進言說:「有一則隱語(謎語)說:有只大一鳥,棲息在南山的南面,三年不飛也不叫,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莊王說:「你可以走了,我自己很清楚原因。」

士慶說:「臣說也死,不說也死,希望能聽一聽原因所在。」

莊王說:「此鳥不飛,在半沛他的羽翼;不叫,在於觀察群臣的是非對錯。

這隻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

士慶叩頭拜說:「所期望的已經聽到了。」

莊王非常高興士慶提出的問題,於是就任士慶為令尹,授給他相印。

217 犬兔追逐,農夫得利

齊國想攻打魏國,淳髡於對齊王說:

「韓子盧是天下跑最快的狗,東郭逡是海內最敏捷的兔子。

韓子盧追東郭逡,繞著山跑了三圈,朝山上騰躍了五次。

兔子力竭於前,狗困伏於後,雙雙困極而死。

農夫看了,毫不費工夫的一起捉了。

現在齊、魏兩國,長久相持,兵卒勞累,百姓困苦,臣恐怕強大的秦國、楚國會趁著齊、魏困頓的時候,佔有齊、魏。」

齊王聽了感到恐懼,於是收兵息將,不再攻魏。

218 齊宣王少一一愛一

齊宣王對淳於髡說:「先生談一談寡人喜歡的是什麼?」

淳於機說:「古代王者所喜歡的有四,而大王喜歡的有三。」

宣王說:「這話怎麼說呢?」

淳於髡說:「古代王者一愛一馬,大王也一愛一馬。

古代王者一愛一美味,大王也一愛一美味。

古代王者好美色,大王也好美色。

古代的王者尊崇有才德的人,大王卻不尊崇才德之士。」

宣王說:「國中沒有傑出的才德之士,否則我也會尊崇他們,喜歡他們。」

淳於髡說:

「古時有驊騮等好馬,現在沒有,大王就從所有的馬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喜歡馬。

古時有豹象等動物的腸肚或嫩脆可口的肉,現在沒有,大王就從眾多美味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一愛一好美食。

古時有一毛一嬙、西施那樣的美一女,現在沒有,大王就從眾美一女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喜歡美一女。

至於木德之士,大王就一定要等到有堯舜禹湯時代的賢德之士出現,然後才去尊崇他們、喜歡他們;那麼禹湯時代的賢德之士,也不會喜歡大王的。」

宣王聽了靜默在那裡,不知怎麼答話。

219 平原意從諫賞士兵

趙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後(公元前 257 年),楚國春申君率軍隊要去援救趙國,魏國信陵君也偽造軍令奪了晉鄙的軍隊前往救援趙國。

援兵未到時,秦國加緊圍攻邯鄲,邯鄲十分危急並且準備投降,平原君非常的憂心。

邯鄲傳捨(驛站旁的屋舍,或為驛站)官吏之子李談對平原君說:「你不擔心趙國滅亡嗎?」

平原君說:「趙國滅亡,就是秦人勝利了,為什麼不擔心呢?」

李談說:「邯鄲的百姓,已經到拿骨頭來炊煮,易子而食的地步,可以說是困苦的極點。

而你後宮的美一女數百人,妻妾婦女都穿著華麗的絲綢,吃的是好肉好菜,豐厚得享用不盡。

可是軍隊百姓兵器用盡,有的只能砍下木頭做為長矛勾戟;而你有寶器鍾磐,要什麼有什麼。」

「假使秦國攻下趙國,君怎能擁有這些呢?假使趙國安全無恙,君又何須擔心沒有這些呢?你何不叫夫人以下的婦女,和士卒同列,共同分擔工作,為國盡力,將家中所有物資供一應士兵分享。

正當別人危難困苦的時候,較易施予恩惠,也較易被人感激。」

平原君聽從他的計策,使得城中的三千多勇士,不顧一性一命的挺身抵抗秦兵。

平原君則與李談一起到秦軍陣中談判,秦軍因此後退三十里,正巧楚、魏的援軍來到,秦軍就放棄攻趙的行動。

220 陸地上的「海大魚」

靖郭君田嬰想要築薛城,賓客多來諫止。

靖郭君乃令接待賓客的人(謁者),不要替進諫的人通報。

有一位齊國人說:「我只說一句話,超出一句話,我願意被殺。」

謁者就替他通報。

客進去,說:「海大魚。」

於是回頭就走。

靖郭君說:「請多說幾句,談明白。」

客說:「不要。

我不敢拿生命開玩笑。」

靖郭君說:「唉!我是沒辦法才這樣說,不會真的隨便殺人,你再說清楚罷!」

客說:「君不曾聽說海中的大魚嗎?魚網網不住它,魚鉤鉤不了它,一旦放肆恣意離開大海,被困在陸地上,那麼螞蟻都能順意在處置它。

齊國就像君的大海,君已保有齊國,還要薛城幹什麼呢?君若失去齊國,縱使築了薛城,又有什麼用呢?」

靖郭君覺得有道理,就停止築薛城的事。

221 土偶與木偶互嘲

孟常君將進入秦國,諫止的人很多,但都不被他接受。

蘇代想諫止。

孟嘗君說:「關於人事的,我全已知道,如果用鬼道來諫

我,我就殺了他。」

這時謁者進來回報說:「有賓客要來談鬼道。」

答說:「請賓客進來。」

蘇代進去對孟常君說:

「臣來時,經過淄水之上,看見有一泥土做的人和一桃木刻的人在談話。

桃木人對土偶說:「你原先是泥土,被拿來做成一人形,現在一遇上大雨,雨水四處氾濫,你一定被毀了。」

土偶答說:「我毀壞了,就等於回復原來的樣子。

你是東園的桃木,被刻成一人形,一旦遇上大雨,雨水四處湧到,一定使你浮走,漂漂漂,不知把你漂到哪裡。」

現在秦國,四面險固,而且凶狠如虎狼一般,恐怕你到了秦國,會像木偶人一樣,不知前途會是如何。」

孟嘗君不知如何作答,也就不敢進入秦國。

222 果真是不死之藥!

楚荊王時,有人獻不死之藥給荊王,謁者(負責接待賓客之官)拿著進朝。

官中的宿衛問說:「可以吃嗎?」

回答:「可。」

宿衛於是搶過來就吃下。

荊王很生氣,叫人要殺宿衛。

宿衛請人說服荊王說:「臣問謁者,謁者說:可以吃,臣就將它吃了,所以臣是無罪的,有罪的是謁者。

況且客人獻的是不死之藥,臣吃了它卻被王殺了,這就是死藥了。

王殺了無罪的臣,同時也表示別人全是詐欺的。」

荊王因此不殺他。

223 獵鹿人的三大死罪

漢武帝(公元前 140~前 87 年)時,有人殺了上林苑的鹿,武帝於是下令負責的官吏將他抓來處死。

東方朔在旁邊說道:「這個人真該殺,何況有三大該殺的理由呢:讓陛下因為鹿而殺人,是第一件該死的理由;天下人從此知道陛下看重鹿而輕賤百姓,是第二件該死的理由。

匈奴一旦來犯,要用鹿來對付他們,是第三個理由。」

武帝聽了,默不作聲放了那個人。

224 他們身上有一婬一具

蜀先主劉備時(公元 221~223 年),天候乾旱,禁止百姓私下釀酒。

有官吏在民家搜到釀酒的工具,準備要定罪處罰。

簡雍與先主出遊,看見一對男一女走在路上,於是對劉備說:「他們準備通一奸一,為什麼不拘押起來?」

劉備說:「為什麼知道他們會如此?」

簡雍回答說:「他們各有可以通一奸一的器一官,與要釀酒的人情形相同。」

劉備聽了大笑,就釋放因有釀具而被捕的人。

225 何不遣鹿作戰去?

魏文帝曹丕青龍年間(公元 233~237 年),禁地養了許多鹿,規定捕殺鹿的人要處死,並將家產充公;知情不報的人與捕鹿者同罪。

由於禁地方圓有千餘里,鹿只日漸繁衍,越來越多,百姓深受其苦。

此時蜀國的軍隊多次侵襲邊境,文帝問高柔說:「如何找到英勇的將士,派他去守西邊疆界呢?」

高柔回答說:「臣聽說,聖王用兵,百獸都可以驅使,如今禁地有鹿大約一萬頭,陛下為什麼不派它們去作戰呢?」

文帝笑說:「只聽說驅趕虎豹當軍隊作戰,沒有聽說過趕鹿的。」

高柔說:「以前衛懿公養鶴,還讓鶴乘軒車,而老百姓卻沒有多餘的梗稻可以食用。

後來戎人來襲,懿公派國人去抵抗,國人不願前往,都說:派鶴去打。

現在天下尚未統一。

軍馬在郊野備戰,正該積儲糧食供養百姓,以便能完成大業;而今竟然禁獵,使得大群的野鹿到處衝撞,吃食生苗。」

「百姓雖然設障防患,一逼一於禁令,卻不敢過於防範,以致滎陽附近方圓百里的地方,稅收很少。

當今天下生產的人少,而鹿所造成的損害卻很大;如果突然有敵人來犯,或水旱天災,要如何應付呢?」

文帝因此警醒,解除禁令,讓百姓可以捕鹿,不要使野鹿傷了農作物。

226「瓦衣」不漏水

唐高宗(公元 650~683 年)出去打獵,碰上下雨,就問諫議大夫谷那律說:「怎樣才能使油衣不漏水?」

谷那律答說:「用瓦來做就不漏了。」

高宗醒悟,從此不再出獵。

227 鸚鵡的雙翅

唐中宗時(公元 684 年),武承嗣、武三思一心鑽營,希望被立為太子,以繼承帝位。

狄仁傑力勸武後(武則天)召還盧陵王(中宗李顯,被武後廢盧陵王),武後心意稍有醒悟。

有一天,武後對狄仁傑說:「滕夢見鸚鵡一雙翅膀都折了,為什麼呢?」

仁傑回答說:「武是陛下的姓,兩翼象徵兩子。

陛下起用兩子(中宗李顥,睿宗李旦),那麼兩翼自然就能振飛了。」

隨後又從容的對武後說:「姑侄與母子,哪一種關係親密?陛下立子,將來就可以永遠於太廟中受祭祀!如立侄兒,卻從來不曾聽說,侄兒為天子,而把姑姑的神主擺在太廟祭祀的。」

太后聽了,很同意他的話。

228 河北將失,何況河南

五代時,魏州(今河北境內)一地逃稅的情形很嚴重,晉王李克用因而責備司錄趙季良。

趙季良就問:「殿下什麼時候可以平定河南?」

晉王大怒說:「你的職責在負責稅收,為什麼干涉我的軍事行動呢?」

趙季良答說:「殿下正計劃進擊敵人,收取領土,而不一愛一顧百姓;一旦百姓失去向心力,恐怕河北都不歸你所有,何況是河南呢?」

晉王聽了很高興的謝他,從此趙季良很受看重,時常參與軍國大計。

229 術士妄言能敗俗

後唐初年,晉陽的命相師周玄豹曾說:「明宗(李嗣源)前程尊貴無比。」

後來李嗣源登上帝位後(公元 926 年),準備召請他進京入朝。

趙鳳說:「玄豹的話是應驗了,可是若召他進京,那麼輕狂躁進的人,一定紛紛向他討教。

從古到今,相士隨便斷言,害人家破人亡的事例太多了。」

於是任命周玄豹為光祿卿,而周玄豹就以光祿卿的祿位退休。

230 為河縱容百姓耕作

敬新磨,是後唐莊宗(公元 923~926 年)的優孟(演藝人員,近於娼優、弄臣)。

有一次莊宗到中牟縣(今河南境內)打獵,踐壞百姓的農作物。

縣令擋在馬前極力諫止,莊宗生氣的叫人抓去殺了。

敬新磨追趕飛禽到莊宗的馬前,責備縣令說:「你當縣令,難道不曉得我們天子一愛一打獵,為什麼還縱容百姓耕作,而妨礙車馬奔馳獵狩的行動?你罪當處死,請即刻用刑。」

莊宗聽了一笑,就放了縣令。

231 乾脆將月光一起禁了

五代時李茂貞,自號岐王,開府第設官吏,佔有岐州(今河南境內),仁一愛一寬厚,善待百姓。

李茂貞曾經因土地大小稅收太少,下令油歸政一府專一賣,以增加稅收,並禁止砍柴的人進城,因為木柴可以當火炬。

有一個徘優就說:「臣下建議將月光也一起禁了。」

茂貞聽了,大笑,卻也不生氣。

232 此時絹非彼時絹

後周君主派遣翰林學士寶儀(歿於公元 966 年)去登錄滁州公藏的物資。

此時宋太祖趙匡胤也派遣親信的官吏去搬府庫中的絹。

寶儀制止說:「當時攻下滁州城時,就算搬光庫藏的全部物資,也沒有關係。

現在已登錄為官府的物資,沒有君主的詔書,不可以拿走。」

趙匡胤從此非常看重寶儀。

233 君王不得慢禮

宋太祖時,寶儀為翰林學士。

皇上曾召請他草擬詔令,他到了御苑的門口,看見國君頭巾戴得高高的,露出額頭,赤著腳坐著,於是退後,站著不

肯前進。

太祖馬上叫人拿走帽子衣帶,穿著整齊之後,才召請他進來。

寶儀於是進言說:「陛下創建基業,永傳正統於後代,應該以禮來教化天下。」

太祖於是很誠懇嚴肅的向他表示謝意與接受。

從此以後,接見近臣都穿戴整齊。

234 賈存道題詩,蔡襄戒酒

宋朝蔡襄(文忠公,公元 1012~1067 年)一性一好喝酒,酒量超乎常人。

考中進士之後,日夜沉溺於酒中,也不聽別人的勸說,沒有人能制止他。

當時,太夫人年歲已高,很為他擔憂。

有一天,山東賈存道拜訪他,剛好蔡襄前夜酒醉尚未醒來,賈先生提起筆來,在牆上題詩:「聖君一寵一重龍頭選,慈母深恩鶴發垂;君一寵一母恩俱報,酒如為患悔何遲?」

蔡襄醒來看到之後,徹底覺悟,當天就痛下決心改正,一生都不曾再醉過。

235 不用文士,只有始皇

金國有位近臣向君主進言,建議取消科舉。

金國君主就問張浩說:「古來帝王有不任用文學之士的嗎?」

浩說:「有的。」

又問:「誰呢?」

浩說:「秦始皇。」

金主聽了,看著近臣說:「怎麼可以使我變成像秦始皇一樣呢?」

236 父親亂朝,兒子學跑

宋朝蔡京延聘張學當館師(塾師)。

張角教導學生規矩很嚴,學生都很怕他。

有一天張角找學生過來,說:「你們學跑了嗎?」

學生說:「我們平時聽老師的教導,只教我們要慢走,不曾聽說要學跑。」

張角說:「天下被你父親弄壞了。

早晚盜賊會起來作亂,一定先到你們家,如果學跑,還可以逃避一死。」

孩子聽了很害怕,回去告訴他父親。

蔡京聽了驚異的說:「這你們不懂。」

蔡京去和張角坐談,張角說:「現在挽救太遲了。

只有延攪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蔡京就問他所知的人,他就推蔗楊時(公元 1053~1135 年)。

楊時從此才受朝廷的徵召。

237 用婢女試丈夫

宋朝潼州人王藻當獄官,每晚都拿不少銀錢回家。

他的太太有些疑心,但不知如何諫止。

有一天,夫人派婢女送點心去,等王藻回來,妻子就問說:「剛才送去十三塊豬蹄膀肉,吃了嗎?」

王藻說:「只有十塊。」

妻子說,「一定是婢女偷吃了,或與別人有私情。」

王藻於是拷打責問婢女,婢女受不住,只好沒做也招認了。

妻子這時從容的對王藻說:「你每天拿錢回來,我懷疑你在牢裡收錢,不免做出冤枉人的壞事,所以用婢女的事來試試你罷了,實際上她根本沒有偷肉。

從此以後,不要再做不義的事情,而加重神明的懲罰。」

王藻因此徹底醒悟,當天就辭去工作。

238 酒能腐鐵,何況五臟

耶律楚材,元太宗(公元 927~947 年)時任中書令。

當時太宗一向一愛一喝酒,每天和大臣喝得醉醮醺的。

耶律楚材多次進諫不聽,於是拿了酒槽的鐵口,進諫說:「酒可以腐蝕很多東西,鐵都這樣了,何況是人的五臟呢?」

太宗終於醒悟,對群臣說:「你們一愛一君憂國的心,哪有像吾圖撒合裡(長髯公,楚材鬃須長得很好看,所以太宗如此稱他)呢?」

於是賞很多金子布帛給他,並命令近臣每天喝酒兩大杯為止。

239 賜沃土等於養禍害

明朝正德年間(公元 1506~1521 年),秦王請求將陝西(關中)邊界之地的閒田歸他管轄。

朱寧(錢寧)、江彬等人都收了他的賄賂,大力幫他請求。

武宗也答應了,就催促大學士草擬詔書。

都察院各監察使進諫勸止都不被接受,楊廷和、蔣冕私下認為如草擬詔書,恐怕會留下後患;不草擬則忤逆皇上的心意,所以都以疾病為由辭退。

只有梁儲(字叔厚,謚文康,公元 1451~1527 年)接受命令,草擬詔令,說:

「以前,太祖立下命令,說:這片土地不可封給藩王。

不是慳吝,而是顧慮這片土地又大又肥沃,藩王得了它,多養一些門客兵馬,必會因富庶而驕縱,加上好邪之人一誘導,難免做出一些不合正道的事,對於天下有所不利。」

「現在王(秦王)懇求賜予,朕顧念親一愛一之情,將土地給王,王得到這片土地,不要去收留聚集一些不法的一奸一人,不要多養門客兵馬,不要聽信狂妄者的引一誘去做不法的事,而驚擾邊境,危害我大明的天下。

如果這樣,到那時雖然一心想維護自己的親人,也做不到了。

王千萬小心,不要疏忽了。」

武宗看了詔令,驚駭的說:「如果這樣值得憂慮,還是不能給。」

這件事終於擱下。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經世奇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