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訓格言》(六):訓曰:凡人能量己之能與不能,然後知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庭訓格言》(六)

庭訓格言

(六)

己所不能 嘉彼所能

訓曰:凡人能量己之能與不能,然後知人之艱難。

朕自幼行走固多,征剿噶爾丹三次行師,雖未對敵交戰,自料猶可以立在人前。

但念越城勇將,則知朕斷不能為。

何則?朕自幼未嘗登牆一次,每自高崖下視,頭猶眩暈。

如彼高城,何能上登?自己絕不能之事,豈可易視?所以,朕每見越城勇將,必實憐之,且甚服之。

久經征伐 須重人命

訓曰:昔時,大臣久經軍旅者,多以人命為輕。

朕自出兵以後,每反諸己,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謹焉!

一愛一兵教民 教之以勞

勞之適所以一愛一之,教之以勞真乃一愛一兵之道也。

不但將兵如是,教民亦然。

故《國語》曰:「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

逸則一婬一,一婬一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一婬一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立心不善 何以醫人

訓曰:朕自幼所見醫書頗多,洞徹其原故,後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必能辨也。

今之醫生所學既淺而專圖利,立心不善,何以醫人?如諸藥之一性一,人何由知之?皆古聖人之所指示者也。

是故朕凡所試之藥與治人病癒之方,必曉諭廣眾;或各處所得之方,必告爾等共記者,惟冀有益於多人也。

以戲陷罪 不可為之

訓曰:凡人各有一懼怕之物。

有怕蛇而不怕蛤蟆者,亦有怕蛤蟆而不怕蛇者。

朕雖不怕諸樣之物,然從來不以戲人。

在怕蟲之人見其所怕之蟲,不顧身命,往往竟有拔刀者。

如在大君之前,倘出鋒刃,俱系重罪。

明知此故,而因一戲以入人罪,亦復何味?爾等留心,切記可也。

誠能勤勉 耕耘有獲

訓曰:邊外水土肥一美,本處人惟種糜、黍、稗、稷等類,總不知種別樣之谷。

因朕駐蹕邊外,備知土脈情形,教本處人樹藝各種之谷。

歷年以來,各種之谷皆獲豐收,墾田亦多,各方聚集之人甚眾,即各壑中皆成大村落矣。

上天一愛一人,凡水陸之地,無一處不可以養人,惟患人之不勤不勉。

爾誠能勤勉,到處皆可耕鑿,以給妻子也。

食不遺遠 遠近皆親

訓曰:我朝滿洲舊風,凡飲食必甚均平,不拘多寡,必人人遍及,使嘗其味,朕用膳時使人有所往,必留以待其回而與之食。

青海台吉來時,朕閒話中間問伊等舊風,亦云如是。

由是觀之,古昔所行之典禮,其規模皆一,殆無內外遠近之分也。

節儉廉潔 用度不奢

訓曰:朕所居殿現鋪氈片等物,殆及三四十年而未更換者有之。

朕生一性一廉潔,不欲奢於用度也。

取笑必然自招

訓曰:大凡殘疾之人不可取笑,即如跌蹼之人亦不可哂。

蓋殘疾人見之宜生憐憫。

或有無知之輩見殘疾者每取笑之。

其人非自招斯疾,即招及子孫。

即如哂人跌蹼不旋踵,間或即失足,是故我朝先輩老人常言勿輕取笑於人,「取笑必然自招」,正謂此也。

待前朝厚 得天下正

訓曰:明朝十三陵朕往觀數次,亦嘗祭奠。

今未去多年,爾等亦當往觀祭奠。

遣爾等去一兩次,則地方官、看守人等皆知敬謹。

世祖章皇帝初進北京,明朝諸陵一毫未動。

收崇禎之一屍一,特修陵園以禮葬之,厥後親往奠祭盡哀。

至於諸陵亦皆拜禮。

觀此,則我朝得天下之正,待前朝之厚,可謂超出往古矣。

涵養仁一愛一 戒除躁忿

訓曰:凡人平日必當涵養此心。

朕昔足痛之時,轉身艱難。

足欲稍動,必賴兩傍侍御人挪移,少著手即不勝其痛。

雖至於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災,與左右近侍談笑自若,並無一毫躁一性一生忿,以至於苛責人也。

二阿哥在德州病時,朕一日視之,正值其含怒,與近侍之人生忿。

朕寬解之,曰:「我等為人上者,罹疾卻有許多人扶持任使,心猶不足。

如彼內監或是窮人,一遇疾病,誰為任使?雖有氣忿向誰出耶?」彼時左右侍立之人聽朕斯言,無有不流涕者。

凡等此處,汝等宜切記於心。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庭訓格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