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辭》下傳 第五章: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系辭》下傳 第五章

易經系辭

下傳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搖拽不定地來去,朋友便會順此考慮。」

君子說:「普天之下有什麼樣的想法和什麼樣的憂愁呢?普天之下都是一樣的結局但卻是不一樣的道路,一個目的地但卻是數種憂愁,普天之下有什麼樣的想法和什麼樣的憂愁呢?」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太陽離去了之後月亮就會來到,月亮離去了之後太陽就會來到,太陽和月亮交互進行便有了光亮呀。

冰冷離去了之後溫一熱就會來到,溫一熱離去了之後冰冷就會來到,冰冷和溫一熱交互進行便定形了年齡呀。

離去的是理虧,來到的是認為可靠,理虧和認為可靠交互覺出便出現了益處呀。」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一精一義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尺蠖這蟲子彎曲著身一體,是為了得到不被懷疑的假象。

龍蛇的冬眠,是為了寄放他的身一體。

周密的舉動近乎高超,是為了使其發揮功能。

使自身穩定並發揮其功用,是為了增長信念。

那段時間這樣過去了,體會著的困惑便明瞭了。

高超被用盡了並曉得轉變,這是信念熾烈。

易曰:「困於石, 據於蒺藜, 入於其宮, 不見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爻 辭上說:「被歌舞包圍,強制佔有別人的田地,回到他的家中,看不到了他的妻子,不會有好的結果。

]君子說:[不該是被包圍的地方卻被包圍了,聲譽一定會被 玷污。

不該是佔有的地方卻佔有了,自身一定會不安全。

已經玷污還不安全,結束生命的時間就要來到了,這還能夠獲取看到他的妻子的機會嗎?」

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不獲。

語成器而動者也。」

爻辭上說: 「因為正直無私而向能夠幫助打獵的鳥的身上放箭,在高高的城牆的上面,射中了那隻鳥,沒有不是這麼獲益的。

孔子解釋說:這獵鳥是飛禽,弓和箭是殺傷用具, 放出箭的是人。

君子在身上隱蔽用具,等候時機便作為,這怎麼會沒有益處呢?作為但不能夠包含容納,這是因為行動了但沒有得到,這是言論變做用具才行動。」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無咎。」

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 「履校滅耳,凶。」

孔 子解釋說:「貪婪狡詐只貪圖名利的人不會羞愧不會友一愛一,沒有敬服沒有情誼,沒有看到好處不會聽從,不會使人敬畏不會戒止,程度淺便防備但程度深便警惕,這 是貪婪狡詐只貪圖名利的人的順利之處。

爻辭說:進行比較停止蹤跡,沒有過失。

這就是對此所說的。」

「不去聚集仁一愛一,就不能有充分的資本去定形聲譽,不去聚 集不好的,就不能有充分的理由喪失生命。

貪婪狡詐只貪圖名利的人認為很小的仁一愛一是沒有好處的,就不去做,因此不好的聚集到不能夠遮蓋的地步,觸犯法規的行 為太廣泛程度太深便不能夠除去。」

爻辭說:「停止聽覺進行比較,不會有好的結果。」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繫於包桑。

』」

君 子說:「這不安全的,是在穩定他所處在的地方;這逃跑的,是在護著他不受損害而能夠留住;這違反的,是有他的處理方式。

因此,君子在平穩的時候不會不記得 不安全的隱患,在存在的時候不會不記得失去的可能,在安定的時候不會不記得沒有了秩序的潛在因素,因為這樣,自身穩定國家才能夠存留。

易說:[他在流一浪一他 在流一浪一,就像是草木含苞待放。

〕」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智)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言不勝任也。」

孔子說:「品德不夠深厚卻地位尊貴,智慧缺乏卻謀求的目標過大,力量不夠卻擔當過重的責任,很少不遭遇(危險)的。

《易經》(鼎卦九四爻辭)說:「(用來使鼎穩定的)鼎足折斷,王公的美食被傾灑了出來,美食被弄髒了,有凶險。」

這裡所是或的就是不能勝任的意思。」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孔子說:「能夠知道事情隱微的先機大概應該說很神妙了吧?君子與處在自 己之上的人交往不能諂媚,與處在自己之下的人交往不能傲慢,大概就算知道掌握事情的先機了吧!所謂先機,就是在變動發生之前的隱微的徵兆,也就是吉祥或凶 險出現之前顯現出來的情況。

君子能夠看到先機而採取行動,不會整天等待著。

《易經》(豫卦六二爻辭)說:「比石頭還耿介堅定,不去整天追求快樂,守正不 移,能夠吉祥。」

既然比石頭還耿介堅定,哪裡還會整天等待或者追求快樂?這是完全可以明白的。

君子知道隱微的先機又能顯明的情況,知道柔順又懂得剛健,因 此才能成為萬民所仰望的人物。」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孔子說:「顏回這個弟子,他大概接近(君子的要求)了吧?有不善的情況(他)不曾不知道,知道了不善便不曾再去做。

《易經》(復卦初九爻辭)說:「走得不遠就返回,沒有什麼悔恨,開始能夠吉祥。」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男一女構一精一,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致一也。」

「天地之氣相互纏一綿交一合,萬物因此化育而變得醇厚完美。

雄一性一與雌一性一之一精一氣纏一綿交一合,萬物因此化育而生生不息。

《易經》(損卦六三爻辭)說:「三人同行就會減少一個人;一人獨行,卻能得到一個朋友。」

說的是達到協同一致。」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

君 子說:「君子先穩定他自身之後再作為,先交換這心思之後再講話,先穩定這互相往來之後在設法得到。

君子能夠遵循這三種方法,因此不會受到損傷。

在不安全的 時候作為,民眾就不會跟在一起,害怕去講話,民眾就不會順合,沒有互相往來就設法得到,民眾就不會允許。

沒有讚許的,這損害的便來到了。

易說:[沒有補助 過,迷惑著發生碰撞,作出決定不能持久,不會有好結果。

]」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系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