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 yang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與地球平均距離14960萬千米,直徑139萬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質量1.989×10^33克,表面溫度5770開,中心溫度1500萬開。由裡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
tai yang li
1.即陽曆。曆法的一種。年的長短依據天象﹐平均長度約等於回歸年﹐月的長短則是人為規定。現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陽曆創始於羅馬(公元前46年)﹐後經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命人修訂﹐而成目前所用的陽曆。
tai yang tong/tong bu wei xīng
運行軌道為太陽同步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這類衛星每天在相同的地方時經過世界各地,每天以大致相同的太陽對地光照條件下觀測地面。可用作低軌道氣象衛星、照相偵察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等。
tai yang tong/tong bu guǐ dao
軌道平面繞地球自旋軸旋轉的方向與地球公轉的方向相同的人造地球衛星軌道。角速度為地球公轉的平均速度(即360°/年)。在這一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衛星每天以相同的地方時經過世界各地。軌道傾角略大於90°時,太陽同步軌道兼有極地軌道覆蓋地球範圍的特點。
tai yang yin
詩歌。聞一多作。1922年發表。全詩通過與太陽的對話,表現身處異國的詩人思鄉之情。詩人對太陽的感情由埋怨轉而將太陽當成知己,最後把太陽認作家鄉。全詩一韻到底,各節均以「太陽啊」領起,反覆吟詠,感情熾熱。
tai yang tǎ
又稱「塔式太陽望遠鏡」。一種專供觀測太陽的儀器。1904年由美國天文學家海耳設計。外形如塔,高約20米。通過塔頂定天鏡,塔內太陽望遠鏡、太陽磁像儀、光譜儀等設備,可觀測研究太陽的磁場、光譜及其他特性等。
tai yang dui liu ceng
太陽結構的一個層次。在太陽大氣層的光球層之下。厚約15萬千米。層頂溫度約6600開。由於層內氫的不斷電離而造成氣體比熱的不斷增加,破壞流體靜力學平衡,引起氣體的升降,形成對流。
tai yang chang shu/shǔ/shuo
表示太陽輻射能量的物理常數。即在地球大氣圈外側,當日地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時,每單位面積上,1分鐘內所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近年由氣象衛星測定其值為1.38千瓦/米^2。由於太陽的週期性活動,這一數值可能有約1%的變化。
tai yang mao
夏季遮陽的帽子。常用布、草、塑料等製成。帽頂呈半球形。有的在前額或兩側加附荷葉邊,可遮擋更多的陽光。女式太陽帽後方有小披風式裁片以保護頸部;男式太陽帽前沿裝有硬挺的舌頭或配有太陽墨鏡片。
tai yang shi
1.以太陽日為標準所計算的時間。以真太陽日為標準所計算的稱真太陽時﹐如日晷所表示的時間即是。以平太陽日為標準所計算的稱平太陽時﹐如鐘錶所表示的時間即是。參見"太陽日"。
tai yang he/hu fǎn yīng/ying qū/ōu
太陽結構的一個層次。太陽中心發生氫核聚變的區域。由於太陽中心的壓強很高,氣體溫度也很高,因而這裡富含氫元素的太陽氣體,通過質子質子反應和碳氮循環,把質子聚變為α粒子,從而釋放巨大能量,並以輻射方式發射到宇宙空間。
tai yang huo dong
太陽大氣層裡一切活動現象的總稱。主要有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變事件等。由太陽大氣中的電磁過程引起。時烈時弱,平均以11.04年為週期。處於活動劇烈期的太陽(稱為「擾動太陽」)輻射出大量紫外線、x射線、粒子流和強射電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極光、磁暴和電離層擾動等現象。
tai yang zhao zai sāng gān/gan he shang/shǎng
長篇小說。丁玲作。1948年發表。暖水屯土改運動剛開始時冷冷清清,惡霸地主錢文貴逍遙自在,群眾顧慮重重。黨支部書記張裕民和土改工作組的楊亮分別在幹部中串聯,細緻做群眾工作,並將主攻目標對準錢文貴,終於齊心合力鬥倒了惡霸地主,農民分得了土地。
tai yang she
文學團體。1927年由蔣光慈、錢杏村(阿英)等創立於上海。倡導革命文學運動,創作上努力表現階級鬥爭,喚起工農大眾的革命覺悟。1930年左聯成立後自動解散。曾出版《太陽月刊》等。
tai yang xi/ji
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由太陽、九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構成。其中太陽質量占99.86%,其他天體都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繞太陽公轉。其起源有多種學說,如星雲說、災變說等,現尚無定論。
tai yang neng/nai
太陽輻射的能量。在地球大氣層以外,太陽能中可見光譜區能量約占40.3%,紅外光譜區能量約占51.4%,紫外光譜區能量約占8.3%。地球每年接收到的太陽能約為7.02×10^24焦,平均每平方米地面上每秒內可獲得1353焦的太陽能。太陽能是正待開發和利用的無污染的能源之一。
tai yang neng/nai zhi lěng
利用太陽能產生的蒸汽或熱水作為能源的製冷技術。主要有吸收式和蒸汽壓縮式兩種。前者利用蒸汽或熱水加熱製冷劑以實現吸收式製冷循環;後者利用蒸汽驅動汽輪機,再帶動製冷機實現蒸汽壓縮式製冷循環。
tai yang neng/nai dian chi
又稱「光電池」。把太陽輻射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常用的有硒、硅、硫化銀等太陽能電池。當陽光射到電池的pn結時,半導體材料吸收光子能量產生電子空穴對,在pn結電場作用下電子和空穴分別移到n區和p區,於是在pn結兩側產生電勢差,若將pn結與外電路接通,電路中就會有電流通過。廣泛應用於人造衛星、太空實驗室等。
tai yang neng/nai dian zhan
又稱「太陽能發電廠」。以太陽輻射能作能源,利用蒸汽來驅動汽輪機發電的電站。設想和研究中的有普通太陽能電站和太陽能發電衛星兩類。前者建於地球表面,投資費用低,便於直接向用戶輸送電能,但受自然條件影響,容量受限,效率較低;後者位於地球的同步軌道,可連續發電,容量大,效率高,但投資費用極大,還需在地球上安裝巨型接收天線。
tai yang fu she/ye/yi
太陽以電磁波形式放射出的能量。約有一半的能量分佈在可見光區,其餘一半大多在近紅外區,少量在紫外區。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僅為太陽輻射總能量的二十億分之一,但卻是地球大氣運動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引起大氣中各種現象和演變過程的最根本的動力。
tai yang fēng
從日冕向行星際空間輻射的等離子體粒子流。由日冕高溫膨脹,使熱電離氣體粒子從日冕向外流而成。主要由質子和電子組成,也有少量氦離子。長壽命的冕洞是太陽風風源之一。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的探測證實了太陽風的存在。
tai yang fēng bao
指太陽在黑子活動高峰階段產生的劇烈爆發活動。爆發時釋放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嚴重影響地球的空間環境,破壞臭氧層,干擾無線通信,對人體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tai yang hēi zǐ
出現在太陽光球層上的暗黑斑點。因比周圍溫度低1000~2000°c,與光球相比顯得比較暗淡而得名。多呈橢圓形。直徑從上千千米至幾十萬千米。生存時間平均約一天,少數可生存數月甚至一年以上。黑子數的多寡平均以十一年為週期。大黑子群出現後,地球上常發生磁暴和電離層擾動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