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 漢語學習
  • 本草綱目
  • 釋名: 氣味:(楠材)辛、微溫、無毒。 主治: 1、足部水腫。削楠木、桐木煮水泡腳,並飲此水少許。每日如此,直至病愈。 2、心脹腹痛,不得吐瀉。取楠木削三、四兩,加水三升

    胡荽

    釋名:香荽、胡菜 氣味:(根、葉)辛、溫、微毒。(子)辛、酸、平、無毒。 主治: 1、痘疹不快。和胡荽二兩,切碎,放入兩碗酒中煎沸,蓋嚴勿令漏氣。待冷定後,去渣,含酒輕

    綠豆

    釋名: 氣味:綠豆甘、寒、無毒。綠豆粉甘、涼、平、無毒。豆皮甘、寒、無毒豆芽甘、平、無毒。 主治:綠豆 1、小兒丹腫。用綠豆五錢、大黃二錢,共研為末,加生薄荷汁和蜜,調

    車前

    釋名:當道、浮以、馬昔、牛遺、牛舌、車輪草、地衣、蛤蟆衣。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 1、血淋作痛。用車前子曬幹研細,每服二錢,車前葉煎湯送下。 2、老人淋病(身體發

    骨碎補

    釋名:猴姜、猢猻姜、石毛姜、石奄間。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 1、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用骨碎補二兩,銼細,慢火炒黑,研為末,常以擦齒,有口津,吐出或咽下均可。 2、

    金櫻子

    釋名:刺梨子、山石榴、山雞頭子。 氣味:酸、澀、平、無毒。 主治: 1、活血強身。霜後摘取金櫻子果實,搗去刺,劈去核,以水淘洗後,再搗爛,放入大鍋水中熬煎。用得絕火。煎

    野豬

    氣味:甘 藥性:平 毒性:無毒 附方:肉:治癲,補肌膚,益五臟,令人虛肥,不發風虛氣。脂:煉凈後,酒送服。一天服三次,令婦人多乳;素無服乳者亦下。又除風腫毒,治疥癬。

    臘雪

    氣味:甘 藥性:涼 毒性:無毒 附方:臘雪用瓶密封貯存,放陰涼處,數十年也不壞。臘雪有益於菜麥,又能殺蟲蝗,用以浸五谷種,則耐旱而不生蟲,灑家具上,能驅蒼蠅,淹藏一切

    蠐螬

    釋名:地蠶、乳齊、應條。 氣味:鹹、微溫、有毒。 主治: 1、小兒臍瘡。用蠐螬研末敷塗。數次可愈。 2、小兒唇緊。用蠐螬研末,豬油調搽。 3、丹毒。用蠐螬搗爛敷塗。 4、癰疽痔

    斑鳩

    釋名:斑佳、錦鳩、鵓鳩、祝鳩。 氣味:(鳩肉)甘、平、無毒。 主治:明目,益氣,令人不噎。 附方:鳩屎同夜明砂,等分為末,只入耳中,可治耳出膿及耳多耵聹。

    參子

    釋名:龍爪粟、鴨爪稗。 氣味:甘、澀、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厚腸胃。

    黃土,好土、好黃土

    別名:好土、好黃土 氣味:甘 藥性:平 毒性:無毒 歸經:胃經、脾經 附方:赤白痢,腹內熱毒絞痛,下血。取幹土,水煮開三五遍,沈澱去滓,暖服一二升。黃土又解諸藥毒。如中

    蛇蛻

    釋名:蛇皮、蛇殼、龍退、龍子衣、龍子皮、弓皮、蛇符、蛇筋。 氣味:鹹、甘、平、無毒。 主治: 1、喉痹腫痛。用蛇蛻燒研為末,乳汁送服一錢。 2、纏喉風疾,呼吸困難。用蛇蛻

    醋,苦酒、淳酢、酰、米醋

    別名:苦酒、淳酢、酰、米醋 氣味:酸、苦 藥性:溫 毒性:無毒 歸經:胃經、肝經 附方:1、霍亂吐瀉。用鹽醋煎服。2、腳轉筋。用舊棉泡醋中。蒸熱裹痛處,棉冷即換。直至痛止。

    萍蓬草,水粟、水栗子

    別名:水粟、水栗子 氣味:甘 藥性:寒 毒性:無毒 附方:厚腸胃、益氣力。 主治:退虛熱,除蒸止汗,止咳,止血,祛瘀調經。主治癆熱,骨蒸,盜汗,肺結核咳嗽,神經衰弱,月

    紫菜

    釋名:紫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煩熱、病癭瘤腳氣者,宜食本品。

    山楂,赤瓜子、鼠楂、羊還球、朹、粱梅、朹子、羊梂、赤爪實、棠梂子、赤棗子、山裏紅果、酸棗、鼻涕團、柿楂子、山裏果、茅楂、猴楂、映山紅果、海紅、酸梅子、山梨、酸查、檕梅、柿樝子、茅樝、猴樝、小葉山楂、山果子、紅果子、棠棣子

    別名:赤瓜子、鼠楂、羊還球、朹、粱梅、朹子、羊梂、赤爪實、棠梂子、赤棗子、山裏紅果、酸棗、鼻涕團、柿楂子、山裏果、茅楂、猴楂、映山紅果、海紅、酸梅子、山梨、酸查、

    山茱萸,蜀棗、鼠矢、雞足、山萸肉、實棗兒、肉棗、棗皮、萸肉、藥棗、鬾實、紅棗皮

    別名:蜀棗、鼠矢、雞足、山萸肉、實棗兒、肉棗、棗皮、萸肉、藥棗、鬾實、紅棗皮 氣味:酸 藥性:溫 毒性:無毒 歸經:肝經、腎經 附方:溫肝補腎,除一切風,止月經過多,治

    生姜

    釋名: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 1、瘧疾寒熱(脾胃聚痰,發為寒熱)。和生姜四兩,搗取自然汁一酒杯,璐一夜。發病日五更飲服即可止瘧,未止再服。 2、寒熱痰嗽。初起時

    黃芪

    釋名:亦名戴糝、戴椹、百本、王孫。(“芪”原作為“耆”)。 氣味:(根)甘、微溫、無毒。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