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e/jiā/gā li lue luo/la tǐ/tī/ben shi yan
證實不同重量球體自由落下,它們同時著地的實驗。之前人們接受亞里士多德的物體下落速度與物體重量成正比的觀點。據《伽利略傳》記載,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當著其他教授和學生面做了這個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但該實驗的真實性問題仍無定論。
pan jue xing shi yan
一般指能決定性地判決相互對立的兩個假說或理論中的一個為「真」而另一個為「假」的實驗。它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相互競爭的理論有相對的、暫時的、局部的判決作用,但是最終的、一勞永逸地宣佈證實一個理論而否認另一個理論的判決性實驗並不存在。
qiǎ/kǎ wen di xǔ/hǔ shi yan shi
即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籌建於1871年,開創物理學系統性實驗的新時代。先後培養出近三十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該實驗室作出的發現有電子、元素的轉變、電離層、中子、脈衝星等;設計和製造出的儀器設備有陰極射線管、質譜儀、威耳遜雲室、雷達、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等。
lu se fu li zǐ san/sǎn she/ye/yi shi yan
由盧瑟福等人所做的α粒子穿透金屬薄膜後向各個方向散射的實驗。之前湯姆生認為中性原子中的等量正負電荷均勻分佈在原子內。1911年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屬薄膜,發現不同散射角度的粒子數目不一,經分析,他認為原子由帶正電的很小的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tiān kōng/kong/kǒng shi yan shi
美國第一個軌道空間站。1973年5月14日發射。軌道高度430千米。呈圓柱形,長35米,直徑7米,重約77.5噸。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工作室,下層為生活室。主要任務是考察長期的空間飛行對人體的影響,觀測太陽、彗星和地球資源,空間冶金試驗等。發射後,於同年5月25日、7月28日和11月16日先後有三批(每批三名)宇航員由「阿波羅」號載人飛船送入天空實驗室,分別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八、五十九和八十四天。1979年7月11日提前進入大氣層墜毀。
mi li gēn you dī shi yan
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所做的測定電子電荷的實驗。1907-1913年密立根用在電場和重力場中運動的帶電油滴進行實驗,發現所有油滴所帶的電量均是某一最小電荷的整數倍,該最小電荷值就是電子電荷。
shi yan shi
僅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數比例的最簡式。如氯化鈉的實驗式是「nacl」,它只表示氯化鈉晶體中氯和鈉的最簡比是1︰1。有機化合物中常會出現不同的化合物而具有相同的實驗式。如乙炔和苯的分子式分別是c_2h_2和c_6h_6,而它們的實驗式均為ch。
shi yan xīn lǐ xue
用實驗方法研究心理現象的各種心理學分支的總稱。19世紀以前心理學研究主要在哲學領域裡進行,直到19世紀末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創建心理實驗室,才標誌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馮特被稱為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隨著電子工程技術的發展,心理學實驗研究在客觀性和準確性方面得到提高。
ku lun dian niǔ cheng shi yan
庫侖所做的發現電力與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的實驗。1773-1777年間,庫侖發明可精確測定微小力的扭秤。1785年用經改進的電扭秤發現,兩電荷間的電力與它們各自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1787年又發現兩磁鐵之間的磁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規律。
sī/sāi xiǎng shi yan fāng fǎ
也稱「假想實驗方法」。人們按照真實實驗或實物實驗的模式,在已有科學知識基礎上,在思想中將研究對像置於理想化條件或在假想的實驗儀器設備下加以操作,考察其運動變化過程,發現其規律的研究方法。可分為不可物化型和可物化型。
tuō lǐ chāi/cā li shi yan
托裡拆利在17世紀所做的證明大氣有壓力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在兩根約1米長的玻璃管中裝滿水銀,並倒放在水銀槽內,管內水銀面下降,上端是不同大小的真空,但管內水銀柱高度相同,約760毫米高。這表明是大氣壓力將管內水銀柱托住,氣壓大小是水銀比重與水銀柱高度的乘積。大氣壓變化時,水銀柱高度也隨之變化。
yang shi/zhī gān/gan she shi yan
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所做的光的干涉實驗。1802年他用如圖所示方式,讓太陽光通過小孔s(以後改用狹縫),射出的光又通過相鄰兩小孔s_1和s_2,由這兩小孔射出的光在其後的屏ac上因光的干涉而形成明暗相間條紋。該實驗不僅證明了光的波動性,還可用以測定光的波長。
fǎ lā/la di dian ci gǎn yīng/ying shi yan
法拉第所做的由於磁場的變化在導體中感生出電流的實驗。1831年,法拉第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發現,當a線圈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在b線圈附近的小磁針突然跳動,說明在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b線圈中有電流感生出來。
jiāo ěr re gōng dāng/dang liang/liang shi yan
焦耳所做的證明熱和功有相當性的實驗。焦耳在電機線圈的轉軸上繞兩根細線,分別跨過相距27.4米的定滑輪後垂掛幾英磅重的砝碼。線圈浸在量熱器的水中。由砝碼下落距離可算出機械功大小,由水溫變化可算出熱量多少。1843年他得到熱功當量為4.511焦耳/卡(現代公認值為4.187焦耳/卡)。後經改進實驗,他又得到熱功當量為4.145焦耳/卡。1849年他對各種測定數據進行分析,得到數值為4.154焦耳/卡的結論。
niu dun/du se/shǎi san/sǎn shi yan
牛頓所做的將太陽光分解成各單色光及將各單色光復合成白光的光學實驗。在牛頓之前,許多人曾演示過太陽光通過稜鏡的色散現象,但解釋都不正確。牛頓改進了他人的實驗方法,做了一系列判決性實驗,表明白光是由各單色光以一定比例的復合,不同色光有不同的折射性能,為顏色理論奠定了基礎。
kē xue shi yan
通常指運用一定的儀器設備,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性的特殊的社會實踐形式。是獲取經驗事實和檢驗科學假說、理論真理性的根本途徑。能純化和簡化研究現象,強化再現研究對象,延緩和加速自然過程,並與科學理論相互作用。20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國家規模和國際規模的科學實驗,如80年代美國「星球大戰」計劃、西歐「尤里卡」計劃等。
kōng/kong/kǒng jiān/jian shi yan shi
歐洲空間局第一個軌道空間站。1983年由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運送入軌道,工作十天後再由航天飛機帶回地面。由軌道工作艙(密封加壓艙)和u形平台(不密封)組成。主要任務是進行天體物理、大氣物理、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和試驗,地球資源勘測等。
hu ke dan/tan xing shi yan
胡克所做的得出彈簧彈性與力成正比結論的實驗。1675年胡克與人合作製成了一台彈簧鐘,其關鍵部件是螺旋彈簧。在對彈簧的彈性進行了多次實驗後發現,螺旋的伸長與負重成正比,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即胡克定律)。
bei ěr dian hua shi yan shi
美國的研究和發展公司。創建於1925年,負責改進電信設備和從事與軍事有關的研究工作,總部在新澤西州的默裡希爾。有大量技術發明和科學發現,如有聲電影系統、電動數字計算機、物質的波動性、晶體管、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
he zī/ci dian ci bō shi yan
赫茲所做的證明電磁波存在的實驗。1888年赫茲用如圖所示裝置驗證了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存在的理論。當感應線圈1中電流突然中斷時,在金屬桿a、b的間隙產生電火花,a與b成一振蕩電偶極子,它發出電磁波,並在諧振電偶極子3中產生感應電壓,使其間隙中也產生電火花。由此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
mai ke ěr xun mo/mu lei shi yan
美國物理學家邁克耳遜和莫雷共同所做的企圖證明「以太」存在的實驗。以前人們認為光是由無質量、絕對靜止的「以太」這種媒質傳播的。由於地球在運動,所以在地面上做實驗,向不同方向發出的光線的傳播速度應不同。邁克耳遜和莫雷在1887年用精確度很高的干涉儀多次測定,得到的光速大小均相同,從而確立了「光速不變原理」;並為進一步實驗否定以太的存在奠定了基礎。
mǎ de bǎo/bǔ/pu ban qiu shi yan
德國馬德堡市長、科學家奧托·馮·格利克所做的演示大氣具有壓力的實驗。如圖所示為兩個半球(馬德堡半球),兩半球的接合面間有密封環,可防止氣體洩漏。1654年,馮·格利克把兩個半球合起來,並抽出其中的空氣,將兩匹馬分別套在一個半球上,讓兩匹馬向相反方向跑,可是無法將半球分開。當每邊加到八匹馬時,才將半球分開。該實驗生動地表明大氣具有很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