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詞典:【心王】有部及法相宗等所列五位法中之心法。相對『心所』而言,六識或八識之識體自身稱為心王。意為精神作用之主體。說一切有部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之識體為一,故列心王為一;法相宗以八識(六識加末那識、阿賴耶識)各有識體,故列心王為八。〔百法明門論忠疏捲上、百法明門論疏捲上〕(參閱『心心所』139
佛學大詞典:【心王銘】全一篇。據傳南朝梁代傅翕撰。又作傅大士心王銘、心王論。系詠心性根本之作。景德傳燈錄卷三十、五燈會元卷二等收之。全篇為四言八十六句三百四十四字之韻文體,闡說即心即佛之玄理,以明心外無佛可求;為禪宗韻文之嚆矢。本篇雖未確證為傅翕所作,然究其思想則系梁代之產物無疑。其中『水中鹽味,色裡膠清』之句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心王】(術語)心之主作用,對於心所之伴作用,而謂為心王。心王者,總了別所對之境,心所者,對之而起貪嗔等之情也。密教以之為金剛界之大日如來,心所即心數為其眷屬。此心王心數之差別,吽字義以大日為心王,余尊為心數,十住心論等以五佛為心王,余尊為心數,守護國經等以九尊為心王,余尊為心數。但依主伴無盡因果不
法相辭典:【心王心所了相差別】p0356瑜伽三卷六頁云:又識、能了別事之總相。即此所未了別所了境相,能了別者,說名作意。即此可意不可意俱相違相、由觸了別。即此攝受損害俱相違相、由受了別。即此言說因相、由想了別。即此邪正俱相違行因、相、由思了別。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八識心王】唯識宗將心解析為八,立下八識心王的名稱。此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唯識宗不說心而說識,佛法上謂之方便。事實上,識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識三者,同體而異名。小乘佛教建立六識,沒有第七、八識,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識的含義,如《順正理論》卷十一謂:『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心王】唯識宗所立五位法中的第一位法,又稱心王法,相對於心所有法而言。此為心的主要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體。心王總了別所對之境,而心所則對之生起貪、嗔、癡、慢之情。小乘說一切有部,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識體為一,故列心王為一;唯識宗於六識外立末那、阿賴耶識,共為八識,且各有識體,故列心王為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