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芍葯湯
芍葯湯成分組成:
芍葯1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2錢,木香2錢,甘草2錢(炙),大黃3錢,黃芩半兩,官桂2錢半。
芍葯湯出處:
《保命集》卷中。
芍葯湯主治:
濕熱痢,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妊娠痢疾,腹痛口渴,後重裡急之證。
芍葯湯加減:
血痢,漸加大黃;汗後髒毒,加黃柏半兩。
芍葯湯功效:
活血調氣,清熱解毒;下血調氣。
芍葯湯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水2盞,煎至1盞,食後溫服。
芍葯湯制備方法:
芍葯湯臨床應用:
1.桿菌性痢疾:用芍葯湯去大黃,製成芍葯合劑,治療桿菌性痢疾54例,全部治癒出院。製法與服法:將方中揮發性藥物如當歸、肉桂及廣木香用蒸氣蒸餾,其它非揮發性藥物採用20%乙醇滲濾,按照《藥典》規定,以1:1製成流浸膏。成人每次2Oml,日服4次,連服1周。兒童酌減。54例中1日內退燒者22例(40.75%),3日內退燒者13例,5日內退燒者4例,其餘病例在入院初體溫即正常。排便次數在服藥3日內正常者22例,4日內正常者8例,一周內正常者14例,1周後正常者10例。腹痛及裡急後重大多數病例在5日內消失,而嚴重的毒血症現象,均在3日內消失,狂躁不安、四肢痙攣都在1日後消失。大便鏡檢多數在1周內恢復正常。少數在2周內轉為正常。芍葯合劑與磺胺類藥物治療桿菌性痢疾之療效作對照,並無遜色。其中有4例急性菌痢和1例慢性菌痢曾用磺胺類藥物治療無效,改用本方而收效。芍葯合劑對腸炎療效亦佳,在應用中無任何副作用。2.痔瘡脹痛:劉某某,女,48歲。混合痔伴靜脈及血栓形成,舌質紅,苔黃,脈滑。以芍葯湯加枳殼、銀花,服4劑後脹痛消除。
各家論述:
1.《保命集》:《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2.《杏苑》:本方以芩、連之苦寒以清濕熱;木香、檳榔之辛溫以行滯氣;白芍、歸尾活血養血;大黃下濕熱之鬱積;桂心通和營衛;甘草緩中和藥。3.《醫方集解》:此足太陰、手足陽明藥也。芍葯酸寒,瀉肝火,斂陰氣,和營衛,故以為君;大黃、歸尾破積而行血;木香、檳榔通滯而行氣;黃芩、黃連燥濕而清熱。蓋下痢由濕熱鬱積於腸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澀也。辛以散之,苦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調之。加肉桂者,假其辛熱以為反佐也。4.《成方便讀》:此方用大黃之蕩滌邪滯;木香、檳榔之理氣;當歸、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濕熱而起,故用芩、連之苦寒,以燥濕清熱;用芍葯、甘草者,緩其急而和脾。5.《方劑學》:本方治法,是以調和氣血為主,兼以清熱解毒,方中重用芍葯,配當歸調和營血,配甘草緩急止痛;黃連、黃芩苦寒燥濕以解腸中熱毒。在本方中,大黃配芩、連則清中有瀉,導熱下行;配木香、檳榔能行氣導滯;皆屬「通因通用」之法。方中肉桂,配在苦寒藥中是為「反佐」,能防止苦寒傷陽,冰伏濕熱之邪;配和血藥則有加強行血之功。
芍葯湯用藥禁忌:
此方惟真有實熱者可用,若假熱假實者誤服則死;痢疾初起有表證,久痢屬虛寒者,不宜使用本方。
附註:
黃芩芍葯湯(《明醫指掌》卷九)、白芍葯湯(《醫家心法》)、當歸芍葯湯(《金鑒》卷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