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元散的作用與功效,益元散正確吃法,益元散用法用量

中醫方劑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方劑:

益元散的功效與作用

名稱:益元散

益元散成分組成:

桂府膩白滑石6兩,甘草1兩(炙)。

益元散出處:

《宣明論》卷十。

益元散主治:

身熱,吐利洩瀉,腸澼,下痢赤白,癃閉淋痛,石淋,腸胃中積聚寒熱,心躁,腹脹痛悶;內傷陰痿,五勞七傷,一切虛損,癇痙,驚悸,健忘,煩滿短氣,髒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並口瘡牙齒疳蝕,百藥酒食邪毒,中外諸邪所傷,中暑、傷寒、疫癘,饑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產後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證,兼吹奶乳癰。

益元散加減:

加黃丹,名紅玉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葉(末)1分,名雞蘇散。

益元散功效:

利小便,宣積氣,通九竅六腑,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寬中,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安魂定魄,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水谷,保元,下乳催生;久服強志輕身,駐顏延壽。

益元散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蜜少許,溫水調下,不用蜜亦得,日3次;欲飲冷者,新汲水調下;解利傷寒,發汗,煎蔥白、豆豉湯調下;難產,紫蘇湯調下。

益元散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益元散臨床應用:

1膀胱炎《福建中醫藥》(1965,6:2O):林某某,男,69歲。突感尿意急迫,排尿頻繁,量少,滴瀝難下,小腹部灼痛,診斷為急性膀胱炎。唇口紅甚,舌苔黃濁,脈數有力,給六一散2兩,衝開水600毫升,澄清,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4天痊癒。2暈厥《山西中醫》(1987;2:29):張某某,男,48歲,廚師。1977年5月14日初診。患者1年前用鰭刺刺傷右手食指,翌日全身不適,低熱,右肢劇痛,納呆、噁心、暈厥,經強心輸液復甦。此後常無規律暈厥。患者面容憔悴,神情恐慌,右背及右腿外側均見大小不等之紺斑十餘塊,大者如掌,小者似卵,質硬壓痛,舌紅有瘀點,診為破傷中毒,毒瘀血分。遂予六一散200g,每次用綠豆水沖服10g,1日2次,10日後諸症緩解,又10日諸證痊癒。3泡疹《山西中醫》(1987;2:30):雷姓女嬰,8個月,因腹洩服西藥後全身泛發泡疹,小豆樣,疹周紅潤,伴咳嗽,低燒,舌紅,指紋淡紅浮現,小便淋瀝不暢。遂予六一散30g,沖調徐徐涼飲,晚7時許服藥,夜暢尿數次,翌晨泡疹全消,一切恢復正常。

各家論述:

1《醫方考》:滑石性寒,故能清六腑之熱,甘草性平,故能緩諸火之勢。2《成方切用》:滑石重能清降,寒能洩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瀉,止煩渴而利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滑降也,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

益元散用藥禁忌:

孕婦不宜服。

附註:

太白散(《傷寒直格》卷下)、天水散(《傷寒標本》卷下)、六一散《傷寒標本》卷下)、神白散(《儒門事親》卷十三)、雙解散(《攝生眾妙方》卷四)。本方加青黛,又名「若玉散」(見《準繩·類方》)。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益元散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