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理中丸
理中丸成分組成:
人參3錢,乾薑3錢,甘草(炙)3錢,白朮3兩。
理中丸出處:
《傷寒論》。
理中丸主治:
脾胃虛寒,自利不渴,嘔吐腹痛,不欲飲食,中寒霍亂,陽虛失血,胸痺虛證,病後喜唾,小兒慢驚。
理中丸加減:
理中丸功效:
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理中丸用法用量:
以沸湯數合,和1丸,研碎,溫服之,日3次,夜2次。腹中未熱,益至3-4丸。
理中丸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許大。
理中丸臨床應用:
喜唾:大病初癒,元氣虛而未復,脈沉遲無力,喜唾,乃胃中虛寒,津液不主收攝,若遽以湯劑峻補,久虛之體恐非所宜,須以丸藥溫之為合,以理中丸。
各家論述:
1.《傷寒明理論》: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髒也。脾胃應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髒,屬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參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白朮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動,是以白朮為臣;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胃寒則中焦不治,《內經》曰:寒濕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2.《醫方考》:寒者溫之,故用乾薑之辛熱;邪之湊也,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白朮、甘草之溫補。3.《傷寒附翼》:太陰病,以吐利腹滿為提綱,是遍及三焦矣。然吐雖屬上,而由於腹滿;利雖屬下,而由於腹滿,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來由有三:有因表虛而風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虛而寒濕自下上者,有因飲食生冷而寒邪由中發者,總不出於虛寒,法當溫補以扶胃腕之陽,一理中而滿痛吐利諸症悉平矣。故用白朮培脾土之虛,人參益中富之氣,乾薑散胃中之寒,甘草緩三焦之急也,且乾薑得白朮,能除滿而止吐;人參得甘草,能療痛而止利,或湯或丸,隨機應變,此理中確為之主劑歟。夫理中者,理中焦,此仲景之明訓。4.《古方選注》: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相偶之處。仲景立論,中焦熱則主五苓以治太陽;中焦寒,則主理中以治太陰,治陽用散,治陰用丸,皆不及於湯,恐湯性易輸易化,無留戀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參、甘草甘以和明也,白朮、乾薑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然和順矣。
理中丸用藥禁忌:
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附註:
四順理中丸(《千金》卷二)、白朮丸(《聖濟總錄》卷一七一)、調中丸(《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大理中丸(《得效》卷五)、順味丸(《普濟方》卷一五九)、人參理中丸(《癘瘍機要》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