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麥煎散
麥煎散成分組成:
赤茯苓1兩,當歸1兩,干漆(炒令煙盡)1兩,鱉甲(醋炙)1兩,常山1兩,大黃(煨)1兩,北柴胡1兩,白朮1兩,生干地黃1兩,石膏1兩,甘草5錢。
麥煎散出處:
《普濟方》卷三一九引《聖惠》。
麥煎散主治:
少男室女骨蒸,婦人血風攻注四肢,心胸煩壅。骨熱。黃瘦口臭,肌熱盜汗。
麥煎散加減:
有虛汗,加麻黃根1兩。
麥煎散功效:
破血積痰。
麥煎散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小麥50粒,煎至8分,食後、臨臥時溫服。
麥煎散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麥煎散臨床應用:
各家論述:
1.《醫方考》:血,陰也,阻而塞之,則積陰為疰,故令四肢攻注;曰風血攻注四肢者,風血內搏,四肢無力,而倦怠浮腫也。鱉甲、干漆,攻堅削積之品也,所以治精血之留結;柴胡、石膏,解肌清熱之藥也,所以去骨蒸之內熱;思則火結於心包,故用常山以開其結;郁則氣留於六府,故用大黃以推其陳;當歸、生地,生新血也;白朮、甘草,致新氣也;赤茯苓所以導丙丁之邪;浮小麥所以止骨蒸之汗;而麻黃根之加,乃以其形中閉,為止汗之最。2.《法律》:此方治肝、肺、脾、胃火盛,灼干榮血,乃致口臭肌熱可驗。故用潤血行瘀之法,以小麥煎之,引入胃中,蓋胃之血干,熱熾大腸必然枯燥,服此固可無疑,然更加人參助胃真氣,庶可多服取效也。
麥煎散用藥禁忌:
附註:
麥煎湯(《雞峰》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