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當歸芍葯散
當歸芍葯散成分組成:
當歸3兩,芍葯1斤,茯苓4兩,白朮4兩,澤瀉半斤,芎半斤(1作3兩)。
當歸芍葯散出處:
《金匱》卷下。
當歸芍葯散主治:
婦人妊娠或經期,肝脾兩虛,腹中拘急,綿綿作痛,頭暈心悸,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膩者。現用於糾正胎位。
當歸芍葯散加減:
當歸芍葯散功效:
養血調肝,健脾利濕。
當歸芍葯散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和服,日3次。
當歸芍葯散制備方法:
上為散。
當歸芍葯散臨床應用:
1.糾正胎位:用當歸芍葯散糾正妊娠七個月以上胎位不正者100例,複查87例,胎位轉正者78例,未轉正者9例。對63例(其餘尚未分娩)追蹤觀察結果,分娩時頭位56例,足位3例,臀位2例,橫位2例。說明對妊娠七個月以上胎位異常者,本方能促進胎位轉為正常。但在分娩時,發現少數產婦又轉為異常胎位,提示胎位還會反覆變動。2.經後腹痛:鄭某,女,30歲。患經後腹痛已半年,近月加劇,前來診治。體矮小、孱弱,年幼多疾,初潮後月經不調,經期尚准,經後下腹拘急脹痛,時痛時止,時喜按,時按之反劇。舌苔薄膩,脈小弦。此肝腎不足,氣滯濕阻之腹痛。治以當歸芍葯散合枳實芍葯散加味。處方:茯苓、全當歸各12g,白芍、白朮、川芎各9g,枳實6g,菟絲子、丹參各18g,川斷、桑寄生各15g。服五劑後,腹痛已除,腰痠已癒,精神亦振,並囑下次月經後再服此方。隔二月後隨訪,經後下腹已無痛感。
各家論述:
1.《金匱玉函經二注》:此與胞阻痛不同,因脾土為木邪所g,谷氣不舉,濁淫下流,以塞搏陰血而痛也。用芍葯多他藥數倍以瀉肝木,利陰塞,以與芎、歸補血止痛;又佐茯苓滲濕以降於小便也;白朮益脾燥濕,茯、澤行其所積,從小便出。蓋內傷六淫,皆能傷胎成痛,不但濕而已也。2.《金匱要略論注》:(??)痛者,綿綿而痛,不若寒疝之絞痛,血氣之刺痛也。正氣乃不足,使陰得乘陽,而水氣勝土,脾郁不伸,郁而求伸,土氣不調,則痛綿綿矣。故以歸、芍養血,苓、術扶脾,澤瀉瀉其餘之蓄水,芎暢其欲遂之血氣。不用黃芩,(??)痛因虛,則稍挾寒也。然不用熱藥,原非大寒,正氣充則微寒自去耳。
當歸芍葯散用藥禁忌:
附註:
當歸芍葯湯(《濟生》卷九)、當歸茯苓散(《普濟方》卷三三九)。本方改為丸劑,名「六氣經緯丸」(見《元和紀用經》)。改為片劑,名「當歸芍葯片」(見《重慶市中藥成方制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