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杜仲酒
杜仲酒成分組成:
杜仲4兩,乾薑4兩(一雲干地黃),萆薢3兩,羌活3兩,天雄3兩,蜀椒3兩,桂心3兩,芎3兩,防風3兩,秦艽3兩,烏頭3兩,細辛3兩,五加皮5兩,石斛5兩,續斷1兩,栝樓根1兩,地骨皮1兩,桔梗1兩,甘草1兩。
杜仲酒出處:
《千金》卷十九。
杜仲酒主治:
腎脈逆小於寸口,膀胱虛寒,腰痛,胸中動。
杜仲酒加減:
杜仲酒功效:
杜仲酒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酒4斗漬4宿。初服5合,加至7-8合下,日2次。
杜仲酒制備方法:
杜仲酒臨床應用: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腰痛大端有五,總由腎臟陽衰,不能御風寒濕氣之痺著,皆從不意得之,致於墜墮傷損,地濕所傷,又為不慎所致,但須辛溫調暢血氣,則五者俱可通治。如杜仲、續斷、桂、姜、烏、雄、椒、辛之屬,可以助陽,可以通痺,可和損傷,可逐地濕。然辛烈浸漬,未免熱毒傷胃,所以方中復用石斛、桔梗、栝樓根、地骨皮、甘草之屬,既可解辛熱藥性,並可散標熱旺氣也。其餘諸味,又為祛風逐濕,調和血氣之佐使,不用湯液,而用酒醴者,專取流行經脈也。
杜仲酒用藥禁忌: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