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茵陳五苓散
茵陳五苓散成分組成:
茵陳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茵陳五苓散出處:
《金匱》卷中。
茵陳五苓散主治:
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小便不利,煩渴。黃疸病。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煩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黃,如橘子色,由瘀血在裡,或因大熱,以冷水洗之,濕熱相搏,熏蒸肌肉,謂之黃疸。酒積黃疸,小便不利。陰黃,小便不利。
茵陳五苓散加減:
茵陳五苓散功效:
潤氣分燥熱。清熱祛濕。
茵陳五苓散用法用量:
先食飲方寸匕,日3次。
茵陳五苓散制備方法:
上藥和。
茵陳五苓散臨床應用:
1.黃疸:有一家病傷寒7-8日,身體洞黃,鼻目皆痛,兩髀及項頸腰脊強急,大便澀,小便如金。予曰:脈緊且數,脾元受濕,暑熱蘊蓄於太陽之經,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頭面有汗,至頸以下無之;若鼻中氣冷,寸口近掌,無脈則不療。急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數服愈。2.傳染性肝炎:用茵陳五苓散治療傳染性肝炎3例,肝功能均轉為正常,黃疸指數迅速下降。其中一例肝功能損壞較嚴重,故恢復時間較長。治療過程無副作用,肝臟腫大及消化系統症狀逐步消失,精神恢復迅速。
各家論述:
1.《醫方考》:茵陳,黃家神良之品也,故諸方多用之;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味淡,故可以導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熱,能引諸藥直達熱邪蓄積之處。2.《古今名醫方論》:羅東逸曰,治酒積黃疸,蓋土虛則受濕,濕熱乘脾,黃色乃見。茵陳專理濕熱,發黃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為嚮導,直達熱所,無不克矣。
茵陳五苓散用藥禁忌:
附註:
茵陳散(《聖濟總錄》卷六十)、五苓茵陳散(《準繩·傷寒》卷四)、五苓散(《傷寒大白》卷三)、茵陳五苓湯(《中國醫學大辭典》)。本方方名,《外台》引作「茵陳蒿五苓散」。